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即位之初,周边地区很不安宁,特别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不断反叛。这不,巴氐扰略陕、秦已成为火烧眉毛的事情了。孝文帝当即决定将梁州刺史、镇西大将军调任荆州刺史,坐镇上洛(今陕西商县)。为了安全起见,又敕令征发陕、秦二州的士兵护送他到治所。谁知新任荆州刺史的青年人却说: “我大魏周边民人不和,本是怨恨在任的刺史,如今,我奉诏前去代任,自然是容易让民人顺服的。只须要一道圣旨便可,不用烦劳士兵来护卫,否则会引起民人的忧惧。”孝文帝满意地点头称赞他,这位虎胆青年就是本篇主人公——李崇。
李崇字继长,小名继伯,是顿丘(今河南浚县北)人。祖上是魏的外戚贵族,他的姑姑就是文成元皇后李氏。当拓跋焘南征时,永昌王拓跋仁在随军途中发现了李氏这位姿质美丽的少女,便将其纳入府中。后来,拓跋仁在事变中死去,李氏被送到魏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宫,被文成帝拓跋濬望见,一见倾心,俩人发生关系。事又凑巧,这次相遇使李氏有了身孕,生下了后来的献文帝拓跋弘。而孝文帝就是拓跋弘的儿子。也就是说李崇的亲姑姑就是孝文帝的亲奶奶。正因如此,在李崇14岁那年,就召拜为主文中散,袭爵为陈留公,出任镇西大将军了。在他去荆州上任前,还曾任大使巡察过冀州。在边远的梁州治理过一段时间,已稍有社会经验。李崇能否胜任这项工作,这要看看他是不是真的有虎胆英雄的本色。在他的请求得到孝文帝的赞同后,他起程了,只身带领数十名骑兵,驰奔上洛(今陕西洛南东南)。来到治所,他先是向百姓宣读孝文帝的诏书,安抚百姓,当地百姓见官府没派军队来,来的又是个满脸和气、看上去秉公持正的青年人,不知不觉已减少了敌对情绪。在李崇的慰喻下,百姓放心地生活了。接着,李崇又统领边境上的戍兵,把从南齐掠来的人还给南齐。这一举动,轰动荆州。连南齐的人都对他有感激之情,深得民心,魏齐边境出现了交相融合的安定局面。他在任的4年里,荆州大治,初次表现了他非凡的治理才能。
召还京师后,孝文帝对他的赏赐十分丰厚,而且又有重任委托给他。以本将军升任兖州刺史。兖州位于北魏的东南,是与南方政权相邻的边州。过去州中多有盗贼活动,州中十分不安宁。李崇上任后,在每个村的村头修建一座小阁楼,楼上悬挂着一只鼓。如果哪个村出现了盗贼,那么村民就可击鼓报警,四周的村子听到鼓声也敲鼓一下,再听到的村子敲鼓两下,最后听到的敲三下。各村听到鼓声都要把守要路,因此,当盗贼一出动,用不了半个时辰,敲鼓之声已散布到百里之内。在百里之内的险要地带,各村都埋伏好人员,这样,使盗贼陷入天罗地网之中,无处可藏,擒之如瓮中捉鳖。自此以后,各州筑楼悬鼓就是从李崇开始的。改任他为安东将军。按朝例降其爵为侯。当孝文帝南征时,以骠骑大将军、咸阳王元禧为都督左翼诸军事,诏令李崇为副都督。当时,徐州的降人郭陸聚众反叛,有很多人纷纷响应,郭陸等人便经常骚扰南北。为了平定郭陸等人的反叛,李崇派高平(今山东金乡)人卜冀州诈称自己犯了杀头之罪,逃奔到郭陸处。郭陸信以为真,便接纳了他。又因卜冀州经常给郭陸出谋划策,取得了郭睦陸的信任,郭陸以他为谋主。九个月后,卜冀州斩杀了郭陸,将其首级送给李崇。这样,群龙无首,更何况是乌合之众,叛党见郭陸一死,纷纷溃散而去。因其计谋取效,李崇被升任河南尹。
