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张默君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张默君历史评价_张默君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9日 阅读:94 评论:0

张默君,原名昭汉,字默君,号涵秋,以字行。1884年10月24日(清光绪十年九月初六日)生,湖南湘乡人。父亲张通典,字伯纯,是早期同盟会会员,颇有威望。母亲何永徽,字懿生,出自衡阳望族。

张默君自幼即聪颖,1889年入私塾读书。1891年,年仅七岁的张默君就反对姐姐缠足。九岁时,美籍牧师李佳白博士在上海尚贤堂倡导天足会时,张伯纯出资赞助,张默君更是与母亲一道将天足会会章及劝告文件印制数十万份分发各地,宣传缠足的弊害以及世界各国进化强盛的道理,号召广大妇女大胆放足,自己解放自己。1901年,张默君进入其父创办的养正女学学习,并义务教授养正女学附小的文史伦理课。

1904年,张默君就读于上海务本女塾师范本科,她经常与革命志士秋瑾、龚宝铨等人秘密来往。1905年7月,上海女界在广西路“榕庐”召开抵制美约大会,张默君登台演说,号召广结团体,抵制洋货,发展民族资本,争取收回利权。会后,上海《女子世界》全文刊载她的演说稿,影响颇大。1906年,张默君由黄兴、龚宝铨等人介绍加入同盟会,并成为同盟会秘密机关南社的成员,参与社刊的编辑发行工作。1907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务本女塾师范本科,随后入景海女校补习英文,准备留学美国。同年,张默君应两江总督端方之邀,任江苏省粹敏女学教务长。上任伊始,便撰写学规十章,以培养人格、发扬国粹、敦学笃行、忠诚勤俭为治学之本,对学科设置、管理、训导等进行改革,并增设中学部,使入学人数大增,而粹敏女学亦声誉鹊起。

1909年,张默君在父母的帮助下,冒着生命危险筹款购进十几箱枪械子弹,准备运到革命党人龚炼百处。由于走漏了风声,军警到张默君家搜查。危急时刻,张默君急中生智,将十几箱枪械子弹投入自家屋后水塘中,并沉着应对军警的搜查。在军警走后,又当机立断连夜将这十几箱弹药完好地运到龚炼百处。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张默君离开粹敏女学,进入圣约瑟女子书院学习。

武昌起义成功后,南方几省相继独立。11月4日,张默君同父亲一起召集苏州各界同人,共同策划光复苏州事宜。张伯纯主张变更武汉等地革命旗号“兴汉灭满”为“兴汉安民”,以示崇尚民治,得到众人的一致赞成,张默君当即在旗帜上挥毫而书“兴汉安民”四个大字,将大旗高悬于城外北寺塔顶。随后张默君草拟了一百六十字的安民布告,略曰:“照得民军起义,实为顺天应人……吴会长江重镇,指日铙吹收京。”“如有人乘机扰乱,定当执法以绳。一德安民与汉,同开万世太平。”当晚即通电各省,宣布苏州独立。民众于次日破晓看到安民布告,异常兴奋,奔走相告。苏州独立后,张默君主办了江苏《大汉报》,亲任社长及总编,聘请陈去病、傅君剑等人主笔,于11月10日以石印出版,12月改用铅印正式刊行。张默君以“涵秋”或“大雄”为笔名,每日撰写一篇社论,鼓吹民治,倡导共和。可惜不到三个月,因苏州政府机构迁往镇江,《大汉报》被迫停刊。

1912年后,张默君致力于女子参政和普及教育,积极联络陈鸿璧、杨季威、舒惠桢等人组建了神州女界协济社,发刊《神州女报》,从事妇女运动。3月3日,张默君等以神州女界协济会的名义致书孙中山,提出女子参政的要求。张默君认为,只有普及教育才能提高女子的素质,为此在上海闸北创办一所神州女学,孙中山带头捐款万元作为开办经费。张默君身兼协济社社长及管理报社、女学的工作。神州女学虽属草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开设小学、中学及专修科三级教育,聘请知名人士如陈去病、傅君剑等到校任教,对于提高中国妇女的文化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同年,张默君担任中国女界协赞会干事,领衔通电东南各省女界,募集军饷,资助北伐,并将所得巨款面呈孙中山。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在上海设交通部,张默君被任命为文书主任。1913年春,张默君率神州女界协济社及妇女界各团体,与万国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嘉德夫人(Mrs.C.C.Catt)在上海张园会晤。张默君申明国民党政纲的男女一切平等主张,并与之对妇女参政方式进行探讨。此后,万国女子参政同盟会、世界女子协会、泛太平洋学术会议等国际组织与神州女界协济社、妇女参政会及女权运动会,时通声讯,互派代表往来。张默君对近代中国妇女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

1918年,张默君奉北京政府教育部指令,赴欧美考察女子教育。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她先横渡太平洋前赴美国考察。她应万国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嘉德夫人的邀请前往纽约视察,遂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教育学,以实现其教育救国的夙愿。其时,适逢中国学生留居纽约同学会改选,张默君被推为会长,成为此会成立以来的第一位女会长。

1919年巴黎和会期间,张默君为支援中国代表团提出的正当要求,出面召集哥伦比亚大学同学会开会,组织爱国会,电请北京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她还被推举为代表赶赴巴黎,同留法学生郑毓秀等人,与和会代表陆徵祥、顾维钧、王正廷当面痛陈利害。张默君再次以海外留学生名义急电北京政府,恳请拒绝签字。中国代表团最终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也有张默君及留法学生为之付出的一份力量。

其后,张默君前往欧洲考察了法国、瑞士、比利时、德国等国家的教育。这年冬,张默君回国,归途中还考察了南洋各地的教育。回国后著成《战后之欧美女子教育》一书,并先后撰写了《我之家事教育观》与《欧美教育考察录》等论文发表,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

