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元丕人物生平传记_元丕历史评价_元丕是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6日 阅读:156 评论:0


 


 北魏献文皇帝拓跋弘即位之初,正是和平六年(465)的夏天,安葬了父亲高宗皇帝后,内部的政权利益之争更为明显和突出了。车骑大将军乙浑矫诏杀了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南阳公张天度等。没过几天,侍中、司徒、平原王陆丽自外地入朝,乙浑又杀了他。乙浑权倾朝野,新君献文帝不得不把乙浑任命为太尉、录尚书事,处理朝政。七月,乙浑为丞相,其位在皇室诸王之上,事无巨细,皆决于乙浑。乙浑得意忘形,不把新君放在眼里,转过年来,天安元年(466)的春节刚刚过去,初春的二月仍是寒气逼人的时候,乙浑却美滋滋地做着自立为帝的美梦了。但他的谋反活动竟然被一个地位不是很高,但十分机敏的侍中发觉了。在他还未来得及下手前,这位颇有心计的侍中就秘密地来到皇上面前,私下里如此这般地上奏给了皇上。当下,皇上诏他率亲军元贺和牛益得率兵包抄了乙浑府宅,乙浑还未明白过来,就人头落地了。这位取乙浑首级的关键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元丕。
 元丕出生在宗室贵戚之门,他的高祖是烈帝拓跋翳槐,即为昭成皇帝什翼犍的长兄。烈帝的四儿子拓跋谓,就是元丕的祖父,他为人宽容,高雅,并有将帅之才,经常随从从弟太祖拓跋珪征讨四方,立有战功,升任武卫将军。他历奉四朝,因年迈体弱,而告老还家,安度晚年,献文帝因他是宗室元老,又是元丕的祖父,所以格外礼遇他,赐他几杖服物,并经常给他府上送膳。他四世同堂,其乐融融。据史记载他有二个儿子。大儿子乌真,是个身强力壮的男子汉,其臂力过人,随从太武帝拓跋焘征战中,屡立战功,官至钜鹿(今河北平乡)太守。小儿子兴都倒是继承了父亲的为政之能。
 兴都虽然在武力上不如父兄,可他聪敏、刚毅过人,非平常人所能比。文成帝时期,他曾出任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太守,受赐为乐城子。在他任职期间,为政严厉,百姓叫苦不堪,没有不畏惮他的。他的果决、聪慧被儿子元丕继承了去。在献文帝初年,因儿子元丕有功于皇上,进其爵为乐城侯。兴都因年事已高,和父亲一样谢老归家,享受天伦之乐,献文帝对这致仕回家的两位老人十分敬重,也赐他几杖服物,送膳到他府宅。不仅祖、父都沾了孙子的光,而且身为母亲的娄氏也因此封为东阳太妃。元丕又是怎样个人物呢?
 


 元丕因是宗室子弟,祖父、父亲都有功于朝廷,所以,他很小就当官了,只是挂个名而已。太武帝时,少年的他就被提升为羽林中郎了。他曾在太武帝末年,随驾南征,饮马长江,因功赐爵为兴平子。献文帝即位后,他迁为侍中。当时他的才能尚未显露。天赐良机,他机敏的政治眼光对专权跋扈的丞相乙浑已是入木三分了。他留意于乙浑的动静,终于探听到乙浑谋反的消息,赶紧上奏皇上,这成了他立功受奖的重要时机。乙浑谋反未成,反成了元丕登上相位的阶梯。天安元年,阳春三月,诏令元丕为尚书令,改封为东阳公。献文帝在位仅七年,这七年中,对元丕一家关心备至,恩宠日隆。皇兴五年(471),献文帝病逝,年仅5岁的儿子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
