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郗鉴人物生平传记_郗鉴历史评价_郗鉴是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6日 阅读:129 评论:0


 


 东晋成康五年(339)八月的一个晚上,乌云骤然堆满天穹,吞没了那弯冷月。就在这天,当朝宰相病逝。晋成帝痛不欲生,从早到晚哭于灵堂,并下册书说: “只有郗公道德品正,才识弘远,忠于君主,为臣雅正,行历任内外要职,功勋卓越……”并谥号“文成”,以太牢陪祠,以表彰其功德。得此殊荣的不是别人,是东汉献帝时御史大夫郗虑的玄孙———郗鉴。
 郗鉴字道徽,高平金乡(今属山东)人氏,是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弟子,他的祖上曾是儒学旧族,到他祖父、父亲时,家道中落。他在少年时代一面劳动、一面刻苦攻读,培养了他的正气和尊儒的封建正统思想,以儒雅著称乡里。其州郡长官征他做官,他婉言谢绝,由此名声大振,郗氏再起便从他开始。
 西晋末年,王室内部发生了“八王之乱”。赵王伦广招人才,以图谋取帝位,郗鉴便被征去做掾属,等他明白真相,便称病辞职而去,等到赵王伦废晋惠帝自立为帝后,他也闭门自守,不染指于叛逆之中。不久,赵王伦失败,惠帝重新上台,封他为参司空军事,至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永嘉元年(307),东海王越为兖州牧,以江统为别驾,江统应东海王越之命,荐举郗鉴为贤良,征他为主簿,但他没有应征。征东大将军荀晞征他为从事中郎,因东海王越与荀晞正以兵戈相见,所以,他也没有答应。他的从兄郗旭正在荀晞部下任别驾,害怕郗鉴不去会祸及己身,所以多方劝他到荀晞处就职,但他就是不去。荀晞敬他是儒雅之士,也不强求于他。
 永嘉五年,匈奴军攻陷了洛阳,俘晋怀帝,洛阳化为灰烬。此后,司马邺在长安称帝,是为晋愍帝。到建兴四年(316),刘聪族弟刘曜攻下长安,西晋灭亡。北方少数民族大举内迁,中原战乱不已。北方人民身陷兵荒马乱的惨境。郗鉴也没有逃脱这种苦难,他被陈午所俘。在陈午的军中,有个叫张寔的老乡,很早以前便想与他结交,他却因其人有贼心,而拒绝了。这时,张寔到陈午营中来看他,乘机想与他结为朋友。郗鉴对他说: “现今都来毁坏国家,是义所不容的,怎么可以乘乱而为恶呢!”听他一说,张寔感到十分羞愧,悄然退下。陈午因郗鉴名声在外,所以,打算逼他为主,来争权夺利。郗鉴为了不染指叛乱,只得逃脱。不久,陈午溃败。郗鉴这才得以回到老家。
 当时,正是连年饥荒,州中士人向来受郗鉴的恩惠,这时,都争着给他家财物。郗鉴便将所得财物分给宗族及乡里的孤寡老人,就这样,他救活了很多将被饿死的人。乡里人都说: “现今,天子流亡,中原无君主,应当跟从有仁德的人,才可保命。”于是,他们便推举郗鉴为主,举千余家一起避难南迁,在鲁之峄山(今山东邹城东南)定居下来。
