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朱光潜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朱光潜历史评价_朱光潜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9日 阅读:168 评论:0

朱光潜,字孟实,安徽桐城人,生于1897年10月14日(清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十九日)。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塾师,有较高的古典文学修养,均累应科举不第。他六岁入父亲的塾馆读书,十岁左右开始学写策论时文。幼年时代的这种训练,培养了他写论说文的能力,使他“写说理文很容易,有理都可以说得出,很难说的理能用很浅的话说出来”[1]。1912年朱光潜十五岁时才进正式小学,半年后升入桐城中学。这所学校是古文家吴汝纶创办的,特别重视教授桐城派古文。朱光潜在这里学写了一手道地的古文,还养成了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

1916年冬,朱光潜于桐城中学毕业,在家乡当了半年小学教师。1917年夏考入武昌高等师范,1918年经选拔去香港大学学习,次年正式转入该校教育系,主要是学习英国语言和文学,以及生物学和心理学。这几年学习,是他从中国传统文化转入西方文化的转折点,也是他一生学术生涯的重大转变时期。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朱光潜正在香港大学读书,在那里看到《新青年》,读到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提倡白话文的文章,“心里发生过很大的动荡”,对文言文要改成白话文,“有切肤之痛”,但终因已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看出新文化运动是必需的”[2],开始支持新文化运动,放弃文言文而学习白话文。

1923年香港大学毕业后,朱光潜应邀到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任英文教员,兼任校刊主编。这时正是五四运动后的低潮,各政治派别对“中国向何处去”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他采取“超然物外,不问政治”的态度,绝不介入。1924年江浙战争爆发,中国公学停办,朱光潜转往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英文,结识了匡互生、朱自清、丰子恺等人。1925年初,朱光潜与匡互生等人因对该校校长的专制作风不满,回到上海,与夏丏尊、叶圣陶等十余人创办立达学会,筹办立达学园。

同年,朱光潜考取安徽官费留英,进爱丁堡大学文学院学习。1928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当年转入伦敦大学研读英国文学,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听课,大部分时间在大英博物馆看书。1931年他又转学到德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学院研究所研究美学和心理学,写成论文《悲剧心理学》并出版。1933年获该校博士学位。

朱光潜留学八年期间,刻苦学习,勤于写作,他的第一本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于1928年出版。文章针对当时青年知识分子思想上的苦闷和彷徨,通过介绍文艺、美学、哲学等谈青年修养问题,意见中肯,很受青年欢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他写成初稿的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

1933年7月,朱光潜回国,应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邀请,任西语系教授,讲授西方名著选读、文学批评史,同时在清华大学和中央艺术学院讲授文艺心理学等。他一面讲课,一面勤奋著述。1936年将回国前后写成的十五篇文稿辑成《孟实文钞》出版。其中《我与文学》、《谈学文艺的甘苦》、《谈趣味》、《诗的主观与客观》、《诗人的孤寂》等,如他在序中所说,代表他十年来的兴趣偏向,是他的一种单纯的精神方面的自传。

朱光潜回国时,正是文艺战线上京派与左联尖锐对立的时候。他的文艺思想是属于京派的,但在其主编的《文学杂志》试图超越于左右两派之间的主张,“我们对于文化思想运动的基本态度,用八个字概括起来,就是‘自由生发,自由讨论’。……文艺也应该有多方面的调和的自由发展”。后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文学杂志》仅出刊两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光潜举家迁入四川。他在这里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被选为理事,暑假后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系主任。1938年,他因反对国民党当局干预校务,无理撤换原校长张颐,任命特务头子程天放任校长,乃参与学校里的“易长风潮”,辞去文学院长职务。朱光潜在反程运动中的表现,引起中共方面的注意,周扬于1939年初曾写信邀请他到延安参观。这时,他正赴内迁至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任教,加之一些留欧好友的劝阻,未能成行。

1942年,朱光潜兼任武汉大学教务长,并加入国民党。在此之前,朱光潜在未被征求意见的情况下,经提名为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事会干事,1941年被选为三青团中央候补监委。1947年三青团与国民党合并,他又变成国民党中央监委。实际上,他对参加国民党的政治活动毫无兴趣,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非常不满,思想上十分苦闷,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1948年曾与北京大学十七位教授联名上书蒋介石,呼吁解决人民经济生活上的痛苦。他说自己当时“是一个温和的改良主义者”[3]

抗日战争胜利后,朱光潜重返北京大学任西语系教授兼系主任,1947年兼文学院代理院长。虽然这时生活清苦,时局动荡,他仍然专心致志于教学和研究工作。他翻译的克罗齐《美学原理》,撰写的《克罗齐哲学述评》,第一次在国内系统地介绍西方美学。他的译文既忠实于原著,又流畅易懂,为美学在我国传播起了启蒙作用。

北平解放前夕,国民党派飞机接朱光潜去台湾。这时,他已逐渐看清历史发展的方向,断然拒绝,一心留在北平等待解放。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他说:“我像离家的孤儿,回到母亲的怀抱,恢复了青春。”[4]不久,他参加民盟组织的土改参观团,到西安郊区考察。接触农村土改后,他“明白了群众的力量伟大,不依靠群众就准要失败”[5]

朱光潜精通英语、德语和法语,为了便于学习马列主义,他参加北大组织的俄语学习速成班,突击学会了俄语。1952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时,他开始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原著,钻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结合新的观点重新探讨自己在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清理批判自己的唯心主义观点,自我检讨说自己思想上“错误的根源,在从洋教育那里得来的那一套为学术而学术的虚伪的超政治的观念”[6]

1956年开始全国范围的美学问题大讨论,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受到激烈而严峻的批判。美学大辩论一直持续到1962年,五六年间朱光潜撰写了数十篇论文,如他在《自传》中说:“我积极地投入了这场论争,不隐瞒或回避我过去的美学观点,也不轻易地接纳我认为不正确的批判。”1963年,他所撰写的《西方美学史》上下两卷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专著。“文革”期间,朱光潜受到迫害,但他仍然认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潜心于学术研究。

朱光潜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历任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顾问,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顾问,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1986年3月6日,朱光潜因病去世。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285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