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窦威人物生平传记_窦威历史评价_窦威是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6日 阅读:175 评论:0

窦威,生卒年不详。字文尉,扶风郡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汉代外戚窦氏后裔。窦氏历经汉魏南北朝,至隋唐时代仍有显名,可谓世代显贵的官宦之家。窦威父窦炽,在隋朝虽然名位不显,却也官至太傅; 身为唐高祖皇后窦氏——太穆皇后从父兄的窦威则因位至相位,而成为窦氏家族的显赫人物。

窦威沉邃而有器识,喜爱读书,不仅仅拘限于文史,诸子百家多有涉猎,并有独到的见解,人称其“博览群言”。但在其同辈兄弟中,因较长时间与北方少数民族接触、杂居,都崇尚骑马习武射箭,骁勇善战,有的甚至因立有军功而成为朝廷命官; 唯有窦威嗜书如命,畅游于文史诸子百家,介然自守,痴心不改,被其诸兄弟讥讽为“书痴”。

隋朝开皇初年,内史令李德林主持秀异科考试,选拔秀异之材; 窦威前往应试,一举考中谢策甲科,并被授职秘书郎。在秘书郎职位上,窦威一如既往,博学不辍,任职期满当得到升迁,而他自己却坚持不从,结果一任就是十余年,失去了晋升达显的机会,但其学业却日渐广博。秘书郎职位不高,又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比较闲散,虽然有较多的时间博览群书,但却不利于仕途的显达,因此其兄弟们曾多次劝导他,有位兄弟说: “当初孔丘积学而成圣人,却也狼狈当时,你效仿此道,又有什么企求呢?孜孜学业,学识博深,却名位不达,不过如此而已。”对此,窦威一概洗耳恭听,却笑而不答。

不久,经人举荐,窦威到蜀王杨秀处任记室。杨秀,隋文帝第四子,《隋书》称其“有胆气”、“多武艺,甚为朝臣所惮”,曾位至内史令、右领军大将军。但后来渐渐奢侈,经常违犯法度,所乘车马、府宅、被服等均拟于天子,多次引起隋文帝的不满。窦威看到了其潜在的威胁,若继续留任蜀王府,不知哪一天就会有杀身之祸,于是便趁身体有病之机辞去了记室职务,离开了蜀王府。在杨勇与杨广争斗中,杨秀明显地站到了杨勇一边; 杨勇被废黜,杨广被立为皇太子后,杨秀愤愤不平,结果遭到杨广和杨素的陷害,被废为庶人,幽禁于内侍省,其部下、亲属受牵连者达一百多人,而只有窦威有先见之明得以保全。

大业四年(608),窦威出任内史舍人,因多次上表奏事,惹得隋炀帝十分不悦,随即转任考功郎中,数次随隋炀帝出游各地。但对花天酒地、好大喜功、耀武扬威的出巡,窦威十分反感,便上表辞官,再度归隐乡里。

唐高祖李渊入主长安后,窦威应诏出任大丞相府司隶参军。当时,李氏率军刚入关不久,各方面的制度、礼仪等尚未健全,因窦威知识渊博,熟识以往各朝各代礼仪制度,于是受命确定朝章国典,甚至隋恭帝禅位于李渊的诏书也是窦威组织起草颁布的。所以,唐高祖李渊对窦威十分信任和赏识,经常对裴寂说: “秦末汉初的著名儒生叔孙通也比不上窦威啊!”

武德元年(618),窦威出任内史令,成为高祖朝的核心人物之一。每当议论朝政得失,窦威都能据实表奏,据理力争,从容大度,而且引古为谕,旁征博引,有理有据,令人称赞。高祖李渊十分亲善和推崇他,时常将他召到辰殿,促膝畅谈,十分投机。某次,正当二人酣谈之际,唐高祖话锋一转,对窦威说: “北周时,八柱国地位显贵,我们李氏先祖与你窦氏先祖都曾位居柱国,同样显达,而如今我做了皇帝,你却只做了内史令,我们本同末异,实在是太不公平了。”窦威急忙起身,十分感激地说: “臣家先祖曾在汉朝时与皇室联姻,成为有名的外戚。北朝时,我们又为外戚,待陛下创立唐朝夺得天下,我们窦家又出了皇后,臣又成为外戚,窦家十分荣耀。但臣从不敢自夸自显,整天担惊,并时刻提醒和告诫自己。”唐高祖李渊笑道: “爱卿此话很有道理,我十分高兴。事实上,许多关东人与山东崔、卢大族通婚联姻,便觉得十分了不起,而你们家世代与皇家联姻成为外戚,却能如此保节,确实难能可贵,这难道不是一种显贵吗?”

后来,窦威生病在家休养,唐高祖李渊亲临府宅慰问,窦家甚是感动。不久,窦威因病去逝。临终前,窦威在遗嘱中要求薄葬,而给后代却未留下什么财产。李渊闻讯,十分悲痛,特下诏追封窦威延安郡公,赠同州刺史,谥号为靖,出殡之日,李渊又诏令皇太子及百官出门相送,以示悼念。

窦威有文集10卷留世,其子窦恽,官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刺史。其侄子窦轨、窦抗在唐代均有盛名。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1176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