这年,孝文帝南讨汉阳(今四川汉水之北),让李崇以梁州刺史的身份参加南讨。巴氐(四川的少数民族)人杨灵珍派遣他的弟弟婆罗与儿子杨双率领步兵、骑兵一万多人,偷袭了武兴(今陕西略阳),与齐明帝相联合,共同对抗魏军。孝文帝诏令以李崇为使持节、都督陇右诸军事,率众数万前往讨伐。李崇在梁州和荆州呆过好几年,对这一地区的情况十分了解。他率军分成几路各自深入山中,给氐人来个出其不意,内外夹击。氐人没想到北魏军会从天而降,惊慌至极,纷纷弃杨灵珍逃命去了。这一下使杨灵珍的部下减少了多半。李崇又进占了赤士(今甘肃西和东南),杨灵珍亲自率精兵一万据守鹫峡,在龙门以北数十里中伐树木堵塞路口,在鹫硖之口又堆积大木头,收集礌石运到山顶上,居高临下,以抗拒官军。李崇先命统军慕容拒率五个人沿另外一条小路夜袭龙门,偷袭告捷。于是李崇亲自攻打杨灵珍,杨灵珍连连败退,李崇俘获了他的妻子。李崇又多设疑兵,袭克了武兴(今陕西略阳)。这时,齐明帝的梁州刺史阴广宗派参军郑猷和王思考率众支援杨灵珍。李崇把他打得大败,斩杀婆罗并杀1000多人,活捉郑猷等。老奸巨滑的杨灵珍逃到汉中。时值孝文帝在南阳(今河南沈丘北),大悦说: “使朕没有西顾之忧,是李崇的功劳。”以李崇为都督梁、秦二州诸军事、本将军、梁州刺史。孝文帝亲笔诏曰:“如今仇池(今甘肃西和西南)、陇地(今陕西与甘肃交界地)已克定清静,需要用德政来镇捍,李崇威惠本已为人所知,实堪远寄,故而敕授梁州之任,用意在于安定边境。卿可善思经略之方,去掉可除的,安定可保育的,为公私之害的,全部翦除。”没多久,杨灵珍从汉中不甘心失败卷土重来,占据了白水(今四川青川东北),李崇又一次击破他,杨灵珍见大势已去,只得远逃。自此,梁州安定,民人和乐。
到宣武帝初年,征李崇为右卫将军,兼任士兵尚书。很快又加抚军将军,改为正尚书。转左卫将军,相州大中正。正当此时,鲁阳(今河南鲁山)蛮人柳北喜和鲁北燕等人聚众反叛,周围各蛮全都响应,进而围逼湖阳(今河南唐河西南)。游击将军李晖驻守湖阳,尽力抵抗,但贼兵势力强盛。在形势危在旦夕之际,皇帝诏令李崇为使持节,都督征蛮诸军事前来救湖阳,灭蛮人。这时蛮人势力已达数万,屯据在险要之处抵抗官军。经过几番激烈战斗,李崇最终打破了蛮军,斩杀了鲁北燕等人。因平蛮之功,被封为魏昌县开国伯,食邑500户。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东荆州的蛮人樊安在龙山(今河南郏县东南)聚众,并僭称皇帝大号,与梁武帝萧衍互为表里,萧衍派兵去支援樊安。世宗先后派了好几位将领前往征讨,均出师不利。无奈只得以李崇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蛮诸军事,并进其号为镇南将军,率步兵、骑兵前去征讨。李崇自入仕几乎年年都和蛮人打交道,经常出入沙场,故而积累了丰富的野外作战经验,对付蛮人犹如轻车熟路。他分派各将,先进攻贼军堡垒,结果连战连捷,最后打了个漂亮仗,活捉樊安,又向西荆州进讨,结果各蛮望风而降,大获全胜。
二
宣武帝正始二年(506)秋,诏以李崇为使持节、兼侍中、东道大使,和于忠西道大使共同负责审核官员,黜陟能否,俩人均著赏罚之称,考核公允,为人称道。事后转任中护军,升任散骑常侍、征南将军、杨州刺史。世宗为此下诏说: “应敌改变不是只用一种谋略,救左击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胜。今朐山(今江苏连云港西南)的寇贼长期活动为害,至今没有被平息,而老贼萧衍又狡诈,乘机诡劫,应当派遣精锐的士兵,出其不意,消灭贼寇。可任李崇为都督淮南诸军事,坐镇扬州,扬我威仪。”到宣武帝延昌初年(511),加任李崇为侍中、车骑将军,都督江西诸军事,刺史不变。李崇在州断案不仅公允,而且也十分精确。譬如有这么一个案件:
