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张耀曾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张耀曾历史评价_张耀曾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9日 阅读:184 评论:0

张耀曾,字蓉溪、镕西、庸希。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7月21日出生于北京,云南大理人。祖父张其仁,清道光丙戌进士,官至湖南衡云郴桂兵备道、湖南通省粮储道。父亲张士,清光绪庚辰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典籍署侍读。母亲陆秀珊,桂林进士陆仁恺之女,工诗文,善刺绣。张耀曾十六岁入京师东文学社,受到表舅梁济维新思潮的影响。1902年冬,考入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次年,京师大学堂首次选送优秀学生赴海外留学,张耀曾以优异的成绩被选派日本学习。
 1904年,张耀曾赴日,先入第一高等学校读预科,四年毕业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法科。1905年,与同乡李根源、吕志伊等加入同盟会。1906年6月,《云南》杂志社成立,张耀曾任总编辑。10月15日,《云南》创刊号出版。该杂志以宣传民主主义,揭露清廷腐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云南为主要内容。张耀曾署名“崇实”,在《云南》上发表《论云南之民气》、《论云南之责任》等多篇文章。从创刊到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停刊,该杂志共发行23期,是辛亥革命时期以省命名的杂志中坚持时间最长的一种,发行量最高时达一万份,在国内舆论界产生较大影响,对光复云南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武昌起义爆发后,张耀曾未及大学毕业立即回国,出任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云南代表,参与起草《临时约法》。1912年5月,临时政府和国会迁到北京,张耀曾参加制定重要法律,并提出《省官制修正案》、《参议院法修正案》等法案,逐渐成为同盟会在临时国会中的领袖。7月9日,张耀曾以最高票当选为十一名起草员之一,执笔起草了《国会组织法》、《参议院议员选举法》、《众议院议员选举法》。
 同年7月16日,同盟会本部召开全体职员会议,讨论改组问题。张耀曾积极支持宋教仁改组同盟会的主张,并与宋教仁、孙毓筠分别当选同盟会政事、总务、财政部主任。会后协助宋教仁进行改组工作,起草了关于新党党名、党纲、组织的草案。8月又和宋教仁、杨南生起草了《国民党宣言》,宣告国民党成立。张耀曾当选国民党总干事兼政事部主任。1913年4月正式国会成立后,当选为众议院议员、众议院法制委员长,成为国民党在国会的领袖之一。
 同年7月,国会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张耀曾以高票当选为起草委员之一,与汪荣宝、孙钟、黄云鹏四人起草宪法大纲,交全体委员讨论。委员讨论结束后,张耀曾与丁世铎、李庆芳、黄云鹏、孙钟五人根据讨论结果拟定全部条文。其中张耀曾拟订了第一至第三章(即关于国体、国土、国民)的条文。制宪委员来自各党各派,政治立场和态度各异,但能和衷共济,并且顶住了袁世凯的压力,终于在1913年10月30日将宪法全案即《天坛宪法草案》议决,出色完成了使命。适逢国民党发动的“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于11月3日宣布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议员的资格,下令逮捕国民党议员,深夜闯入张耀曾住宅搜捕。张耀曾被迫逃亡日本,《天坛宪法草案》也随之流产,实行宪政的理想遭到第一次沉重打击。
