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郑螺生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郑螺生历史评价_郑螺生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9日 阅读:151 评论:0

郑螺生,福建同安县人,生于1870年(清同治九年)。幼年随祖父南渡至马来亚的怡保(又称坝罗)侨居。长大后,即驾牛车以运输为业。后稍有积蓄,即自设“吉承隆”号,经营粮油、杂货。因热心公益事业,常为侨胞排难解纷,遂成为当地福建帮之帮长。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日本,1900年到新加坡,曾游怡保。初时,郑螺生对康有为颇为钦敬,给予热情接待;后阅东京《民报》,逐渐认清康有为立宪保皇的真面目,特别是在保皇会南洋分会长邱菽园于新加坡《天南新报》揭露康有为骗款卖友的丑行之后,便与康断绝关系。此后,郑倾心民主革命,与李源水等倡办道南俱乐部,订阅《民报》、《革命先锋》、《新福建》、《新广东》等报刊,在华侨中积极宣传排满革命。当时,南洋华侨中了解革命宗旨的人还很少,阅读上述报刊的人多被讥为“狂士”。但郑螺生等毫不气馁,坚持宣传不懈。

1907年,孙中山由陈楚楠、林义顺等陪同到马来半岛,组织同盟会霹雳分会,郑螺生与李源水等首先加入同盟会,分别被举为该分会的正副会长。从此,凡筹饷及宣传起义等事,郑螺生无不竭尽全力完成。因他对三民主义的坚定信念,孙中山曾字之曰“维成”。

由于同盟会霹雳分会的积极宣传,革命思想逐渐深入所属各埠的广大侨胞,如参加广州起义的黄花岗烈士郭继枚、余东维,刺杀清政府将军孚琦的温生才,谋刺清水师提督李准的陈敬岳,都是霹雳同盟会的会员。清政府为了笼络华侨,破坏同盟会的活动,于1907年派钦差杨士琦到南洋“抚慰”华侨。杨到怡保时,当地保皇会召开大会欢迎。郑螺生与李源水等人赶到会场,在杨士琦登台演讲时,郑突然递上质问书,大意是:我国自来多灾多难,我们侨胞在家乡无衣无食,不得已而远渡重洋。过去在国内还得不到政府的照顾,现在政府反而千里迢迢到南洋来抚慰我们,实在有点舍近就远,令人费解。杨士琦一时无言以对,急得满脸通红,举座哗然。其秘书打圆场说,诸位这般举动,岂不怕得罪杨大人?听众不以为然,哄堂大笑。接着又有数人起立质问,“欢迎大会”终于不欢而散,使得清廷愚弄华侨的图谋难以得逞。

1910年11月,孙中山由美洲取道南洋赴日本,至槟榔屿(又称庇能),约胡汉民、黄兴、赵声等会商,决定在广州再行举义,并为此扩大筹饷10万元。由于保皇党的破坏,在华侨中筹款颇为困难,郑螺生竭力奔走劝募,自己除捐现金1000元外,并变卖其拥有的福建、江苏铁路股票,以助军饷。黄兴对郑螺生和李源水的热心极为赞誉,在给他们的信中写道:“列兄筹款苦状及毁家纾难之义举,尽情宣告,无不奋励激发,勇气百倍。”1911年3月,黄兴从香港赴广州参加起义时还特写绝命书寄给郑等人:“本日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1]

辛亥革命后,同盟会霹雳分会改组为国民党霹雳直属支部,郑螺生当选为常务委员。1913年,国民党新加坡总支部成立,郑当选为常务委员,热心革命不减当年。对于反对袁世凯的护国战争,他筹饷声援。后来他因犯英殖民政府之忌,被驱逐出境回国。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郑被委为大元帅府庶务司长。1927年后历任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侨务委员会委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他对东北养兵数十万、不作抵抗而拱手让敌,以致江山割裂、国土沦丧,十分愤慨和焦虑。为了支援反抗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他筹划在侨胞中募集军饷,并寄家书嘱其在南洋的儿子道:“日寇内侵,国难日亟,侨胞爱国,正在斯时,航空建设,尤为需要,快劝亲友,节衣缩食,集资后援。”[2]1932年10月,迁就日本侵略者意图国际共管我国东北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发表,郑螺生立即与张永福、方之桢等归国华侨联名致电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各部会及各机关团体,“挥泪陈词”,指出该《报告书》大不利我国,“谬点难以殚述”,并针对其错误论点,提出“绝对反对东三省设立自治政府”、“绝对反对所谓顾问委员会议”等十二项正义主张,呼吁全国同胞“输财效死,各尽所能”,“一面援助东北义军,一面出师讨伐伪国”[3]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郑螺生因年迈体弱,返回马来亚,但仍积极宣传抗战,鼓励华侨捐款救国。1939年12月14日,郑病故于马来亚怡保。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282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