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郁达夫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郁达夫历史评价_郁达夫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8日 阅读:147 评论:0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以字行。浙江富阳人。1896年12月7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三)出生于一个医家门第。祖父郁圣山是当地名医。父郁企曾早年设塾授课,兼事祖传医业,后曾当过县衙门的户房司事。郁达夫三岁丧父,一家祖孙六口的生计,全仗寡母以缝补洗衣的微薄收入维持。郁达夫从小就受到饥饿生活的折磨,饱经人间的世态炎凉,形成沉默、孤独的性格,也为他以后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郁达夫七岁入私塾启蒙,九岁已经能写旧体诗。1910年他在富阳县立高等小学堂毕业。在小学求学时,他利用课余和假期,阅读唐诗、《史记》、《红楼梦》等许多作品,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同年,考入杭州府中学堂,后又到美国教会主办的之江大学预科、蕙兰中学等校念书。这时郁达夫的兴趣,全在阅读“闲书”上,诸如《吴梅村诗集》、《庚子拳匪始末记》、《白香词谱》、《桃花扇》、《西厢记》、《花月痕》等,都读得津津有味。秀丽的杭州西湖景色,激起了郁达夫的诗情,他在课余经常写些旧体诗词,投寄当时的《全浙公报》、《之江日报》和《神州日报》。后来因对教会学校的奴化教育不满,决心回乡独居苦学。1911、1912两年,他在故乡家里度过。

1913年9月,郁达夫的长兄郁华被派往日本进行考察,他随兄赴日留学,初在东京神田正则学校补习中学课程,晚间到夜校补习日语。1914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的文科,一度转入医科,与郭沫若结识,开始接触西洋文学。1919年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文科法学部,接着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科。这一时期,郁达夫阅读了大量世界文学名著,并开始小说创作的尝试,先后创作了《沉沦》、《银灰色的死》等短篇小说。

1920年郁达夫回故乡与孙荃结婚后,继续去日留学。1921年7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在东京成立创造社,从此开始了他以文学活动为主的作家生涯。不久即回国到上海主持创造社出版事务,编辑出版《创造社丛书》,并将自己的《沉沦》等三篇短篇小说合编成集,以《沉沦》为书名,列入《创造社丛书》第三种。为了维持生活,他曾到安庆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任教。1922年3月,他编完《创造季刊》创刊号,回日本参加帝国大学毕业考试,4月毕业,获得经济学士学位。7月回国,结束了在日本前后将近十年的留学生活。

《沉沦》的出版,向全国喊出了他的“救救祖国”的第一声,轰动了当时的文坛,“在中国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东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1],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它既是郁达夫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代表作,代表了他一生的总的创作倾向。它表现了郁达夫对封建社会的叛逆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愤怒,对祖国的赤诚和强烈的爱;同时也表现出郁达夫创作中的弱点:严重的感伤颓废情绪,和一些过分的色情、肉欲、变态性心理的描写。这在某些青年中也产生了不良的副作用。

郁达夫回国后,仍在安庆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任教。翌年应聘赴北京大学任经济系讲师,开始与鲁迅交往。在此期间,他除为了维持生活而担任教职外,主要精力都用于文学事业上,先后参加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中华新报·创造日》的编辑工作,并创作了一批小说和散文,辑成《茑萝集》出版。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就是他在这期间创作的。

1925年初,郁达夫赴湖北武昌,应聘任国立武昌大学文科教授,约有一年左右的光景。1926年3月,他为南方革命形势所鼓动,与郭沫若同赴广州,任广东大学文科教授。同年11月离职返上海,主持创造社出版事务,先后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和《新消息》周刊。在此期间,因沉溺于和王映霞的热恋之中,一度意志衰退,工作消沉,引起创造社同人对他的不满;加上一些别的原因,使他和创造社的纠纷不能调和,1927年8月15日郁达夫声明退出创造社。

1927年10月,鲁迅由广州到上海定居。郁达夫开始与鲁迅密切合作。在鲁迅的鼓励和督促下,他的精神振作起来。他先为鲁迅主编的《语丝》写稿,次年又与鲁迅合编《奔流》文学月刊,后来又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还与阿英合作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济难会”主办的《白华》半月刊。

