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欧洲

欧洲为什么要进行宗教改革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08日 阅读:296 评论:0

为什么要进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是发生在16世纪的一场爆发于德意志,并迅速席卷西欧的社会思想政治运动,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经过宗教改革人文主义思想得以进一步弘扬‍‌‍‍‌‍‌‍‍‍‌‍‍‌‍‍‍‌‍‍‌‍‍‍‌‍‍‍‍‌‍‌‍‌‍‌‍‍‌‍‍‍‍‍‍‍‍‍‌‍‍‌‍‍‌‍‌‍‌‍。

一场运动的爆发往往有一个酝酿的过程,宗教改革也不例外‍‌‍‍‌‍‌‍‍‍‌‍‍‌‍‍‍‌‍‍‌‍‍‍‌‍‍‍‍‌‍‌‍‌‍‌‍‍‌‍‍‍‍‍‍‍‍‍‌‍‍‌‍‍‌‍‌‍‌‍。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灭亡拜占庭帝国后,逃亡到西欧的学者们带来了大量的古典文献,文艺复兴也随这些东罗马学者的逃亡而來‍‌‍‍‌‍‌‍‍‍‌‍‍‌‍‍‍‌‍‍‌‍‍‍‌‍‍‍‍‌‍‌‍‌‍‌‍‍‌‍‍‍‍‍‍‍‍‍‌‍‍‌‍‍‌‍‌‍‌‍。又随着文艺复兴的发展,人文主义成为当时欧洲的新思想,人们开始改变中世纪以神为本位的人生价值,而开始认真思考以人为本位的新观点。就在这样的新思想下,基督教的人生观也慢慢的受到民众的怀疑。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教会开始坐拥庞大的教产,这样的富裕使神职人员的道德松懈,教会中的丑闻不断发生,人民对教会的要求日渐升高,但教会却无力完成,迫使人民转向其他神秘宗教以安抚自己的心灵。除了人民的心在变动外,国家统治者因为教会为利益干涉政治而与教会的冲突也愈演愈烈,到了文艺复兴时代,民族主义的萌芽让人民不在以教宗为尊,而是以国王为大,教会的实力也慢慢的消弱了。值得提出的是在宗教改革的运动中,由于印刷术的发明,给运动的推动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印刷的座屏不仅错误比抄写要少,而且可以大量印刷并且降低售书的成本价格,宗教改革思想很容易就得到了传播。

宗教改革固然是社会现实变革的产物,但其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市民的宗教“异端”思想之中。中世纪的城市在11、12世纪兴起后,为了抵制封建贵族与教会的掠夺与控制,城市从经济、政治上支持王权,王权则赐给城市以自由贸易乃至自治的特权。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也逐渐兴起,对教会的大一统神权与正统神学的统治极其不满,于是酝酿出反教会的市民“异端”思想。市民的“异端”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天主教会神权的合法权威,反映了市民阶级建立“民族教会”或“廉价教会”的愿望,为16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历史遗产。比较著名的“异端”运动有三次。

在各派异端学说中,规模较大而且影响较深远的是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的阿尔比派。他们以法国南部的阿尔比城为中心开展活动,盛行于12~13世纪。该派教义主张善恶二元;反对天主教的仪式和组织,不承认教会的权力,谴责教会聚敛财富。其中又分为两个教派:一为华尔多派,一为纯洁派。华尔多派反对教会的奢侈生活,反对教会拥有财产,提倡简朴的生活,主张平均贫富。纯洁派则认为封建秩序和教会都是罪恶的化身,教皇是魔鬼的代理人,主张教徒以自身的纯洁来同罪恶划清界限。教材主要介绍了纯洁派的一些主张。阿尔比派思想在人们中传播迅速,引起教会的极大恐慌,遭到教会的镇压。

