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徐羡之人物生平传记_徐羡之历史评价_徐羡之是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6日 阅读:141 评论:0


 


 宋文帝元嘉三年(426)的正月,春节刚过,一连几天纷纷扬扬的大雪连绵不断,偶或夹着小雨,在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城里已有一种异样的气氛了,逼人的寒风,使往日繁忙热闹的街道上冷冷清清。这一天,有位身材魁伟的老者,从一富贵豪华的大宅院的后门急匆匆走了出来,钻入了早已候在那里的大车,迅速离开了宅院,直奔城门而去,守门的卫兵一见此车,便主动开城门放行,一出城门,老者便叹了口气,心里似乎放松了些,大车继续向西奔,以最快的速度往前赶,快到新村时,老者下了车,以重金谢过赶车人,徒步向前走去,不知不觉竟来到了一座陶窖场,窖场已荒凉无人,老者思前想后,拔出跟随自己一生的宝剑……
 这位倒在血泊中的老人,就是当朝宰相徐羡之。一位权高位重的宰相怎会有如此的结局呢?
 徐羡之,字宗文。家居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其祖父徐宁,曾官为东晋尚书吏部郎,其父徐祚之,曾任东晋的上虞(今属浙江)令。在门阀士族统治的时代,徐家属寒门地主,在中央最高机构中,是很难有一席之地的。但是,到东晋王朝的后期,门阀士族渐趋腐败,特别是他们很少去服兵役,连将军一职也轻视,不屑为之。这样,军队中的统帅就为一批寒门出身的军人所取代,其中徐羡之便是这样—批军人中的一个。
 少年徐羡之,以其聪慧的头脑,而不是凭博学多识入仕为官。最初,他仅是太子少傅王雅门下的一个主簿。他读过书,但不多,可是他的理解能力很强,对下层社会比较了解,这为他从政铺垫了良好的路基。他在政治上的转机,完全得力于北府军的主将刘裕。
 北府军原为大族谢氏所掌管,继谢氏掌军权的是刘牢之,刘牢之是寒门出身。那时,徐羡之一度调任刘牢之的镇北功曹、尚书祠部郎,但都没多少职权,所以,他托辞不任。他在桓修手下当抚军中兵曹参军,这时,他遇到了一位志向远大、极有政治头脑的军人,他就是后来刘宋王朝的创立者宋武帝刘裕。俩人在共事的一段时间里,彼此十分欣赏,谈得很投机,由此结下了非同寻常的情义。据历史记载,他们亲同手足。徐羡之对这位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家境贫寒而志向远大的汉子,格外敬重。
 元兴元年(402),骠骑将军司马元显西伐荆州刺史桓玄,反为桓玄所败,桓玄攻入京城。元兴二年十二月,桓玄篡帝位,将安帝迁于寻阳(今江西九江)。桓修入朝为政,刘裕等人也随桓修入京。元兴三年的二月,刘裕举起了义旗,反戈征伐桓玄。到义熙元年(405),天子才得以反正。大局稳定,刘裕当权,正是用人之际,他上书安帝要求任徐羡之为镇军参军、尚书库部郎、领军司马。
 当时,正是政局急剧变化的时代,寒门出身的将帅们正一步步谋夺门阀大族的政权。刘裕的当政正为寒门有志青年提供了入仕的方便。徐羡之曾与名门大族谢安的孙子谢混共事,谢混是很有文才的士人,对徐羡之也很欣赏,但他却在东晋末年投靠了刘裕的政敌刘毅,故而在宋建立前便丧命于政争,而徐羡之却补为琅玡王大司马参军、司徒左西属、徐州别驾从事史,太尉咨议参军,在刘裕手下作事。义熙十一年(415),徐羡之升任鹰扬将军、琅玡内史,仍担任大司马从事中郎、将军不变。第二年,会关中大乱之际,刘裕北伐,转任徐羡之为太尉左司马,掌管留守事务,其权力仅在刘穆之之下。当刘裕上议想要北伐时,朝中百官大多上谏劝阻,只有徐羡之默默不语。