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琅玡(今山东临沂)王氏,乃魏晋南朝最负盛名的门阀士族,世有高官,代有风流。王导是琅玡王氏家族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
王导,字茂弘。父亲王裁,官至镇军司马。王导个头不高,少了些北方人的粗犷,但精明强干,非一般士人可比。他生长于门阀制度鼎盛时代,当时的士人都以玄谈为高,王导亦受此影响。在玄谈之时,他往往表现出其远见卓识和博大的度量。在他14岁那年,陈留(今河南开封)高士张公曾与他有一面之交。这位14岁的少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王导的堂兄王敦称: “此儿的长相及气度,乃是将相之器”。王导是不是真的像张公所言是块将相材料?
起初,王导世袭了他祖父的封爵。西晋末年,司空刘寔很欣赏王导的才华,便举荐他担任东阁祭酒,以后又邀他出任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但他都予以拒绝。后来,东海王司马越召他为参军事,自此,他成为八王之乱后期势力较强的司马越的部下,开始了自己一生的政治生涯。此时,司马睿被封到琅玡国,很快便和王导结成了莫逆之交。在东海王府上任从事的王导,是相当有政治头脑的干才,他深知中原大乱,天下归谁还不知晓,于是,他倾全力来事奉司马睿,司马睿对他也十分器重。早在司马睿住在洛阳时,他便经常劝司马睿早点赴国就任。这时他们还处于不显山不露水的地位。八王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来愈激烈。司马越为了巩固他的后方,以便集中精力对付剧变的形势,便派司马睿带兵出镇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趁此良机,司马睿便要求派王导任安东司马和他一同前往。从此,司马睿如鱼得水,与王导共商应变时局的办法。
由于形势所迫,司马越开始走下坡路,下邳不守。司马睿便迁徙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因司马睿在当时权力和威望都不为门阀大族所重,初来江南,位轻名微,江南吴姓大族在司马睿来建康一个月后,还无人前去拜望,这无疑说明江南大族根本没把司马睿放在眼里。王导深感形势的危机,如果想使司马睿立足于江东,必须将江南大族拉入司马睿的门下。正巧赶上王导的堂兄,赫赫有名的王敦来拜见司马睿。王导趁机对他说: “琅玡王是非常仁德的人,但是他的名望却很轻。大哥你威风大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你应该对琅玡王做些有益的事。”王敦认为王导的话不无道理,于是在三月三上巳节这天,王敦、王导及北来大族,陪同司马睿前去观看禊(禊是古代人们在三月上巳这天到水边举行的活动,人们饮酒赋诗,进行洗沐洁身以去一年的灾异),王氏兄弟毕恭毕敬地陪列两旁,被前来观禊的吴姓大族纪瞻、顾荣等人见到了,他们虽然不把司马睿放在眼里,但对琅玡王氏却敬如上宾,见到司马睿如此威风,他们都很吃惊,于是便明白了将在江南为主的是谁了。他们纷纷站在道左边向司马睿施礼。王导见此便向司马睿献计说: “古时候称王的人,没有不以故老为宾客,加以敬重的,虚心向他们请教,坦诚与之相处,才能招揽俊义之士。何况天下大乱,九州分崩离析,而您正是百业草创之时,也正是用人之时,像顾荣、贺循这些人都是江南的望族,不如引用他们,以倾心与吴地士人相结。这两位来了,其他大族就没有不来拥护您的了。”司马睿听从了王导这一决定他历史命运的大计,派王导亲自到贺循、顾荣家请求他们出山。两位皆应命而至。由此,会稽、吴地的士人相继而来。自此之后,江南、江北大族互相推崇司马睿,君臣之礼才安定下来。