早先的时候,寿春县(今安徽寿县)人苟泰有个3岁的儿子,有一年遇上了贼兵侵城,在惊慌逃亡中,与自己的母亲走散。几年过去了苟泰对自己的儿子四处寻找,也没音讯,不知儿子是否还活在人世间。事情就这么巧合,苟泰有一次被朋友带到同县老乡赵奉伯家去玩,在赵家他发现了自己失散数年的儿子,可眼前这儿子竟叫赵奉伯爹。这才引出了苟赵争子案。苟泰把情况告到官府。他们俩人各在公堂之上,声称儿子是自己的,而且也都有邻居为证,郡县无法断此案。到州里后,李崇听罢双方的陈述,说: “这很容易知道儿子是谁的。”于是,他私下让官吏把二位父亲与儿子隔离,禁锢一个多月后,然后对二位父亲说: “你们的儿子已得重病,不久前刚刚暴病而死。现在官府有令解除你们的禁锢,可以出去奔丧。”一听消息,苟泰当即嚎啕不止,悲不自胜; 而赵奉伯只是唉声叹气,没有丧子之痛。李崇从中观察到这一重要证据,便把儿子判还给了苟泰。又审问赵奉伯为什么要诈称是自己的儿子?赵奉伯没办法只得找了个借口说: “早先时,自己也丢了个儿子,所以认错了。”还有一诈骗案。定州(今河北)流人解庆宾兄弟一起被迁徙到扬州(今山东东平西北)服流役。解庆宾的弟弟思安怕吃苦,所以偷偷地逃了回去。解庆宾怕事被发现,罪责更重,于是他来了个借尸隐弟计,在城外有具无名尸,解庆宾诈称是他的弟弟被人杀害,迎尸回来以重礼安葬了。当时,认识思安的人见了尸首都认为这就是思安,也就是这死人长得和思安很像。又有一女巫杨氏自称见了鬼,到处宣扬思安被害的痛苦和他饥渴之意。说得有鼻子有眼,人们没有不信的。为了更能确保弟弟安全活在人世,庆宾又诬告说,军兵苏显甫和李盖等人可能是杀害弟弟的凶手。经过州里的诉讼,苏、李二人不堪用刑之苦,全都自诬认了罪。在狱官将要将二人判决之时,李崇心怀疑难,决定暂时停止用刑。为了弄清真相,李崇秘密派了两个心腹前去诈探。这二人自称是外州人,来到庆宾处,对他说: “我们住在离此三百里的地方,前些日子,有一个人到我家寄宿,在夜里闲谈时,发现这个人有可疑之处,当即我们诘问他,他才把实情告诉了我们。他说他是流兵弃役而逃的,姓解字思安。当时想把他押送到官府,可是他苦苦相求,说他有一兄长叫庆宾,如今住在扬州相国城内,嫂子姓徐,如果各位有可怜的心意,替我前往去通报我的哥哥,把我的情况说给哥哥,家兄听后,一定会以重礼报答,倾所有财资,都会在所不惜。今天我已被当成人质,如果你们去见我哥后,认为我说的是谎言,那么你们回来后再送我去官府不迟。就这样,我们才来见你。君想出个价码,那么我们就放了贤弟。如果不相信,也可随同我们前去看看。”庆宾听后,怅然失色,站起身来小声地对他们说: “少等片刻,我这就给你们拿酬金。”这二人被庆宾恭恭敬敬地送出门后,很快转回到州府里,把情况报告给了李崇。李崇当即传讯庆宾,问他说:“你弟弟逃亡而去,为什么要认他人之尸?”一句话,击中要害,庆宾只得认罪。又重新审问了李盖等人,李盖他们才说是自诬。没过多久,解思安也被人押来。李崇又召来女巫,让她看看真正的思安,然后鞭打她100下,了结了此案。李崇自此名扬州外。
三
扬州犹如北魏的东南大门一样,那么李崇就犹如守卫大门的门神,他像顶梁柱一样支撑着这一角天空。宣武帝末年,扬州出现了许多奇异的现象,据说从八公山顶上涌出了泉水,寿春城(今安徽寿县)内从地下涌出了无数的鱼,还有成群的野鸭飞入城中与喜鹊争巢。到五月份,又连着下了13天大暴雨,大水入城,房屋皆被淹没,李崇只得与士兵泊停在城上。州府官吏都劝李崇放弃寿春,退保北山。李崇却说: “我受国家的重恩,身负守卫藩岳之任,只因我德薄才招来灾害,淮南万里疆土全系于我一身。一旦走掉,百姓则会流离瓦解,扬州这块宝地,就会失去。过去王尊曾慷慨为国,其义感动了黄河。我岂能爱惜自己的躯体,而有愧于千载呢?只是爱怜这些百姓,无辜与我同死,可让他们乘筏漂到高处,尽量地自己逃脱。