 张耀曾再次入东京帝国大学,继续未竟的学业。1914年加入“欧事研究会”,同年获东京帝国大学法学学士学位,回国任北京大学法科主任。1915年夏,教育部组织“暑期讲习会”,张耀曾以《国家与国民》为题演讲,抨击袁世凯的复辟阴谋,招致袁世凯爪牙的监视。旋南下上海,与谷钟秀、杨永泰、钮永键、吴稚辉等人创办《中华新报》,从事反袁宣传。张耀曾任社长,谷钟秀任总编辑,10月10日《中华新报》出版。不久,张耀曾南下云南,协助蔡锷、唐继尧等组织讨袁护国军,任护国军云南都督府参议,参与云南起义。为争取各省支持起兵讨袁,奔走两广、西南各省。1916年初又陪同岑春煊赴日寻求外交支持,备极辛劳。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第一届国会恢复,段祺瑞组阁任国务总理。三十二岁的张耀曾出任司法总长。
 8月,张耀曾由云南抵上海,同船人携带大批烟土被查获。后经查明,烟土系同行的袁树五等携带,而袁又系受云南督军唐继尧之弟唐继禹之私托,与张耀曾无涉。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张勋抓住此事大做文章,通电反对张耀曾就任司法总长,并要求黎元洪查办张耀曾。事实证明,张耀曾是清白的。但此案对他一生留下了无可挽回的影响,后来历次政争中,烟土案往往成为政敌攻击他的把柄。
 国会重开后,首要问题是重新审议《天坛宪法草案》,国民党和进步党等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上演了政党政治一幕幕话剧。1916年11月,张耀曾、李根源、谷钟秀等联合原国民党中的部分议员,成立了“政学会”。该会以“研究政务、实行改进”为宗旨。对于政治取温和改进主义;对于政府取劝告监督主义;对于各政团取亲善联络主义等六项主义为政治纲领。张耀曾被推举为总会主席,谷钟秀、钮永键为副主席。
 在审议《天坛宪法草案》中,争议最大的是省制加入宪法和立孔教为国教问题。以梁启超为首的研究系议员反对省制加入宪法,而政学会则主张省制加入宪法,省长民选。孔教问题上,研究系议员提出在宪法上定孔教为国教,政学会则反对在宪法里尊孔教为国教。张耀曾在政学会内部讨论时说:“孔子集先圣之大成,专以日用寻常切己之道造化群伦,实超耶、佛而上之,故其性格功业非第为东洋伟人,而实古今之世界伟人。”四亿中国人“脑筋中之神圣模范阙惟孔子,是孔子者谓为历史信仰之重心,可谓为国民性之主要成分,亦可谓为中国文化史上之主宰”。虽然孔子的影响如此深远,但孔子之道只能定为修身之大本,“孔教不宜定为国教”。
 1917年2月,段祺瑞政府决定对德绝交,政学会支持这一主张。但在对德宣战问题上,政学会大部分议员持反对态度,而张耀曾则支持对德宣战,认为中国有加入“一战”的必要,“民主主义之政党,尤不能反对对军国主义之德国宣战,致失民主主义各协商国之同情”。国会表决结果,反对票占多数,否决了参战主张。不久,段祺瑞以武力唆使“公民团”包围国会,迫使国会通过宣战案。张耀曾认清了段祺瑞借参战之名而行专制之实的嘴脸,愤而辞去司法总长之职,再次到北京大学任法科教授。
 1918年10月,张耀曾与熊希龄、蔡元培等为促进南北统一而发起“和平期成会”,主张南北议和。12月,在张耀曾、黄郛、张绍曾等的积极组织下,全国和平联合会成立。
 1920年8月,广州非常国会内的政学会议员出现分裂,张耀曾、谷钟秀等二十八名政学会成员发表宣言,宣布取消政学会名义,同人对于政学会一律解除关系,政学会作为政团从此解散。此后,张耀曾仍旧与谷钟秀、李根源等人密切往来,并曾参与原政学会部分成员在1923年成立的“宪政社”活动,但与广州非常国会的政学会议员基本脱离关系,对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国民党内部形成的以杨永泰为核心的“新政学系”及其活动,也基本没有参与。
 1921年,华盛顿召开太平洋会议,张耀曾联络同人组成华盛顿会议后援会,并被聘为太平洋会议高等顾问。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控制北京政局,决定恢复“民六国会”,驱逐皖系扶植的总统徐世昌,拥护黎元洪复职。此举引起各方争议。张耀曾从法理上解释黎元洪复职的根据,为黎元洪复职争取舆论支持。6月11日,黎元洪就任大总统。8月6日,张耀曾被黎元洪任命为司法总长,这是他第二次就任司法总长。不久,张耀曾辞去司法总长,专任法权讨论委员会委员长,直到1927年6月。
