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宪,字毗贺突,是西魏丞相宇文泰的第五个儿子。宇文泰是西魏权臣,主宰着朝中的一切大政方针,甚至包括西魏皇帝的废立。正是他所积累起来的权势,为其后代取代西魏奠定了基础。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宇文宪自小就享有不尽的荣华富贵,一出生就受封为涪城县公。然而,难能可贵的是,舒适的生活环境并没有使宇文宪成为一个只知吃喝玩乐的纨
子弟; 相反,他却深受其父的熏陶,苦学励练,成为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全才,是北周灭齐、统一中国北方的擎天巨擘。
一
宇文宪自幼生得俊美,透着一股刚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性格中宽厚、大度的一面也日益显现。宇文宪天性聪颖、又善于思考,在与其兄长一起学习《诗》、《传》时,他往往能独辟其径,发表一些令父辈们惊叹的言论。然而,最使宇文宪感兴趣的,还是行军布阵、舞枪弄棒,他在这方面的进步最快,为他以后领兵厮杀、驰骋疆场打下了良好的功底。
宇文泰对宇文宪也特别钟爱。一次,宇文泰要赏赐诸儿子良驹骏马,要他们自己到马场去挑选,各个兄弟很快就挑好了自己喜爱的马匹; 白的如雪,枣红如火,黑的如炭……宇文泰正一匹匹赞赏着这些骏马,却见宇文宪牵着一匹驳马站在其中,觉得很奇怪,忙问他为什么单单选中驳马,宇文宪答道:“这种马既然颜色和种类都很特殊,其中一定有骏逸非常之处。如果骑着它行军打仗,牧马的人也容易区分。”宇文泰闻听大喜,称赞说: “这个孩子才智非凡,将来必成大器。”以后,每当宇文泰率众在陇上行猎,遇到官家豢养的马群,一看见驳马就说: “这是我儿宇文宪的马。”随即命左右把马选出来,赏赐给宇文宪。
西魏恭帝拓跋廊元年(554),宇文宪进封为安城郡公。两年以后,其父宇文泰病死。宇文泰在临死前,把自己未完成的大任托付给了他的侄儿,也就是宇文宪的堂兄、当时颇有能力的宇文护。宇文护果然不负重托,他使用巧妙的政治手腕,平息了众老臣对他的不满,维护了宇文家族的强大权势,并于同年底,迫使西魏皇帝把帝位禅让给了宇文泰的第三个儿子即世子宇文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北周,宇文觉是为孝闵帝。年轻的宇文宪又被拜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宇文觉登上皇帝宝座时才16岁,虽尚未成年,却也想亲自执政,对于堂兄宇文护的专擅朝纲极为不满,密谋除去宇文护,结果事泄被废,一个月后又被杀死,前后只当了九个月的皇帝。同年,宇文护把宇文泰的第一个儿子宇文毓立为天王,宇文宪被授为大将军。武成元年(559)八月,宇文毓正式称帝,年号武成,宇文宪被拜为益州(今四川成都)总管,益、宁(今甘肃宁县)、巴(今四川重庆)、泸(今四川泸州)等二十四州诸军事、益州刺史,进封齐国公,食邑万户。其实,宇文毓此举也是了却了其父宇文泰生前未能执行的遗愿。西魏恭帝初年,宇文泰派兵征服巴蜀之后,认为此处乃是地势险要,据之可成霸业之地,为了不对自己的权势构成威胁,他没有派有声望的大将前去管理此地,而是打算从他的儿子中选择一人。于是他把众儿子召集至面前,问他们哪个愿意并有能力挑起如此重任。他的话音未落,众兄弟也都还来不及思考,宇文宪已经站出来请命了。宇文泰又是惊喜、又是奇怪,说: “身为刺史,理当能够安抚民众,治理有方,非你的能力所能做到这一步。若按年龄论,这个职位应当由你的哥哥担任。”宇文宪回答说: “只要有才能,何必问年龄的大小呢?就让我试一次吧,如果毫无成效,甘愿受父亲惩罚。”宇文泰听了很是高兴,当然,他不会拿如此重要的地方让年幼的宇文宪去一试才华的,于是就抚慰了他几句,没有答应他的请求。明帝宇文毓的授封,使得宇文宪终于如愿以偿。此时,宇文宪年仅16岁,可是,果如他自己所说,只要有才能,年龄是次要的。到任后,他把自己文治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勤于了解百姓疾苦,及时安抚; 恰当地处理地方官员之间的微妙关系; 公正及时地处理每一件案子,扬善惩恶……宇文宪在巴蜀的成就使他深受百姓爱戴,他们特地立了一块碑,为他歌功颂德。不久,宇文宪又被授予柱国之职。