在东晋建立前,王导的政治才能已初露锋芒。不久,洛阳为匈奴贵族刘渊等人攻陷,中原大乱,中原士族避乱流亡到江南的人有十分之六七。王导又劝司马睿收集他们中的贤人君子,与他们图谋大计。司马睿特别信任王导,当时的文武大臣也都极力推崇他,他号称“仲父”。司马睿曾坦诚地对王导说: “卿,是我的萧何。”王导向司马睿献策说: “过去秦朝残暴无道,百姓受压迫而起来叛乱,大豪强又残暴横行,人人心归汉德,汉革秦之弊反其正,改朝换代是汉的首功。自魏氏以来,到太康年间,公卿士族,以豪强相比,政治教育都废弛,不遵守法度,文武大臣都满足于安逸的生活。于是使奸人乘机而起,治道大损。然而,乱必致治,这是天道的规律。大王刚刚建立命世功勋,一统天下,管仲、乐毅这样的人才也就产生了。这怎是小国臣子所比拟的呢! 诚愿陛下深谋远虑,广择贤良才能之士,顾荣、贺循、纪瞻、周玘都是江南的优秀人才,希望对他们以礼相待,重用他们,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司马睿听从了他的建议,为东晋建立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二
永嘉末年,王导任丹阳太守,当时,荆、扬二州物产丰厚,又远离中原,相对来看形势安定,又南来北人主要集中在这两州,尤其是扬州,户口殷实。王导主持扬州政务,其施政方针是以清静为本,无为而治。有一次,王导派八部从事(丹阳、会稽、吴、吴兴、宣城、东阳、临海、新安)到各地视事。当时,顾和也同八部从事巡视各地,回京后,见王导,八位从事都陈述了地方官的得失,而顾和什么也没说,王导问他: “公有什么话要说?”顾和回答说: “明公(王导)任辅佐,宁肯网漏吞舟,为什么还要听信风闻之见,以标明理之政呢!”王导于是很欣赏他的才华。顾和便指出了王导施政的出发点。王导还经常劝勉司马睿克己励节,司马睿过江后,还是像往常一样,喜欢饮酒,王导便劝他少饮酒,以免误了大事。司马睿听后很受感动,从那后,司马睿再也不喝酒了。一心一意匡救天下,安邦定国。王导对自己要求也很严,司马睿想加封王导为辅国将军。王导为此上疏说: “过去魏武帝曹操,是明达善治的君主,荀文若(荀彧)是最有功的重臣,武帝对他的加封也不超过亭侯。仓舒,最宠爱自己的儿子,给他儿子的赠封也不超过别部司马。用这种原则来衡量事物,便是不要拘泥于成规。如今派到郡任职的长官,不管他是贤、愚、豪、贱,都要加尊号,都要有鼓盖,出动时都要有准器(乐器)。如有没有得到封号享受此等待遇的人,便认为是耻辱。官职混杂,朝廷威望颓废。我身负重任,不能够崇浚山海,但却要开混乱之源,窃占名位,混乱经典。谨送鼓盖,加崇之物,请从王导开始。使众人没有疑惑。”司马睿下令说: “王导德高望重,是我的左膀右臂,本应以特殊的礼来表彰他。但是,他却严格要求自己,上疏倾诉他的赤诚,要以身作则,故应当顺从他的雅志,作为开启茅塞的样板。”于是拜王导为宁远将军,不久又加振威将军。晋愍帝在西安即位后,征任王导为吏部郎,但他没赴任。
建兴四年(316)西晋灭亡。翌年,司马睿在建康称晋王,改元建武。当时北方形势危机,江南政权并不稳定。所以北来大族心中犹豫不安。大族桓彝刚来江南不久,见朝廷微弱,便私下对周说: “我是因中原战事繁乱,才来江南,只求保全性命而已,但是朝廷如此孤寡微弱,这将如何活下去?”不久,他去拜见王导,和王导谈论起世事沧桑。回家后,心情格外好。后来见到周说: “前不久我见到了管夷吾(管仲),我再也没有什么忧愁了。”当时,北来大族有很多人都有桓彝这种怀疑忧愁的思想,他们经常聚集一起谈论时事。有一次,他们一起去新亭宴饮,江南的风景使这些北来大族触景生情,个个大发感慨,周感叹说: “南北风景虽是一样秀丽,但举目却有江河之异。”大家一听此言,都不禁心头一酸,相视流泪。只有在座的王导,闻听此言,顿时严肃地说: “我们都应当共同努力保卫王室,光复神州,怎么能像作了楚国的囚徒一样,相对哭泣呢!”大伙听他这样说,止住悲泣,心中暗暗佩服王导。