我一定死守此城,请诸君不要再说了。”水灾未消,又来了人祸。扬州人裴绚等被梁武帝所收买,许封豫州刺史之任,裴绚便想乘发水灾之机,密谋为乱,结果为李崇所击灭。这件事又深深地触动了李崇的心。古代人都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天子也好、皇帝也好,都是代表着上天来统治百姓的,上天是高于一切的。如果天子或皇帝没有按上天的意愿把天下治理好,那么上天会降灾到人间,以示对当权者的惩罚。这时当权者便要辞职认错,否则上天还会继续惩罚。李崇因洪水久泛不去,上表请罪,要求解除职务。宣武帝为安慰他,下诏劝他说: “卿在藩多年,威严和恩惠都畅通,资储也十分丰厚,足以制止强敌。至于夏雨泛滥,这不是人力所及的,为什么要以此解职?如今水道将要打通,水势也将要减弱,无论是官府还是百姓都要恢复大业。你可组织人修缮甲戈,积蓄粮食,修复城池,慰劳抚恤百姓,务必要尽心安抚。”李崇又上表要求辞去刺史之任,诏令不许。就当时来看,宣武帝这件事算做对了,如果不是李崇守在扬州,淮南就不会为魏所有了。
李崇性格深沉又有将略,为人宽厚又很善于处理与部下的关系,在州中治理长达十年之久,是少有的。他身旁经常蓄有一支精壮之士,大约有数千人。每当寇贼侵犯边境时,这支队伍所向披靡,号称“卧虎”。敌兵闻风丧胆,没有不畏惧的。对梁武帝萧衍来说,李崇成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对李崇长期驻守在淮南,他气愤至极,屡行反间计。各种手段都用了,但宣武帝对李崇的信任一点也没有动摇,相反还更加看重他。萧衍无法,于是又想出一计,萧衍授任李崇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万户郡公,他的儿子们都被封为县侯,想以此陷害李崇。李崇把萧衍的所做所为上表奏明了宣武帝,宣武帝为了安慰他,屡次赐给他玺书以勉励他。其实,宣武帝每年给他的赏赐珍异都有三五次,其他人是谁也不能相比的。萧衍屡行计挑拨李崇的君臣关系,但每计都落空,连他本人也不得不佩服宣武帝对李崇的重用与信任。宣武帝病逝后,孝明帝上台,胡太后临朝听政,君对臣的这种信任也没有改变。孝明帝登基后,又给他褒赐衣马。李崇对朝廷也是尽忠尽职。萧衍乘新君刚上任,母后执政,派其游击将军赵祖悦偷袭占据了西硖石,又重新构筑了外城,把沿淮水居住的百姓强迁到城内。又派昌义之和王神念二位大将率领水军逆淮水而上,企图夺取寿春(今安徽寿县)。派田道龙攻打边城,路长平攻打五门,胡兴茂攻打开霍。李崇立即分派各将和梁军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秘密地装备了200多艘船舰,教士兵习水战,以等待梁军。梁霍州司马田休等率众寇建安(今河南宜阳西),李崇派统军李神击退了田休,又命边城戍主邵申贤堵截了田休的退路,在濡水(今安徽天为东南)大败田休,俘斩3000多人。濡水大捷后,灵太后以玺书慰劳勉励他。
真是祸不单行,外难还未平息,内患又生。许昌县(今河南许昌东)令兼任
麻的戍主陈平玉以
麻戍兵归降了梁。李崇早在入秋时就上表请求援军,连着上了十余次表,才下诏派镇南将军崔亮去救硖石,镇东将军萧宝寅在梁修的堤堰上流决淮水东淹梁军。朝廷又因为各路将军没有统一的指挥,于是又以尚书李平兼右仆射,持节来节度他们。李崇派李神乘战舰百余艘沿淮水与李平、崔亮合攻硖石。李神的水军攻克了东北外城,赵祖悦才力不敌,只好投降。为鼓励李崇,朝廷进其号为骠骑将军、仪同三司,刺史、都督不变。可是,梁的淮堰未攻破,水势日增。李崇就在硖石的戍点间编排小舟为桥,北面设十个船楼,各高三丈,再十步设一篱,直至两岸。全都用坚固的木板装治,共用四个箱子组合起来,当贼兵到时,就举用,无战时,可以解下来。又在楼船以北,连起大船,东西到水边,以防贼兵用火