 建兴四年,西晋灭亡后,坐镇建业的司马睿在南北大族支持下,称晋王。翌年,晋愍帝被害,司马睿称帝,是为元帝,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元帝为了笼络北来流民,使之成为东晋政权对抗北方胡族的力量,所以,给那些没有到江南来,而是在北方坚持斗争的臣子们以封号,郗鉴便是其中一个。元帝初镇江左之时,郗鉴任龙骧将军、兖州刺史,坐镇于峄山(今山东邹城东南)。当时,在兖州的还有荀藩的部下李述,刘琨的部下刘演,他们各占一郡,互相攻杀,兖州百姓无所适从。又有徐龛和石勒的部队不断侵袭兖州,故兖州成为几家争夺的肥肉,几乎每日都发生争战,百姓受尽兵灾。郗鉴的部下被困山中,外无救援,内无粮草,百姓饥馑,有的人不得不挖野鼠和蛰燕而食。环境险恶,生活艰苦,但没有一个人背叛郗鉴而逃跑的。不仅如此,三年间,流亡到他统辖区的百姓达数万人。元帝因此加封他为辅国将军、都督兖州诸军事。这期间,他的力量大大地增加了,这为他以后立足于东晋政权,奠定了良好而雄厚的军事基础。
 


 东晋初建,郗鉴没有南渡过江,而是坐镇侨兖州,收集南下的流民,成为一名势力强大的流民帅。他本人因自幼深受儒学影响,所以,他不像其他的流民帅一样东寇西略而无长久之计。他的知识层次,本是属士大夫的名流,为形势所迫,成为军人,弃笔从戎。效忠王室的观念深扎其心。所以,不管形势如何复杂,他始终没有放弃过维护王室的正统地位。
 永昌元年(322),郗鉴退保合肥。经过南方大族纪瞻的推荐,元帝任郗鉴为尚书,拜领军将军。郗鉴本应举家到京都去住,但因东晋政权为南北大族所操纵,无他立身之地,所以,他以身体不佳为辞而没有上任。同年,在东晋政权中举足轻重的王敦发动了叛乱。太宁元年(323),元帝驾崩,明帝即位。王敦专权,内外形势非常紧急。王敦率军从武昌再次南下,屯兵姑孰(今属安徽当涂)一带,打算另立东海王冲,废明帝。明帝便以郗鉴为外援,拜他为安西将军、兖州刺史、都督扬州江西诸军,假节、坐镇合肥。王敦对此十分不安,他上表要求明帝任郗鉴为尚书令。明帝没办法只得同意,下诏郗鉴还京任尚书令。郗鉴就这样走马上任,从一名流民帅到一代丞相。
 郗鉴这次回建康对王敦之乱的平息有首功。他向明帝建议重用流民帅来灭王敦。太宁二年七月,王敦派遣钱凤、王含攻打京都。明帝假节于郗鉴,加封他卫将军、都督从驾诸军事。郗鉴认为加封军号无益于事,坚决辞去军号。当时能加封军号的大都是士族中的高门望族,可见明帝对一般士族出身的郗鉴是十分器重的。当时对王含、钱凤的议论颇多,认为他们势力强大,其军队是朝廷的百倍,而宛城(晋置台省于此,又名台城。今江苏南京江宁)又不坚固,应在敌人未形成对宛城包围前,明帝亲征。郗鉴认为: “群贼骄横无军纪,其势凶猛不可挡,即使敌势不是十分凶猛,也难以硬碰硬地对敌。但是,王含等人号令不统一,抄略强夺之事不断,百姓依往年战乱经验,都各自相结以守。乘着逆贼还未得势时,有什么攻克不下的! 敌军无经略远谋,只想靠一次决战取胜。如果旷日持久,一定会激发义士的爱国之心,使他们得以施展雄才谋略。如果现今以这种弱势去敌强寇,决胜负于一朝,定成败于瞬息之间,虽然有申胥(原名伍子胥,战国楚人,因楚内争,家父被害,逃到吴,吴给他申这个地方,故称他为申胥。在吴他训练军队,攻打楚为父报仇)这样的人,讲义气、重臣节,又怎么能有补于已成之事呢!”明帝听从了他的建议。郗鉴以尚书令之职统领各个驻屯的军队。过了15天,苏峻、刘遐等流民帅统领军队支援建康,扭转了局势,以苏峻、刘遐的流民支援建康是由郗鉴建议之功。不久,叛乱平息。