这时,北周的朝中又发生了变故。明帝宇文毓执政以后,非常有成就。他注意节俭,严禁官吏贪污,努力清明吏治,他为人宽容,君臣关系相对融洽,对外又打退了吐谷浑的侵犯,因而威望与日俱增。归政以后的宇文护见皇帝权威日增,于自己不利,于是于武成二年(560)四月,毒杀了宇文毓。宇文毓临死前,口授遗诏,由其弟宇文邕继位。宇文邕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北周武帝。宇文宪不久也被召回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拜为雍州牧。
二
武帝宇文邕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他立志消灭北齐,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当时北齐的政治十分昏暗,国势由盛而衰,百姓苦不堪言,渴望统一。武帝认为,消灭北齐的时机已到,于是于保定四年(564)十月,派晋公宇文护,率军二十万,东伐北齐。此次进军,以尉迟迥为先锋,主攻洛阳,宇文宪与王雄等驻军于邙山(今河南洛阳以北)。其余各军,分守险关要隘。可是洛阳防备森严,齐兵抵抗力相当强,一时无法攻破,双方相持了一个多月。就在这紧要关头,北齐援兵数万突然出现在北周军队之后,北周诸军一时腹背受敌,惊慌失措,纷纷退散。只有宇文宪与王雄等率军迎击,双方激战数个时辰,周军死伤很严重,王雄战死,军心更是动摇。宇文宪亲自上阵厮杀,予以督励,军心才稍有振作。之后,北周军队见无法取胜,便被迫退还。经过这次东征,武帝重新估计了形势,认为北齐虽然政治昏暗,但它毕竟拥有相当雄厚的军事和经济实力,要一举消灭它是不可能的。此后,北周逐渐延缓了灭齐的步伐,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整理内政、增强国力上。可是双方之间的零星战斗还经常发生。
武帝天和三年(568),宇文宪被拜为大司马,官至小冢宰、兼雍州牧。第二年,北齐大将独孤永业率众来犯,攻破北周的孔城防(今河南伊川西南),杀死守城大将能奔达。武帝命宇文宪与柱国李穆带兵至宜阳(今河南宜阳西)筑崇德等五城,以断其粮道,然后伺机出击。北齐也派了大将斛律明月率兵四万,在洛水以南修筑工事,与之对垒。天和五年(570),宇文宪率军先发制人,渡洛水而出击,斛律明月始料不及,大败而逃。宇文宪乘胜追击,一直打到安业(今陕西柞水),才凯旋而归。同年,不甘心失败的斛律明月再次大举进犯,于汾北筑城,并进逼龙门(今山西河津西北黄河两岸)。当时北周的军事大权掌握在晋公宇文护的手中,他听到北齐军队如此猖獗,忙与宇文宪商议: “现在齐国军队十分猖狂,在边境肆意骚扰,使黎民百姓遭受了巨大苦难。我们身为保家卫国的将士,哪有坐视百姓涂炭而不思拯救的道理?你看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呢?”宇文宪说: “依我所见,兄长您现在宜出镇同州(今陕西大荔),以鼓舞士气,壮大军威。我则率精兵奔赴前线,随机应变。即使肃清不了边境,也应当有所收获。”宇文护点头称是。
