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高隆之人物生平传记_高隆之历史评价_高隆之是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6日 阅读:222 评论:0

天保六年(555),一场灭门之灾突然降临到已故宰相高隆之家,喝得醉熏熏的高洋一声令下,禁军立即包围了高家,高家数十口人被全部杀死,就连死了近一年的高隆之,也被掘墓戮尸,抛入漳河。生前曾权倾一时的平原王高隆之,为何得到如此下场?

高隆之,字延兴,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本姓徐,高隆之因为他父亲从小被姓高的姑夫所收养,所以改姓高。高隆之身长八尺,长髯当胸,有美髯公之称,可谓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他自幼读书不多,但很愿意同有学问的人结交,北魏汝南王元悦很欣赏高隆之,在任司州牧时,让高做户曹从事。建义元年(528)羊侃在泰山起兵反魏,行台于晖带兵前去镇压,高隆之被引荐为行台郎中,由于谋划有功,高隆之被升为给事中。在镇压羊侃起义过程中,高隆之结识了高欢,高欢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对于有才之士广泛结交,高欢很欣赏高隆之的才能,并同他结为兄弟。从此高隆之便成为高欢的亲信,唯高欢马首是瞻。

此时,尔朱氏专权,北魏的军政大事,甚至皇帝的废立都由尔朱荣决定。尔朱荣非常看重高欢的能力,极力拉拢,委派高欢为晋州刺史,高欢引荐高隆之为治中,主持平阳郡的事务。对于尔朱荣的专权,孝庄帝元子攸非常愤恨,他实在不甘心只做一个傀儡。永安三年(530)九月,元子攸设计杀死了尔朱荣,但他没能把尔朱氏势力翦除,十二月初,尔朱兆举兵攻陷洛阳,元子攸被掳往晋阳(今山西太原)。尔朱兆的部队烧杀抢掠、无恶不做,所以民怨沸腾。高欢有意与尔朱兆决裂,但苦于自己的势力太小,此时,六镇起义、河北起义的余众流入山西一带有一二十万人。尔朱兆问高欢应该怎么办才好,高欢决定将这股力量抓到手,于是耍了一个小小的手腕,使尔朱兆同意他把流民组织起来到太行山以东屯田垦荒,以解决温饱问题。高欢掌握这支流民队伍之后,在太行山以东河北地区又得到当地豪门支持,便公开同尔朱兆决裂,于信都(今河北冀县)起兵讨伐尔朱兆,高隆之被任命为大行台右丞,参与机要。普泰元年(531)十月,高欢拥元朗为帝,年号中兴,高欢自任丞相、大将军。高隆之任御史中御领尚食典御。中兴二年(532),高隆之随高欢在韩陵(今河南安阳境内)大败尔朱氏联军,进入洛阳,控制了政局。废掉尔朱氏所立的元恭,又以血统疏远废掉自己在信都所立的元朗,另立元修为帝,即孝武帝,改元太昌。高隆之因功升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不久又出任北道行台,接着转任并州刺史、受封平原郡王。这一时期,高隆之可谓飞黄腾达。

铲除尔朱氏之后,高欢独揽大权,元修实际是他的傀儡。但元修也不甘心做傀儡,便令斛斯椿筹划扩充禁卫部队,加强训练,又在关中扶植宇文泰的势力。经过一番准备之后,永熙三年(534),元修采纳斛斯椿的计谋,下诏征发河南各州兵马,声称要南伐萧梁,实际想北攻晋阳的高欢,高欢对此看得很清楚,于是先发制人,发兵讨伐斛斯椿。高隆之担任大行台尚书,20万大军分路南下,在滑台(今河南滑县)击溃斛斯椿的弟弟斛斯元寿率领的主力部队,斛斯椿一看大事不好,便和元修一起逃到关中的宇文泰那里去了。高欢进入洛阳,立元善为帝。高隆之官拜侍中,尚书右仆射,领御史中尉。

高欢认为洛阳西近宇文泰,南临梁,地理位置不够安全,决定把首都迁到邺(今河北临漳),派高隆之为营构大将,全权负责新都的规划营建。为了增强都城的防御能力,高隆之增建南城,方圆25里,并在漳水北岸修起防洪堤坝,以免洪水肆虐邺城。又在城外开掘又宽又深的护城河,然后把漳河水引进来,并在护城河上造了一些水碾,这样既增强了邺城的防务,又合理利用了水利,给百姓带来了许多方便。这期间,高隆之还大量营造佛塔寺庙,劳民伤财,为此被高欢责骂一顿,但高欢对邺城的营建还是很满意的。

高隆之担任宰相以后,勤于政事,力革弊政。他看到北魏初年采取的均田制已遭到很大的破坏,开始分给农民的土地,其中土质肥沃的好田都被豪强强占去了,有的农民手中还有点薄地,有许多人已失去土地而变成流民。高隆之认为流民问题不解决,不利于统治稳固,因此,他向高欢建议,在全国对土地做重新的调整,虽然遇到了巨大的阻力,但因为高欢支持,所以贵族侵占的大部分良田被迫退回,农民又部分获得了土地,尖锐的矛盾暂时得以缓和。从孝明帝元诩孝昌元年(525)以来,因为战乱频繁,边境各州的刺史、郡守都兼任都督,掌握很大一部分军队。其他各州争相仿效,不管有无战事,都设有一整套幕僚机构,人浮于事,且容易对中央造成威胁。高隆之建议: 如果不是边境地区,各州刺史不得拥有大量军队。现在手中的军队,除留部分维持地方治安外,其他应归中央统一指挥。这样就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当时许多大臣都以侍从皇帝、经常出入宫廷为名,取得貂皮饰物,结果满朝戴貂饰的官员比比皆是。高隆之认为不妥,便上表请求把自己侍中之职的貂饰去掉,这样那些借侍从皇帝之名而戴貂饰的官员也不得不中止使用。当时社会动荡,战乱不断,所以冒名窃官的人非常多,初步估计近5万人。高隆之便奏请来一次全面性清查,结果被清查者纷纷攻击高隆之,高一看政敌太多,也没敢再坚持,此事最后不了了之。