 鉴于“各省法院情形不一”,张耀曾认为“必先整顿,始足以言收回法权”。于是,在他就任法权讨论委员会委员长不久,就选拔戴修瓒等法学家及其部属赴河北、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察哈尔及绥远等十二省区视察。他参观当地的法院、监狱,详细询问司法状况,并发表改良司法的演讲。考察结束后,把考察结果和改良措施汇编成册,主持编纂了《考察司法记》十卷、《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二卷。为了让海外人士明白中国重视法制的情形,又聘请张志让等人把中国民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法院编制法等译成英文、法文出版。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软禁贿选总统曹锟,控制了北京政府。张耀曾与黄郛、王正廷、易培基等人组成临时内阁。张耀曾任司法总长,也是他第三次出掌司法总长。11月2日曹锟被迫退位,由黄郛摄行大总统职权。11月4日,摄政内阁会议议决,修正清室优待条件五条:宣布从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专号,与中华民国国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权利;每年补助清室家用50万元,另拨200万元开办北京平民工厂,收容旗籍贫民;清室应按照原优待条件,即日迁出禁宫,自由择居,民国政府仍负保护之责;清室宗庙陵寝永久奉祀;清室私产归清室享有,其一切公产则归民国政府所有。即日,溥仪出宫,移居什刹海醇王府。
 就任摄政内阁司法总长期间,张耀曾起草了曹锟退位、摄政内阁成立及修改清室优待条件等重要文件。11月24日,段祺瑞在奉系张作霖支持下,入京就任临时执政,摄政内阁全体辞职。1927年6月,张作霖率军进入北京,自称大元帅。张耀曾辞去法权讨论委员会委员长之职。
 1928年,张耀曾移居上海,与沈钧儒、李伯申等合组“张耀曾律师事务所”。此后,以律师为业,开始了“入民间服务”的在野生活。每为重大诉讼出庭辩护,辄动旁听,轰动社会。1930年,他为上海某公司答辩三井洋行的控诉,卒致其控诉被驳回。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耀曾主张国民党取消一党专政,改造军队,切实抗日,和黄郛等组织“十人团”,并谋逐渐扩大,建立民间团体,研讨抗日的各项主张。12月,张耀曾与各界知名人士熊希龄、章太炎、黄炎培、沈钧儒、左舜生等六十余人发起成立“中华民国国难救济会”,并拟在各地建立分会。不久,上海国难救济会成立,张耀曾被推为理事之一。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张耀曾与国难救济会同人积极参加各种支前活动,支援十九路军抗战。
 1932年,经黄郛提议,在“十人团”基础上组织“新中国建设学会”,张耀曾被推选为常务理事。次年,黄郛赴华北就任“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主持对日停战,张耀曾一度代行“新中国建设学会”主席一职。期间,起草了《民国制宪史概观》、《草拟民宪协进会缘起》等文献,供学会讨论,同时在中国公学、上海法学院、复旦大学等校讲演制宪问题和对日方针等问题。
 在野期间,经张群、黄郛等推荐,蒋介石欲拉拢张耀曾。张耀曾对此婉言谢绝,但还是通过张群向蒋介石提出建议,“欲求政治成功,必须系住人心。第一,须维护大多数人生活。第二,须对知识阶级予以自由。第三,须开放政治以包容社会有力分子”。