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言语,他说: “我位至二品,官为2000石,早已心满意足了。如今东南和南部的农民起义已平定,向北又开拓地域万里,只有区区羌人尚未平定,对此,刘公寝食不安。我们之间的志向相差很远,怎么可以轻言呢?”义熙十三年八月,刘裕的北伐军在关中大获全胜。十月,刘裕由宋公进爵为宋王。十一月,在京城担任留守事宜的得力助手刘穆之病逝,于是以左司马徐羡之代其掌管留守事务。原来,刘裕打算迁都长安,进而开拓赵、魏之地,不曾想刘穆之病逝,他担心后事有变,急忙回师。以徐羡之为吏部尚书,建威将军、丹阳尹,总知留任,带甲仗20人,又转任尚书仆射,其将军和丹阳尹不变。
 徐羡之身为京师所在地丹阳最高行政长官,不仅要处理大政方针,而且对小事也给以妥善的处理。义熙十四年(418),大司马司马德文府中的军人朱兴的妻子周氏,有一亲生男孩叫道扶,已3岁多,不幸得了疯病,周氏竟趁她3岁的儿子发病时,活埋了儿子。此事为道扶的姑姑告发,周氏应处弃市(杀头)之刑。为了严禁类似事件的发生,徐羡之上议说: “人之自然之爱、虎狼亦有。周氏之残忍令人发指,应处弃市。臣以为在法律之外,应崇尚弘扬物之常理。道扶之母立即受刑,由此明扬法度。虽然犯法的人应当论罪,但对没犯法的人也是个警告。愚臣以为对此事应特别加以申明,使后代子孙引以为鉴。”安帝接受了他的上议。
 同年十二月,安帝驾崩,大司马、琅玡王司马德文即位, 是为恭帝。元熙二年(420)元月, 恭帝被迫禅位给刘裕,刘裕登基,是为宋武帝。改元永初。宋建立初,为表彰有功之臣,分别给以优厚的封赏,其中,徐羡之被封为南昌县公。
 


 在得到优厚的封赏后,徐羡之由一个寒门出身的小军官升任到公的爵位,徐家显赫一时,男女老少无不欢天喜地。永初二年(421),徐羡之荣升尚书令,成为刘宋王朝的第一任宰相,同时还担任扬州刺史、加散骑常侍。不多久,又进其位为司空,录尚书事、常侍,刺史不变。人臣之贵已极。这位出自布衣又没有多少才学的人,是怎样维持他的地位的呢?没什么好办法,只有靠自己的判断能力和内在气度。徐羡之是个很有志向、追求不息的人,他能凭自己的经验,对政局作出良好的判断。平时,他少言寡语,给人一种威严感,一旦位居廊庙之重,朝野人士无不推崇佩服他,称赞他有宰相的威望。对这位喜怒不形于色的宰相,傅亮和蔡廓评论他说: “徐公通晓万事,安定异同。”别看他是为政的宰相,可他的爱好也不少,尤其喜欢下棋,棋艺也属上乘。还喜好戏剧,每次看戏,经常表现出好像没有完全理解的样子,这种神情更为世人所推崇,纷纷效仿之。
 永初三年(422),宋武帝刘裕建国仅三年的时间,便病倒了。刘裕深知自己的病情,怕是活不过今年了,他必须给下一位新君主选好辅助大臣,而徐羡之就是个很好的人选,于是给他加班剑30人,并诏令太尉长沙王刘道怜、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护军将军檀道济入宫侍奉医药。夏五月,刘裕感到自己支撑不了了,这天,他召来太子刘义符告诫他说: “檀道济虽有干略,却没有远大的志向,不如他哥哥檀韶有难御之气。徐羡之、傅亮就目前来看应当没有其他图谋。谢晦多次随从大驾征伐,善识时机,多应变,如果有什么异图的话,也一定是此人……”刘裕叮嘱完不久,在一个阴雨濛濛的日子离开了人世。
 长子刘义符即位,是为少帝,改元景平。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和徐羡之同受遗命辅政。少帝还特别下诏说: “平理狱讼是为政之所先。朕目前心情悲伤,不堪亲览大政,由司空、尚书令徐羡之率众官,每月处理一次刑狱案件。”在佐臣中,徐羡之的地位尤为注目,如果少帝和他父亲一样出众,具有非凡的才能,驾驭这些佐臣,那么,徐羡之可能永保其忠心,其家族的地位也会高高在上。可是,历史并没有安排这样的一个皇帝,徐羡之的命运也为之发生了转变。
 


