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邹鲁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邹鲁历史评价_邹鲁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9日 阅读:291 评论:0

邹鲁,字海滨,原名澄生,笔名亚苏。广东大埔人,生于1885年2月20日(清光绪十一年正月初六)。他是一位资深的国民党元老,孙中山生前的重要助手之一,又是早期的国民党党史专家,他还创建了驰名中外的广东大学(即中山大学),更是一位反共先锋。
 邹鲁系客家人,其父邹应淼是个裁缝兼小贩。据说他的先世曾住在安徽当涂,后辗转迁往江西、福建,最后在广东定居。其父常勉励他读书救国。其母木氏勤俭耐劳,对幼小的邹鲁常讲一些圣贤豪杰的故事。在这种家庭熏陶下,邹鲁自幼就朦胧地懂得应当刻苦力学,长大后报效国家、民族的浅显道理。
 邹鲁从八岁起入私塾读书。私塾附近有家书报社,他常往阅览。在维新革命思潮扑面而来之际,他从中获取一些新的知识。1903年,邹进潮州韩山书院学习。1905年,离书院到大埔县教书,经人介绍加入兴中会会员尢列组织的革命团体中和堂。1907年,邹到广州进广州法政学堂,和教员朱执信、同学陈炯明过往密切。在此期间,他因仰慕爱国人士广州府中学堂监督丘逢甲的风范,投刺求见,被丘氏收为门生,“以后做事多所提携,革命多所庇护”,成为邹鲁念念不忘的恩师。
 1908年,邹鲁与朱执信、赵声等发动广州巡防营起义。由于发会票泄露事机而致失败,葛谦、谭馥等同志先后殉难。翌年冬,由胡汉民主持的同盟会南方支部在香港成立,朱执信介绍邹鲁加盟。
 广州新军于1910年发动起义,邹鲁担任巡防营的联系工作,他还与朱执信、陈炯明、胡毅生等人分头联络谘议局、学界及报界人士。当起义因故提前发动之际,邹鲁正在潮汕运动民军,但新军很快失败。他得知消息,即赶回广州,动员粤商自治会办理营救新军事宜,做了大量安抚逃兵等善后工作。
 1911年初,革命党人准备在广州大举起义,为做舆论准备,派邹鲁在该地办报,《可报》便于4月1日应运而生。《可报》开办月余,“军队里以及社会上,突然革命风气很浓厚”,但也引起清政府的警惕,很快就被查封。
 同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著名的黄花岗之役打响了,革命党人虽英勇奋斗,终遭失败。邹鲁因参加该役不得不出逃香港,但仍继续从事筹款和进行暗杀清吏的工作。10月武昌起义后,11月广东响应,邹鲁在香港负责筹组起义军的人力和财力。由于汉阳失守,粤方为支援武昌起义军,组织以姚禹平为总司令和以邹鲁任兵站总监的北伐军,邹随军经上海至南京。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他回到广东任官银钱局总办。其时,广东纸币贬值百分之五十,邹到任不到一月,竟奇迹般地使币值得到恢复。
 1913年2月,邹鲁以国会众议员身份到北京。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宋教仁,上海地方检察厅票传国务总理赵秉钧,赵有恃无恐拒不到案,邹鲁在国会中提案质问赵氏为何不到厅接受审查?4月袁政府与五国银行团签订借款,当此案咨送国会时,邹即提出弹劾案,指出全体国务员都违法失职,应予全体罢免。
 “二次革命”以后,袁世凯先是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总统,然后下令解散国会,并逮捕国会中的国民党议员。邹鲁只得逃往天津,旋赴上海。不久,孙中山命他赴粤助陈炯明讨袁。陈失败后亡命海外,邹则于1913年10月赴日本追随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
 1914年,作为中华革命党党刊《民国》杂志在东京创刊,邹鲁任编辑。不久《民国》杂志停刊,邹回香港从事倒袁活动,并到南洋筹款。
 1915年,袁世凯欲帝制自为,在日本威逼利诱下,承认卖国的“二十一条”,全国迅速掀起反袁高潮。邹鲁与林虎、李根源共同主持两广讨袁军事,在水东、北海等地策动军队起义,均遭失败。1916年6月,袁世凯死。8月国会恢复。邹鲁由沪入京,复任议员。次年,黎元洪与段祺瑞因参战问题形成“府院之争”,黎召张勋入京,酿成复辟丑剧,国会被解散。邹鲁只得离京赴沪。他在国会中,曾提出广东禁赌、全国禁烟并提议查办张勋等重要提案。
 出于护法目的,孙中山于1917年7月率舰南下广州,进行讨逆护法,邹随孙南下。9月,孙中山被选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邹鲁任大元帅府参议,并代理财政部次长。1920年至1921年,邹任两广盐运使,采用标本兼治,由六百万元的年收入激增至一千余万元。
