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郑洞国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郑洞国历史评价_郑洞国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9日 阅读:164 评论:0

郑洞国,字桂庭,湖南石门人。1903年1月13日(清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五日)生。其父郑定琼务农,兼做裁缝。郑洞国七岁起在父亲启蒙下读《论语》等书,后入塾读“四书”、“五经”。1917年入石门中学附属小学,两年后升入石门中学。虽家境清寒,但长兄郑潼国是石中校长,供给所费,学业得以不辍。郑勤奋苦读,成绩优良,在五四运动中,曾和同学上街宣传,清查日货,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1922年从石门中学毕业后,到本县磨市乡小学执教,一年后赴长沙,考入湖南省商业专门学校攻读。

1924年春,郑洞国偕同乡同学数人南下广州,报考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被编入第二队,与湘籍同学、共产党员王尔琢、贺声洋等交谊甚笃,受到进步思想影响。11月,军校编建两个教导团,郑洞国任教导一团第二营第四连党代表。1925年2月参加东征讨伐陈炯明叛军,在攻打淡水城时,报名参加奋勇队,冒矢登城击溃守敌。教导二团第三营党代表蔡光举不幸在激战中阵亡,郑升任第三营党代表。3月与叛军战于棉湖,郑与营长金佛庄率部担任侧翼掩护,坚守阵地;接着又随主力攻占五华、兴宁。6月回师广州参加平定刘震寰、杨希闵叛乱,第三营强攻滇军赵成梁师龙眼洞、瘦狗岭阵地奏捷。第二次东征时,郑担任潮州野战医院党代表。翌年3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三师八团第一营营长。

北伐战争开始后,郑洞国所在之第三师先为总预备队留粤,10月编入东路军,在何应钦指挥下入闽作战。永定之役,第八团担任主攻,郑指挥第一营果断坚决,勇猛顽强,受到嘉奖。11月郑升任第八团团长。底定福建后,所部北上入浙进攻孙传芳军。1927年2月18日进占杭州后,经泗安、广德、溧阳、句容,于3月下旬进抵南京。不久郑因病入院医治,8月出院后赶赴前线,被任命为徐州警备司令部参谋长,后调任由第一军一部扩编的第九军教导团团长。

1928年北伐奉张结束后,全国军队实行编遣,郑洞国任第二师第五旅第十团团长。此后在蒋桂战争、蒋唐战争、讨伐石友三及蒋、冯、阎中原大战中,郑率团随同第二师转战各地。1931年底任南京警卫第一师第二旅第四团团长;不久又回第二师升任独立旅旅长,参加“围剿”鄂豫皖苏区红四方面军。嗣后改任第二师第四旅旅长,驻洛阳。1933年3月,所部奉命驰援长城抗战,在古北口抗击日军近两月;在南天门一线的激战中,郑率全旅将士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反复冲杀,给敌军以重创。1934年春,郑奉命率第四旅参加第五次“围剿”红军战事。10月红军主力转移,郑率部尾追至芷江。翌年郑升任第二师师长,驻防徐州、蚌埠一带。

抗日战争爆发后,正在庐山训练团受训的郑洞国奉命回部队率第二师挺进保定驻防,投入平汉路保定会战,于9月下旬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后因敌军突破满城一带防线,第二师与友邻部队失去联络,后方机关亦遭日军骑兵包抄,郑指挥所部与日军血战一昼夜后,被迫从保定突围,随后转移到林县一带山区打游击战,曾袭击安阳城及机场,威慑敌人。参加漳河战役后至洛阳休整。此时敌军已攻陷滕县,向运河逼进。郑奉命率第二师火速开往徐州抗击日军,于1938年3月19日至运河南岸布防,隔河猛烈轰击北岸韩庄正渡河之敌军。旋即开往白城秘密集结,参加了攻击枣庄、北大窑、峄县的激烈战斗。4月初在杨楼、底阁一线参加迎击日军第五师团坂木支队的战斗,又与友军合力击溃第十师团濑谷支队,在台儿庄战役中立下战功。随后郑率部夜击退守峄县之敌,攻占地势险要的制高点九山,在燕子河大刘庄一线抗御日军,坚守阵地两旬余,直至5月上旬才奉命撤出防线,开往归德。嗣后郑升任第九十五军军长,率部参加了武汉保卫战。

1938年底,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组建新编第十一军(后改番号为第五军),郑洞国调任荣誉第一师师长,不久任副军长兼荣一师师长。这是我国陆军第一支机械化部队,装备精良;荣一师则是由伤愈官兵组成,虽均有作战经验,军事素质较好,但纪律松弛,有些人还居功自傲。郑洞国对所部严明纪律,赏罚分明,并加强训练,努力提高部队战斗力。1939年12月,第五军开赴桂南参加昆仑关之战,以荣一师担任主攻,郑亲临火线指挥,所部将士英勇奋战,连克罗塘、四一一高地、界首等几个重要据点,并两次攻入昆仑关,为收复昆仑关大量歼灭敌军作出重要贡献。随后,郑调任新编第十一军军长。郑率部参加枣宜会战后,担负宜昌以西、宜都以北长江一线防务。他注重部队的训练,努力提高官兵的军事、政治素质,对于敌军多次大规模进犯,均能有力抗御,坚守防地。1942年秋,他率部配合主力反攻宜昌,歼敌甚众。