 王敦之乱平定后,大臣温峤上议,请求宽恕王敦的佐吏。郗鉴认为先王崇尚君臣之教,所以,崇尚宁死不屈的人; 昏庸的君主,才开赦免之门。王敦的佐吏,虽然大部分是被逼无奈不得已而为之,然而,在叛贼横行之时,却不能坚守臣节,以前代训言为准则的话,应该加以义责。同时,他还上书要求对钱凤80高龄的老母,应该蒙受皇上的恩赦。明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因平王敦叛乱有功,郗鉴被封为高平侯,赐绢4800匹。明帝因他有威望,军国大事经常向他询问,并且下诏规定郗鉴有以草书上表疏的权力,为的是从简从易。不久又改任他车骑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兖州刺史、假节,出镇广陵(今江苏扬州)。不久,明帝驾崩,郗鉴与王导、卞壶、温峤、庾亮、陆晔等人一起受遗诏,辅佐即位的少主成帝。这时他进位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从此,郗鉴成为南北大族中颇具实力的一支力量,是东晋王朝有力的支柱之一。
 


 成帝咸和(326—328)初年,郗鉴又领徐州刺史。咸和二年(327)十一月,豫州刺史祖约、历阳(今安徽和县)太守苏峻叛乱。祖约字士少,是豫州刺史祖逖的弟弟。祖逖率流民北伐有功,祖约也渐渐为帝所信任,后来祖逖因朝廷派人节制他,感到北伐无望,气愤而死。祖约便代他哥哥为平西将军、豫州刺史,领祖逖的部队。到王敦叛乱,祖约率军拱卫京师,驱逐了王敦的淮南太守任台,叛乱平息后,因功封五等侯,派他屯军寿阳。他认为自己从名分、辈分上讲不在郗鉴、卞壶之下,但明帝临终时,以郗鉴、卞壶为辅佐大臣而没有他。他几次上书提要求,都没有下诏应允。又石聪等几次南下攻打他,他几番请求朝廷派援军,朝廷都没有派,心中对朝廷的怨恨与日俱增。到苏峻要举兵叛朝廷推他为主时,他感到非常高兴。于是,参加了叛乱。苏峻字子高,是掖(今山东莱州)人,少读书,有才学。时值永嘉之乱,他便纠合流民数千家,结坞自保,宣扬王道,教化百姓。元帝封他为集安将军。后来率其部数百家渡海南下,到广陵,被封为鹰扬将军。王敦叛乱,郗鉴建议明帝诏他拱卫京师,讨平王敦,王敦被平定后,因功被封邵陵公,食邑1800户。这时他在朝中威望极高,有精锐部队万人,武器精良,朝廷怕他有外心,便让他屯兵长江以北。他恃功自傲,阴谋他图。成帝初年,委政于辅臣,庾亮怕他叛乱,便建议成帝征他回京任官,借此,他便举兵进逼建康,叛乱。郗鉴此时坐镇广陵,听说苏峻、祖约叛乱,便想率领军队东赴支援建康。但是庾亮怕全局大乱,使局面不可收拾,不许各地兴兵勤王,不听诏令擅自起兵的人要被诛杀。郗鉴接到诏令说: 为了防范北方石聪等人的进犯,不得擅离镇地。于是,一向小心谨慎的郗鉴,便没有亲率大军救援建康。但是,各地兴义兵救建康之围的人很多,像张闿于三吴起兵,桓彝于宣城兴兵,温峤于江州兴兵。老谋深算的郗鉴一面镇广陵,一面又遣司马刘矩统帅3000人宿卫京师。不久,王师大败,刘矩于是率军退还广陵。咸和三年,京师危机,二月,庾亮在宣阳门兵败,于是携其弟等人出逃,京城失守。广陵距建康很近,广陵成为孤城,粮食断绝,人心惶惶。这时,郗鉴奉诏要求增援京师,他悲伤至极,老泪纵横,设坛场,杀白马,大誓三军说: “贼臣祖约、苏峻不恭敬上天的命令,不畏惧王的诛伐,凶残暴戾反叛朝廷,干涉国家法纪,侵陵五常之道,侮辱神器,威胁幽禁幼主,残害忠良,祸害百姓,使天地神灵无所依归。因此,举国上下怨恨他,亿万百姓为之泣血。都愿奉令讨伐罪恶,以除去元凶。过去戎狄侵灭周王室,齐桓公纠合诸侯会盟、讨伐戎狄。