不久,拜王导为右将军,扬州刺史,监江南诸军事,迁骠骑将军,加散骑常侍,都督中外诸军事,领中书监,录尚书事,假节仍任扬州刺史。在晋王司马睿眼中,王导的地位是与任何人不能相比的。王导因为他的堂兄王敦统辖江南六大州,王氏权力太大,所以,坚决要求辞掉中外都督之职。司马睿没有允准。后来免除了假节的权力。东晋初建,征伐不息,学校也没有建立起来,王导上书陈述教育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议设立学校。司马睿对王导的论述很是赞同,于是大兴学校,发展教育。
三
大兴元年(318),晋王司马睿称帝是为晋元帝。登基这天,文武百官陪列两旁,元帝让王导到御床上与他共坐。王导坚决辞让,但是元帝仍然礼让再三,王导不得不说: “如果太阳和万物一样,在地上生长,百姓如何仰照呢?”元帝这才不勉强他。但是,给他进封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地位显赫,权重过人。大兴四年七月,进王导位为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领中书监。比王导大几个月的桓彝当时才任廷尉一职,很羡慕王导。有一天,他化装成平民百姓,在路边偷看王导上朝的情形,感叹地说: “人们都说阿龙(王导的小名叫赤龙,在晋代好朋友互称小名,故桓彝称王导为阿龙)清高,阿龙也因此自命清高。”
不久,发生了华轶的叛乱。华轶字彦夏,是山东平原(今属山东)人。魏太尉华歆的曾孙子。他的祖父华表任大中大夫,其父华澹为河南尹。他少年时代,便才气横溢,闻名于世。初入仕途任博士,累迁至散骑常侍。永嘉中,任振威将军,江州刺史。虽在动乱年代成长,但他尊崇礼教并在江州弘扬道法,在州很有威望,为百姓所爱戴。西晋末年,王室处于危难之中,他便决心匡救天下,每年派人到洛阳向皇帝朝贡,不失为臣之节。但是,寿春的司马睿时时监视他,他不愿听从司马睿的调遣,两人关系紧张,州中士人劝他,他也不听。洛阳失守后,司马睿便派左将军王敦率人马讨伐他,由于内部叛徒出卖,华轶兵败被杀。王导亦参加了镇压,事后,王导被封为武冈侯。
后来泰山太守徐龛反叛东晋朝廷,元帝访求能坐镇河南,并能安抚百姓讨平反叛的人才,王导荐举了太子左卫率羊鉴。羊鉴字景期,泰山人。他早年任东阳(今山东费县)太守,后来累迁为太子右卫率。当徐龛反叛时,王导认为他与徐龛是同州中的大族高门,一定能够制服徐龛,于是,荐举他北向征讨徐龛。羊鉴虽为高门大族,但不是作战有方的将才,所以,他极力推辞,当时太尉郗鉴也上表说羊鉴不是应战的将才,不应派他去。王导不听,强行命他出征讨伐,不久,羊鉴大败,被处罚。王导上疏请求贬职,以肃朝纲。皇上下诏不许王导辞职受贬。事隔不久,王导代贺循任太子太傅。当时正值中兴之际,百业待兴,还没有设置史官,王导上疏要求设立史官从此以后,东晋才保全了典籍,使文化得以流传。当时,孝怀太子被胡族贵族所杀害,开始行避讳,有司上奏天子三朝举哀,群臣大哭一场便罢。王导认为皇太子是储君,天下百姓都对他有感情,应同于三朝之哀,即与天子同哀。皇上同意了他的意见。
四