除了在法国外,英国的“异端”运动也没有落下。约翰·威克里夫是英国牛津大学神学教授,他提出了激进的教会改革主张。他怀疑教会财产的正当性,提出应由国王没收的主张;否认教皇拥有教会的最高权威;批驳对餐礼的传统解释;认为《圣经》才是高于教会和教士的最高权威。为了便于更多的人直接阅读《圣经》,他首次把拉丁文《圣经》完整地译成英文。威克里夫的改革思想和实践拉开了基督教会内部改革的大幕。15世纪,约翰·胡司所倡导的捷克教会改革运动就是从威克里夫的思想中汲取了大量的养分。

在欧洲各国的早期宗教改革中,捷克胡司的宗教改革活动影响最大。胡司是捷克布拉格大学教授,历任神学系主任、校长。1401年受神父职,次年起兼任布拉格伯利恒教堂教士。他受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思想影响,提出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他反对天主教会盘剥捷克,严厉谴责教皇兜售赎罪券,反对教会占有土地,要求取消教会地产;揭露高级教士的奢侈与残暴,认为主礼教士和教徒是平等的,他们在弥撒仪式中应同领象征圣体的面饼和象征圣血的葡萄酒,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要求教会的权力服从世俗统治的权力;主张用捷克语举行宗教议式,还将《圣经》从拉丁文译为捷克文。胡司的上述宗教主张得到了捷克农民、市民和下层贵族的普遍支持,但却引起了罗马教皇和德国天主教会的仇恨。1414年康斯坦茨宗教会议诱骗胡司到会,将其逮捕。次年7月以异端罪用火刑处死,胡司之死激起了捷克人民的极大义愤,由此而引发了捷克人民长达15年之久的胡司战争。

条件似乎都已具备,最后,宗教改革首先在德意志点起第一把火。为什么燎原的星星之火会在德意志点燃呢?

15~16世纪,德意志的纺织、采矿、印刷、造纸等工业都有显著发展,虽然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在矿冶、制革等手工业部门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商业相当繁荣,从东方运到意大利再转往北欧的商品,需要从德意志过境。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城市经营对外贸易。但是,德意志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意大利和英国等欧洲其他地方。由于封建割据,德意志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没有一个城市成为德意志的工商业中心,对内贸易少于对外贸易。经济的分散又影响了政治上的统一。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勒索和搜刮。从公元11世纪开始,罗马教皇和西欧封建世俗王权之间展开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激烈斗争。随着法国、英国、西班牙等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盛极一时的罗马教皇势力在这些国家里迅速衰落。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只有四分五裂的德国和意大利仍然由罗马教会牢牢控制。这种情况下,教皇将原本由整个西欧承担的经济重负全部转移到德国和意大利两国人民的身上。

教会成为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许多高级教士本身就是拥有领地的封建贵族。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软弱,加强了对德意志的掠夺‍‌‍‍‌‍‌‍‍‍‌‍‍‌‍‍‍‌‍‍‌‍‍‍‌‍‍‍‍‌‍‌‍‌‍‌‍‍‌‍‍‍‍‍‍‍‍‍‌‍‍‌‍‍‌‍‌‍‌‍。这一时期德意志的白银产量很高,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货币单位),相当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每年税收额的20倍。德意志也成了被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素有“教皇的乳牛”之称。这种搜刮,既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也不利于封建统治的财政收入。而教廷从德意志榨取的财富,归根到底都来自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汗,所以更恶化了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此外,德意志除了七大选侯之外,还有十几个大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上千个帝国的骑士,交通不便,关卡林立,币制庞杂,局面混乱,罗马教廷为了控制德意志的政治,竭力维持其分裂割据局面。因此,经济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统一,而政治不统一又影响经济发展。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十分复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织在一起,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意志和罗马教廷的矛盾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 天主教会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普遍憎恨。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共同要求,也是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民族压迫、阶级压迫与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的德意志,便成了宗教改革的发源地。酝酿已久的宗教改革终于全面展开,新的欧洲也慢慢呈现于历史舞台之上。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ouzhou/20221146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