三国时,董卓侵陵汉室,后生相聚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道义永存君臣之间,古今同理。如今皇上处于幽禁之危险之中,百姓受苦,忠臣正义之士,有志于报效国家。凡是与我同盟誓的人,盟誓之后,齐心协力,万众一心,以匡救社稷。如果二贼不除,决不苟且偷生。有背弃此盟誓的人,神明会惩罚他!”郗鉴登坛慷慨盟誓,三军将士争着听从他调遣。于是他派将军夏侯长等从小道急行军。对平南将军温峤说: “如今叛贼密谋想挟天子东去会稽,应当先建营垒,屯守要害地带,既防备叛贼逃亡,又截断了叛贼的粮运,然后镇静京口,清野坚壁以待叛贼。叛贼攻京口城不下,田野中又无所掠抄,东面的道路既已切断,粮运之道自然断绝,不过百天,叛贼一定会自己溃败。”温峤认为他的见解很对。
 到咸和三年七月,陶侃成为各地兴兵攻打苏峻、祖约叛乱的盟主,郗鉴都督扬州等八郡军事。当时,抚军将军王舒、辅军将军虞潭都受郗鉴的节制,率众军渡长江,与陶侃军相会于茄子蒲。郗鉴筑白石垒据守。正遇上王舒,虞潭作战失利,郗鉴与后将军郭默率军回丹徒(今江苏镇江东南),又建筑了大业(今江苏丹阳北)、曲阿(今江苏丹阳)、庱亭(今江苏丹阳东南)三个堡垒来对抗叛贼。不久,叛贼张健来攻打大业垒,大业城中水源被截,后将军郭默的形势因此危机,于是率军强行突围而出,三军将士为之变色。参军曹纳认为大业是捍卫京口的关键所在,大业一旦失守,叛贼乘机围攻京口,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建议郗鉴退出京口还保广陵以观时局之变,再作后举。郗鉴闻此言,便立即下令召开僚佐的紧急会议,在会上郗鉴责难曹纳说: “我蒙受先帝的厚爱,肩负托孤之重担,正可谓捐躯九泉之下不足以报答先帝的恩宠。如今强敌在郊外,危在旦夕,人情不安,你是我的心腹辅佐,却心生异端,怎么可以以义为众人的表率,安定三军呢!”打算斩他,经过众人劝说求情,这才免了曹纳死罪,过了很久才释放了他。咸和三年九月,苏峻率轻骑出战,中箭坠马,被杀。苏峻军大败。大业之围才解。苏峻死后,其部下拥其子苏逸继续为乱。到苏逸等人逃奔吴兴(今属浙江),郗鉴派遣参军李闳追杀之,俘获男女1万多口。咸和四年三月,因功拜司空,加侍中,解除八郡都督,改封南昌县公,原来的高平侯爵由其子郗昙所袭。
 


 京口(今属江苏镇江),因其城依山为垒,缘江为境,因得名,是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是京师建康的门户,在东晋南朝及以后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最初经营京口的是郗鉴。
 京口成为重镇,是从苏峻叛乱时,为了截断三吴地区运往建康的漕运开始的。当时郗鉴受命都督八郡诸军事,派夏侯长向温峤建议,建立京口军镇,扼守要道、断叛贼的粮道。温峤也认为是很必要的。正式经营是平定苏峻之乱后,在咸和五年,石勒派兵寇略刘征所守南沙(今属江西常熟西北)等东南沿海各县,刘征等人也乘机为乱。郗鉴于是驻军京口,建设京口城。加郗鉴为都督扬州的晋陵、吴郡诸军事,率众讨平了刘征等人的抄略。由此,郗氏家族一直经营京口长达40多年。郗鉴被进位为太尉。京口成为长江下游的军事势力集中地,是与长江上游荆州相抗衡的关键所在。正因他最初经营了这样的一个重镇,才使他在东晋门阀专权之下,立于不败之地,维系着东晋政权的平衡。