 孝文帝自记事起,便知道元丕一家对皇朝特别是对他父亲立下了非同寻常的功绩。在他君临天下之时,拜元丕为侍中、司徒公封东阳王。并把300多条疑难之事,委托给元丕去全权处理。结果,元丕秉持公道合情合理地解决了这300多件难题。甚得孝文帝和临朝执政的冯太后的赞赏。因孝文帝年幼,十分需要忠谨干练的人帮助他们祖孙理好朝政,而元丕又是宗室子弟,一心一意效忠皇朝,所以,孝文帝和冯太后待他视如亲人。这一年,元丕喜得贵子,孝文帝和冯太后都亲自到他府上庆贺,特别给以赏赐,因龙恩的顾眷,元丕给这个有福的儿子起名为超。正因元丕一心一意地效忠朝廷,才特别诏赐他参加决策权的八议之会。
 元丕入参八议享有的特权很多,比如他如果犯罪达到百次,可责斥他,但免去死罪。又对他家注籍的丁口、杂使、役调,可享有永远的优復权; 如果有奸邪人随便谗毁他,立即处以死刑。又进其职为太尉、录尚书事。当时,参议八议的还有淮南王元他、淮阳王尉元、河东王苟颓都以旧老受到孝文帝、太后的礼重,每有大事,就把他们召入禁中商议。每次入宫,这些元老都乘坐步挽车,手拿几杖,进退都随其便,十分荣耀。元丕、元他、尉元三个人,都是身材魁伟,腰围十尺,大耳朵下垂,两鬓斑白,眉清目秀的美男子。他们气度非凡,一出现在百官面前,百官无不仰视,顺服地听从他们的命令。只有矮小貌丑的苟颓,让人看不上眼,而且他的资望也赶不上他们。孝文帝和太后对旧老年长者不仅敬重,而且还体贴入微,赐给他们好吃好喝,珍宝无数。元丕天生声音洪亮,每次孝文帝举办宴会,元丕的大嗓门高朗无比,又加上他博记国事,话题也特别多,他总是坐在一头,大谈历史上的成败。孝文帝和太后对他敬重又原谅他的不拘礼节。然而,他对地位低,特别是出身寒素之门的人总是轻侮地看待。
 冯太后执政,寒门出身的王睿因容貌得太后宠爱,阉人符承祖是太后的心腹。这两个人元丕都看不起,常常轻贱他们。孝文帝和太后不是不明白他的用心。所以,当太后给王睿建住宅时,为了不引起元丕的不满,也给元丕造了甲第。建好后,孝文帝和太后还亲临现场看落成仪式,并率文武百官大饷于第。让尚书令王睿宣读诏书,赐元丕金印一纽。太后还亲自作《劝戒歌辞》赐给群官,元丕上疏赞谢。太后令曰: “臣哉邻哉。邻哉臣哉。君则亡逸于上,臣则履冰于下。若能如此,太平盛世岂难来临?”群臣至欢而散。孝文帝和太后对他的亲人也十分看重,元丕的妻子段氏病逝后,还给她加谥号恭妃,又特别赐元丕金券。
 元丕自知孝文帝和冯太后对他的宠爱,所以也是忠心耿耿,有言必进。这一天,孝文帝、冯太后在皇信堂引见公卿、商议事情。冯太后为难地说: “如今京师大旱,民无粮吃,想听任饥贫之民出关去寻食物。可是如果让他们所经过的地方去办理此事,恐怕要拖延时间,达不到救济灾民的目的。如果听任他们外出寻食,又怕奸人良人难以分辨。卿等可有好办法上奏?”元丕沉思了一下说: “各曹下大夫以上的官员,各带二名官吏,专门负责经过之所,州、郡也这样做,不过三天,就会分派饥贫之民完毕。又有何难?”孝文帝一听好办法,就诏令如此去办,用了四天的时间就安排好了饥贫之民。
 元丕觉得自己是60岁的人了,就上表请求立东宫太子,孝文帝诏曰: “太子年纪还小,有什么着急的?”元丕说:“臣年近西落夕阳,想在有生之年看看盛礼,故此对臣来说很着急。”只是立太子是大事,急不得,所以,孝文帝不许其请。后来例降王爵,封他为平阳郡公。他要求致仕,诏令不许。
 


 在孝文帝统治时,北魏历史跨入了一个新的里程。为适应被征服地区的先进文明,孝文帝锐意改革,他继冯太后改革之后,把改革旧制度进一步深化。首当其冲的是要迁都洛阳,避开平城(今山西大同)旧贵族的阻挠。为了顺利迁都,他借南征之名,率重要百官及大军南下。可是,平城还是需要有人守的,非资望高者莫属。于是,孝文帝让元丕与广陵王元羽留守平城,并加使持节。诏元丕及元羽曰: “留守之任非贤人不可为。太尉元丕年尊德重,位总阿衡,元羽又是朕的贤弟,温柔明断。故此派你二人留守京邑,授以二节,赏罚在手。公允地守已成宪令,以称朕心。”元丕回答说: “臣谨慎地以死奉行诏令。”元羽回答说: “太尉最适合专断节度,臣只可给他作副手。”孝文帝笑着说: “老人的才智,少年的决断,没什么困难可挡住,为什么还要推辞呢?”就这样,二个人共同辅政。到孝文帝南征,决意定都洛阳时,回过一次代(今河北蔚县)地,元丕请求为孝文帝唱歌,诏许之。唱完后,孝文帝说: “公盼朕回军,故而亲自唱歌以表达自己的心志。如今洛阳建设已有次第,可以暂时回旧京平城,愿此后你也赞同我的意见。”这是孝文帝对他的一个暗示,亦或是一种企盼。