来攻。同时,在公公山的东南,又修起一城,以防备水灾,州人号称它为“魏昌城”。加强了防备力量,使梁军不敢轻举妄动。李崇又多次上表解除州任,前后有十多次,孝明帝这才派元志去代替他的刺史之任。接着升他为都督冀、定、瀛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冀州刺史,仪同不变,但李崇却不拜任。
四
李崇出身在贵戚之门,自幼深受良好的传统教育,是颇通文史的才子。对政治也有自己的见解。他常年在外统兵治理地方,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也正因如此,他很少有机会对朝政提出自己的主张或意见。离开东南回京,对年事已高的李崇来讲,该享享清福了。可是他对朝政仍旧十分关心。基于当时洛阳的情况,他上表称: “臣听说帝王开始宣明政治教化是从夏周时开始出现,学校教育是从虞殷时发展起来。所以能世代配享上帝,是因建立了莫大的威严,宣化百姓,以表明遵守上天的规则。培养孩童是从名言开始,培育青年是为了掌管大政,任用他们使国祚长久,流传万代。所以,孔子称道: 巍巍乎其有成功,郁郁乎其有文章。这是赞美殷周的强盛啊! 到了亡秦,政失其道,焚书坑儒,愚昧百姓。国家没有学术之风,野外却大兴土木之役,所以,天下分崩,国传二世而亡。刘汉兴起,重新兴修儒学,特别是自文景二帝以后,礼、乐又得以发扬,教化畅行,出现了太平盛世,刑法不用。所以在西安有六学的美称,在洛阳有三本的盛况,世风清雅,百姓安居乐业。到了魏晋,虽然军阀混战不止,但学校教育却没有断绝,流传下来的文章依然灿烂夺目,不差于前代。
我高祖孝文皇帝上天降以大任,其道贯通古今,将都城迁徙到嵩山、黄河之间,驾驭天下,其功业光照山河,又遵循唐、虞的模式改革了政治制度,参照周汉制度又新制定了品制,在乡、党广设学堂,在郡国则敦教诗书。使揖让之礼,流传到偏远的地区,歌颂之声,洋溢四方。但是开始经营事情过多,成事又屡屡使高祖亲征,没有多久,他便告别了人世。世宗宣武皇帝继统大任,一律遵守先朝的规章制度,在永平(508—512)年间,又大兴土木,接着又发生了水旱之灾,战事不绝,虽然江山未变,也需要想一想功亏一篑的历史教训。
自皇朝迁中原,已有二十次祭祀了,而教化礼乐之本仍未得到大兴,德义之基仍是未落到实处。都城严固之重,是要砖石之工的; 墉堞为显望之要,却缺少楼榭一样的装饰。加上风雨侵蚀,渐渐地已有剥坠的现象。本来政府对省府和寺院当初营建的十分壮美,可从建成后再也没有修缮,厅宇已凋朽,墙垣颓坏,都不是所谓为万国的仪表的形象。据说朝议,因高祖孝文帝大造华夏,其道同周文王,拟祀明堂,以配上帝。今天如果基宇不修,仍然同于丘畎,既使高皇神享,也有缺于国阳,那么宗室之典,有声无实。这是为臣为什么一直心不安,亿万百姓为什么失望的原因。
臣还听说朝廷授官给有才能的人,是因为他能够胜任工作。既然胜任工作,那么应当给以俸禄来酬报。如此这样,那么上没有旷官的讥嘲,下又断绝了他人的诽谤。而今国子虽有学官之名,却没有教授之实,这与兔丝燕麦、南箕北斗(有名无实)有什么不同呢?过去刘向曾说: ‘称王的人应当兴学校,宣礼乐,以教化天下。礼乐之所以养人,刑法之所以杀人,是因有司勤勤恳恳清定刑法,对于礼乐是不敢称杀人,其实是敢于杀人的,不敢于养人。’臣以为当今天下清平,各地宁晏,治国的根本理应首先来抓; 如果再拖延下去,那么刘向的话就验证了。但是,事情须有个轻重缓急,不是什么都抓。以愚臣之见,应当罢去正兴的雕靡之作,大大节省永宁寺的土木之功,也要减少瑶光寺的材瓦之力,减少石窟雕琢之劳,以及各种非急需的事役。在农闲时,再修以上项目。使学校之礼,蔚然复兴; 讽诵之音,焕然更作。美榭高楼壮严富贵,槐宫棘宇华丽高雅。道发令明,人人遵守,促进学校发展,精课学业。如果这样,那么元、凯盛世可见,国家不也达到了大治吗?诚然,佛理渊妙,为有远识者所宗,然而与治理国政来比,可为之来缓。如果要使大魏康盛,那么从现在做起也为时不晚。”