天和六年(571),宇文护让宇文宪率军两万,解救龙门。齐将新蔡王五康德见宇文宪率军驰救,乘其立足未稳,派军于凌晨偷袭。宇文宪采取避实就虚的战术,佯装败回,随后引汾水为屏障,在汾水以南筑垒,伺机入齐。宇文宪的这一举动果然奏效,齐人见周军逃走,皆谓不勤远略,也就放松了边境上的守备。宇文宪得到这一情报,抓住战机,连夜渡河,进攻北齐的军事重地伏龙(今山西河津西南)等四城,在两天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全部攻克。随后又乘胜攻克张壁,缴获大量军需,然后夷平该城。此时北齐主力斛律明月部在华谷(今山西稷山西北),远水解不了近渴,于是斛律明月采取围魏救赵之计,北攻姚襄(今山西吉县西北黄河东岸),随后又兵围汾州(今山西隰县)。汾州城的北周守军顽强抵抗,但因围困日久,粮路断绝,日益告急。宇文宪镇静自若,派柱国宇文盛运粮草前往解救,自己则率军入两乳谷,奇袭齐的柏社城,然后反攻姚襄,截敌后路。趁齐军慌乱之际,派兵前往解救汾州之围。齐军岂甘心失败,又派平原王段孝先、兰陵王高长恭率大军前来参战,宇文宪不慌不忙,命将士列阵而待。虽然大将军韩欢由于一点疏忽,被齐军乘势攻退,给北周军队造成不利,但宇文宪依旧能力挽狂澜,击退齐军。后来由于天黑,双方才各自收兵。
这持续好几年的边境战事,双方基本上是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交战的,可以说没有赢方。但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战争,宇文宪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无论是亲自督军厮杀,还是排兵布阵,斗智斗谋,都极为出色,令北齐军队闻之胆寒。
三
在边境相对缓和的这段时间里,武帝宇文邕除了集中注意力发展生产、扩充军备以外,另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宇文护的擅权专政。
自宇文泰死后,宇文护一直大权在握,专擅朝纲。他自恃是开国元勋,飞扬跋扈。他相府的卫队比皇宫禁军还多,他独掌军权,没有他的手令,皇上也调不动兵马。他的儿子和部下也因之骄横贪残,肆意为害百姓。甚至于武帝在宫中遇见宇文护时,都要先行家弟之礼,二人同去看望太后时,往往太后赐给宇文护座位,而让武帝一旁站立。这一切,对身为皇帝的宇文邕来说,是难以容忍的。但是,武帝是个深谋远虑之人,他没有忘记两位兄长当皇帝的悲惨下场,在没有力量与宇文护较量的时候,只有委曲求全,从长计议。因此,当他刚登基的时候,他尽最大努力与宇文护合作,取得信任,并让宇文护都督内外诸军事,下令中央各部门都归宇文护统辖,事无巨细,一律由宇文护先处理后报告。还下令在诏书及一切文书中都不得直呼宇文护之名,以示尊崇。武帝的举措更使得宇文护目空一切,并且越来越毫无顾忌。天长日久,许多大臣都觉得宇文护太跋扈了,以致和他极其亲近的庾季才都劝他归政天子,回家养老。权力欲很强的宇文护当然不听,反而疏远了庾季才。武帝的亲弟弟宇文直与宇文护一向关系很好,后因沌口之役打了败仗,被宇文护免职,也怀恨在心,力劝武帝除掉宇文护,指望由自己来取代其大冢宰的地位。武帝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便秘密与卫公宇文直及右宫伯大夫宇文神举、内史下大夫王轨、右侍上士宇文孝伯等策划干掉宇文护。建德元年(572)三月的一天,武帝趁宇文护拜见太后之时,将其击昏,宇文直手起刀落,宇文护成了刀下之鬼。
武帝宇文邕解决了宇文护这个障碍后,召宇文宪进宫。宇文宪自知自己与宇文护合作多年,征战边疆,难脱干系,于是进宫前自免官帽,以示谢罪。武帝见他如此,便宽慰道: “这个天下乃是我们父亲的天下,我有幸守此鸿业,常恐有什么闪失。大冢宰宇文护目无君王,无故犯上,意图不轨,我为了社稷着想,才将他杀掉,不是不顾手足之情。现在事情已经过去了,你我本亲生手足,休戚相关,又何必谢罪呢?”宇文宪本是宽厚之人,见兄长如此说,更是感激涕零。之后,武帝让宇文宪前往宇文护的府第,负责收缴兵符及其他簿书等事宜。