 少帝刘义符是个臂力过人、善长骑射、通晓音律的皇子,遗憾的是他却没有学会怎样做个有权术的帝王。他当上皇帝后,委政佐臣,自己却沉迷于酒色。据历史记载,少帝的行为大多违背礼度,生活荒淫。这样的君主又怎能制约住以军功起家、志向远大的佐臣们呢? 徐羡之等人便想废去少帝另立新君,于是,一次宫廷政变就不可避免了。
 这次政变始于对刘义真的废杀。刘义真是少帝的大弟弟,是个仪表出众、才思聪睿的青年。12岁随父北伐,坐镇关中,因无力经营关中,被迫撤回。回京后,因其父执政,他也连升官职,都督司、雍、秦、并、凉五州诸军,建威将军、司州刺史、持节。宋建后,封为庐陵王,坐镇建康东城。永初二年,他升迁为司徒。其父病危时,曾把他外调,出任使持节、侍中、都督南豫、豫、雍、司、秦、并六州诸军事,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豫州刺史,坐镇历阳(今安徽和县),驻守在京城的外围。未成行,其父病故,安葬了父亲后,他才上任,可是在他临行时,表面上因有国哀其所乘船是素色的。但他却在船仓里和谢灵运、颜延之、慧琳道人等一起饮宴,而后又在东府门前大列军阵,他们几个巡视队伍,所做所为极不符哀礼。刘义真举动轻率,没有礼制约束,常称待他得志之日,便以谢灵运、颜延之为宰相,以道人慧琳为西豫州都督。刘义真是说者无意,而听者有心。他这种政治生活是残酷无情的,又岂能容他自由散漫、无视礼教?徐羡之等佐臣嫌刘义真与谢灵运等人暱狎过甚,曾派人劝告过他,可他当耳旁风。他到历阳后,又向朝廷多次求索,徐羡之等每次都裁制他,从不满足他的要求。当时,徐羡之等人正考虑废少帝之事,废少帝便要想到立新君的问题。刘义真是刘裕的次子,少帝废后皇位应轮到他,而他又是徐羡之等讨厌的人。所以,徐羡之等人决定先从刘义真下手。刘义真倒霉了,偏巧他又与兄长少帝不和,所以当徐羡之等人上表要求废刘义真时,少帝允诺,废刘义真为庶人。后来,徐羡之等人为了切除后患,派人杀害了年仅18岁的刘义真。
 景平二年(424)五月,江州刺史王弘、南兖州刺史檀道济分别从各自的镇所回京。王弘是名门大族之后,在刘宋建立过程中,也是出过力流过汗的,刘裕待他十分礼敬,王弘在朝中颇有威望。檀道济却是寒门出身的下层人物,起家于刘裕的北伐和南征,因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宋建后,因有佐命之功,被封为永修县公,迁丹阳尹。刘裕病危时,他出任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守护刘宋的北大门。在朝中也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对这两人,徐羡之不能忽视,所以,建议王弘和檀道济回京共商国事。此外,还有个参与政变的重要人物,他就是谢晦。谢晦出身官僚大家,博学多才,诡计多端。宋建后,被封为武昌县公,永初二年(421),转领军将军,散骑常侍,入值殿省,总管京城警卫。少帝即位后,加他领中书令,参与辅政。当徐羡之等密谋废少帝时,他以自己的府舍内室聚集将士,把家人全都迁出去,檀道济入京后,就住在谢晦的领军府内。刘裕万万没想到,自己临终安排给儿子的辅佐大臣们正是将儿子废死的元凶! 暴风雨就要来了,可是少帝却一无所知。