 邹鲁和桂军刘震寰部关系较深,对粤军内部情况也比较熟悉。1922年当陈炯明进行叛变和孙中山决定讨伐时,任邹鲁为大总统特派员,策动桂军讨陈,并进行瓦解粤军的工作。
 1923年2月,孙中山由沪抵穗,再设大本营,重组政府,任命邹鲁为广东省财政厅长,又任邹为广东高等师范校长。不久广东高等师范、法政大学和农业专门学校合并为广东大学,邹为筹备主任。1924年夏,广东大学成立,邹任校长。孙中山对邹办教育很有信心,曾鼓励他说:“你办教育,素来是很有经验的。历来汝对我说话常注意到青年,而且谈到教育问题见解亦很对,现在广东的教育不但濒于破产,而且未能接受本党的主义,还是你出来担任改进罢。”
 中国国民党在孙中山主持下进行改组,1924年1月于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邹鲁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中执委常务委员兼青年部长。国民党“一大”后,邹鲁对“三大政策”表示怀疑,认为“联俄、容共实为一大问题”。当时在广东的学生中,中国共产党组织了一个“新学生社”,工作很活跃;邹鲁就成立广州市各学校校长联合会,加强辅导各校教员和学生;还组织“民权社”、“民社”等,与“新学生社”对抗。
 孙中山于1925年3月去世。8月,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又遭右派刺杀。邹鲁利用“五卅”惨案全国反对帝国主义之机,离粤北上,经上海到北京。11月23日,邹鲁与林森、居正、戴传贤、谢持、叶楚伧、邵元冲等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孙中山灵前,召开非法的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在这次会议上,通过“取消共产党在本党党籍,开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共产党员”、“取消政治委员会”、“解雇顾问鲍罗廷”、“移中央执行委员会于上海”、“因反对共产党而被开除出国民党者分别恢复党籍”等一系列决议。
 “西山会议”后,邹鲁等人在北京等地设立国民党地方党部。他们又在上海组织了国民党中央党部,创办《江南晚报》作为宣传机构。1926年3月29日,他们在上海召开非法的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产生了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监察委员会,邹鲁任执行委员。
 在广州的国民党中央于1926年1月召开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弹劾西山会议案》和《处分违犯本党纪律党员决议案》,给“西山会议”头面人物邹鲁等人以开除党籍的处分。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了“四一二”和“七一五”的清党反共事件,形成了沪、宁、汉三个国民党中央党部和两个政府的奇特局面。是年9月,在反共一致的政治基础上,组成了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邹鲁为特委会委员。但该会内部矛盾重重,到同年11月即形解体。
 1928年初,邹鲁获得出国考察机会。他从容游历了二十九个国家,对各国的政治、经济、教育、风俗等方方面面予以注意研究。在这年的岁末回国,其后著有《二十九国游记》一书问世。
 邹鲁回国后暂居上海,集中精力编写《中国国民党史稿》。早在1918年他即与朱执信共同搜集“三二九”史料,朱执信牺牲后,邹独立完成《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孙中山为之作序。1924年,邹又重编《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史》及《红花冈四烈士传》。1928年经胡汉民审正,将书名《中国国民党史料》改定为《中国国民党史稿》,吴稚晖并为此书作序。该书在1938、1944年两度增订补充,有很大改进,是书“编次精当”、“征引详确”,是早期国民党史的一部力作。
 1930年在新军阀中原大混战中,国民党反蒋各派联合起来,邹鲁以“西山会议派”代表身份参加。他们在北平组织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并成立“国民政府”与南京政府对抗。反蒋战争失败后,扩大会议被迫迁往太原,邹鲁由北平转往太原,与汪精卫等完成《太原约法草案》,旋即逃往天津。
