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陈炯明历史评价_陈炯明资料简介_陈炯明生平事迹传记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2日 阅读:188 评论:0

陈炯明,字竞存,广东海丰县人。生于1878年1月13日(清光绪三年十二月十一日)。父亲名曦廷,是个商人。
 陈炯明于1898年中戊戌科秀才。1906年入广东法政学堂就读。1908年以成绩优等毕业。1909年被海丰县推选为省谘议局议员。在谘议局的会议上,陈炯明以“仗义执言”,“建议独多”,博得一些社会声誉。
 陈炯明于1909年加入同盟会。在同年2月12日广州新军起义中参加了一些联络工作。起义失败后,到香港参加党人刘思复等组织的支那暗杀团。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广州起义,陈担任统筹部(起义领导机关)属下的编制课课长兼调度课副课长,又负责率领一路敢死队进攻巡警教练所。在筹备起义过程中,他借口改变起义日期,妄图取消起义。起义那天,黄兴等人率领一路敢死队冲进两广总督署,同敌人浴血搏斗时,他竟置众于不顾,单独逃跑出城。
 武昌起义后,同盟会南方支部决定在广州和东江、西江、北江和韩江等地区,组织五路武装起义。陈炯明和邓铿被派到东江组织民军起义。他们组织了一支民军叫“循军”。旬日之内,参加者达数千人。另外,同盟会员王和顺也在东江组织民军“惠军”,拥众数千人。起义民军直扑惠州城,声势浩大。仅半月间,惠州所属各县即先后光复。
 11月9日广州光复。胡汉民任广东都督,陈炯明任副都督。旋胡随孙中山赴南京,陈炯明即为代理都督。他以“裁减”民军为名,强行解散和镇压当时光复广州的其他民军,枪决了老同盟会员、民团总局局长黄世仲和民军首领石锦泉等,然后把自己所属民军改编为两师一旅的正规军。又以绥靖地方为名,对各地民军进行“剿办”和屠杀。但对清廷镇压革命的刽子手龙济光所统率的“济军”,则“优礼有加”,并委任龙为副绥靖经略。
 宋教仁被袁世凯遣人暗杀后,孙中山策划反袁,密电陈炯明做好出兵准备。陈回电以“内部不一致,实力还薄弱”为借口,拒绝出兵。袁世凯因广东鞭长莫及,不便直接用兵,利用陈炯明和胡汉民不和,改用分化瓦解的手段。6月14日宣布撤销胡汉民的都督职务,任命陈炯明继任都督。孙中山和黄兴主张陈炯明乘此把就任都督和讨袁结合起来,在广东举起讨袁旗帜。陈炯明就任广东都督后,致电孙中山说:“广东兵力薄弱,不能首先发难”,实则仍采取拖延之计。
 7月12日,李烈钧首先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讨袁。15日,黄兴跟着在南京举兵讨袁。这一天,陈炯明还致电袁世凯,希望调停“北赣两军冲突”,要袁“使赣晓然于中央用意所在,不至铤而走险,贻患大局”[1]。直至18日,他才被迫宣布广东独立。8月4日,他手下第二师师长苏慎初宣布取消广东独立,炮轰都督府,自立为广东都督。他一闻炮声,立即携带巨款乘法国炮艇逃往香港,转赴新加坡。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在日本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继续举起讨袁的革命旗帜。陈炯明这时在南洋,孙中山再三去信劝其入党,他都加以拒绝。以后,他联合了一批人,在新加坡组织所谓“中华水利促成社”,拥前清大官僚岑春煊为首领,在南洋一带与孙中山唱对台戏。1915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揭起了护国讨袁的旗帜,各省纷纷响应,迅速形成一个声势浩大的讨袁运动。陈炯明见袁世凯大势已去,回到广东东江一带,组织民军起义,参加讨袁活动。1916年春在惠州附近的马鞍成立了“讨逆共和军”,自任总司令。
 6月6日袁世凯暴卒后,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派朱庆澜任广东省长,陈炳焜任广东督军。陈炯明随即宣布拥护北京政府,声明“军人拥兵自重为国之弊”,自愿把他的军队交中央派员改编。北京政府立即对他的声明表示“欢迎”,并派张天骥来惠州改编军队,编为二十营。以后这二十营军队又编入朱庆澜的省长亲军。
 陈炯明交出军队后,即上北京谒见黎元洪和段祺瑞,深得黎、段的嘉许。黎元洪授予他“定威将军”的称号。但这只是一个空衔头,没有什么实际职权。陈炯明失望之余,转而拟竞选粤省或华侨议员,但均为他人捷足先登。1917年夏天到上海,参加孙中山的护法运动,随后回到广东。
