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南京大屠杀历史·陈洪源口述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24日 阅读:121 评论:0

陈洪源,男,1924年生

调查地点: 麒麟镇泉水西林耀64号

调查时间: 2005年6月13日

调查人: 费仲兴

陈洪源(左)、吴金桂(右)

我今年82岁,属鼠,跑反时14岁。我10岁开始上学,到13岁。后来,鬼子的飞机来轰炸,老师也跑了,就没有上学了。后来跑反,家里的房子全烧掉了,再也没钱上学了。我家的房子是祖上传下来的好房子,全村最好的,木板壁,格子门,五间都是好房子。

跑反时我们跑到了茅屋附近的山窝子里。父亲在我出生后一个月就去世了,母亲和外婆是小脚,走不动路的。跑反时,我是跟了我外婆的娘家人一起走的,母亲和外婆留在家里了。在外面,过段时间回来挑点米。冬天天气冷,睡在小棚子里,霜下得很重,雪白的一层,白天化了,水滴下来。西林耀大部分人都跑到那里去了。

鬼子进村的第一天就放火烧房子,我家的房子全烧光,东西全烧光,后来外婆娘家(在窦村)的人送点米过来,家里用的东西就到外婆娘家去要一点。鬼子进村后,强奸妇女,捞鸡,杀猪,拉牛,拉骡子,但没有在村里杀人。

我们村上有两个人在茅屋附近被鬼子杀死了,他们都姓谢,小名都叫“小四”。一个小四是谢天海的叔叔,个子矮矮的,没有结婚,还有一个小四是谢明钊的四哥,个子高,结了婚,有一个儿子,现在住在上海。

(吴金桂插话)我今年77岁,属蛇的,跑反时9岁。我亲眼看到他们两个人被鬼子戳死的。在离茅屋不远的地方,有八九个人跑,鬼子在后面追,第一个被刺死的是谢天海的叔叔谢小四,刺刀从背后刺进去,从胸口出来一段,又把他前面的甘长树的棉衣戳了一个洞,但没有刺伤甘长树。谢明钊的四哥也叫谢小四,是第二个刺的,刺刀从脖子上刺进去,是当面戳进去的。他是个大个子,一刀戳下去,当时就倒在地上死了。大人跑,我们小孩也跟着大人跑,所以都看到了。

王光兴在鬼子杀第六个人的时候就跑掉了,躲在沟里,鬼子没有看到,他是命大。

鬼子杀完人之后,难民都散了,各跑各的。我们连夜跑到上峰的贾家村,在那里住了没有几天就回来了,没有吃的了。别的人跑到哪里,不晓得,大家都走散了。

(陈洪源继续说)在十里长山凹西面的轿子山,原来有国民党的一个军火库,鬼子在那里住下来了。他们白天晚上都出来,晚上出来找花姑娘。老百姓见到了鬼子,一看就吓呆了。

过了四五年,鬼子常常到我们这里来打靶。飞机拖着靶子,地面上的鬼子用高射炮打靶子,步兵用枪对了青龙山的龙口打。有一发炮弹落下来,孙大梅家的房子砸了个洞,没砸死人。鬼子打靶,老百姓都吓得不敢出门。

鬼子来了好几年了,孙广义的叔叔从中山陵进城,再也没有回来,连尸首也没有找到。他的小名叫“小五子”,大名不晓得,没有结婚。

鬼子刚来的时候,小茅山那里打了一仗,打得很厉害。中央军的一个连在山上,日本飞机一来,有人给日本飞机打信号弹,五个一串,七八个一串,红的绿的,飞机上的鬼子就知道那里有中央军,就炸。我们都看到的,那时不知道这红的绿的是信号弹,是汉奸放的。

有个四川人叫华海,人很老实,没有文化,当过国民党的兵,后来留在我们村上了。我和他一起干活的时候问过他,他说是在唐生智的部队里当兵的。部队打到南京,后来又从紫金山打回来,一直向东打到小茅山、大连山。在大连山上,他们部队从地下挖出一箱箱的子弹,一看全是木头的,上上下下全哭了,他们的首长说:“弟兄们,大家各自跑吧,这仗没法打了。”弟兄们都散了。他就跑到西林耀来,帮一家人种田,成了家,但没有子女,去世有二十来年了。我当时对他说,那些子弹就算不是木头的,也打不过日本人。

小茅山的山顶上有座庙,二进三间,很大的,有道士,有菩萨,“文化大革命”时拆了,拆下的石料非常好。小茅山是进南京的必经之地,日本人打南京,就路过那里的。庙门口死的中央军好多、好多,路都不好走了。

我们上小学,小学就在本村的关帝庙里,很大,附近四个村上的小孩都来念书。那个老师可喜欢我咧,就住在我家。有什么事都叫我代理。日本飞机轰炸南京,他也要逃命。这座庙在1958年拆掉了。

日本鬼子在王后村的碾坊里杀了20多个人呢,都是用刀戳的。你到村上去找王恒锦,他知道。他90来岁了,还常常出来走走看看。你到那里一问就问到了。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nanjingdatusha/2022122437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