不久,宇文宪被授为大冢宰。其实,这还是显示了武帝对宇文宪的防备之心。武帝亲揽朝政之后,决心不再让大臣专擅朝政的局面再现,他除了制定严明的法律打击犯罪,惩治邪恶外,另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消除来自皇亲的威胁,而他首先面对的就是手握实权的宇文宪。由于宇文宪的才华,尤其是他的优秀的军事才能,深得宇文护赞赏,并委以重任。自天和年间以后,经过大大小小的战争的磨励,宇文宪的威望和权势与他的成功一起膨胀起来。而宇文宪的宽厚的性格又使得他深得宇文护信任,每次宇文护想上奏武帝的事情,往往都让宇文宪代奏。宇文宪当然也明晓宇文护与武帝之间的矛盾,所以每到上奏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或不易施行的事情,为了避免君臣的冲突,宇文宪都力求婉言释之。武帝了解宇文宪的良苦用心,因而在谋除宇文护的时候,并不株连宇文宪,而且他也需要这位颇有作为的五弟来辅助自己完成统一大业。可是,宇文宪毕竟威势太重,功高震主,于是武帝就采用了明升暗降办法,使宇文宪升任大冢宰,而实际上却剥夺了他手中的实权。
同时,武帝还利用拉拢宇文宪身边之侍从的手段来监视他。开府裴文举,是宇文宪的亲从侍读,武帝常把他召到宫内,询问宇文宪的举动。一次,武帝对裴文举说: “晋公宇文护身为臣子,扰乱朝纲,目无君主,朝野共知,为了国家的稳定、百姓的安宁,我才含泪导演了这场骨肉相残的悲剧。从前西魏不昌,我父亲宇文泰匡辅元氏,使之得以维系,我大周承受天命,晋公宇文护重新又专擅朝纲,这大概就是习惯形成了就引以为常的缘故吧。所以说这种局面应该有所改变了,而且,哪有已经到了而立之年的皇帝还要受别人的限制的呢?近几年来,还存在一个极为严重的弊端,就是僚幕一经隶属某人,就往往礼若君臣。这种做法只能导致人心离析,天下大乱,而不能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诗经》说: ‘夙夜匪解,以事一人。’这里的一人,就是指天子。所以,你虽然陪侍齐公,却不能视之为臣主关系,并且我父亲有10个儿子,哪能都做天子呢?卿应该以天下所奉行的大义大德来规劝我弟弟,让我们君臣和睦,骨肉亲协。千万不要让我们兄弟之间再产生什么隔阂了。”文举点头称是,拜谢而出,至齐公府,把武帝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宇文宪。宇文宪知道武帝对自己还心存芥蒂,一时无法消除,只是一手抚案几,一手捂住胸口,激动地说: “我的丹心,你难道还不了解吗?我只有尽忠尽节,为国报效而已,知道了这些话,又能讲什么呢?”
建德三年(574),宇文宪进爵为齐王。这一年,他的朋友刘休徵作了一首《王箴》献给宇文宪,他非常赞赏。之后,刘休徵又把这首《王箴》献给武帝宇文邕。其时,武帝正着手削弱各弟的实权,也很欣赏这篇宣扬为政要旨的诗文。宇文宪由于常领兵打仗,颇钟爱历代兵书,在吸取各家精华的基础上,他感到兵书繁多太广,难以求其指要,于是就结合自己的作战经验,写出《要略》五篇,陈奏武帝,武帝看了,连连称赞。
同年秋天,武帝驾幸云阳宫,偶染小疾,卧病不起,一向心怀怨恨的卫王宇文直遂在京师长安举兵造反。这宇文直乃是武帝的同母弟弟,生性浅浮诈诡,游移不定。当初宇文护专擅朝政时,他一直是亲昵宇文护而疏远武帝,后因打了败仗被宇文护免职,他又反过来怂恿武帝除掉宇文护,而实际上他是想得到大冢宰的权位。他对于德望在他之上的宇文宪也是非常忌恨,常在武帝面前挑拨离间,宇文宪常以大度宽而容之。等到宇文护被杀之后,宇文直奏请武帝株连宇文宪,武帝深知宇文宪的为人,为他开脱道: “齐公的心迹,我当然了解得很清楚,你不要再有什么疑问了。”不久,授予宇文宪大冢宰的职位。宇文直没有达到预想目的,又向武帝请任为大司马,想总管全国军事,专擅权威,武帝猜透了他的这位弟弟的心事,没有答应,而只是授宇文直为大司徒。自此,宇文直是恨透了宇文宪,也开始怨恨武帝。不久,文宣皇后病逝,宇文直又向武帝偷偷汇报说宇文宪在守丧期间饮酒食肉,与平日无异,又遭武帝训斥。建德三年(574),宇文直进爵为卫王。