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冰心历史评价_冰心资料简介_冰心生平事迹传记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2日 阅读:182 评论:0

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原籍福建长乐县,1900年10月5日(清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十二日)出生于福州。祖上务农,祖父以教书为业。父亲谢葆璋毕业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与黎元洪是同班同学,曾参加甲午中日海战,1903年被派往山东烟台创办海军军官学校,任校长。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校中满汉学生矛盾掀起学潮,谢葆璋被当局疑为乱党,不得已避祸辞职,离开烟台。民国成立后,1913年任海军部军学司司长。
 冰心1903年随父母到烟台,四岁随母亲识字,六岁入塾读书。在舅父引导下,七岁开始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博览群书,手不释卷。烟台的大海、山风、海涛和嘹亮的军号,终日环绕着冰心,陶冶了她的身心。有一天,她的父亲指着墙上的地图对她说:“大连是日本的,青岛是德国的,秦皇岛是英国的……只有烟台是我们自己的了。”[1]父亲的教诲,从小就培育了冰心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她终身热爱自己的祖国。
 1912年冰心入福建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13年随全家迁到北京。1914年秋季她进入贝满女中(当时称贝满中斋)。这是一所美国基督教教会办的学校,学生每天要听牧师讲道,每星期还要听一次圣经故事,冰心对传教士宣讲的耶稣“爱人如己,舍己济人”的精神虽然感到可敬,但对“三位一体”、“复活”等宣讲都不相信,始终也没有入教。
 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逼迫袁世凯接受。当时袁正密谋称帝,竟接受了“二十一条”以换取日本的支持。全国人民怒不可遏,掀起了大规模的讨袁抗日爱国运动。冰心和贝满女中的同学一起,走上街头,参加游行示威。她有一天游行回家,看见父亲书房的墙上贴着“五月七日之事”六个大字的横幅。她站在横幅下,含泪向父亲表示永远不忘5月7日这个国耻日。
 1918年夏,冰心在贝满女中毕业,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科预科。1920年协和女子大学和北京协和大学、通州潞和大学合并成燕京大学。她当时的志愿是学医。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冰心立即投身到运动中,在学生自治会任文书,并参加了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她除了进行街头演讲、散发传单外,还为女学界联合会的会刊写宣传文章,发动人们罢课罢市、抵制日货、反对侵略等,有的文章被选在北京《晨报》上发表。她最早在该报上发表的是《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这是她旁听了北京法庭审问被捕学生之后写的。文章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迫害爱国学生的暴行,呼吁公众主持正义,营救被捕学生,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五四运动使只知埋头读书的冰心开始思考种种社会问题。她在1979年回顾说:“五四运动这个强烈的时代思潮,把我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使我由模糊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里的种种问题。我只想把我看到听到的种种问题,用小说的形式写了出来。”[2]从1919年9月开始,她陆续在《晨报》上发表了四篇小说:《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雨秋风愁煞人》和《去国》,反映了当时的家庭、妇女、恋爱和青年职业等问题,在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具有相当大的启迪作用,也受到文坛重视,人们称这些小说为“问题小说”。冰心成为我国现代文学中最早的“问题小说”的作家之一。阿英在30年代曾评论冰心的这些小说:“在旧的理解完全被否定,新的认识又还未能确立的过渡期中,青年对于许多问题是彷徨无定的,是烦闷着的。冰心作品所表现的,正是这种情形,她抓住了读者的心。”[3]不久,冰心又发表了一些同情劳动人民,特别是青年的小说,如《还乡》、《三儿》、《一个兵丁》等。当时有的青年为生活所迫沦为盗贼,有的青年被军阀强拉去当兵。瞿秋白曾说,冰心的这些作品,“对于士兵,对于战争的态度,提出了新的问题”[4]
