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华,字星台,又字过庭,别号思黄,湖南新化县下乐村人。1875年(光绪元年)生。母亲很早去世,父亲陈善,是个落第秀才。陈天华幼年替人放牛,或卖些零碎东西,藉资糊口,过着十分贫苦的生活。十五岁才入蒙塾。他喜爱当时民间流行的弹词小说,这是他稍后成为通俗宣传家的重要原因之一。1896到1897年间,他随父到新化县城居住谋生,仍以做小贩维持生活。后经人帮助,得入资江书院就学,不久考入提倡新学的新化求实学堂。当时正值维新运动在湖南迅速开展,新学广泛流传,陈天华“拾阅新学中书报残纸,慨然欲任天下事”[1]。1903年初,由所在学堂出资送他去日本留学。
到日本后,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师范。当年4月,沙俄违约不撤走它在1900年侵入中国东北的军队,企图永远强占我国东北三省,陈天华十分悲恸,曾啮指写血书表示抗议。留日学生掀起拒俄运动,组织了拒俄义勇队,随后转变为“排满革命”的军国民教育会,他是这些活动的积极参加者,和黄兴一道被举为归国革命运动员。当年冬,陈天华回国。
1904年2月,他随同黄兴、宋教仁、刘揆一等在长沙创立华兴会,参与谋划在湖南举行反清武装起义,曾往江西游说防营统领响应起义,并与刘揆一等从事联络会党首领马福益的活动。起义事泄失败后,复逃往日本。
1905年8月,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被推为会章起草员,并参与了《革命方略》的拟定工作。《民报》创刊,他任撰述员。同盟会成立和《民报》发刊后,革命影响日益扩大,清政府便要求日本政府镇压中国日学生的革命运动。是年11月,日本政府文部省颁布了《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留日学界群起反对,陈天华愤而于12月8日在日本大森海湾蹈海自杀,想以他的死来激励人们的觉悟。临死前,他写了一篇“绝命辞”,勉励人们“去绝非行,共讲爱国”[2],并留有给留日学生总会的一封信,要求他们坚持斗争。
陈天华是出色的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他青少年时代即以光复祖国为志,“每读中西史志,于兴亡盛衰之感,则涕泗横流”[3],有着热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清廷的反动统治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严重民族危机,给他以很大刺激。在留日期间,他看到祖国“主权失矣,利权去矣,无在而不是悲观”[4]。于是作书报以警世,积极从事爱国革命的宣传活动,以唤起国民共同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他在《猛回头》结尾的一首诗中沉痛地写道:“瓜分豆剖逼人来,同种沉沦剧可哀。太息神州今去矣!劝君猛省莫徘徊。”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同胞的期望。他的著述除散见于《民报》等报刊上的一些短文外,出版行于世的尚有《猛回头》、《警世钟》、《狮子吼》、《国民必读》、《最近政见之评决》、《最近之方针》、《中国革命史论》等书。其中《猛回头》、《警世钟》两书,写于1903年,通俗易懂,流行广泛,在革命宣传中发生的作用最大。在这两本小册子中,他陈述了帝国主义瓜分和灭亡中国的灾祸,指出清朝的腐朽黑暗统治及其所奉行的“宁赠友邦,勿与家奴”的投降卖国方针,是造成这种危险局势的根源。他历数清朝专制政府的罪恶。并一再申述,清朝的统治早已名存实亡,现在的朝廷已成为“洋人的朝廷”,它只不过是帝国主义的“守土官长”,完全是按帝国主义旨意办事的,只有把它推翻,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他说:“你道今日中国还是满洲政府的吗?早已是各国的了!那些财政权、铁道权、用人权,一概拱手送与洋人,洋人全不要费力,要怎么样,只要下一个号令,满洲政府遂立刻奉行。”[5]“请看近来朝廷所做的事,哪一件不是奉洋人的号令?我们分明是拒洋人,他不说我们与洋人作对,反说与现在的朝廷作对,要把我们当做谋反的叛逆杀了。”[6]因此,“我们要想拒洋人,只有讲革命独立,不能讲勤王”[7]。爱国和革命,反对帝国主义与反对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两者不可分,他把这个思想说得最为透彻明白。
陈天华不仅论证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必要性,无情地鞭挞了“拱手降洋”、屈服于外国侵略者的清朝统治者,而且还指明帝国主义并不可怕,是能够打败的。他说:“其实洋人也是一个人。我也是一个人,我怎么要怕他?……只要我全国皆兵,他就四面受敌,即有枪炮,也是寡不敌众。”“只要我人心不死,这中国万无可亡的理。”[8]他号召全国民众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洋兵若来,奉劝各人把胆子放大,全不要怕他。读书的放了笔,耕田的放了犁耙,做生意的放了职事,做手艺的放了器具,齐把刀子磨快,子药上足,同饮一杯血酒,呼的呼,喊的喊,万众直前,杀那洋鬼子,杀投降那洋鬼子的二毛子”[9]。
陈天华当时对帝国主义的理解,当然还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他着重从政治上去揭露清朝政府的反动卖国,指明革命的必要性,但未能摆脱种族主义的偏见。此外,他把“中等社会”作为可以依靠的革命力量,对广大工农劳动群众的力量认识不足,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由于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等作品深为群众所喜爱,清朝官府曾严厉查禁,不准阅读,但他的小册子仍然在长江流域广泛流行,传诵一时。
1906年,陈天华的灵柩运回湖南,长沙学生及其他各界万余人,手执白旗,高唱哀歌,送葬于岳麓山。
[1]徐佛苏:《对于陈烈士蹈海之感叹》,《新民丛报》1906年第2号。
[2]《陈天华绝命辞》,刘晴波等编《陈天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55页。
[3]宋教仁:《烈士陈星台小传》,《民报》第2期插图背页。
[4]《陈天华绝命辞》,刘晴波等编《陈天华集》,第154页。
[5]《警世钟》,《陈天华集》,第70页。
[6]《猛回头》,《陈天华集》,第38页。
[7]《警世钟》,《陈天华集》,第70页。
[8]《警世钟》,《陈天华集》,第66—67页。
[9]《警世钟》,《陈天华集》,第66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2409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