 由于“约法”问题上的争执,蒋介石于1931年在南京软禁了国民党元老胡汉民。以此为导火线,国民党又分裂为宁、粤两方。粤方在广州召集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非常会议,另组反蒋的“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邹鲁任粤方中央党部的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
 同年,“九一八”事变发生,由于全国人民对国民党各派的谴责(特别是对宁方蒋派),南京和广东方面不得不宣称“共赴国难”,暂时停止内争,并在上海召开“和平统一会议”,邹鲁为粤方六代表之一。直至次年1月,宁、粤才宣告统一,形成蒋介石、汪精卫合作局面。广州的中央党部及国民政府均予撤销,另设西南执行部、西南政务委员会。邹鲁任该部、会的执行委员和政务委员。他还接受了一项任命,即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从1932年起直到1940年,邹鲁在中山大学任内当了长达八年校长,他对中大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邹鲁的教育思想概括地说有如下几点:1.教育应着重爱国教育与人格教育,强调民族精神教育,反对殖民教育。2.教育的实用性,主张实科教育与职业教育,反对升学主义的教育。3.教育理论与实际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4.强调生产教育,他认为教育应培养国民的生产技能和劳动习惯,使每个人都成为社会生产者。此外,邹鲁对学制的改革,对课程的修订、教材的编审、翻译等,都有其具体主张。尽管这些主张有其局限性,但在当时仍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仍有其参考价值。当然,邹鲁在其任内也有其不合时代潮流的一面,例如主张复古、读经,还要求中文系把《孝经》列为必修课,并把学生运动一概说成“害国”运动,等等。
 邹鲁对中山大学的另一贡献是完成石牌建校。他制订六年建校计划,分三期完成。1934年秋,农、工、理三学院首批迁入新校址。次年夏,文、法两学院竣工,相继迁入。“凡教职员学生宿舍、工厂、电灯厂、自来水厂、蚕丝馆、试验室,乃至牛栏、猪舍,莫不完备。”至1937年夏,天文台、体育馆、研究院等先后竣工,相继投入使用,使中山大学成为全国规模宏大、校舍设备堪称完备的高等学府。
 中国国民党于1935年末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邹鲁力主西南代表应该出席,以维护团结。在五届一中全会上,他被选为中央常委,还兼国民政府委员。次年夏,邹鲁赴欧洲参加世界大学会议及德国海德堡大学五百五十周年纪念会。邹在世界大学会议上提出教育应以仁爱为哲学基础,才能维护世界和平案,这是针对德国法西斯化的现状而有所揭露和批判的提案。“七七”事变后,邹鲁由粤赴南京,共赴国难。上海失陷后,邹鲁随国民政府进川。1939年2月,国防最高委员会成立,邹任常务委员。1940年,因病力辞中山大学校长职。
 抗日战争胜利后,邹鲁回到南京。1946年10月蒋介石六十寿辰,邹鲁撰《寿蒋主席六秩大寿》,对蒋歌功颂德。1947年,蒋介石当上总统后,邹鲁当选监察院监察委员。1949年,国民党统治崩溃,邹鲁由广州至台湾。国民党进行改造,邹任中央评议委员。
 1954年2月,邹鲁七十寿辰,蒋介石亲临致贺。2月13日,邹鲁因脑溢血病逝于台北。

参考文献

  • 邹鲁:《回顾录》,独立出版社1947年版。
  • 邹鲁:《澄庐文选》,正中书局1948年版。
  • 邹鲁:《二十九国游记》,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 冯自由:《中国革命运动二十六年组织史》,商务印书馆1948年初版。
  • 郑彦棻:《邹鲁传》,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名人传》第1册,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84年版。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286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