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化学家曾昭抡不修边幅的教授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0月28日 阅读:224 评论:0

化学家曾昭抡

不修边幅的教授

曾昭抡(1899—1967年),字叔伟,湖南湘乡人。1920年在清华学校毕业赴美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学工程,3年内修完课程,于1926年完成博士论文《有选择性的衍生物在醇类、酚类、胺类及硫醇鉴定中的应用》获科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中央大学化工系教授、系主任。1931年应北京大学理学院邀请,任北大化学系教授、系主任。1934年在北大推行毕业论文制度,通过论文培养高年级学生的科研能力。1932年发起组织中国化学会并创刊《中国化学会会志》,担任主编长达20年之久,是我国化学科学研究工作开拓者之一。他在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中国化学名词等领域均做过不少研究并取得成就。他在西南联大备课认真,讲课系统性强,善于联系实际,鼓励学生主动钻研,独立思考,他是联大化学系中开设课门类最多的教师。曾任高等教育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等。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7受到不公正对待,下放到武汉大学。

作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改革者和化学研究的开拓者,曾昭抡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和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1920年作为公费生赴美留学,1926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归国后在中央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其间成为北大化学系主任,将北大化学系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研究中心。与此同时,他极力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多次担任中国化学会会长或理事长,担任《中国化学会会志》总编辑和《科学》《科学时报》《化学》《化学工程》等刊物的编委、编辑或专栏撰稿人,对中国科学社、中央研究院、中华自然科学社等科研机构和社团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937年7月,曾昭抡应邀参加最高统帅蒋介石在庐山召集的谈话会,建议国民政府精诚团结、抵御外侮。会后,他随即离开庐山来到上海,迎接从英国归来的妻子俞大絪,对此他回忆说:“从庐山回上海不久,我爱人从英国留学归来,在虹口朋友家住下。8月12日半夜,和我爱人同船回来的朱学范打电话来,说日本人马上要登陆打战,虹口为战争区,不能耽(呆)下去。”(戴美政:《曾昭抡评传》)此后,他们夫妇被迫分开,妻子到庐山探望他的岳父,他到长沙临大上课。但在长沙一段时间后,联大师生分三路进发昆明。他主动参与步行的“湘滇黔旅行团”,与黄钰生、闻一多、李继侗、袁复礼等教授成为旅行团的辅导老师,和两百多学生一起长途跋涉。

湘滇黔旅行团途中合影(右三为曾昭抡先生)

湘滇黔旅行团在湖南常德

湘黔滇旅行团渡盘江情形

湘滇黔旅行团抵达昆明

在从湖南常德到桃源的途中,他和闻一多、袁复礼教授与学生一起乘船同行,“在船上他们对我们的教诲甚多,特别是闻先生和袁先生,谈吐风趣,妙语横生”(张寄谦:《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创举:西南联合大学湘黔滇旅行团纪实》)。