胡太后览表后下令说: “已阅过李崇的上表,这都是李崇对国尽一片忠诚之心。配享大礼是为国之本,连着战事不断,没来得及修缮。如今天下安宁,年如岁丰,应当敕令有司具体商议办法。”接着升任李崇为中书监、骠骑大将军、仪同如故。又授他为右光禄大夫,出任使持节、侍中、都督定、幽、燕、瀛四州诸军事、本将军、定州刺史,仪同如故。可是,没过多久,又征拜他为尚书左仆射,加散骑常侍,骠骑、仪同不变。因他功高勋重,在朝中很有威望。所以,升迁他为尚书令,加任侍中。李崇虽当了一朝宰相,但他为官宽厚,处理政务明于决断,接受辞讼,一定要以理为据,对每件事都认真办理,从不敷衍了事。为人所称赞。
年事已高的李崇一生主要在军营度过,到老了也没有离开过战场。正光四年(526)四月,柔然主阿那环率其众侵犯边塞,孝明帝以李崇宝刀未老,诏他为都督北讨诸军事前去讨伐。在显阳殿李崇告辞皇上,他戎装以待,志气奋扬,孝明帝望着年已69岁的老臣,非常感动,在场的大臣也无不称善。于是李崇带10万大军越过边塞3000余里,没有追上而返。第二年三月,沃野镇(今内蒙古杭锦西北)人破落汗拔陵(破六韩拔零)聚众造反,杀镇将,改号真王元年(527)。所在北方各镇纷纷举兵响应破落汗拔陵的起义。诏临淮王元或为镇军将军,假征北将军,都督北征诸军事前去征讨。五月在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官军被破落汗拔陵军大败,不久,安北将军李叔仁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也被打败。起义军日益强盛,成为当务之急的重大问题。孝明帝惊慌失措,急忙下诏让当朝丞相、尚书令、仆射、尚书、侍中、黄门到显阳殿议事。诏令称:“朕因为镇人连连造反,先是派都督临淮王前去克定翦除。谁知军到五原,前锋失利,而且还有二员大将殒命,大大地挫伤了军队的战斗力。又武川镇(今属内蒙古)又陷入贼兵之手,恐怕其势力会更加扩大,进寇恒、朔二州。再加上南方梁朝的威胁,朕是日夜忧惶不知所措。各位爱卿最好能提出良策,以慰朕怀。”听了皇上一番话,群臣心里都很难过,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所以谁也不敢说话,大殿里一时鸦雀无声。这时,吏部尚书元修仪行礼对皇上说: “强贼发展很快,事情须要尽快解决。臣以为须要威望有谋略的贵人,才能镇压恒、朔二州的反叛,并且总统师旅,以防备南梁。”孝明帝诏说: “去年阿那环叛逆,朕派李崇北征,李崇带军长驱直入,一直追到榆关才回师,这也是一时的强盛。当时李崇上表要求改北方六镇为州。罢黜旧制。而朕考虑到旧制难以改革,所以没有允许他的要求。没有用李崇计,但却开各镇不异之心,才导致了今天的大祸。但是事情过去,难以追悔。朕因为李崇是国戚又有威望,见识英断,有意想派他前去总督三军,以扬军旗于怀、朔二州,消灭那群盗贼。各位认为怎样?”仆射萧宝寅也说:“因为旧都平城(今大同)在北,陛下又忧虑梁的举动,臣等也是心怀不安和畏惧。李崇德高望重,是社稷之臣,陛下这次派遣他,实在是符合众望。”李崇急忙上启说: “臣实在没用处,又蒙受殊宠,所占职位妨碍了贤士的路,没办法才充军北伐。