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藩,原名道隆,字卫之,贵州省盘县人,1897年8月9日(清光绪二十三年七月十二日)生于家道中落的塾师之家。张道藩童年在其父张家凤所办的崇山私塾读书。十三岁入北门任雨苍的私塾,在新的教学方法下,学习兴趣大增。1911年,他考入盘县高等小学。三年后毕业,因家贫在家自修。1915年去普安县罐子窑县立高、初两等小学任教员兼初等管理。次年,本家七叔张莲舫来盘县秘密发展中华革命党,张道藩宣誓入党。但不久因赴天津,“没有得到过中华革命党的党证”[1]。
1916年,张道藩得到担任国会议员的五叔张光炜的资助去北京读书。途经天津时,张光炜为急于赶往北京赴参议院会议,便命张道藩去谒见严修。张光炜是严修在贵州任提学时中的举人。在严修的建议下,张道藩留在天津进了南开学校。不到一年,张勋复辟,国会解散,张光炜无力负担他的学费,张道藩乃去包头烟酒公卖局分局任征收员,后升科员。但他不忘继续学习,公余去读函授英文和日文。1919年春,他用积蓄的薪金返天津,再入南开读书。他见过去的同学学业已成,自己落后了一大段,很感苦闷。这时吴稚晖到南开宣传赴法勤工俭学,张很受鼓舞。同年11月,他在上海登上了远去西欧的轮船。离沪前夕,他们一行十二人特地去谒见了孙中山。
经过一个多月旅程,张道藩乘坐的英国客轮瑞秀士号突然宣布不在法国停泊,只得临时改换护照,于1920年1月抵达伦敦。他在伦敦得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士兵大批复员,在法国勤工俭学的中国学生就业不易。在得到他的世伯曲荔斋和五叔资助后,便留在英国学习。他先入曼彻斯特私立维多利亚学校补习英文,半年后转到伦敦天主教会办的克乃芬姆学院学语文、绘画、音乐。1921年9月,考入伦敦大学院美术部专攻美术,“是该院第一个中国学生,三年后也是第一个得到该学院美术部毕业文凭的中国学生”[2]。
在伦敦时,张道藩与旅英留学生和华侨组织“工商学共进会”频繁接触,“除联络情感之外,最大的目的是要无形中帮助他们革除聚赌、械斗等恶习”[3]。经前来伦敦的邵元冲劝导,1923年他加入国民党,在支部选举中当选为总支部评议部长。
1924年,张道藩赴法,进入法国国立巴黎最高美术专门学校继续深造,课余除参加国民党党务活动外,还与当时留法学生谢寿康、邵洵美、徐悲鸿等相识,共同组织了私人聚会团体“天狗会”。
1926年5月,张道藩与邵洵美一起回国,6月抵上海。他应当地艺术团体及新闻界邀请,作过一次“人体美”演说,引起上海当局不满。加以张是国民党员,“更为各方注意”[4],在上海无法立足。此时,刘纪文在广州任广东省政府农工厅厅长,张应邀赴广州任刘的秘书。在刘调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需处处长后,张奉命暂代刘的职务。11月,在一次会议上他认识了时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代部长的陈果夫,遂应陈之邀返黔建立国民党组织,任贵州省党务指导员,负责筹组国民党贵州省党部。
这时统治贵州的是地方军阀周西成,一向在北洋军阀和南方国民政府之间依违两可,藉以维持其统治,对张道藩前来发展党务心怀疑虑。周主张“全省入党”,由他发令让全省公务人员填表。张道藩坚持“须经试验,不得奉命入党”。张道藩四处活动,自行向机关、学校分送材料,物色人选,引起周的不满。1927年5月,南京发来密电给张,贵州电报局通知张需“持码受察”。张认为电码“受自中央不能泄”,争执不下。周西成便以“赤化嫌疑”下令逮捕关押张道藩,施以毒刑拷打,后得贵州众士绅力保,至10月才获自由。出狱后,张经广州、香港至上海[5]。
由于有这段经历,张道藩得到CC系首领陈果夫、陈立夫信任。1928年3月,经陈果夫、刘纪文推荐,张道藩担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其时蒋介石兼任组织部长,部务由陈果夫负责,由是张逐渐得到蒋介石的赏识。同年10月,张兼任南京市政府秘书长。
1929年3月,张道藩以南京市代表身份,出席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1月奉派为江苏省党部整理委员。1930年8月,应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之聘,任该校教务长。同年12月,奉派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1931年4月,陈立夫又挽张兼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往返于南京、杭州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浪潮兴起,张奉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遭到爱国学生反对,在杭州的寓所亦被学生捣毁。是年12月,张不得不辞去本兼各职,移居南京,转任蒋介石的秘书,为蒋整理文件资料。