 五四运动以后,不少青年感到空虚、苦闷,找不到出路。此时,冰心也正在努力研究探索人生,渴望以自己的作品唤起青年新的活力。1921年4月,她发表的小说《超人》,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文中主人公何彬是当时颓废悲观青年的典型。他认为“世界是虚空的,人生是无意识的……爱和怜悯都是恶”;认为“人活在世上没有什么意思”。但朦胧中,“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乃至邻居的孩子,又常常牵动着他的心,使他感动。冰心想通过主人公用母爱、自然、童心唤醒青年,幻想以“爱的哲学”使他们走上热爱人生、积极向上的道路。茅盾曾评论她的这一观点说,冰心“既已注视现实了,既已提出问题了,并且企图给个解答,然而由她生活所产生的她那不偏不激的中庸思想使她的解答等于不解答”[5]
 1920年暑假,冰心读完预科,因为参加五四运动和不断撰写小说,耽搁了不少时间,有些理科的实验没有完成,加之喜爱文学,乃转入燕京大学国文系二年级学习。年底,经许地山等人推荐,加入文学研究会,从此步入中国文坛。冰心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有深厚的功底,在燕京大学又受到外国文学的熏陶,她的文学作品一经发表,立刻受到广泛的赞誉,使她很快成为当时文坛上跃起的一颗新星。
 冰心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和自由体小诗。其中著名散文《寄小读者》、《南归》、《关于女人》等,堪称经典之作。郁达夫曾评论她的散文说:“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6]冰心的诗歌颂扬母爱,歌咏自然,赞美童心,也揭露社会的黑暗,鼓舞青年努力向上。她的诗集《繁星》、《春水》出版后,成为流行一时的“冰心体”。
 1923年夏,冰心在燕京大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获金钥匙奖,同时获得入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学院学习的奖学金。她8月赴美,9月入学。11月因病住进疗养院,直至翌年7月始返校。留学期间,她在北京《晨报》的《儿童世界》专栏上,以通讯形式先后发表《寄小读者》十九篇。通讯以纯真的感情、优美的文笔描绘了美国的风土人情,以及自己病中的感受和对人生的种种思考,颂扬了母爱、童心和自然,抒发了对亲情的怀恋和对祖国的热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儿童读物,也是我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冰心留学期间小说写的很少,代表作有《悟》和《六一姊》。《六一姊》揭示了农村妇女沉重的精神枷锁,谴责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妇女的毒害。《悟》是她继《超人》之后,又一部宣扬“爱的哲学”的力作。不过,这时她对于用母爱、童心和自然解决社会问题的幻想已经产生怀疑,曾说:“我是一个盲者,看不见生命的道路。”[7]1931年她的小说《分》,就说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享受母爱的平等,对“爱的哲学”已经不存幻想了。
 1926年7月,冰心获威尔斯利女子学院文学硕士学位,不久离美返国,9月到母校燕京大学国文系任助教,兼任《燕京学报》编委。1929年6月,冰心和留美归来的社会学博士吴文藻结婚。婚后的生活虽然很幸福,但30年代的中国兵连祸结,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不断困扰着她,她的心情很郁闷,“开始有自己的,哪怕是模糊的走出黑暗投向光明的倾向和选择”[8]。“九一八”、“一二八”事变相继爆发后,冰心写了《记萨镇冰先生》,讴歌八国联军之役时,我国海军名将萨镇冰不畏强敌,英勇奋战的事迹,以唤起国人奋起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勇气。萨镇冰是冰心父亲青年时代在海军服役时的上级,她从小受父亲的爱国主义教诲,对萨镇冰有很深的印象。她的《记萨镇冰先生》写得生动感人,是一篇很好的爱国主义教材。
 抗日战争爆发后,冰心一家流亡云南。吴文藻在昆明云南大学任教,冰心和孩子们住在离昆明四五十公里的呈贡。那里山清水秀,风景极为优美。她把住所称为“默庐”,写的散文集称《默庐试笔》。除写作外,还义务在呈贡的简易师范学校兼课。她在《默庐试笔》中说,她生平在国内外游历过的名胜,没有一处赶得上默庐山水的风采,但是她仍然苦恋着北京。对祖国的河山破碎,感到刻骨铭心,时时不忘收复失地的决心。
 1940年夏,宋美龄以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学院校友身份写信邀请冰心到重庆主持中华妇女指导委员会文化教育组工作。冰心到重庆后,一度参与该会工作。不久与妇女界的史良、刘清扬接触,听说该会的情况很复杂,乃向宋美龄婉言辞去了该会工作。1941年初,宋美龄推荐她以“社会贤达”的身份参加国民参政会任参政员。3月她出席第二届国民参政会第一次会议时,正值皖南事变发生不久,她对国民党颇为失望,在会上态度很消极。1947年5月,冰心参加第四届第三次国民参政会时,国民党当局邀她参加次年国民大会代表竞选,她断然拒绝。