 太和十七年(494),孝文帝定下迁都之意。君临太极殿,召见留守京都的官员前来议事。元丕等人自然到会。在会上,孝文帝讲了迁都一事,如果公卿有自己的看法,可以各陈其志。其中,燕州刺史穆羆上进曰: “迁都是国家头等大事,依臣愚见,认为这样做不合适。”孝文帝耐心地听他发言,问他: “卿说说不合适的理由吧。”穆熙接着说: “我国现在北面有猃狁之寇,南面又有荆、扬尚未宾服,西边有吐谷浑之阻,东边有高句丽之难。四方还未平定,九州尚未统一。以此来推断此种大事,可谓不合适。征伐大举,是须要戎马的,如果没有战马,什么事情也别想办成。”孝文帝平静地说: “卿说没有战马,这条理由大体上说得过去。因为马是出自北方,可是,马廐就在我们代地,卿又何必担心没有马呢?如今代地在恒山以北,为九州以外,因此,我们才要迁都中原。”穆羆还是不肯罢休,又说: “臣听说黄帝以涿鹿为首都。由此来看,古代的圣王也不必非要迁居中原才可为王者。”孝文帝说: “黄帝因天下未定,才居于涿鹿。到天下安定后,也迁到了河南。”这时反对迁都的另一个代表尚书于杲发言说: “臣固然不识古代的事情,如果能听听百姓的议论,我觉得倒不错。人们都说先皇建都于此,就没必要再迁移的,都认为不可迁都。中原之地,多有篡夺之举。而我大魏自从建都平城以来,与天地并固,与日月齐明。臣虽然见识肤浅,性不昭达,但终不以恒、代之地与伊、洛之地相提并论。因为安土之人十分重视迁移,这是物的常性,一旦南移,恐怕没有愿意去的。”于杲这番话使会议的气氛陡然紧张,孝文帝心里很清楚,自己面对的尽是些守旧派,但必须冷静地对付他们。好久没人发言,而元丕这时开口了,他心里十分不愿迁都,可又不愿得罪皇上,站在反对皇上的一面,所以,他说道: “去年,陛下御驾亲征萧氏,到了洛阳,派任城王元澄来宣旨敕令臣等讨论迁都洛阳的事。当初,我们奉恩旨,心情不安。大凡迁移之举,都应当先问问卜筮,以审定吉否,然后才可行。”孝文帝一下就明白了元丕还不愿公开反对迁都,是可以争取的力量,便转脸对他说: “过去在邺城时,司徒公元诞、咸阳王元禧、尚书李冲等皆欲请求以龟占来断定移洛都的凶吉。当时,朕对他们说,过去周公、邵公卜占宅于伊、洛,就是看到了好的征兆。如今没有像周、邵这样的人,占卜也没有什么益处。再说占卜的人所能决断的是犹豫不定的事,而今迁都已是不可怀疑的事情了,又何须占卜。古代轩辕氏卜兆龟焦,卜者请求访求诸贤哲人,轩辕乃问天老,天老说为善。于是听从了天老的话,最终达到了昌盛吉祥。这是圣人对未然之事无法断定,才求助于龟卜。而朕已以四海为家了,或居南或居北,迟速无常,对南移的人,朕自当多积仓储,不会使他们窘乏。”元丕说: “臣仰奉慈诏,不胜欣喜。”元丕一倒向皇上,孝文帝心下大悦,又诏群臣说: “卿等或许认为我是无事找事地迁徙。过去平文皇帝弃背率土,昭成皇帝营居盛乐(今内蒙和林拉尔); 太祖道武帝神武应天,迁居到平城(今山西大同)。朕虽说寡弱,幸属灵运,所以才移宅中原,建成皇宇。卿等应当奉先君令德,遵循洪规。”即便孝文帝说了这番不可更改的话,前怀州刺史青龙,前秦州刺史吕受恩等仍固守愚见,就是这样,孝文帝还是安抚他们,耐心劝慰他们,直到他们辞屈理尽才退下。虽说元丕没有公开反抗,可是他内心的抵触仍没有消除,这成了他与皇上不可调和的矛盾所在,也是他走下坡路的开始。
 


