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张辅忠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张辅忠历史评价_张辅忠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9日 阅读:100 评论:0

张辅忠,别名僿无、佐时、一仁,我国近代药物学家。1888年10月30日(清光绪十四年九月二十六日)出生在浙江余杭良渚镇。他的父亲在当地开设酱园。他少年时在私塾读书。

1907年初,张父曾要他辍学帮助照料店务,但他目睹清政府的腐败,国家受列强的欺凌,认为要使中国富强,必须用科学救国,因此决意继续升学。1907年春天,他只身离开家乡来到杭州。由于升学未获家庭同意,因此在经济上得不到支持,只得先当了一段时间的小学教员,积蓄了一点钱,然后考进了一所中学。1913年,考取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药科第一期生,生活依靠晚上做家庭教师来维持。1916年药专毕业后,任浙江陆军第二师第八团司药正,驻杭州。

1922年,张辅忠离开部队,经老师李觐唐的介绍,到上海五洲固本皂药厂,任该厂药部主任。1924年在厂内秘密参加了国民党。他好学不倦,一面工作,一面利用业余时间自修英、德、日三国外语。生活上节俭朴素,打算积下一些钱,到国外去留学深造。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他动员厂里的职工参加上海工、商、学各界支援五卅运动的“三罢”斗争和大游行。1926年12月五洲厂工会成立,他被选为工会委员。1927年3月22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他曾出席上海市民代表大会。4月,蒋介石在上海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张辅忠的朋友和同学,有的被捕,有的失踪。他不愿再去登记国民党党籍,同时也感到在上海难以安身。就在这一年,他远涉重洋,到了德国,自费进入柏林大学有机化学系深造。

1931年,张辅忠在柏林大学毕业,成绩优异,获得该校药剂化学博士学位。此后在五洲厂的资助下,留德研究,并参加了他的老师C.Manish教授主持的科学研究项目,两人合作取得了有机化学Manish反应[1]的研究成果。虽然当时在德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较优越,但是他热爱祖国,于1933年毅然回国,带回代五洲固本皂药厂在德购买的制造甘油的机器设备。回国后,他帮助该厂设计创办了国内第一家甘油厂,后来又扩展为五洲制药厂。他所采用的提炼甘油新技术,使在制造肥皂时的副产品甘油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降低了肥皂的生产成本,提高了肥皂的质量,使五洲“固本肥皂”优于英商“祥茂肥皂”,在竞争中得到畅销[2],挽回了不少权益。后来他担任了五洲制药厂厂长,先后研究仿制了三十多种过去依赖国外进口的西药,计有消费量很大的常备消毒剂红汞,从植物中提取的维生素乙,磺胺类制剂S.D、SST,治疗梅毒“六○六”的同类制剂“化治梅”,抗痨药PAS,治痢疾药“安痢生”,治癫痫病药“苯妥英钠”,治麻风病药“大风子油”,止痛剂“安乃近”,以及牛痘疫苗、激素制剂等等,对我国的药物化学工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研制的过程中,他总是一丝不苟,亲自动手,带领助手仔细操作。在试制“化治梅”药剂时,原料是剧毒的砷,金属钠在接触时会腐蚀皮肤和衣服,而该药的制造技术,国外是保密的,他在缺乏资料的情况下,试制了近百次,毫不灰心,最后终于成功。又如磺胺类药物的试制成功,在当时青霉素未普及应用前,由于用途广、销售量大,有效地抵制了外货的倾销。在这期间,他还受聘到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中法药学专科学校等大专院校任教,他的学生中有很多后来成为我国药学界的骨干。1936年中华药学会改选,他被推为理事长[3]。他还主编《澄光》医药杂志,介绍国内外新医药知识。

张辅忠为人正直,平易近人,勤奋好学。后来他又自学掌握了俄文。工作之余,则埋头治学。1947年,五洲药房股份有限公司(五洲制药厂是其所属企业之一)的总经理项绳武病故,董事会决定由他接任总经理职务。同年,他的德国老师C.Manish教授从美国哈佛大学来信,邀请他去美国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一切出国的手续,连护照也已代他办好。但是他考虑到国内药物研制的需要,并已承担公司的重任,遂谢绝了出国的邀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接受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指引,说服资方把原来准备拆迁到台湾去的机器设备留了下来。

1950年,他接受人民政府的聘请,放弃了五洲药房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高薪职位,担任了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药政处处长的工作,被评为一级教授,并且筹备建立了华东药品检验所,兼任所长。药品检验所的建立,标志着人民政府执掌了药政的主导权,从此改变了过去洋药、假药充斥市场无人管理的局面。1953年他调任华东药学院(后来改称南京药学院)院长。他曾当选为江苏省人民代表、上海市人民代表和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1957年2月6日,张辅忠因肺癌病逝。

参考文献

  • 《张辅忠生平传略》(未刊稿)。
  • 《五洲药厂工会十周年纪念刊》,1936年版。
  • 《五洲》(五洲药厂厂刊)第1卷第1期(1934年1月)。
  • 《五洲大药房三十周年纪念刊》,1936年版。
  • 笔者采访记录。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275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