到达贵州镇远县,他应邀到当地学校讲国防工业问题,对枪炮制造、原料供给、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精彩演讲。到云南沾益,他与李继侗等教授相约众多学生,到当地的温泉泡澡,游山玩水。1938年4月28日,“湘黔滇旅行团”到达昆明,受到先期到达的联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在西南联大期间,曾昭抡是化学系开设课程最多的教授。据李钟湘回忆:“曾昭抡(叔伟)教授讲授有机化学、无机工业化学,他能文能武,文章下笔千言,有求必应,对军事学也有特别研究,整年一袭蓝布长衫,一双破皮鞋。有一次公开演讲,他推断当时欧洲战场盟军登陆地点和时间,深得某盟军军事专家的推许。后来盟军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登录的时间与曾教授推断仅差两天,而地点则完全相同。”(李钟湘:《西南联大始末记》)除“有机化学”和“无机工业化学”外,他还讲授“国防化学”“染料化学”“高等有机化学”等课程。他备课认真,讲课系统性强,善于联系实际,常鼓励学生主动钻研,独立思考,深受学生喜爱。但由于战时环境,西南联大化学系教学设备和实验药品缺乏,促使学校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带领着学生走出课堂,到昆明等地进行参观考察。1940年7月11日,曾昭抡就和助教刘均带领化学系39名同学到裕滇纺织厂、云南纺织厂、云南制革总厂等工厂参观考察。同月,他又带领化学系同学到昆明北郊参观中央机器厂。“在这些参观活动中,曾昭抡虚心向厂方技术人员和工人学习请教的认真精神和求实态度,为学生做出了表率,深为学生钦佩。参观中他看得仔细,问得详尽,随后及时记录在当天日记中。”(戴美政:《曾昭抡评传》)这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受到当时学生的欢迎,而且开辟了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为以后学生就业和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带领和鼓励学生积极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的同时,他还根据战时社会需要,将研究视野转向田野,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察活动,推动了战时中国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1939年7月,在国民政府教育部和西康省建设厅的资助下,由他任团长的中华自然科学社西康科学考察团组建,考察团分为地理气象组、农林畜牧组、药物组和工程组,共10人(另一说为12人)。对于此次考察路线,他说:“考察的路线,最后一共分成四路,第一路由雅安直赴西昌;第二路经康定、九龙、木里,到云南省北部的丽江;第三路到九龙后,向西北去,经五须,到雅砻江边,归途经折多山回康定;第四路在九龙县境内兜一圈后,归途经雅江返康定。”(曾昭抡:《西康日记》)到当年10月,历时3个多月,各组行程共计3220公里的考察结束。此次考察,考察团一路克服交通不便、气候不适、民情不熟、语言不通等种种困难,对西康省西南和西北的地形、气象、森林、植被、矿产、民族、社会、交通、工程等状况进行了详尽的考察。最后各组分工写出调查报告,汇编成15万字的《中华自然科学社西康科学报告书》,成为促进战时西康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1941年6月,他在西南联大又组织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川康科学考察团”,自己任考察团团长,团员来自联大化学、地理和生物等系学生。他们于1941年7月2日出发,经富民、禄劝、会理到达西昌。在西昌停留期间,他们的调查活动得到西昌行辕的资助。8月4日,他率领考察团向被外界称为“独立罗罗”的大凉山腹地进发,9日,到达昭觉县城。10日到达竹黑,经过商议,他们决定将考察团分成三组:甲组曾昭抡、裘立群,继续前行考察大凉山;丙组为马杏垣、黎国彬;其他成员为乙组。乙、丙两组先返回西昌,然后再分头行动。据参与此次调查的裘立群回忆:“我们从磨石家‘羊圈’起程,从山顶下坡,要步行175华里才能到达考察的终点站雷波县城。这一带地势陡峻,河水湍急,步行在西苏河床,蜿蜒前进,要经过二道溜索,才能过河前进……沿着西苏河床南行,每到村民居住的地方,看到村边都筑有碉堡,呈现一派戒备森严的情景。这是汉彝交界的特点,目的是为了防止对方突然袭击。我们到达乌角后,重返汉人的境界。自从西昌向东步行两个多星期以来,穿越507华里的少数民族彝区,一直保持着紧张、警惕的心情。”(裘立群:《曾昭抡先生带领西南联大学生考察大凉山》)历尽艰辛,他们到达雷波,再经美姑回到雷波,又经屏山、宜宾等地,辗转到达成都,最终于同年10月回到昆明。此次考察历时101天,甲组行程3100多公里,对大凉山地区的地理、矿产、民族、文化等做了深入的考察。在1942年2月形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康科学考察团展览会特刊》,受到西南联大师生的瞩目。同时,在此次考察中,他还相继完成《滇康道上》《大凉山夷区考察记》两部著作。《滇康道上》分为引言、鲁车旧道、会理及其附近、西会道上5篇,讲述了联大川康科学考察团从昆明到西昌沿途的所见所闻;《大凉山夷区考察记》分为西昌见闻、凉山夷区概况、昭觉途中、横越黄茅埂、雷波剪影、凉山尾声、东下叙府7篇,详细记载了考察团到达西昌后进行的准备活动,从西昌经昭觉等地到大凉山的考察,最后到达宜宾的经过。作为曾昭抡此次考察的重要成果,《滇康道上》和《大凉山夷区考察记》向世人介绍了考察的经历和大凉山的风貌,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戴美政就认为《大凉山夷区考察记》“对大凉山彝区的历史由来和现时状况,作了全面详细的记述和分析,其观察角度之多样,记述内容之广泛,细节描写之真实,思考问题之深刻,堪称曾昭抡旅行记中的精品”(戴美政:《曾昭抡评传》)。可以说,这些调查作为中国彝学研究的早期成果,对中国现当代学者从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研究领域对大凉山彝区考察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在战争时期极端困苦的条件下,曾昭抡以惊人的毅力推动着自己的工作。1938年9月,中国化学会第六届年会在重庆召开,他主持并致开幕词,勉励同仁“使本会会务能规复旧观,且能于抗战建国,有所贡献”,同时他还积极推动战时中国化学会工作重心的调整与转移;此后,中国化学会在昆明、峨眉、成都、重庆、兰州等地持续召开,他为战时中国化学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1939年6月,《中央日报》(昆明版)开辟“科学”副刊专栏,由他负责编撰;1943年8月,他成为《青年与科学》的特约编辑;1944年12月,他成为《民主周刊》专栏撰稿人;1945年5月,为纪念戴安澜将军,他创办《海鸥周刊》。1940年8月,他在昆明广播电台作《抗战以来中国工业的进展》的演讲;同年12月,他再次到昆明广播电台作《化学战争》的演讲。1940年,他投资兴办中华实验窑场支援兵工建设;1944年,他创建振南化工厂;1944年,他创办文化补习学校。可以说,他在化学、算学、地质、文学、军工、实业……在几乎一切科学领域,都显示出了超人的学识和智慧。特别是他密切关注时局,发表了一系列相关的评论文章,产生了巨大的反响。1945年1月,昆明《正义报》对他进行采访,其时欧战正酣,对方问他欧战前景如何,他说:可能于上半年结束。同年5月,在谈到美军何时进攻日本的时候,他明确写道:“最早当在今年八九月间迟至则可延伸至年底。但是攻势一旦展开,战争的结束,也许并不在远。”届时“苏联在远东参战,也开始成为可能。”后来战争的实际进程,与他的预见如出一辙。因此,西南联大结束时,学生们认为他“擅长分析时事,所写的时评,比之我国某些任何专家毫无愧色”(西南联大除夕副刊主编:《联大八年》)。

1945年8月,作为国民政府军政部次长、兵工署长的俞大维找到妹夫曾昭抡,请他推荐几位学者到美国学习原子能知识。在他的提议下,吴大猷和华罗庚成为人选。此后,吴大猷在重庆会见国民政府高官时提议派物理、化学和数学三学科人员出国研究考察。于是当局决定由曾昭抡(化学)、吴大猷(物理)和华罗庚(数学)3人各带两名研究生赴美研究。在赴美考察确定后,吴大猷选择李政道和朱光亚,华罗庚选择孙本旺(在美国后增补徐贤修),而曾昭抡选择的是唐敖庆和王瑞銑,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国际一流的科学家。

1948年3月,曾昭抡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成为数理组化学学科当选的4人之一,其他3人是吴宪、吴学周和庄长恭。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高教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和全国高分子委员会主任,1955年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023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