武帝曾看中了宇文直的府第,想把它改造为东宫,让宇文直另选地址。宇文直找了许多地方,都不称意,结果看中了废弃的陟屺佛寺。宇文宪听说后,劝说: “你的儿女都已长大成人,选择的府第应该宽阔些,这个寺院又偏又小,不适合你居住。”宇文直听罢,忿忿地甩出一句: “我自己都快保不住了,哪里还顾得上什么儿女呢?!”当时令宇文宪既奇怪又尴尬。以后,宇文直的行为也越来越出格。一次,他随武帝出城狩猎,竟随意乱行,惹得武帝大为生气,当众鞭笞他,宇文直心中的怨恨日益积聚。这次,武帝驾幸云阳宫,留在京师的宇文直认为这是起兵夺权的好机会,遂生异志,举兵造反。武帝听说后,病榻之上,忙召宇文宪,问他: “卫王起兵,你知道吗?”宇文宪回答说: “我本来不知道,现在奉诏以后才了解。宇文直若是果真冒犯天颜,这只能是自取灭亡。”武帝说: “我现在派你为前军,我随后就到。”于是宇文宪率军奔赴京师长安,不久,宇文直战败被俘,由于不思悔改,被满门抄斩。武帝回京师后,宇文宪与赵王宇文招前来拜谢,以昭忠心。武帝说: “宇文直自取其果,你们又有什么罪过呢?我只是为兄弟间的自残而感到伤心。”
自此,宇文宪以其昭昭忠心,浩浩正气,赢得了武帝的彻底信任,这也是他在历次朝廷变故中能够保持不败的重要原因。
四
武帝宇文邕经过数年的整顿朝政,既加强了自己的权威,也增强了北周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接着,他开始把目标转向了统一大业。
建德四年(575),武帝决定东讨北齐。当这个念头刚刚萌生的时候,武帝只与内史王谊商讨过,其余的人谁也不知晓。后来,武帝认为,征战之事,须有大将作参谋,思量之后,觉得诸弟之中,才能胆略没有能超过宇文宪的,于是就把宇文宪召来,询问他的想法。宇文宪认为,现在北齐是昏庸无道的高纬统治,朝纲紊乱、徭役繁重、民力凋尽,国力空殚,正是征伐的好时机,因而极力赞成。
同年七月,武帝正式下诏讨伐北齐。在出兵以前,宇文宪向武帝上表,以自家私产资充军费。在表中,他表达了自己的一片忠心: “方今陛下圣明,顺应天意民心,为使天下统一,百姓安居乐业,毅然使用武略,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大军浩荡,惊动天地,而粮草供应,尤为重要。臣虽不才,但知身受国家俸禄,理应尽心报答,现奉上金宝等16件物品,以助军资。”武帝接到宇文宪的上表之后,下诏不纳,而把他的表向众公卿公开,说: “为人臣的都应该如此,我不看重物品的多少,只是欣赏这一片忠心。”
随后,18万北周大军开赴齐境。其中,以宇文宪率军两万为前军,直趋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武帝亲自率领六万军队围攻河阴(今河南洛阳东北)。宇文宪率军所向披靡,攻拔武济之后,进围洛口(今陕西洋县西党河口),又攻破东西两城。然而,在整个战场上,北周军队却进展不大,尤其在攻打城时,受阻20多天。武帝心急如焚,忽然生起病来,不得不退兵回归长安。宇文宪所攻克的齐城也不得不放弃。同年,武帝为鼓励将士尽心效力,于柱国之职之上设上柱国,宇文宪以德高望重、战绩卓著,首任此职。
建德五年(576)十月,武帝重整旗鼓,又集精锐,再次亲自出征讨伐北齐。宇文宪仍为前锋,率精骑2万,守雀鼠谷,武帝率兵亲围晋州(今山西临汾)。随后,宇文宪率兵出击,连克洪同、永安二城。正待乘胜进取,齐兵却将汾河上的桥梁焚毁,拒险而守,宇文宪只好暂屯永安。此时,齐后主高纬听说晋州被围,忙纠集了十万兵马前来营救。是时,北周柱国、陈王宇文纯兵驻千里径(今山西霍县东),大将军、永昌公宇文椿屯扎鸡棲原(今山西霍县东北霍山上),大将军宇文盛守汾水关(今山西灵石西南汾河东岸),三军同受宇文宪节度,严阵以待。宇文宪听到齐兵来救的消息后,向宇文椿密授机宜: “将兵之道,虚实无定,都要相机而行,不可死守常规。你现在安扎营寨,不必用显眼的营幕,只要用栢树搭成菴,造成声势即可。以后即使你带兵离去,敌人摸不着虚实,仍不敢轻举妄动。”