东晋建立后,琅玡王氏的权力极重,王敦坐镇武昌,拥重兵控制长江上游地区,朝中,王导又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故此,身为皇帝的司马睿感到不安,便开始起用二流大族像刘隗、刁協等,渐渐地疏远王导。后来,元帝干脆重用刘隗。刘隗字大连,彭城(今江苏铜山)人。少年时代博览经书,颇有文才,不久升迁为秘书郎、冠军将军,彭城内史。后来,避乱渡江,元帝任他为从事中郎。他通晓文史,善解人事,为元帝所器重。他用刑严酷,不怕得罪大族门阀,像大族王氏违法乱纪,他也上疏弹劾,为王氏所忌恨。早在愍帝建兴(313—316)时,他奏督运令史淳于伯被冤杀,迫使王导等人不得不上疏认错,要求司马睿解除他的职务。只因司马睿与王导关系非同寻常,仅免除了他假节的权力。到大兴(318—321)时,刘隗兼任侍中,赐爵为都乡侯,不久又任重职丹阳尹,与尚书令刁協同为元帝所倚重。刘隗因为王敦威权太盛,终究不可抑制,劝元帝以心腹之人出镇一方,以箝制王敦,由此,引发了王敦的叛乱。
王敦字处仲,王导的堂兄。年少时便有名于世,娶了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儿襄成公主为妻。八王之乱,赵王伦篡权,后来晋惠帝反正,王敦迁为散骑常侍、右卫将军、大鸿胪、侍中,外任广武将军、青州刺史。永嘉初年,任中书监。后来司马越任他为扬州刺史,司马睿召他为安东军咨祭酒、扬州刺史、左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假节。他与王导齐心协力辅助司马睿。后来,因他镇压流民起义有功,加封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封汉安侯。自此后,他野心渐渐萌生。建武初,又加荆州牧,控制着长江上游地区。后来,元帝开始重用刘隗,疏远王导,王敦等人心中很是愤愤不平。王敦上疏质问元帝,问鼎之心更为明显。于是元帝更为厌恶他,派刘隗率万人出镇泗口,王敦内心更加不平。元帝对他的提防越来越明显了。派戴若思为征西将军,并征发扬州地区的奴仆为兵,对外以讨胡为名,实际上是防御荆州的王敦。永昌元年(322)王敦以诛刘隗为名起兵反叛。元帝下诏征刘隗还师保卫建康,刘隗与刁協奏请诛杀王氏,但元帝没同意。王敦攻占石头城,刘隗屡攻不下,入宫向元帝告辞,带着家属亲信二百多人投奔了石勒,后来刘隗死于北方。当时,京师危机,人们议论纷纷,王导见此情形,便率领亲族从兄子侄20多人,每天早上到台府去请罪。元帝看王导对皇室忠心耿耿,坚守臣节,特准他穿朝服。王导向元帝叩首再三,感谢元帝说:“逆臣贼子,哪个朝代没有呢! 难道老天爷是要今天的逆贼出于为臣的家族吗?”元帝闻听此言,从御床上下来,没来得及穿鞋赤着脚便下来扶起王导,说: “茂弘,朕正要托付于你百里之任,这是说的哪里话?”于是,下诏说: “王导大义灭亲,可将我为安东将军时的假节给他。”不久,元帝积愤成疾,病逝而去。
永昌元年(322)末,司马绍即位,是为明帝。王敦得志,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加任王导为守尚书令。王氏家族飞黄腾达。王含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王舒据荆州,王彬据江州,王邃据徐州。当初,洛阳及长安相继覆灭,天下人无不思主,群臣及各地都希望司马睿称帝。当时,王氏强盛,有专制天下之心,王敦畏惧司马睿的贤德,想另立他人,王导坚决反对,王敦才放弃这一想法。到王敦叛乱后得势,对王导说: “不听从我的话,几乎灭了我们家族!”但王导仍坚持正义,王敦也奈何不得他。王敦以沈充、钱凤为谋士,这些人侵占他人田宅,发掘古墓,掠夺商人,无恶不作。很快,王敦身染疾病,明帝私察其势力,派王导、温峤等人率军3万,去镇压王敦,王导便率王家子弟发丧举哀说王敦已死。众人听后,都以为王敦真的死了,个个斗志大振。平定了王敦的叛乱,王导因此进封为始兴郡公,食邑3000户,赐绢9000匹,进位为太保,司徒照旧。还准他带剑上殿,入朝不拜,赞拜不属名字。王导坚决不受这样的隆恩,明帝不允。