 冰心一家住在重庆歌乐山上,来往的都是文艺界的朋友,她还参加了抗战初期郭沫若、老舍等人在武汉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当时物价飞涨,冰心没有工作,经济上很拮据,有朋友向她约稿,她以“男士”为笔名,写了标题为《关于女人》的十四篇散文,陆续在《星期评论》杂志上发表,成为传诵一时的美文。后集结成书出版,是当时大后方最畅销的书籍。《关于女人》中,冰心写了十四位她所亲近熟悉的女性。她们大多数生活在抗战时期的后方,虽然不是在前线浴血奋战,但“忍得住痛,耐得住苦”,在后方平凡的生活中默默地为抗日作出种种贡献,表现了伟大的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叶圣陶曾评论说:“冰心女士的作风改变了,她已经舍弃她的柔细清丽,转向着苍劲朴茂。”[9]
 抗日战争胜利后,冰心一家由重庆回到北平,1946年冬,吴文藻被派为国民党政府驻日军事代表团成员,前往东京工作,冰心作为眷属随往。她先后受日本京都大学和东京大学聘请,开设有关中国文学的讲座。1948年6月,日本东方学会东京支部和东京大学联合邀请冰心作有关中国文学的讲座,并将内容集结成《如何鉴赏中国文学》(日文)一书出版。担任翻译的仓石武四郎在该书前言中说:“每次讲座,大教室总是挤得满满的。作为有关中国问题的讲演,这样的盛况是空前的。”1949年,冰心应聘为东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当时日本妇女问题比较突出,她曾在日本妇女杂志和东京大学学报上发表有关妇女问题的文章,批评日本不尊重女权。
 冰心在日本期间,经常收听中国解放区的广播,研读有关中国革命的著述,对中国的革命事业十分向往。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使她“感到了毕生未曾有过的欢乐”。1950年底,吴文藻随驻日军事代表团部分成员起义,脱离代表团。1951年秋天,冰心夫妇利用美国耶鲁大学邀请他们到该校任教的机会,得到离开日本的护照,途经香港回到北京。
 冰心回到她热爱的北京后,心情特别振奋,决心用新的观点颂扬母爱、童心和自然,创作儿童文学,为培养儿童贡献力量。1953年9月,冰心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冬天,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第二、第三届作协理事。1976年当选该会名誉主席。50年代冰心参观工厂、农村、学校。到北京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写出《十三陵水库工地上的小五虎》、《一个高尚的人》、《大东流乡的四员女健将和女尖兵》等。她回国后所写的最早的儿童文学作品有《陶奇的暑假日记》、《小橘灯》、《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拾穗小札》等。
 冰心常参加国际交往活动,进行文化交流和致力于世界和平事业,到亚、欧、非各国出席国际性会议,参观访问,接待国外朋友,等等。1958年3月至1960年3月,她将国外参观访问的观感和国内见闻的感受,写成二十篇《再寄小读者》。
 “文革”中,冰心受到冲击,十年没有写作。1978年她开始写《三寄小读者》,讲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也讲不随地吐痰、不打人骂人、不撒谎等道理。
 冰心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54年9月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直至1978年,历任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78年2月被选为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1979年10月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1999年2月28日,冰心去世。

[1]冰心:《人民坐在罗圈椅上》,卓如编《冰心全集》第5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2]冰心:《从“五四”到“四五”》,《文艺研究》创刊号(1979年)。
[3]阿英:《谢冰心小品序》,《现代十六家小品》,光明书局1935年版。
[4]瞿秋白:《老虎皮》,《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27页。
[5]茅盾:《冰心论》,《文学》第3卷第2号(1934年)。
[6]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第7集《散文二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影印版,第16页。
[7]冰心:《往事集·自序》,开明书店1930年版。
[8]冰心:《从“五四”到“四五”》。
[9]翰先(叶圣陶):《男士的〈我的同班〉》,《国文杂志》第1卷第4、5号合刊(1943年3月)。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2403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