这时齐后主兵分三路,分别出击北周三路人马。宇文盛抵抗不住,忙命人驰奔向宇文宪告急,宇文宪只派千骑来救,但故意制造假象,令尘烟四起。齐军望见滚滚尘烟,以为北周援军很多,纷纷撤退。宇文盛与柱国、梁公侯莫陈芮渡过汾水,乘势追击,给北齐军以重创。稍后,宇文椿又因齐兵渐逼而告救,宇文宪又回军营救,见时间紧迫,密令宇文椿率兵夜返。齐军都把栢菴当作周军帐幕,以为他们还在拒守,直到第二天天色大亮,齐军才知北周军队早已撤走。宇文宪略施计谋,为北周军队赢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这时,武帝为了避免与北齐主力进行直接交锋,主动把大军撤到玉壁(今山西稷山),仅任命梁士彦为晋州刺史,留精兵一万镇守平阳(今山西临汾)。在撤退过程中,以宇文宪殿后。齐后主率众来追,至高梁桥(今山西临汾东北)。宇文宪以精兵2000人,隔水为阵。北齐段畅首先追击至桥,宇文宪隔水招呼段畅答话,问他: “你是何人?”段畅答道: “北齐领军段畅。你是什么人?”宇文宪不愿报出真名实姓,想诈引敌人,乃佯答说: “我是虞大都督。”哪料段畅已经看出来他在隐瞒: “观你言谈举止,不是非凡之人,今日为何隐去名位?”当时,陈王宇文纯、梁公侯莫陈芮、内史王谊等都在宇文宪左右。段畅一个劲儿地追问,宇文宪只好道出真实姓名: “我乃是当今天子之弟齐王宇文宪。”然后又把左右诸人一一介绍。段畅闻听,神色一变,随即策马率众而走。宇文宪也不追赶,亦命回师。不久,齐军纠集了精锐兵甲再次追及,宇文宪让大队先行,然后与开府宇文忻各率精兵百骑殿后,斩齐军大将贺兰豹子、山褥环等100多人,北齐军队大为惊惧,停止了追赶。宇文宪于是与武帝在玉壁会师。
随之,齐军猛攻晋州,昼夜不息,梁士彦拚命死守。武帝又命宇文宪率兵六万,驰援晋州。宇文宪刻不容缓,即刻前往,途中听说晋州城已陷,为加快行军速度,忙命柱国、越王宇文盛、大将军尉迟迥、开府宇文神举等率轻骑一万连夜奔赴至晋州。宇文宪自己则进军于蒙坑(今山西襄汾、曲沃二县之间汾河以东),以为后援。不久探马来报,说晋州城未陷,宇文宪才放下一颗悬着的心。随后,武帝率大军赶至,诸军汇合,逼近晋州城,武帝决定与北齐军决一死战。北齐军亦重整军队,严阵以待。武帝为了心中有数,命宇文宪到阵前探听虚实。宇文宪观探完毕,向武帝说: “破敌易如反掌。”武帝闻听,十分高兴,知道宇文宪有了破敌的把握,说: “听你这么说,我就感到高枕无忧了。”等到宇文宪退出来,内史柳虯私下问他: “敌人的军队数量也不少,齐王您怎么这么轻视它呢?”宇文宪笑着答道: “我宇文宪既受命为前锋,按情理上讲既是为家也是为国,对付此等敌人,理应尽自己全力,再大的困难也不应畏惧。何况现在齐军是一群临时纠集起来的乌合之众,哪能经得起我们顺承民意的精锐之师的打击呢?”之后,周军大举进攻,果不出宇文宪所料,齐军未做像样的抵抗,就兵败如山倒,一发而不可收拾,齐后主也仓皇逃遁,宇文宪率轻骑追击。后齐收拾残余部队,占据高壁(今山西灵石南)及洛女寨(今山西灵石),企图反击。武帝派宇文宪迅速攻克了洛女。次日,周军又乘胜攻克介休(今属山西)。
这时,北齐的大势已去。齐后主高纬败逃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古城营东汾水之东)后,恐惧感还没有消除,把晋阳留给他的哥哥安德王高延宗,并给他相国之职,总摄北齐将兵,然后自己就退往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高延宗自立为帝,拒守晋阳,终因势单力孤,成不了气候,被宇文宪攻破城池。高延宗也在逃跑途中被抓获。武帝因宇文宪在战争中功勋显著,所以在战争还在进行中就对他大加封赏,封宇文宪的第二子安城公宇文质为河间王、第三子宇文为大将军。其后,武帝仍命宇文宪为先锋,进取邺城。次年,周军攻克邺城,并俘虏高纬父子,北齐正式灭亡了。
