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智谋权术

《梁启超倡导新文体》谋略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8日 阅读:140 评论:0

梁启超倡导新文体是文学革新之谋。鸦片战争之后,内乱外患,接踵而至。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虽被镇压,但它却为中国末代的封建专制统治敲响了丧钟。改良主义的戊戌变法,便反映了这个时期资产阶级进步知识分子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要求。为适应宣传改良主义进步思想的需要,他们认为对散文必须作比龚自珍更彻底的改革,使其向通达流畅的报章文体转变。在这方面成绩较为显著的是梁启超。他说:“梁启超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俗、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清代学术概论》二十五)他这里道出了“新文体”的各种特色及它在读者中的影响,也表明了他是桐城派的坚决反对者。他明确指出:“然此派(桐城派)者,以文而论,因袭矫揉,无所取材;以学而论,则奖空疏,阏创获,无益于社会。”(《清代学术概论》十五)与之同时的康有为、谭嗣同,也对“新文体”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谭嗣同云:“嗣同少颇为桐城所震,刻意规之数年,久自为似矣。出示人亦以为似。诵书偶多,……稍稍自惭,即又无以自达。或授以魏、晋间文,乃大喜,时时籀绎,益笃嗜之。……所谓骈文,非四、六排体之谓,体例气息之谓也。”(《三十自纪》)康有为在理论上对“新文体”虽无更多的论述,但他在戊戌变法时所写的政论散文,却饱含着政治热情,不受旧形式的拘束,表现出淋漓酣畅的文风。

梁启超等人开创的“新文体”,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弃旧图新的积极进取精神,是文学的一次重大的变革。但这种“新文体”,仍然属于改良主义的性质。在语言上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放,而彻底的解放,还须在“五四”运动的革命大潮中才能得以实现。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quanmouzhishu/2022121184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