 东晋的建立,主要依赖北方大族琅玡王氏中的王导、王敦等人,故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谚。所以,东晋政权基本上为南北高门大姓所把持,低级士族很难跻身其中。皇室就想倚重低级士族来控制大姓门阀。郗鉴家世算不上是一流高门,只能是二流士族。他南来参政多亏依靠南方大族纪瞻的推荐,也得到了王导的支持。他初来南方便参与镇压王敦叛乱。当初王敦上书要求明帝拜他为尚书令还京时,曾路过姑孰,见到了王敦,王敦对他说: “乐彦辅(乐广)才能短浅,后半生流荡不定,言辞违背名节,实际上看来,怎么能胜过满武秋(满奋)呢?”郗鉴回答说: “就俩人相比,可看出他们的品德。乐广思想深沉,为人淡雅,才识精粹,身处将亡之朝,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到愍怀太子被废时,他可谓柔中尚存正气。而满奋乃是失臣节之士,怎么可以将两人同日而语呢?”王敦又说:“愍怀太子被废为良人之时,危机四伏,人们怎么能以死来守卫他呢! 以此来相比,乐广不是不明局势之变吗?”郗鉴说:“大丈夫既然已洁身为臣子,道义所在,岂可苟且偷生失臣节、有何面目见天地呢? 如果道数已尽,本应当以存亡相随。”王敦一向怀有无君之心,闻郗鉴之言,气极。于是不再与他相见,并将他拘留在姑孰不让他回京师。王敦的爪牙每天都毁谤他,但郗鉴举止自若,没有惧心。王敦对钱凤说: “郗道徽乃是儒雅名士,其名位已经很高,怎么能陷害得了他!”这样才将他放行。后来,平定王敦叛乱,郗鉴出了不少力。
 王敦之乱平定后,王导上书想要赠周札的官,郗鉴认为不合适。周札何许人呢?周札字宣季,是周处的儿子、周玘的弟弟,性情阴险又好图利。因参加平定钱璯的叛乱而有功于晋。王敦叛乱,叛兵攻打石头城,周札开城门响应王敦,才使王师大败。王敦专权,封周氏子弟一门五个侯爵,势力凌人,以致使王敦不满。后来,王敦借谋反之名大杀周氏子弟。王敦叛乱平息后,朝廷便对受王敦迫害的死者、幸存者都进行封赏和追赠。周氏家人认为周氏子弟死的冤屈上书要求申冤,为此,郗鉴与王导在朝廷上为此事展开了争论。王导力主为周札追功,而郗鉴坚决反对,朝臣虽然没有驳倒郗鉴的,但终不能听从郗鉴之言,而听从了王导之议。从这件事上可看出,在国家与大族利益问题上,郗鉴是站在朝廷一边的,但他也不能因此与王氏闹翻。当然,自从王敦叛乱后,王氏失去了军权,对掌握兵权的郗鉴也不能得罪。郗王两家为了共同的政治目的,曾结为亲家。
 咸和四年,郗鉴坐镇京口,派自己的门生给王导送去一封信,要求在王氏家族中选择女婿。王导给郗鉴写信说: “君往东厢去,任意挑选他们。”门生回来后,对郗鉴说: “王家各位子弟,也都可算是很不错的,听说来寻女婿,都梳洗打扮,个个标致。只有一郎,在床上坦腹而卧,就像是没有听说这回事一样。”郗鉴说: “正是这位最好!”再寻访,才知是王羲之,当时王羲之已27岁。于是,郗鉴把女儿郗璿嫁给了他。王羲之便是王导的亲姪。后来,郗鉴的孙女、郗昙的女儿道茂嫁给了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只是王献之因郗家势力不强,才与道茂离婚,娶了简文帝的女儿余姚公主。