可是,高纬的叔父任城王高湝、广宁王高孝珩仍据守信都(今河北冀县),拥兵数万。这当然成为武帝的一块心病。不久,武帝又派宇文宪前往征讨,同时令齐主高纬写了一份劝慰书,说: “周朝待我很好,诸王也都无恙。二位叔叔若弃甲归顺,则自然会得到优待。”可是高湝不为所动,反而大开府库,多出金帛,招纳兵卒,甚至请求为兵的和尚也有数千人。宇文宪率军过赵州(今河北隆尧东)的时候,高湝命二个探子前去打探情报,结果被周军的游骑抓获,送到宇文宪的军帐之中。宇文宪召集了齐的旧将,向他们说明这件事,然后说:“我此次出兵,是为了北周的统一大业,决不是仅为了杀几个人。这次我放了他们,让他们充当我的信使。”之后,宇文宪给任城王高湝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我大周皇上受天承运,广播德义,威震四方。你朝旧臣宿将,在这里俱受荣宠,加官进爵,是故他们都拚命为我朝效力。这并不只是人事上的必然,也是为天时所决定。我想任城王自己应选择什么道路,无须我多说。现在我宇文宪以区区之才,总管军事,受命安定边疆,过往城关,莫不归服,而他们也受尽了礼遇。任城王乃一代英杰,想必古今成败之理论已深然晓之,岂不知独木难支大厦?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这在古代已有先例,如果任城王舍此而图他,则必会落得家破身殒的下场,为天下所耻笑。况且现在你的探子已被我所获,你军中的实情我已了如指掌。以羸弱之旅,对抗堂堂之师,战不是上策,这是一定的了,守是下策,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现在我正在督率各军分路并进,想必与君相会的日子也不远了。何去何从,望任城王三思。”
此信传到高湝手中,他依旧不加理会。及宇文宪率军至信都,高湝在城南严阵以待。但是高湝军中出现了分化,领军尉相原以出战迎敌为借口,率众投降了周军。这尉相原本是高湝的心腹,他这一降,在高湝军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人心头都笼罩着一团阴影。高湝大怒,杀了尉相原的妻子和儿子。次日与宇文宪开战,结果被周军打得大败,几乎全军覆没,高湝和高孝珩及他们的亲属都被俘虏。宇文宪对高湝说: “任城王何苦至此呢?”高湝答曰: “我乃是神武帝高洋之子,兄弟共15人,只存我一个。现在社稷不存,我以身殉国,无愧于先祖。”宇文宪听了高湝这一席话,颇感到悲壮,命下属把他的妻小都放出来,并予以优厚待遇。高孝珩布陈困难,亦是声泪俱下,但毫不失其气节,宇文宪为之感动,也同样给予礼遇。
至此,北周正式消灭了北齐,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在征讨北齐的战争中,宇文宪无疑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在这场战争中,他的足智多谋,用兵如神的帅才; 他的骁勇善战,身先士卒的将才; 他的以德服人,以礼待人的使才,也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此,宇文宪威名大震,成为北周统治的擎天玉柱。
就在北周讨伐北齐的过程中,分布在东北部山区中的稽胡开始起兵叛乱。稽胡又名步落稽,是匈奴的别种。建德五年(576),稽胡首领刘没铎自立为王,号圣武皇帝,举兵抗周。当时,武帝在破晋州之后,乘胜追击北齐,没有精力顾及。次年,平定北齐以后,武帝决定讨伐稽胡,并决定一举歼灭。齐王宇文宪认为,稽胡种类繁多,且分布于崇山峻岭之间,即使出动大批军队,也难以将其斩尽杀绝。不如一心一意攻打其叛乱首领,对于其他的部落则采取抚慰政策。武帝听了,点头同意,于是派宇文宪为行军元帅,都督行军总管赵王宇文招、谯王宇文俭、滕王宇文迪等随同前往讨伐。周军进驻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后,宇文宪命分路并进。刘没铎听说周军来伐,遂遣其手下大将天柱驻黄河以东,遣大帅穆支守黄河以西,其意图是二军互成犄角,分守险要,夹击周军。宇文宪则以其道还治其人之身,命谯王宇文宪俭进攻天柱,命滕王宇文逌进攻穆支,两路周军所向披靡,斩敌万余人。然后,赵王宇文招乘势直捣刘没铎老巢,活捉刘没铎。余众一看大势已去,纷纷投降,稽胡叛乱得以平息。