当初,元帝宠爱琅玡王司马裒。司马裒字道成,母亲是宫人荀氏,生有兄明帝司马绍及他。因母亲出身低贱,元帝便让无子的虞妃来抚养他。后来他被封到宣城(今属安徽)任郡公,拜后将军。元帝称晋王后,有司奏请立他为太子,元帝因他有成人的度量,比司马绍强,便打算废世子司马绍。问王导怎么样,王导说: “立太子应立长子,况且司马绍又贤明,不适合更改。”虽元帝犹豫不决,但王导再三坚持,太子之位始定。所以,明帝即位,王导便受遗诏辅政,解除扬州之任升迁为司徒,依曹魏时丞相陈群辅佐的原则。在明帝眼中,王导是特殊的人物,故非常器重他。王导虽才智过人也有失言的时候。有一次,王导与温峤一起去见明帝,明帝问温峤,晋朝先世是怎样得天下的?温峤未回答。王导却抢着说: “温峤年轻,不熟悉情况,让臣下为陛下讲讲。”王导于是具体讲述了宣王司马懿创业之初,诛灭曹爽等人,重用了附合自己的人,如蒋济等人。到文王司马昭的末年,又诛灭了高贵乡公曹髦的事。明帝听他这样讲,很忧伤地说: “如果像公所说的那样,皇位怎么才能长久呢?”王导言出后,便后悔了,不该说这种话给明帝听。因为,当时王敦还威胁着朝廷。王敦叛乱平定后,太宁三年(325),明帝病逝,王导与庾亮等人同受遗诏,辅佐幼主成帝。
五
与王导共辅成帝的头面人物庾亮,字元规,是明帝明穆皇后的哥哥。当时太后临朝执政,政事全部由他决定。这样,他便与王导发生了权力上的明争暗斗。他执政重刑法,大失大族之心。又平王敦叛乱后,因封赐不均,引起了苏峻等人的不满。为此,他便想下诏召苏峻进京,加以高官而剥夺他的兵权。他先去问王导,王导说: “苏峻性情多疑,阴险,一定不会奉诏前来。况且他就像是隐藏的疾病,应当对他包容才是。”但庾亮没有听王导的建议,下诏召苏峻,引起了苏峻联合祖约而发生了叛乱,王师大败,王导入宫侍卫成帝。苏峻因王导德高望重,不敢伤害他,仍以旧官任职,让王导为他出谋划策。苏峻又逼迫成帝迁到石头城,王导反对,但苏峻硬是不听。苏峻每天到成帝面前大放厥词,丑话百出。王导十分担心有不测之祸。当时苏峻的部下路永、匡术、贾宁等人劝他杀掉王导及其他文武大臣,再重新安排心腹之人任职。因苏峻敬重王导,不予采纳,引起了内部的分化,路永等人因此对苏峻怀有二心。王导乘机派参军袁耽暗中劝诱路永等人,打算保护着成帝逃出石头城,投奔救驾的义军。由于苏峻防卫森严,此事没办成。王导便带着二个儿子,跟着路永逃奔到白石(今安徽巢县东南)。
后来温峤、陶侃、郗鉴等人在各地举兵救京师,到咸和四年(329)才平定了苏峻等人的叛乱。叛乱平后,庾亮便要求辞职归乡,成帝不许,后来要求出镇一方,于是派他为持节,都督豫、扬二州之江西的宣城诸军事,平西将军、假节、豫州刺史领宣城内史,出镇芜湖。这样,朝中便剩下王导了,王导主持全面政务。但是出镇在外的庾亮并不想放弃对朝廷的权力。南蛮校尉陶称挑拨要庾亮举兵进攻京师,又有人劝王导秘密提防庾亮。王导说: “我与元规休戚相关,闲言碎语,应当在智者的口中杜绝,即使如君所言,元规若来,我便辞职还乡,又有什么可以惧怕的呢!”又给陶称写了一封信,说庾公是成帝的大舅舅,应当好好服侍他。这样谗言才渐渐平息。当时庾亮虽居外镇,但拥有强兵,所以归附他的人很多。对此,王导对外虽表现大度,但内心十分气愤,每当遇到西风尘起,他便举扇挡风,说: “元规尘污人。”
六
苏峻之乱平定后,宗庙宫室都化为灰烬。温峤建议迁都豫章(今江西南昌),而三吴的豪族要求迁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双方争执不下,不知怎么办好。王导坚决反对迁都,并耐心劝导大家,主张镇之以静,以安群情。因此,温峤等人迁都的建议不再提起。于此,王导提出了他的执政方针: “镇之以静,群情自安”。