 9月1日,非常国会在广州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设大元帅府于广州。但当时统治两广的桂系军阀,并不真心拥护护法运动。对孙中山的活动,遇事加以掣肘。孙中山极想建立一支陆军。值北洋军阀主战派派兵从福建进攻潮汕,粤省告急。孙中山派人同朱庆澜商量,要他拨还上年陈炯明部被改编为省长亲军的二十营粤军,由陈炯明率领“援闽”。朱同意拨出。
 12月2日,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援闽”粤军总司令,并派许崇智、邓铿等相助。1918年1月下旬,陈炯明率部屯驻粤东,兼任惠潮梅军务督办。他把部队扩充至五个支队和两个预备队,约一万人左右。但徘徊不敢前进。为此,孙中山曾多次电(函)陈炯明,催促他从速援闽。
 在孙中山的多次催促和全党人力物力的支持下,陈炯明始决心“援闽”。全军举着孙中山的革命旗帜,将士用命,勇敢作战。经过十个月的奋战,打败了福建督军李厚基的北洋军,占领了闽西南二十多个县,建立了一块根据地,称为“闽南护法区”。并利用北洋军阀中的直皖矛盾,与皖系的李厚基达成停战协定。
 粤军利用停战机会,在漳州扩编整训,发展至二万余人,编成两个军,以陈炯明为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许崇智为第二军军长,邓铿为总部参谋长。这时,陈炯明除整军经武外,又标榜“刷新政治”。如创办《闽星报》,鼓吹所谓“建设新社会”,提倡“新文化”,以附会五四运动后新思潮的传播。还派遣留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又开公路,辟公园,办学校,设书局,革除一些陈规陋习,等等。漳州一时出现了某些新气象,吸引不少人前来参观。
 1920年6月,孙中山从上海派朱执信、廖仲恺到漳州,力促陈炯明回师广东。同时,许崇智、邓铿等也主张粤军回粤。陈炯明一直犹豫不决。8月11日,桂系通过军政府下了进攻福建粵军的动员令,分兵三路进攻粤军,陈炯明才最后下了回师广东的决心。粵军发出的回粵通电中宣称:“粵军今日是为家为国而战,凡一切党派及其他问题,均非所知。”[2]表示置身于党派斗争之外的暧昧态度。8月16日,粤军分三路进攻桂军。这时粤桂两方在军事力量对比上,桂军占优势。但粤军举着孙中山的旗帜,士气高昂。陈炯明又以“粤人治粤”和“实行民主政治”相号召,因而得到广东人民的拥护。桂系军阀处于政治上十分不利而且四面受敌的地位,士无斗志。10月28日,粤军攻克广州。陈炯明随即回到广州。11月10日孙中山在上海任命他为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
 11月下旬,孙中山再到广州组织护法政府。陈炯明曾以种种借口阻止孙中山返粤和国会南迁。如主张军政府暂留上海,就议和办事处行使职权;粤省财政困难,不能负担国会经费,等等。后因迫于舆论,孙中山又坚决表示要返粤,他才不得不表示“欢迎”。1921年4月,广州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这时,反对孙中山任大总统的,除南北军阀和各种反动势力外,陈炯明则是从内部反对最力的一人。未选举前,他恐吓说,孙中山想当总统,会树敌于全国,连广东这块地盘也将保不住。后来他连孙中山的就职典礼也不参加。
 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后,又任命陈炯明为陆军部长兼内务部长。这样,连同广东省长和粤军总司令二职,陈炯明便一身兼四要职了。孙中山还以连拉带劝的办法,说服了陈炯明加入国民党,并任命他为国民党广东支部长,使他更加飞扬跋扈,政治野心越发膨胀。当时孙中山的主要目标是进行北伐,统一全国。首先是要肃清桂系军阀,以免它为患广东。而陈炯明则以高唱“保境息民”、“联省自治”来同孙中山相对抗。他派出代表,联系了南北各实力派军阀,很快发展成为反对孙中山的反革命联盟。他还在省内挂出“民治”的招牌,于1921年4月公布所谓《广东自治条例》,并举行所谓“民选”县长。之后,又进一步炮制了《广东省宪法草案》,威迫利诱省议会通过。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以广东为中国的普鲁士,把中国变成德意志式的联邦。”[3]这个草案一出笼,立即遭到廖仲恺等人的反对。同时,叫嚷“联省自治”的几个军阀,也存在着不同利害的矛盾,所以始终没能达成协议。《广东省宪法》因而未能施行。
 桂系军阀自退出广东后,无时不思卷土重来。同年6月,在直系军阀的支持下,分兵三路攻粤。至此,原想与桂系“各守边防,毋相侵犯”的陈炯明,才被迫进行反击。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援桂”总司令,分兵三路进攻桂军。当时粤桂双方在力量对比上,粤方占优势。粤军于6月25日攻占梧州,长驱直入,仅三个多月,大获全胜。