1920年,张默君继续担任神州女学校长,主办《神州女报》。时值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学潮迭起,教学秩序混乱,当局聘请张默君担任校长。她在恢复和安定学校秩序的基础上,依据女子师范教育的特点,拟定了六年改进计划,按年逐步推行。她聘请东南大学知名教授竺可桢、朱君毅、王毓英等人到校任教。创立图书馆,设立各学科实验室,购置仪器,充实设备。张默君提出以真、善、美为校训,注重陶冶品德,锻炼体格。建立了复式学轨:其一为高等初等两级师范、幼稚师范、小学、幼儿园,以普及教育为宗旨;其二为高等初等两级中学,以升学求深造为目的。张默君的学制改革,一是实行社会生活教育化,使学生及时参与校外学术研究,以及各种社会团体活动;二是实现学校教育家庭化,使课堂教育与家事教育并重,让学生在接受基础教育时,也能学到医疗、保育、烹调、缝纫等知识与技能。

1921年,中国教育改进社在南京举行大会,公推张默君任女子教育组长及交际主任。会后,张默君与朱其慧及王伯秋等人共同发起中国平民教育运动,并亲自督制识字课本,在各地设立平民学校千余所,厉行扫除文盲。张默君在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附近设立失学儿童及成年妇女夜校数所,由女子师范学生任教员,影响颇广,各省纷纷仿行,蔚然成风。

自1927年始,张默君进入政界。先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上海分会教育委员,4月任杭州市教育局长,她派人深入各级学校调查研究,据此拟定教育大纲,分别按期实施。又设置了多所中心学校,成绩卓著,受到前来杭州考察教育的中外人士交口称赞。1929年任国民政府考试院考选委员会专门委员、文学教育组主任、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名誉编纂,1931年任立法委员。

1931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举行第一届高等文官考试,由司法部部长王用宝任典试委员会委员长,张默君、罗家伦、傅斯年、王云五、段锡朋为典试委员会委员。参加考试的考生有两千八百四十二人,录取者仅为一百○三人,但无一名女子。张默君虽痛心落泪,但仍坚持不以降低女子录取分数线为录取条件,并坚信只要女子努力,奋起直追,下届必有考中者。1933年10月再度考试,报考者二千九百五十四人,考中者一百○一人,其中女生陈自观、倪光琼榜上有名。张默君闻听喜泪盈眶,并特地备车设宴为“两名女状元”庆祝,席间亲赠铜尺一对,中堂各一幅,以示鼓励。

张默君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教育思想主要是:一、主张实行普及教育,认为普及教育不仅指对成年人及儿童的义务教育,也包括各级教育。普及教育不仅要扫除文盲,而且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时,教育必须要唤起民众,激发国民爱国思想及民族精神。指出实行普及教育应当遵循随时随地向民众传授知识的原则,政府要制定出实施普及教育的方案,编写有意义的普教小册子,以引起民众阅读研究的兴趣,也可以利用识字的儿童及在学校受过教育的人,去指导失学的成年人等多种方式进行普及教育。主张编撰以中国古代贤臣英烈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史可法等人言行为中心内容的教材,激发青年人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实现以教育唤起民众,抗御外侮的目的。二、主张厉行劳作教育,注重手脑并用。认为只注重大脑则徒有理想,而要使理想得以实现,则必须利用双手,必须实行劳作教育。因为人类与其他动物的重要区别,除具有大脑思维外,还具有双手的权威,所以要通过手脑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校增添理化实验设备,让学生亲手进行声、光、化、电学科方面的实验,通过自己动手得出的结果,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充分发扬学生的劳作精神,从而使中国青年能够担当起挽救国家、复兴民族的重任。

张默君认为妇女有责任参与救国大业,而妇女要参与救国,则必先自救,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与男子同等的地位,与男子一道共赴救国大任。在科学万能的时代,中国要赶上世界潮流,必须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建设,人人应当肩负起精神建设的责任,而妇女于此责任更大。她还进一步提出妇女欲求得自身解放,一要立志,要有人格,要痛革赌博、奢侈等各种恶习,谋求自身经济的独立,才能更好地肩负精神建设的职责。二要有责任感,激励自身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对社会各界有所贡献。三要充分发挥自身好慈善、爱和平、同情心强、勇于牺牲等优点,与男同胞共同奋斗。

张默君自1924年与邵元冲结婚后,夫妇二人互励以学,相濡以沫,但邵在西安事变中被乱枪击中不治身亡。抗日战争爆发后,张默君为丈夫安葬并收集生前著述、遗墨,携儿带女,回湖南老家省亲。

1937年冬天,张默君在衡阳南岳衡山建华严息灾法会,“销陶救国”,并刻写经书以及缝制寒衣劳军。1942年夏,张默君由重庆前往湖南劳军,辗转湖南各地体察民情,并到耒阳讲学。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监察委员,1949年3月为常委。

1949年5月,张默君随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转赴台湾,次年被推选为“中央政治委员会”评议委员。1954年张默君连任国民党“行宪”后第二届考试委员,10月兼任考试技术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

晚年,张默君致力于对古玉及书法的研究,著有《中国古玉与历代文化之嬗变》及《中国文字源流与历代书法之演进》等书,此外还有《白华草堂诗》、《玉尺楼诗》、《张默君先生文集》等。

1965年1月30日,张默君病逝于台北。

参考文献

  • 《张默君先生文集》,第1编论著,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党史委员会1983年版。
  • 马长林主编:《民国社会名流归宿》,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 贾逸君编:《民国名人传》,岳麓书社1992年版。
  • 张健:《志同道合:邵元冲、张默君夫妇传》,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84年版。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277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