王导便是根据他的执政方针来维持东晋的统治的。他善于处理事务,虽然朝廷开支不富裕,但每年都有余额。当时,国库中货币、物品都很短缺,仓库中仅有数千端綀布,又卖不出去。王导便和朝中在外有贤称的人,每人用綀布做了一身衣服,于是,士人竞相争购綀布做衣穿,綀布价格飞涨,他便派主管綀布的人把仓库中的綀布拿出来卖,每端能卖到一金这样的好价钱。王导为时人所尊慕已达到了崇拜的程度。连他穿什么衣服都是时髦的。
王导处理政务只求存大纲,具体工作都委托给赵胤、贾宁等人,而这些人大部分违法乱纪,使得朝中大臣不安。当时,坐镇武昌的大将军陶侃曾想起兵废王导,但在长江下游的郗鉴不同意,才中止了起兵。到庾亮代陶侃镇武昌后,又想率众废黜王导,来问郗鉴,郗鉴不许,才得以宁息此事。但不久,石勒率军抄掠历阳(今安徽和县),王导请求去讨伐他,于是成帝加王导为大司马,假黄钺,中外诸军事,设左右长史、司马,拨给王导1万匹布,不久,石勒退兵。王导解除了大司马职,又转为中外大都督,进位太傅,又拜丞相,又根据汉朝制度,罢除司徒官合并到丞相中。这样,庾亮便无法制约王导了。
咸和六年(331)冬,行蒸礼(祭祀礼)。成帝下诏要将胙(祭祀时供的肉)给王导,说: “不必下拜。”王导因身体有病推辞,不敢受此重礼。当初,成帝年幼,见了王导每次都要拜他。又曾给王导的手诏上自称“惶恐言”,由中书写的正式诏书都称“敬问”,并以为定制。而且王导入朝,成帝都要笑脸相迎。这年大旱,王导上疏要求辞职退休。成帝下诏不准,要门下省速派侍中以下的官员去请丞相,王导推辞。成帝再三下诏要他上朝,无奈又上朝视事。
王导家里仓中没有储蓄谷物,穿衣不重视帛布。成帝知后,给他布1万匹,专供他私人用。王导体弱多疾,不堪受朝会之苦,成帝便亲自到他的府上,纵酒作乐,后来让他乘舆车入殿。自汉魏以来,群臣不拜先帝的山陵(坟墓)。王导因为与元帝有布衣之交,不只是君臣的关系,每次进见都拜,且悲痛万分。因此,下诏规定百官皆拜山陵,这是从王导开始的。
七
王导的妻子曹氏妒嫉心很强,王导很害怕她,过去的男子,尤其是官僚,常常是妻妾成群。但是,王导却不敢往家中纳妾,于是,他秘密地在外营建别馆安置众妾。没有不透风的墙。曹氏知后,便要去别馆,王导怕众妾受曹氏的羞辱,便立即命套车前往,又唯恐去晚了,其妾受辱,便用手中谈玄时的麈尾柄赶牛快跑。这件事被司徒蔡谟听说了,便与王导开玩笑说: “朝廷想加您九锡。”王导不知其用意,以为是真,便说了些谦让的话。蔡谟又说: “没有听说其他事,只有短辕牛车,长柄麈尾。”王导大怒,对他人说:“早年,我与各位贤人在洛阳共游,何曾听说有蔡克(蔡谟父亲)的儿子。”王导确有一宠妾,姓雷,她经常干预王导的政事,私下收受贿赂。因此,蔡谟称她为“雷尚书”。她生有两个儿子: 王恬、王洽。
王导共有两个亲弟弟,一是王颖,一是王敞,少时与王导俱为世人所知,俩人在20岁左右便死去了。王导有六个儿子,分别是: 悦、恬、洽、协、劭、荟。王悦字长豫,少时便有高名,王导非常喜爱他。王导曾与他下棋,俩人争棋,王导笑着说: “相与有瓜葛,那得怎么做呢!”王导性好节俭,他床下的水果烂了,叫人扔了,说: “不要让大郎知道。”可见王悦比王导还节俭。王悦总对王导说,要缜密行事。王导去台府,临行,王悦没有一次不送他到车旁。又常帮母亲曹氏收拾箱子、箧子里的东西。王悦死后,王导去台府时,从王悦常送他的地方一直哭到台府大门,曹氏便把箱子、箧子封起来,不忍心再打开。王悦深受父母喜爱,与老二王恬形成鲜明对比。王恬字敬豫。少时好学武,不为公门所重视。也难怪王导见王悦则欢喜,见到王恬便有怒气。他性情傲慢,不拘礼法。谢万曾拜访他,刚坐下,王恬便入内室。谢万以为一定会厚礼待己,心中甚为欢喜。王恬却过了好长时间才出来,原来他入内室洗澡去了。他坐在胡床上晒太阳,神气傲慢,竟然没有宾主之礼。但是,王恬长得很英俊。