徒劳将士,无功而还。愧对于圣朝,至今还过意不去。臣认为因六镇位处边境,与贼兵相接,它们互相响应,不出十天半月。州的名称比镇要高一些,改镇为州可使镇将、士兵心里高兴,使教化深入,微尘扫去。我又怎敢导此凶源,开贼心之意。臣的过错是死有余辜。多亏陛下的慈宽,才赐我活命。如今派臣北行,正是回报大恩改过自新的良机,臣不敢辞推。但是臣年已70岁了,又有疾病缠身,已不堪沙场,希望英贤少辈,能收功于战场。”可是其他人都没有李崇的才资,虽然李崇已70岁,可是孝明帝还得把重担交付于他。于是诏李崇以本官加使持节、开府、北讨大都督,抚军将军崔暹和镇军将军、广阳王元渊都受李崇的节度。又诏李崇的儿子光禄大夫李神轨,假其平北将军,随父北讨。当李崇军到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后,崔暹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以北被起义军打败,这样,起义军合力进攻李崇,李崇与元渊奋力作战,多次大破起义军,一直从五月坚持到冬天,这才率兵回平城。战事刚刚缓解,孝明帝便接到了元渊的上表,说李崇的长史祖莹诈称增加功级,盗没私吞了军资。由此事牵连李崇,李崇坐免官爵。还京师,把军事交付给元渊。本来李崇希望图个清心,可回到京师不久,又来了麻烦。
孝昌元年(526)正月,徐州刺史元法僧以彭城(今江苏徐州)降梁。杀害了行台高谅,自称宋王,号为天启元年,萧衍派其将胡龙牙、成景雋、元略等率众赴彭城。于是诏令秘书监、安乐王元鉴回师讨伐,在彭城以南,元鉴大败元略,尽俘其众,接着元鉴犯了轻敌的错误,为元法僧所败,元鉴只得单枪匹马逃回。在这种情况下,诏令李崇官复原职,为徐州大都督,节度各军事。可是,本来年龄大身体又有病的李崇,不巧病情恶化,于是以卫将军、安丰王元延明来取代他前征。改任他为开府、相州刺史、侍中将军,仪同如故。同年五月,71岁的李崇病逝家中,赠他侍中、骠骑大将军,司徒公,雍州刺史,谥号为武康,又赠太尉公,赠邑1000户,其余不变。
李崇一生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功勋卓著。但是他特别喜好收敛财货,其家资财达到巨万,但还是经营产业,求货不止,为时人所鄙视。他的长子李世哲虽忠直不如其父,可玩权术、贪婪财富却是个好手。他天性轻率,生活十分豪侈。因少时随父从征,也颇有将帅的气概。于是从司徒中兵参军一个低下军官破格升任征虏将军、骁骑将军。此后,他曾任后将军、三关别将,因讨伐蛮人有功,还朝后拜为鸿胪少卿。世哲本性轻巧,很会处理人际关系,经常靠贿赂权臣而飞黄腾达。在高肇、刘腾专权时,他如鱼得水,为高、刘所亲善。世人称他为“李锥”。到孝明帝末年,他官至宗正卿,加平南将军,转任大司农卿。改授太仆射,加镇东将军,当其父位至宰相时,他出任相州刺史,将军不变。到任后,斥逐百姓,迁徙佛寺,又逼买他人土地,广建府第,相州百姓苦不堪言。当李崇北征后,征他为太常卿。御史高道穆调查其住宅,发现了他贪的财,上表称他的罪过。但考虑到其父的地位,才没惩罚他。后来任他泾州刺史,赐爵为卫国子,早于其父在正光五年(524)七月病逝。
李崇还有个长得十分出色的儿子,他就是李神轨。神轨受封其父爵为陈留侯。他自给事中起家,历任员外常侍,光禄大夫。多次随父出征,深受其父影响,在统兵打仗上颇有父风。在孝昌年间,被胡太后所宠爱,势倾朝野,当时人都说他见幸于帷幄之中,与郑俨为双,同得胡太后的钟爱。后死于“河阴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