 为了保险起见,徐羡之让中书舍人邢安泰、潘盛为宫内内应,在事发时,要严守关口。这天早晨,天刚蒙蒙亮,人们还在睡梦中沉睡之时,檀道济和谢晦率兵静悄悄地来到东掖门、云龙门,守宫门的宿卫兵都早先安排好了,所以,宿卫兵没有一个人抵挡,便放他们进宫了。随后,徐羡之等人也赶入宫中。早先,少帝在华林园设置了市场,他亲自扮作商人叫卖。又开沟挖土,加筑破岗,率领大大小小的太监拉船呼号、唱歌以为乐事。这天傍晚,他就在天渊池的龙舟上就寝。当政变的士兵冲进宫时,他还在大睡。有部分士兵冲到龙舟,杀死了守龙舟上的二个宿卫兵,少帝才惊醒,急忙去抽宝剑,但已迟,一个士兵冲上前,用刀砍伤了少帝的手指,又将皇帝的玺绶搜走,把少帝扶出了东阁。这时,徐羡之等人逼迫皇太后诏令群臣,废少帝。到天亮,群臣很多人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上朝后才知出事了。群臣拜别了少帝,少帝由卫兵护送回原来的太子宫,后又把他迁到吴郡(今江苏苏州)去住,居金昌亭。这天夜里,少帝有些失眠,朦胧中听到什么动静,这回他有经验了,急忙翻身下床,从昌门逃了出去,一个黑影紧追不舍,未等少帝逃出大门,那人手举插门的木棍,一棒打在少帝的头上,少帝当即倒下。这刺客不是别人,正是徐羡之派来的杀手中书舍人邢安泰。
 


 早在废少帝之初,徐羡之等人就周密考虑新君当立之事。刘裕共7个儿子,现在长子刘义符、次子刘义真均丧命,皇位继承必然落到老三刘义隆头上。虽说侍中程道惠曾劝徐羡之等立五皇子刘义恭,可徐羡之不同意。对是否立三子刘义隆,徐羡之的态度是暧昧的,他不能确定刘义隆对自己及其同党是个怎样的态度,但论资排辈,刘义隆确该是皇位的当然继承者。徐羡之为妥善、安全起见,在少帝死后,他总录诏命,以谢晦都督荆、湘、雍、益、宁、南北秦七州诸军事,抚军将军、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想让谢晦身居外镇以为外援,并将所有的精兵老将配给了他,谢晦的军资器杖应有尽有,特别丰厚。另外,檀道济居广陵(今江苏镇江),亦拥强兵在手。他们和京城里的徐羡之等人遥相呼应,这样对谁君临天下都可安心了。在这一周密部署之后,徐羡之等人放心地等待即将登位的刘义隆了。谁知事情并没有依他们的愿望进展,他们低估了17岁的少年。
 景平二年的七月,百官备法驾奉迎刘义隆入朝继皇统。八月初,刘义隆从江陵(今属湖北)来到京城,拜过祖宗庙,在中堂即位,是为文帝,改景平二年为元嘉元年。聪明的文帝不久下诏令: 以行抚军将军、荆州刺史谢晦为抚军将军、荆州刺史; 司空、录尚书事、扬州刺史徐羡之进位司徒; 卫将军、江州刺史王弘进位司空……,大凡参与谋诛少帝的重要人物全都加官进级,改封徐羡之为南平郡公,食邑4000户。徐羡之等人为了试探皇帝的用意,固辞对自己所加封的官爵,可是文帝不许。有关部门上奏皇上应依据旧习惯到华林园处理诉讼政务,而文帝却诏曰: “政事和刑狱,大部分我都不熟悉,可先到徐羡之、傅亮(亦参与了谋杀少帝)二公处去办理。”表面看来,皇上对徐羡之等人十分敬重,也很信赖,这样,从心理上文帝先取得了胜利,再迫使这些敢动皇上性命的人放弃权力,进一步置其于死地。身为人君最怕的就是为臣的不忠,既然你可以对别的君主不忠,怎么能说明你对我这个君主一定就是忠心的呢?况且,徐羡之等人都是开国元勋,功高必傲,长期把持最高权力,对一个年轻有为的君主来讲也是不能容忍的,夺取臣下的大权,势在必行。
 君主夺臣下的权,看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可实际上并不简单,是很复杂的政治斗争。文帝取徐羡之等人的权力虽说是一道诏令的事情,可也是流血丢性命的斗争。元嘉二年(425)的春天,徐羡之和左光禄大夫傅亮上表要求还政于天子,其表称: “为臣听说君主所掌是掌天命成大业的; 为臣之道是宣明教化,辅佐君主的。人君不听政,以三年为期,人臣听政以二年为限。陛下德兴业隆,百姓欢欣鼓舞,可陛下谦虚,委政于臣下。臣等虽多次坦诚归政,却不能得到陛下恩准。