国民党发动文化“围剿”,1932年5月在南京成立中国文艺社与“左联”对抗,张道藩为理事。在此后五年中,他积极从事话剧、电影、美术等活动,曾兼任中央电影事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化事业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先后创作了《自救》、《自误》、《密电码》等;并在南京组织中华全国美术会,任理事长;又支持创办南京戏剧学校,藉以从文艺方面从事反共,被国民党称作“文艺斗士”[6]。
张道藩越来越得到蒋介石和陈果夫、陈立夫的信任和重视,1932年11月出任国民政府交通部常务次长(部长为朱家骅)。1935年11月,在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第二年又改任内政部次长(部长为蒋作宾)。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道藩亲自出马召集南京歌女、茶社经理开会,发动歌女卖唱募捐,做棉背心送给前方将士。南京沦陷前,张随国民党中央迁往重庆。1938年初,陈立夫出任教育部长兼国民党中央社会部部长,张任教育部常务次长兼社会部次长,旋又兼中央宣传部文化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与郭沫若领导的文化工作委员会相对抗,与左派争夺文艺运动领导权[7]。1939年9月,经陈果夫、陈立夫举荐,张卸去其他职务,专任中央政治学校教育长,与校长蒋介石关系更为密切。1942年,蒋介石、宋美龄访问印度,张道藩是随员之一。蒋命张就印度国大党的活动、组织方式等为题与尼赫鲁作过三次长谈,并担任蒋介石与尼赫鲁会谈的记录[8]。这年12月7日,张道藩出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第二年9月又调任海外部部长。1944年1月,受命赴黔、云、桂等地慰问回国参加抗战的华侨,前后四十七天。在豫湘桂战役中,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大批难民沿黔桂线逃往贵州,张道藩奉命赴黔负责难民的疏散、救济事宜,在贵阳组织“贵州各界黔南慰问团”前往日军刚退出的黔南地区。他亲眼看到“沿公路所经各地民家,或被散兵、或被土匪、或被饥寒交迫的难民抢劫滋扰,可以说是十室九空”。“都匀城居民约四千户,被杀的达三千余……无家可归者达二万数千人。”“独山城里城外的房子,烧了百分之九十七八。”[9]1945年4月,他回到重庆,兼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副主任,协助陈布雷主管秘书、党政、宣传、外交和情报。
抗战胜利后,张道藩于1945年11月回南京,忙于接收公房,修葺私宅。翌年,在上海、南京召集一些文化人,创立中央电影企业公司,任董事长。1947年春,写成剧本《再相逢》。6月成立文稿供应社,继续领导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的活动。1948年3月,中训团设民间艺术训练班,他任指导委员会主任。1948年冬,张被选为“立法委员”。
1949年1月,蒋介石下野,李宗仁出任代总统开展和谈活动,张道藩反对甚力,声称即使和谈成功,他也不会待在京沪。李宗仁约他谈话,他敷衍一阵便离京赴杭。又到上海,约了十几个国民党中央常委飞到广州,后又飞往台湾。在台湾,1950年他募集资金建立“中华文艺奖助委员会”,专门奖励反共作品;又主办《文艺创作》杂志,刊登反共小说、诗歌、剧本、鼓词。他还兼任《中华日报》和“中国广播公司”董事长,成立了“中国文艺协会”、“中国文艺创作研究部”,担任“文协”常务理事达十一年之久。张对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改造”运动,也积极参与,1950年出任“中央改造委员会”委员。1952年3月他出任“立法院”院长,其间秉承蒋介石意旨,攻击吴国桢甚力。1961年辞去院长职务,仍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和“立法委员”。1968年6月因病去世。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274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