郑洞国的战功以及他善于带兵、练兵,颇获好评,亦受到蒋介石的重视。1943年秋,郑洞国被调任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军长。新一军是由一年多前协同英美盟军入缅作战失利后退入印度的远征军新三十八师和新二十二师组成,在兰姆珈参加史迪威主持的军事训练,并获得美械装备,具有较强的战斗力。郑到职后,努力提高部队的士气和斗志,同时协助史迪威(Joseph Warren Stilwell)和索尔登(Daniel Isom Sultan)协调美军人员与我国官兵的关系,促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也抵制了盟方某些不尊重我国格人格的要求和做法。10月,郑率新一军开始了缅北反攻战役。全军由列多出发,在丛山密林中一面筑路一面攻击前进,在美国空军和工兵部队配合下,克服在亚热带森林中行军的种种艰难险阻。郑经常不畏艰苦亲临前线,鼓舞士气,组织战斗。驻印军先后取得了胡康河谷战役、孟拱河谷战役、密支那围攻战役的胜利,大量歼灭了日本第十八师团的有生力量。1944年8月,郑升任驻印军副总指挥兼新一军军长,成立副总指挥部,继续率部前进,相继攻克八莫、南坎,于1945年1月27日在芒友与卫立煌指挥的滇西远征军胜利会师,全线打通了中印公路。此后,郑指挥新一军次第攻占贵街、新维、腊戍、细包等地,全部肃清了中印公路沿线地区的日本侵略军。在1945年6月举行的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郑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郑洞国被任命为第三方面军副司令官,9月与司令官汤恩伯抵沪,接收南京、上海。嗣后兼任京沪警备副司令。

1946年2月,郑洞国被蒋介石任命为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并代理因病就医的杜聿明司令长官职务。这时,出关的几十万国民党军队正在大举抢占东北,郑洞国抵锦州后,即指挥各部沿北宁路疾进,先进占苏军撤出的沈阳,接着又占领了东北民主联军控制的鞍山、营口、辽阳、海城、抚顺等城市。蒋介石利用《东北停战协议》大量运兵进入东北,郑洞国部署国民党军队分两路推进:新一军和七十一军沿中长路北进,新六军和五十二军进攻本溪。北进部队遭到民主联军反击受阻,郑赶赴开原设前进指挥所督战,但久攻四平街不下。5月,郑任前敌总指挥,率新六军及七十一军、五十二军各一部北上,先后攻占四平街、长春、永吉等城镇,与民主联军隔松花江对峙。8月,郑又指挥第十三军、九十三军及七十一军一部大举进攻热河,经两个月的激战,凭借强大兵力,控制了热河大部分城镇,为北宁路解除了威胁。

进入1947年,北满和南满的民主联军频频发起攻势,长春、通化、四平街、本溪等地先后告急,郑洞国秉承蒋介石旨意,放弃一些城镇,收缩兵力,固守大中城市。8月,陈诚接替熊式辉任东北行辕主任,撤销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郑洞国改任东北行辕副主任。但在东北民主联军先后发动的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打击下,陈诚将五十余万军队编组成四个兵团实施的“机动防御”方针,实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大批有生力量被歼,中长路被彻底破坏,沿线自长春至开原只控制四平一城;北宁路也被切断。郑无能为力。

1948年1月,蒋介石派卫立煌接替陈诚主持东北战局,成立“剿匪”总部,郑洞国和范汉杰为“剿匪”副总司令。2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即原民主联军)发动强大攻势,次第攻克辽阳、营口、鞍山、法库等重要城市,3月又克四平街。国民党几十万军队只能收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孤立地区。郑洞国衔命固守长春,并被蒋介石任命兼第一兵团司令官和吉林省主席。郑感到在北面十分孤立,处在解放军层层包围之中,随时有覆灭之虞,曾建议主动放弃长春,以便集中兵力于沈阳、锦州之间,能战能守也能退,但是蒋介石和卫立煌都不同意弃守长春。郑无可奈何,指挥新七军、六十军及兵团直属部队、地方保安部队共约十万兵力,困守在长春孤城。城内粮食、燃料日益匮乏,粮械供应均赖空运。郑于5月派部队出击,想到郊区搜购一些粮草,结果遭到解放军反击,不仅兵员伤亡甚众,还丢失了机场。在解放军紧缩包围之后,城内十万兵员和二十万市民处境极为艰难。气候渐寒,军粮、寒衣只能靠空投供应,所得之数甚微,门窗、桌椅均充作燃料或取暖,官兵饥寒交迫,士气丧失殆尽。

辽沈战役开始后,解放军主力南下围攻锦州,郑洞国调集两个师企图突围,遭到解放军狙击。以后蒋介石几次下令郑率部突围南下,郑亦认为只有突围才是求生的唯一出路,但是新七军和六十军等官兵均已饥饿疲惫不堪,体力虚弱,众将领皆无突围信心。10月16日夜,曾泽生率六十军宣布起义,郑洞国则还想“效忠”党国,拒不停止抵抗。19日上午,李鸿、史说率新七军全体官兵宣布放下武器。郑洞国与兵团直属部队孤守在中央银行大楼,延至21日凌晨,终于被迫放下武器,长春和平解放。

郑洞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水利部参事,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第五、六、七届常委,民革中央第五、六、七届副主席,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等职,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

1991年1月27日,郑洞国于北京病逝。

参考文献

  • 郑洞国:《我的戎马生涯》,团结出版社1992年版。
  • 杜聿明、郑洞国、覃异之:《古北口抗战纪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中华书局1961年版。
  • 郑洞国、覃异之:《中国驻印军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中华书局1960年版。
  • 郑洞国:《从猖狂进攻到放下武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中华书局1961年版。
  • 《郑洞国同志生平》,《团结报》1991年2月27日。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282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