如今为臣谨借天人之志,愿陛下应时总揽万机,亲理朝政,广开言路,博采众议,那么太平盛世可至,万民之幸可得。”文帝否决了他们的上表。接着徐羡之等人又上奏说: “最近为臣所奏,尽是肺腑之言,但陛下诏令不许。为臣以为统御四方,实乃是依赖王德,一国之事,只能依赖一人。君主掌国运,臣下尽辅赞之力是历来的成规。臣等恩遇二世,与国家休戚相连,所思所想都是为了国家,哪能说君主顺从臣下之意。我等再次表明丹心,冒昧地请求陛下允准。”文帝还是没有恩准。徐羡之次次上奏均为文帝驳回,是双方文斗的一种方式。文帝把徐羡之的地位抬得很高,权势又最为显赫,大有在皇权之上的气派,这不是什么恩宠,而是下台的前兆。徐羡之上奏还政,真心实意是想减少部分权力但又不失去真正的实权,可是文帝就是不准,于是徐羡之又上了表再次恳请还政,这回,文帝终于下手了,他说: 人君对臣下的再三请求,是不能不允许的,何况臣下所言具为实情。表面上看,似乎是君主不愿臣下放权,而臣下却积极主动放权,实际上是,君主不希望臣下有权,臣下也不愿放权。为什么不来个顺水推舟、一举两得呢?这样,既可夺回实权,又不会承受强人所难的议论。于是,文帝欣然命笔: 同意。
 徐羡之归政后,回家休养,似乎一切平安。徐羡之的侄子徐佩之和侍中程道惠、吴兴太守王韶之都劝说徐羡之不要归政。他本人似乎也有所感觉,失去政权本身,便意味着失去了一切,所以又开始后悔。文帝听说后,心中不满,但不露声色,又诏令让他摄政。
 时机终于成熟了,元嘉三年的正月,文帝决定除掉曾参与废杀少帝、刘义真的那伙人了。他诏令曰: “……徐羡之、傅亮、谢晦,都是借机缘受恩于前朝,从默默无闻的将帅提拔到身居三公之任的要职,他们翼毛已丰满,便趁永初末年形势转变之机,大权在握,忌贤妒能,诬告陷害,背弃主人,横加流放,矫诬朝廷的旨意,以致残害人主。自有史以来,没有比这更残忍的。本应立即诛杀他们,以告谢存亡之人。然而当时国事纷纷,他们也确有功于国家,加上他们远钓民心,近听诉讼,朕虽想讨伐,又怕难成,故而忍悲含哀,几年来心怀耻辱。如今逆臣之祸,已为远近皆知,家仇国耻,可得而雪。命司寇严明典刑,绳之以法。大罪只在几个元凶,其余的人均不追究责任。”文帝的诏令主要是把矛头指向首犯,稳定人心,这样徐羡之等人的末日来到了。
 


 徐羡之等人的败落, 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檀道济的背叛。当初,文帝入京后,有人曾建议杀檀道济,可当时檀道济手握重兵,所以,文帝不想树敌,而是有意重用他,把他从徐羡之一派拉过来。这样,长江下游的军事力量便足以抵抗荆州的谢晦。没有这一变化,文帝也不会轻举妄动的。在诏令下达之前,荆州的谢晦还不晓得京师里有异变,所以,朝中的徐羡之和傅亮是孤立无援的。先除掉徐羡之等人,再用兵征讨谢晦是很好的策略。就在诏令下达的当天,徐羡之等人还一无所闻。
 这天,诏令召见徐羡之等人,送诏令的人走到西明门时,正在值班的谢嚼是谢晦的弟弟,他探听到消息后,立即给傅亮送信说: “殿内有异常处分。”傅亮又以最快速度通知徐羡之,徐羡之得信后,急忙赶回家,就在太监前往他家正门而来时,他已从后门溜走了,这位63岁的老人便演出了开头的那一幕,奋斗一生的开国元勋就此尸落荒野。徐羡之逃走后,文帝派中领军到彦之、右卫将军王华去追讨。追了半天也没找到,徐羡之的尸体是由过路人发现的,报告了当地长官后,才运回到廷尉处。
 京城里气氛异常紧张,徐羡之的儿子徐乔之,虽为刘裕的六女儿富阳公主的丈夫,但也不能幸免于难,他和弟弟乞奴同时被诛。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1167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