 在郗鉴镇京口、位至三公时,正是成帝咸和年间,当时形势发生很多变化。庾亮居帝舅之尊,地位上升,掌握了实权,所以导致庾氏与王导的权势之争。庾氏排挤王导,使王导不得不倚重对建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京口郗鉴,在郗鉴去京口领徐州刺史时,王导亲自送他。在成帝咸康四年(338)六月,王导拜丞相,庾亮便谋图废王导,他给郗鉴写了封信,指责王导不归政于成帝,以“师傅之尊”而行特殊礼节,等等。但是郗鉴没有同意废除王导。庾亮也没敢轻举妄动。
 王导末年为政糊涂,郗鉴每次见他定尽力规谏。王导也知道他的意思,每次都以他事引开回避他的劝告。有一次,郗鉴从京师欲回镇京口,临行不放心,特别到王导家,对王导说“方才本当离别,我一定要将我所看到的说出来才行。”便毫不留情地劝谏王导,他还没说完,王导便插话说: “后面你要讲什么,也想尽情地讲,我倒希望您不要再讲下去了。”郗鉴大怒,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转身便走,再没有说一句话。郗鉴以他的军事力量维持着门阀士族,特别是王氏与庾氏之间的平衡,达到保护东晋政权的目的。
 后来,因身体多病,郗鉴上疏辞职要求退位,他说: “我的病情日益恶化,渐处弥留之际,自己寻思着气力不足,难以有治好的希望。人有生有死,这是自然规律。但是我所受的封爵、官位比我实际的才能要高,不曾有什么报效国家的,对上有愧于先帝,对下愧对于日月,如今只能枕着枕头哀叹不已,抱恨黄泉。我感到身体虚乏,生命处于朝夕之间,于是将府中事情交给付长史刘遐,乞求骸骨归老家。只希望陛下有博大的胸怀,弘济百姓,任贤使能,事情从简从易,使天下再兴康安之歌。那么臣虽死,有如再生。臣所统辖的人是很复杂的,大部分是北方流民,有的被迫迁徙来的,有的是才归附来的,这些百姓都怀恋故土,都有回老家的想法。臣宣扬国恩,未明好恶,分给他们田宅,渐渐安定下来。听说臣病危,他们人心不安,如果让他们渡江北上,定会有反抗之心。太常蔡谟,平易近人,简朴贞正,平常为众人所敬佩,都说他可以任都督、徐州刺史。臣已去逝的哥哥的儿子晋陵内史郗迈,谦虚爱护士兵,很受流民所推崇,又是臣的家人,可以担任兖州刺史。国家之事,知道的没有不做的,因此才敢有祁奚的举动。”(祁奚,春秋晋国人,晋悼公在他退休时问他,谁可以代替他,开始他举荐了他的仇人解狐,不等上任,解狐死了,他又举荐了他的儿子祁午。故此,有“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的说法。)疏奏之后,以蔡谟为郗鉴军司。不久,郗鉴便病逝了,享年71岁。
 成帝从早到晚哭于朝堂,派遣御史持节专门负责料理他的丧事,对他的赠赐与温峤一样。并下册书说: “只有郗公道德品正,才识弘远,忠于君主,为臣雅正,举动办事为世人的表率,历任内外之职,功勋卓著。过去苏峻、祖约叛乱,为害朝廷,国家的安危,依赖郗公才得以安宁。其功绩与古人相同,其勋绩超过桓、文。是朝廷倚重的重臣,藩卫王室平定时难的干将,老天不佑,这样快夺去了他的生命,朕悲痛欲绝,伤心至极。爵位是显示品德的,谥号是表示行为的,所以以此崇明行为,发扬功绩,今天赠郗公为太宰,谥号为文成,以太牢陪祠。郗公灵魂有灵,可知嘉奖你的荣耀。”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1164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