武定八年(550),高洋废掉魏帝,自称皇帝,改元天保。高隆之受封太原王,任录尚书事,领大宗正卿,监修国史。高隆之身为宰相,但气量太小,睚眦必报。他曾为儿子向仪同三司崔孝芬的女儿求亲遭到拒绝,便耿耿于怀,后来找借口把崔治以死罪。太府卿任集曾跟他一起营建邺城,工作很谨慎,很卖力,他对高隆之在邺城的规划设计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诚恳地提出一些修改建议,但高隆之便认为是小看自己,后来便借故治罪于他。魏武定年间,崔暹为御史中尉,不避权贵亲戚,直言弹劾,深得高欢和高澄的赏识。像当时的尚书令司马子如、尚书元羡、雍州刺史慕容献等人都被弹劾,或被免官或被治罪。高隆之也因受贿被弹劾,结果在尚书省被高澄当众羞辱责骂了一顿,于是对崔暹怀恨在心。高洋初掌政权,高隆之和司马子如等人便罗列崔暹的过失,要求罢免他。但高洋知道其中的缘故,所以没有同意,高隆之又给高洋施加压力说: “崔暹搞得大臣们怨声载道,你初掌大权,要得到大臣们的支持才行,罢免崔暹,起码可以给他们些安慰。”高洋没法,只好罢免了崔暹,从此崔高之间矛盾越来越深。

性贪量小是高隆之的一大弱点,他另一个大的弱点就是缺乏敏锐的政治目光,这在对待高洋禅位问题上充分显露出来,也是后来他失宠于高洋,并终招杀身之祸的根本原因。高澄在武定七年(549)被他的厨奴刺死之后,高洋雷厉风行,迅速控制了混乱的局面。但高洋并不满足像他父兄那样在幕后操纵朝政,他要做名正言顺的皇帝。他的心腹高德政、徐之才、宋景业等人都极力鼓动高洋尽早登基,但反对高洋“禅代”的人也不少。他的母亲娄氏首先表示反对: “你父亲像蛟龙,你哥哥像猛虎,他们这样有能耐的人都不敢妄自篡位,你是什么人物,敢仿效舜禹禅代?”高洋又想探试一下朝中大臣们的意思,便派高德政回邺城,像高隆之这样的元老重臣的话是很有影响力的,高隆之明确表示反对,其他许多大臣也随声附合。就高洋的权势、才能和野心来看,禅位称帝不可避免,高隆之却并没有看清这点,高洋知道后非常生气,于是带兵回邺城,逼迫孝静帝禅位于他。高隆之一看高洋登基已成定局,这才带领百官劝进。高洋对其表现非常不满,一直耿耿于怀。

其实,高隆之和高洋的关系一直不太融洽。高洋属内秀之人,聪明机敏非常人能比,但却不善言辞,且长相平平。他不仅皮肤粗糙,还经常流鼻涕,他哥哥高澄就常嗤笑他: “你这样的人也能得富贵,让那些相面算命的人都没法解释。”高隆之对高洋言语之间也常有轻侮之意,高洋一直忍在心里。高洋登基之后,对高隆之的所做所为越来越不满。一次高洋到东山练习射箭,高隆之忽发奇想,在箭靶上做上人形,高洋便借题发挥,对高隆之大加训斥: “人家在靶上画上猛兽以取古意,而你却要画上人形,你让我整天射人,我感到很不自在,你让别人怎么看我呢!”

高隆之跟崔季舒关系不好,崔乘机在高洋面前奏了他一本: “高隆之对喊冤告状的人,总是先表示同情和关心,然后又表示爱莫能助,这种委过要名的做法不正常。”高洋立即对高隆之起了疑心,既然身居要职,遇到冤情,就应审清昭雪,委过要名,笼络人心的做法,不是大臣应该有的。天保五年(554),高洋免除高隆之录尚书事之职,高隆之很不痛快,有一次宴请朋友,酒席上高隆之对自己的下属元旭说过这样的话: “做大臣的应该对皇上忠心耿耿,至死不渝。”这话传到高洋耳朵里,他联想到高隆之在自己禅位时的表现,立即认为这个“皇上”并不是指他,而是魏孝静帝,于是大怒,先把元旭赐死,接着又把高隆之捉进宫中,令侍卫重打一百多棍子。年逾花甲的高隆之哪里经受得住,当场被打得动弹不得。想到自己追随高欢父子大半生,忠心耿耿,却遭猜忌毒打,本来脾气刚烈的高隆之内火中烧,口干舌燥。放出宫来之后,他嚷着要水喝,左右认为刚受重刑不宜喝水,高隆之根本不听,一壶凉水一饮而尽。结果内火经凉水一激,受伤的身体哪能经得起,高隆之还没到家,就死在路上了。是年6l 岁。高隆之死后,被赠予冀、定、瀛、沧、幽五州诸军事、大将军、太尉、太保、冀州刺史、阳夏王。但高洋没给他谥号。

高隆之的死,并没有消除高洋对他的愤恨,特别高洋统治后期,荒淫暴虐,历史罕见,喜欢杀人取乐。最终对高隆之掘墓戮尸,弃于漳河,并且杀掉他的儿孙数十人。高隆之怎么也不会想到,他死后高洋也不放过他。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1173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