他有一次问父亲事,王导抚着他的肩膀说: “阿奴(王恬)恨才不为人所称赞!”又说: “敬豫做事很像为父。”王恬晚年喜好士人,多技艺,善下棋,棋艺为中兴第一,迁中书郎。后皇上想让他任中书令,王导不同意。任后将军,魏郡太守,加给事中,领兵镇石头。王洽字敬和,是王导六个儿子中最知名的,与荀羡俱有美称。少年时,便任官至吴郡内史。后来又加任中书令,固辞不受。穆帝下诏说: “敬和清谈品裁人物。过去任中书郎,我当时还小,多次相见,意气很相投。今所以任命你为中书令,一是机构需要人才,二是能时时相见,共同谈论文章,以友臣之义相处。而你却上表坚决推辞,很是有违于我的心意。快催王洽受职。”但王洽苦让,才不授。王导的四儿子王协字敬祖,元帝时,任抚军参军,袭父爵武冈侯,早卒。老五王劭字敬伦,历任东阳(今浙江金华)太守、吏部郎、司徒左长史、丹阳尹。王劭不仅长得漂亮而且风度翩翩,就是家人也没有见过他有疲惫的时候。他聪明过人,为桓温所器重。迁吏部尚书,尚书仆射,领中领军,出为建威将军、吴国内史。他的后代到义熙中,都位在显职。老六王荟,字敬文。性情文静、不慕荣利,少任吴国内史等职。逢饥年,他便以个人家的米分给饥者吃,救活的人很多。后来又任会稽内史等职。王导共有7个孙子,都历要职、闻名于世。
八
王导善谈玄,品评人物。王导过江后,自己常提起早年在洛水边,多次与裴成公、阮千里(瞻)各位贤人共同论道。羊曼问他: “长期以来,人们因此而赞许你,你为什么还反复说呢?”王导说: “不是我必须这样说,只是觉得那样的日子不可再有了。”王导对王衍也特别敬重,他说: “洛阳人士将我比作王承(安期)、千里(阮瞻)。我也认为此二人为一流才子,只是大家都推崇王太尉(衍),王太尉是特别出众的贤人。”王导曾与祖约谈论,通宵不止。第二天有人见王导,头也没梳,面带倦容,以为他失眠了,王导说: “昨晚与士少(祖约字)谈话,使人忘了疲倦。”王导虽过江,但对早年的谈玄活动恋恋不舍,过江后,他对嵇康的《声无哀乐》、《养生》和欧阳坚石的《言尽意》最推崇,每每提及。在他拜司徒后,感叹地说: “刘王乔(畴)如过江,不单独拜我为公。”刘畴亦为西晋名士。
一次,王导与朝中士人一起饮酒,举杯对周说: “这个杯子腹中空,却说它是宝物,为什么?”想戏弄周。周说: “这杯中有英英之物,清澈可见,所以才称为宝物。”还有一次,王导头枕周膝上,指着他的腹部说: “卿此中有什么?”周说: “这里面空洞洞没有什么,然而能容下卿辈数百人。”王导与朋友间交往皆此类。
王导还善于品评人物。王导辟王述为掾,庾亮问王导说:“蓝田(王述字)像谁?”王导说: “真诚简朴尊贵不减其父祖之风,然而旷达淡泊处世,赶不上祖父。”有人问王导: “周侯()与和峤相比怎样?”王导说: “长舆(和峤字)嶷然不入群。”王导说: “刁玄亮(协)之察察,戴若思之岩,卞望之(壶)之峰距。”
王导也相信八卦算命。有一次,他让郭璞试算一卦,卦成后,郭璞脸色很难看,说: “公有被雷击的厄运!”王导问他有没有消除的办法,郭璞说: “你亲自向西走出数里地,遇见一棵柏树,将此树截成你的身高,放回到你常睡觉的床上,灾就可消除。”几天后,那根截成的柏树,果然被震碎了。这使王导对卦更加相信了。在初过江时,王导还请郭璞作一卦,郭璞说: “吉,没有不利的事。但淮水绝,王氏灭。”其后王导子孙繁衍竟如郭璞所言。
王导晚年,不省察政事,对手下人听之任之。自叹说:“人说我糊涂,后来人应当思考我为什么要糊涂。”咸和六年(331),其妻曹氏病逝,赠金章紫绶。咸康五年(339),王导病逝,享年64岁。成帝在朝堂为他举哀三天,派大鸿胪持节监护丧事,赗襚之礼,一依汉代博陆侯及安平献王的规格。及埋葬,赐给他九游辒辌车,黄屋左纛、前后羽葆鼓吹,武贲班剑百人,中兴名臣没有能与他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