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清朝

《曾国藩以静制动》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7日 阅读:330 评论:0

“以静制动”是曾国藩提出的镇压农民起义军——捻军的方略。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以后,活跃在皖、豫、苏、鲁地区的捻军成了反抗清政府的主力军。1865年5月,被清廷“倚为长城”的僧格林沁军覆灭之后,清廷深恐捻军渡过黄河,北攻直隶(约今河北省),威胁京城,于同治四年(1865)五月下旬,命曾国藩统帅所部各军前赴山东,尔后又令其督办山东、河南、直隶三省军务,所有三省旗、绿各营及地方文武员弁,均归其节制。

曾国藩受命后,积极进行作战准备,在认真研究捻军作战特点和僧格林沁战败原因、考虑对付捻军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静制动”的攻捻战略方针。他认为:捻军纵横千里、行动迅速,飘忽不定,但又留恋家乡,所以应重点设防,在捻军必经之路驻扎重兵,彻底改变尾追堵截的被动局面,以逸待劳,以自己的不动来对付捻军的流动,并根据这一思想,提出了专在四省十三府(即安徽庐州、凤阳、颖州、泗州,河南归德、陈州,山东衮州、沂州、曹州、济宁,江苏淮安、徐州、海州)进行围剿的具体方针。四省又分别以临淮、周家口、济南、徐州为老营,驻扎重兵,多储粮草,以为重镇,另以两支精锐部队作为游击之师,跟踪追击,以便堵剿结合。同时,在捻军经常出没的蒙城、毫州等地方实行“查圩”政策,捕杀同捻军有联系的群众,并且还实行坚壁清野和连坐法,从而达到割断捻军与群众的联系。他认为:这样就可做到一省有事,三省往援,往来神速,首尾呼应,而使捻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最后达到聚而歼之的目的。

曾国藩的这一攻捻方略,虽然由于当时的各种原因,并未能完全实现和执行,但却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李鸿章接受“剿捻”任务后,承袭这一“以静制动”的指导思想,围歼了东、西捻军,实现了曾国藩的“宿愿”。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qingchao/2022121049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