 此间,张耀曾对中国政治制度做了深入思考,从历史上揭示了中国贫弱的根本原因,在于根深蒂固的中央集权思想和相应的制度;解决的办法,在于实行联省制度;其宪政思想进一步成熟。他在1932年2月10日的日记中写到,中国现实有五大要点:领土广大而连接;人口众多而人种较为单一;有四千年传衍混一的文化;民族的政治习性,自治力不发达,强者支配而放纵,弱者服从而依赖;文盲太多,受新教育者尤少。中国的病状,一言以蔽之,穷与乱而已。穷与乱相互关联,愈演愈烈。穷与乱的外因,在于政治压迫与经济榨取,内因为无自治力之国民性与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四千年来,强者以武力征服天下,集中流驭之,时过力弛,则各地方割据分霸,互相抗争,中央等于虚设,接着又有新的霸主出现。如此循环,一治一乱,从周代到民国,莫不如此。在宋代以前,大抵皆内部分合循环,宋以后则内外交替,然地方之倒灭中枢,则如出一辙。民国以来,仍不脱此思想。居中央者,恒努力征服地方;居地方者,俱受征服,则负固自专,力稍厚者,更思扩大势力,取得中央。袁世凯、段祺瑞、曹锟、张作霖,乃至蒋介石与其他新军阀,无不如此,导致民国成立廿年来纠纷不休。其所以至此,根源在于中央对地方政府及施政有予夺之权。故地方或因畏忌中央,拥兵自保;或因羡慕中央,兼并图逞。中央则因欲伸权力于地方,常起纠纷。所以,“中国之所以穷乱至此,以中央集权之思想及制度为最大病因”。从政治上治病之法,在取联省制度。省之权限及组织,由宪法保障,省必须取得高度自治地位。此法“不但可去中国多年之乱源,即在领土广大及人口众多着想,亦非此不能收统治实效也”。
 1936年5月,全国各界救国会在上海成立,国民党当局仍一意孤行,压制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11月22日深夜,国民党当局以“危害民国罪”,在上海逮捕了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史良、王造时、沙千里七位救国会领袖,史称“七君子事件”。张耀曾闻讯后,立即于23日清晨赶往法院,以拘捕不合法为由将沈钧儒等人保释出狱。当夜,公安局再次逮捕沈钧儒等人。张耀曾为此抱病不断奔走,疏通国民党当局,要求依法保证被捕人员的安全,并积极设法营救。张还担任沈钧儒的义务辩护律师,旁听席上掌声雷动,南京政府为之惊慌。在社会各方人士奔走营救下,1937年7月,“七君子”终于被释放。
 抗战全面爆发后,张耀曾滞留“孤岛”,深居简出,撰写了《孤岛上我的决心和态度》,以明心迹:“一、消极的:不误国、不卖身(此二项为绝对的),不做官、不见日本人(此二项是在中日战争未了期间)。二、积极的:以中国独立为惟一目标,运用心思和能力。”
 1938年7月26日,张耀曾在上海寓所逝世,终年五十三岁。夫人赵玫,生有宁珠、馨珠、惠珠、丽珠四个女儿。张耀曾遗嘱,以第四女丽珠之子为孙,名为张昭达,以继宗嗣。
 张耀曾生前曾将自己的文稿编为《知非集》三卷。今人杨琥在《知非集》第三卷基础上,编为《宪政救国之梦:张耀曾先生文存》,共五十余万字,2004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文存分六部分:第一为文集,收入作者已刊未刊章46篇。第二为著作,收入1935年在上海法学院等校讲授民法的讲义《民法总则讲义》。第三为书信,收入作者晚年信函、电稿六件。第四,读书札记。第五,作者的日记,题为《求不得斋日记》,文集收入了1928年到1938年部分日记内容。文存附录了张宁珠、馨珠、惠珠、丽珠合署、张元济执笔的《先考镕西府君行述》、李根源《故司法总长大理张君墓表》、张惠珠《张耀曾先生年谱简编》、《张耀曾先生近亲家谱》。

参考文献

  • 杨琥:《张耀曾先生传》,杨琥编《宪政救国之梦:张耀曾先生文存》,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 梁漱溟:《张公耀曾生平及家世——答近代史研究所信底稿》,1979年10月16日,收入杨琥编《宪政救国之梦:张耀曾先生文存》,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 张丽珠:《缅怀我的父亲张耀曾》,杨琥编《宪政救国之梦:张耀曾先生文存》,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 张耀曾:《求不得斋日记》,杨琥编《宪政救国之梦:张耀曾先生文存》,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278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