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尼日利亚

尼日利亚的现代化模式-石油资源支撑的“贫困”现代化·本土文明与外来挑战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阅读:259 评论:0

欧洲人到来之前,尼日利亚内地与外界的接触主要通过北方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道。正是这条重要的商道孕育了尼日利亚北方许多商业中心的兴盛。公元9世纪左右,卡努里人(Kanuri)在乍得湖盆地建立了加涅姆——博尔努王国(Kanem-Bornu)。公元10世纪前后,在博尔努(Bornu)以西地区,豪萨族(Hausa)建立了一系列以商业和手工业著称的豪萨城邦(Hausa States)。自13世纪,豪萨商人的足迹就遍布中、西苏丹(Middle and Western Sudan)[1],甚至远达北非和西亚。19世纪初,富拉尼人(Fulani)奥斯曼·丹·福迪奥(Uthman dan Fodio)发动“圣战”,在尼日利亚北部建立索科托哈里发国(Sokoto Caliphate),是西非当时最强盛的国家。在尼日利亚西南部,约鲁巴族(Yoruba)从10世纪前后起也建立了许多小王国,以铸铜、赤陶雕塑为代表的“伊费(Ife)文化”在12世纪达到鼎盛。在约鲁巴族以东,埃多人(Edo)建立的贝宁(Benin)王国孕育了闻名世界的“贝宁文化”,象牙雕刻和木刻等工艺品精美绝伦。东南部伊格博族(Igbo)等民族聚居区与外界比较隔绝,主要是自给自足的农耕和渔猎经济,基本尚未建立统一王国,但他们的社会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组织得井井有条。

15—16世纪,葡萄牙和英国商人先后来到尼日利亚海岸,用枪支、火药等商品换取当地的胡椒、象牙和棉布等产品。大西洋奴隶贸易之前,沿海的贝宁、伊费和奥约(Oyo)等地是撒哈拉商道的南方终点。奴隶贸易兴起后,尼日利亚的经济活动开始转变方向,穿越撒哈拉商道的贸易逐步让位于大西洋沿岸的出口贸易。尼日尔河三角洲(Niger Delta)上的一些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为从事奴隶贸易的小城镇,出现了拉各斯(Lagos)、博尼(Bonny)、卡拉巴尔(Calabar)等港口城市。奴隶贸易的发展不断引发掠奴战争,许多王国因此衰落。在尼日尔河三角洲和沿海其他地区,大量人口被贩卖海外,猎奴活动和战争引发的民族矛盾、部落冲突持续不断。奴隶贸易期间,尼日利亚文化也受到影响,欧洲语言开始渗透到从事贸易的民族当中,沿海地区出现了一种混杂了本土语和欧洲语言的混合语;在一些地区,欧洲服饰开始流行;葡萄牙人将基督教传入了贝宁和瓦里(Warri);木薯、甘薯、玉米等新物种的引进改变了尼日利亚居民的饮食结构;非洲文化也被带到了“新世界”,时至今日,约鲁巴文化在巴西、古巴、特立尼达和海地的影响仍很明显。奴隶贸易还对早期国家的形成产生影响,最为明显的地区就是奴隶贸易重灾区尼日尔河三角洲。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特殊,伊乔人(Ijaw)参与了奴隶贸易,其世代居住的小渔村随之发生很大变化,成为奴隶贸易据点,较有名的如博尼、新卡拉巴尔、奥克里卡(Okrika)、布拉斯(Brass)等。埃菲克人(Efik)也卷入了奴隶贸易,他们在十字河(Cross River)河口建立了老卡拉巴尔。在奴隶贸易时期,这些民族的小村落迅速扩大,人口大幅增长。许多人因奴隶贸易暴富,社会、政治关系变得更加复杂。衡量社会地位的标准已不再是年龄和家族历史,而是财富和经济地位。年长的领导者已不仅仅掌管祭祀,摇身一变成为政治领导人和富商。组成渔村的家庭也变成了经商团体,被称作“独木舟家庭”(canoe family),其头人钱权具备,“独木舟家庭”间争夺贸易控制权和权力的较量非常激烈。[2]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法令,宣布奴隶贸易非法,但直到1854年,最后一艘奴隶船才驶离布拉斯。奴隶贸易结束后,尼日利亚和欧洲之间以原材料为主的“合法”贸易不仅将更多欧洲人吸引到尼日利亚,还引起尼日利亚社会的重新组合。欧洲公司纷纷与尼日利亚通商,在拉各斯、卡拉巴尔和博尼设立贸易代表,向尼日利亚出口枪支、火药、珠子、烟酒、纺织品,从尼日利亚进口棕榈油、棕榈仁、花生、橡胶、靛蓝、胡椒、咖啡和可可。棕榈油是19世纪上半叶尼日利亚最主要的出口商品,主产地尼日尔河三角洲及其周边因此被英国商人贴上了“油河”(Oil Rivers)的标签。[3]据估计,从“油河”运往英国利物浦(Liverpool)肥皂厂的棕榈油从1806年的150吨、1819年的3000多吨猛增至1839年的约13600吨。[4]

[1] “苏丹”的意思是“黑人之乡”。苏丹地区在非洲历史地理上指萨赫勒(Sahel)以南的热带草原地带。由于撒哈拉沙漠的不断南侵,萨赫勒和苏丹这两个地带在历史上的分界是不断变动的,人们还经常将这两个地带统称为苏丹地区。苏丹地区可细分为西苏丹、中苏丹和东苏丹。参见何芳川、宁骚主编:《非洲通史·古代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34-235页;J. Spencer Trimingham, The Influence of Islam upon Africa, London: Longman Group Ltd., 1980, p.26。
[2] Toyin Falola, The History of Nigeria,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1999, pp.31-32.
[3] 有意思的是,该地区后来以盛产石油著称,也可称作“油河”,只不过此(石)油非彼(棕榈)油罢了。 
[4] [英]艾伦·伯恩斯:《尼日利亚史》(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53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niriliya/2022121832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