 粤军攻下广西后,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广西善后督办。陈拒不接受。孙中山因据有两广,决定乘胜出师北伐。12月在桂林设立北伐军大本营,拟于明年春天取道湖南,大举北伐。这时,陈炯明已与湖南督军赵恒惕结成反孙联盟。1922年3月,留守广州和坚定拥护孙中山北伐的粤军参谋长邓铿,为陈炯明的亲信部属所暗杀。4月,孙中山决定改道北伐,大本营迁粤。回师途中,孙中山曾于梧州和肇庆两次电召陈炯明会晤,想促他表明态度。他不但不来,反以辞去本兼各职相要挟。孙中山于21日下令免去陈炯明广东省长、粤军总司令、广州政府内务部长三职,仍保留其陆军部长一职,希望他能醒悟。陈炯明离开广州赴惠州,同时又令其在广州的部队布防于石龙、虎门等地,又密令在广西的叶举率兵迅速回师广州,对抗孙中山。
 孙中山于6月初回到广州。为避免引起内战,派人到惠州劝陈炯明返回广州。陈炯明则积极策划武装叛乱,并暗中与直系军阀吴佩孚达成反孙协议:由陈破坏孙中山北伐,吴则畀陈以两广巡阅使之职。陈公开对孙中山表示,愿意留任陆军部长之职,并一再声称,“已催促叶举等部迅速回防,叶等必无不轨行动,愿以生命人格担保”云云。
 6月14日,陈炯明密令叶举等布置武装叛乱。16日凌晨,叛军以大炮轰击总统府和孙中山在观音山住所粤秀楼,妄图一举置孙中山于死地。幸好孙中山于事先得到消息脱险,避于楚豫舰,后转永丰舰。陈见孙中山威武不屈,乃大耍软硬兼施的手段。一面派兵阻击北伐军回师广东,一面又托人送亲笔信给孙中山,称:“国事至此,痛心何极,炯虽下野,万难辞咎。……惟念十年患难相从,此心未敢丝毫有负钧座,不图兵柄现已解除,而事变之来,仍集一身,处境至此,亦云苦矣!”还要孙中山“恳开示一途,俾得遵行”[4]。当即遭到孙中山的严词痛斥。
 陈炯明叛变后,北伐军立即回师广东,援救孙中山未能成功。8月9日,孙中山离开广州经香港赴上海。15日陈炯明回到广州,自任粤军总司令。他的叛变使他在政治上、道义上彻底破产,从此一步步走向失败和灭亡。
 1923年1月4日,孙中山通电讨陈,组成西路讨贼军和东路讨贼军。粤军第一、三两师及第四师一部起义响应。陈炯明叛军迅速土崩瓦解。16日,讨贼军攻克广州。陈炯明通电下野,逃到惠州。叛军三四万人退到东江、潮梅一带。不久,陈炯明住到香港,继续进行反对孙中山的政治活动。他对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切齿痛恨。盘踞东江、潮梅一带的叛军,先后对孙中山的革命政权进行多次进攻,均遭失败。1925年2月和10月,革命军举行第一次和第二次东征,彻底打垮了陈炯明叛军。
 陈炯明在军事彻底失败后,蛰居香港,鼓吹反共反革命。他拉拢一些人组织致公党,自任总理,提出建国、建亚、建世的所谓“三建主义”,对抗孙中山的革命三民主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发表《敬告国人书》,说:“目前心腹大患,尤非较轻于日寇,共产党遍布南方各省,随时皆可乘机爆发。”[5]他还向国民党建议“宁(南京政府)任外交,收复失地,粤任剿共,巩固后方”[6],和当时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互相呼应。
 1933年9月22日,陈炯明病死于香港。

[1]《赣案续记》,《近代史资料》1962年第1期(总26号)。
[2]吴幼彭:《陈炯明率粤军回粤、援桂及叛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广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州文史资料》第4辑,1961年版。
[3]林志钧等:《陈炯明叛孙、联省自治及民选县长》,《广州文史资料》第9辑,1963年版。
[4]林廷华:《陈炯明炮击总统府前后的片断回忆》,《广东文史资料》第3辑,1962年版。
[5]广东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印:《有关陈炯明资料》,1965年油印本。
[6]广东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印:《有关陈炯明资料》。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2407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