 孝文帝又打算北巡,迁元丕为太傅,录尚书事。可是因他反对迁都,有消极情绪,所以,他多次上表辞让,诏令不准其奏请,没办法孝文帝就到他家拜授官职。元丕这才上任。当孝文帝从代出发后,元丕又成了总留守。诏令曰: “中原才开始兴建,须要朕亲自经营,对代的政事,一委太傅来处理。”赐他自己所乘的车马,让他往来于府省之间。
 元丕特别爱恋本民族的习俗,不喜欢新制度。对于孝文帝所实行的一系列改革他都持反对意见。像改变风俗迁都洛阳,改革官制和服饰,禁止说鲜卑语等等,他都无法接受。孝文帝也知道他的态度,所以也不强逼他,对他诱导又晓之以大理。让他不产生反叛心理。至于穿衣戴帽,上朝制服,元丕还是穿过去的胡服,班列在坐。只是到了晚年他才稍加弁带,但还是不修饰容仪。孝文帝因他年迈体衰,又过于肥重,也不强求他。到按规定罢除、降免不是道武帝的子孙及异姓诸王时,虽然给他公爵,但他仍享有封王的封邑待遇,可是这也使他很不高兴。
 孝文帝南征时,元丕上表乞请自己晚走一步,想另有他举。巧遇司徒、冯太后的兄长冯诞病逝,诏六军回师。元丕又借冯诞病死在代都,上表要求孝文帝亲临。谁知孝文帝却诏曰: “今洛阳始建,企望成劳,自开辟至今,哪有以天子之重,远赴国舅之丧的?朕纵欲为孝,那么又如何对待大孝呢?纵己欲为义,那么对大义又如何呢?天下才是最重的,君臣之道悬远,岂能随便诱引,陷君以不德。令、仆己下可交付法官贬乏”。又诏令以元丕为都督,领并州刺史。后来又诏因平阳在洛阳畿内,改封他为新兴公。这很明显,孝文帝已对他一忍再忍,实在是忍无可忍了。元丕心下更是不满。
 元丕在家和儿子的关系不是很和谐。当初,李冲是德高望重,大权在握的人物,元丕就为儿子元超娶了李冲的侄女,即李伯尚的妹妹。元丕前妻的儿子元隆同母兄弟数人,都和父亲分居。后来,元丕又得宫人,所生子女与他同宅共产。这样他和前妻的儿女关系不和。但是在不愿迁都问题上,他们父子却是持同一观点的。当孝文帝南迁后,留太子恂坐镇旧京,元隆和元超等密谋留太子恂为主,举兵断关,企图据有陉北(今山西代县西北)。当时,元丕居守并州,虽然没有参与他们的密谋,但他的儿子们却把此谋告诉了他。元丕怕不成功,就嘴上说困难,心下却赞成。可是他们的阴谋未成行,孝文帝已派任城王元澄消灭逆乱于萌芽之中,而且孝文帝亲自回平城(今山西大同)处理此案。穆泰等为首谋,元隆、元超都是其同党。当时元丕也随驾回到了平城,每次孝文帝审问都让元丕坐在一旁观看。孝文帝大义灭亲,太子恂被处死,元隆兄弟也被诛杀。有司上奏对元隆一家应处以孥戮。诏令说,元丕本应当受连坐之罪,但因先前有约,给了他犯罪不死之诏的特权,又加上他没有亲身参与谋逆,故而可免他一死,削职为民。他后妻的两个儿子也随他而去,而元隆、元超的母亲,弟弟及其余的庶兄弟全都迁徙到敦煌。曾经辉煌一时的元丕就这样,在一个秋风落叶的日子,由两个儿子陪伴着回并州当老百姓去了。
 元丕一家伏诛发配时,他已是年过80的老人了,他自平城随孝文帝到洛阳,住了一段时间,孝文帝念他人老糊涂,每每派左右去安慰他。他觉得住在洛阳实在无颜,便回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去了,一过就是五六年的时间。
 太和二十三年,孝文帝驾崩。元丕闻讯,自并州前来赴丧,即位的宣武帝引见了他。因元丕是宗室旧老,对他恩礼有加。不久,敕令他留居洛阳。这样他就住在京都。有一次,宣武帝在华林都亭设宴,特别令他的两个儿子扶侍他赴宴。元丕历仕六朝,为政近70多年,位至公辅,最终还归百姓,然而他人老心不老,仍然怀恋京师,不能自绝人事。所以,宣武帝诏以元丕为三老。到景明四年(503),他老死于家中。诏赠他为左光禄大夫,冀州刺史,谥号为平。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1172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