郁达夫在大革命时期,虽然没有像创造社同人郭沫若、成仿吾那样投身到实际的革命斗争中去,但对反动势力却是深恶痛绝的。这个时期他的《日记九种》,虽然沉溺于个人的恋爱纠纷,但对蒋介石的揭露和抨击还是十分激烈的。他在《钓台的春昼》中称蒋为“中央党帝”,说他是“想玩一个秦始皇所玩过的把戏”[2]。他在鲁迅的影响和帮助下,不仅共同主编革命文学刊物,还参加了不少进步团体和社会活动。1928年春经阿英介绍,秘密加入太阳社。1930年2月,和鲁迅、柔石、冯雪峰等发起组织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由鲁迅提名,他列为发起人之一。1932年2月,他和鲁迅、茅盾等联名发表谴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一二八”事变的《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是年冬,又和鲁迅、柳亚子等联名发表《中国作家为中苏复交致苏联政府电》,热烈祝贺中苏两国恢复外交关系。1933年1月,和鲁迅一起加入由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等人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被选为上海分会执行委员。2月,和鲁迅、茅盾等联名发表《为横死之小林遗族募捐启》,强烈抗议和控诉日本法西斯杀害日本共产党员作家小林多喜二。5月,与蔡元培等联名致电南京国民政府,抗议逮捕左翼作家丁玲。8月,与鲁迅等联名撰文欢迎参加国际反战会议代表团。这些都表明了郁达夫追求光明、进步的一面;但另一方面,由于其思想一直处在极为矛盾的错综复杂状态中,他不时表现出消沉、颓废的情绪;又由于他一味迷恋于醇酒美人和湖光山色,工作也十分疏懒。他不听鲁迅的劝阻,于1933年4月举家离开上海移居杭州,过着“隐士”生活。后来又一度由“隐士”而进入政界,去福建任省府参议。这一时期,他写下不少游记小品之类的作品,表现出乐于天命的思想和悠游闲适的情趣。这是他一生中思想最消沉的时期。

1927年至1936年这十年间,是郁达夫创作生活的全盛时期,重要的小说、散文和评论,都是这一时期写作和出版的,《达夫全集》共七册也是这个时期出版的。

郁达夫到福建后,由于民族矛盾的日益加深,使他从消沉中振奋起来,积极投入了抗日救亡宣传鼓动工作,发表了不少主张抗日的文章和演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郭沫若在武汉主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1938年春末,应郭之邀,郁达夫赴武汉任第三厅设计委员。3月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研究部主任,编辑《抗战文艺》。这一时期,他的工作劲头很大,曾到山东、江苏、河南及浙东、皖南前线慰问、采访,写了一些激动人心的战地报告。

1938年10月武汉失陷后,郁达夫应《星洲日报》之聘,于年底携妻王映霞和长子郁飞赴新加坡。于翌年1月9日起,开始主编《星洲日报》副刊《晨星》和《繁星》,后又兼编《文艺》周刊、《教育》周刊、《星洲半月刊》和《星槟日报》的《文艺》双周刊。1941年起,又兼任英政府情报部出版的《华侨周报》主编。郁达夫利用这些宣传阵地,发表了大量宣传抗日的政论、短评、杂文和旧体诗词,号召爱国侨胞支援抗战。他还积极参加当地抗日的社会活动。1941年3月,领衔发表《星华文艺工作者致侨胞书》,抗议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要求团结抗日。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郁达夫担任新加坡华侨组织的文化界战时工作团主席及文化界战时干部训练班主任。12月底,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委员会成立,他又担任执行委员并负责文艺组工作,另兼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

1942年2月,日军逼近新加坡,郁达夫同胡愈之、王任叔、沈兹九等渡海撤退到荷属小岛石叻班让。4月,又辗转到达苏门答腊的小镇巴爷公务(Pajakoem Boeh)。郁达夫化名赵廉,为隐蔽身份和维持生活,在胡愈之等人的资助下,开办了赵豫记酒厂。郁这时生活放荡不羁,结交了很多男女朋友,不慎被日本占领军获悉他精通日语,被迫到武吉丁宜日本宪兵部当翻译七八个月。后设法买通医生,以肺结核为由,离开宪兵部。在这期间,他曾暗中掩护和解救过不少华侨和印尼居民,但也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受到宪兵部的监视。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驻武吉丁宜的日本宪兵部因郁达夫知道他们的一些秘密情报,在撤退前夕的9月17日夜里,将他秘密杀害于武吉丁宜附近的丹戎革岱荒野中,终年四十九岁。

郁达夫在隐居苏门答腊的三年中,作为纪事写过不少旧体诗词。胡愈之曾辑录其《乱离杂诗》十一首,附于1946年9月香港咫园书屋出版的《郁达夫的流亡和失踪》中。1982年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和广州花城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郁达夫文集》十卷,其主要著作均辑集在内。

参考文献

  • 素稚:《郁达夫评传》,上海现代书局1931年12月版。
  • 贺玉波:《郁达夫论》,上海光华书局1932年6月版。
  • 邹啸:《郁达夫论》,上海北新书局1933年6月版。
  • 胡愈之:《郁达夫的流亡和失踪》,香港咫园书屋1946年9月版。
  • 丁易:《〈郁达夫选集〉序》,《郁达夫选集》,上海开明书店1951年7月版。
  • 冯雪峰:《郁达夫生平事略》,《新文学史料》1978年第1辑。
  • 冯雪峰:《郁达夫著作编目》,《新文学史料》1978年第1辑。
  • 姜德明:《鲁迅与郁达夫》,《书叶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版。
  • 陈子善、王自立:《郁达夫忆鲁迅》,花城出版社1982年1月版。
  • 于听:《郁达夫简传》,《富阳党史资料简讯》第13期。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272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