平定稽胡叛乱,对于齐王宇文宪的威名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可在同时,难以预料的灾难也在悄悄逼近他……
五
随着威望和名声的播扬,深谙统治之术的宇文宪自己也感到应该主动退隐,于是他非常注意约束自己,以免被人抓住把柄。
宣政元年(578)五月,因突厥骚扰北周边境,武帝欲亲自率军讨伐,仍召宇文宪为前锋。宇文宪此时正偶染小疾,他就借口有病予以推辞。武帝有些不高兴: “你如果害怕此行,那我还能指望谁呢?”宇文宪答道: “我当然很愿意陪王伴驾,为国效力,可是我现在身患疾病,实在难以领兵厮杀。”武帝见他说得诚恳,也就不再勉强,自己亲率大军出征。多年的战争使武帝积劳成疾,在行军途中不幸病倒在云阳宫。六月份,这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在返回长安的当天晚上便离开了人世。太子宇文
即位,是为宣帝。
这宣帝在当太子的时候,就已声名狼藉,登上皇位以后,更是原形毕露,胡作非为。他见叔父齐王宇文宪出将入相,功绩卓著,德高望重,必然成为他的一块绊脚石,于是就开始想方设法除掉宇文宪。宣帝即位的时候,武帝还没有下葬,诸王都在宫内服丧,由孙览总兵辅政,宣帝怕诸王心存不轨,就派他的亲信、开府于智负责监视。武帝安葬以后,诸王归家,宣帝便开始采取行动了。他派于智在齐王府外监视宇文宪,并控告齐王谋反。然后宣帝派小冢宰宇文孝伯至齐王府,问宇文宪: “三公之位,理应授给皇亲和贤良之人,现在我想让叔叔您为太师,九叔陈王宇文纯为太傅,十一叔越王宇文盛为太保,你认为怎么样?”宽厚的宇文宪哪里知道这只是宣帝的麻痹之策,认真地回答说: “我才疏学浅,却得到现在的高位,心里十分惶恐,哪里还敢再想担任三公的位置呢?况且太祖宇文泰时勋臣颇多,应该授给他们。如果只专用臣等兄弟,恐怕会引起众人的非议。”宇文孝伯回去复命之后,宣帝又让他回来对宇文宪说: “晚上与诸王一同到宫中来。”正派的宇文孝伯也没意识到,他这样来回传命的时候,宣帝的屠刀已经举起来了。宇文孝伯是宣帝的师傅,也是武帝托付的顾命大臣。宣帝有除去齐王之意的时候,首先找到宇文孝伯,对他说: “你若能帮我除掉齐王,我就将他的官位授给你。”宇文孝伯怎肯做这种伤天害理之事,反而诚恳地哭劝道: “先帝有遗诏,不许滥诛骨肉,齐王是陛下的叔父,功高德茂,社稷重臣。我若听从您的吩咐,那么我就成了不忠之臣,陛下也就是不孝之子了。”宣帝见孝伯如此,为避免走露风声、只好敷衍两句作罢。宇文孝伯也认为,现在武帝刚安葬,宣帝不至于如此残忍,在守丧的日子杀害亲叔父。可是,他想错了。
当天晚上,诸王来到宫门前,却只有齐王宇文宪一人被允许进去。宇文宪一进殿内,预先埋伏好的卫士立即将他捆绑起来。齐王心知有变故,连声喊冤,据理力争。宣帝把于智叫出来作证,宇文宪一见于智,气得两眼冒火,可巧辩的于智因有宣帝撑腰,却神色故我。旁边有人对宇文宪说: “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你多说这些又有什么用呢?”宇文宪伤心地说:“我名位尊崇,到了这种地步,生死由命,当然不希望什么。只是白发老母无人照料,想起来心中不免伤感。”之后,把朝笏往地下一掷,挺颈闭目,再不言语。当下便被缢死,年仅35岁。
宇文宪被杀后,除他的大儿子宇文贵早逝外,其余5个儿子质、
、贡、乾禧、乾洽也都被宣帝杀死。同时,与齐王最亲密的几位大臣: 上大将军安邑公王兴、上开府独孤熊、开府豆卢绍等,也都以共同谋反的罪名被一一处死,当时的人知道他们死得冤屈,称之为“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