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于右任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于右任历史评价_于右任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8日 阅读:234 评论:0

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化名刘学裕、原春雨,笔名骚心、大风、神州旧主、剥果、半哭半笑楼主、啼血乾坤一杜鹃、关西余子等,晚年号髯翁、太平老人。1879年4月11日(清光绪五年三月二十日)生于陕西三原县东关河道巷。少年时代家境贫寒,父亲于宝文长期在四川江津、岳池等地当学徒,母亲赵氏是甘肃静宁逃荒到陕西的饥民。于右任两岁时,母亲病逝,遂由伯母房氏抚养。他七岁入私塾,十一岁时随名儒毛经畴(字班香)读经书、习诗文。

1895年,于右任以案首入三原县学,为秀才,随后在泾阳味经书院、三原宏道书院、西安关中书院继续求学。1898年,以岁试第一名补廪膳生,并得到陕西提学使叶尔恺(字伯皋)的赏识,誉为“西北奇才”,并在传见时授以薛福成的《出使四国日记》,勉励他关心国际形势。经叶尔恺识拔,于右任声誉渐起。其时于右任还受教于朱先照(字佛光)、刘光蒉(字古愚)等人。叶氏离职后,沈卫(字淇泉)继任,对于右任亦十分器重。时逢陕西大旱,饥民死亡甚多,沈卫在三原开设粥厂赈救,特调正在宏道书院读书的于右任为粥厂厂长,这是于右任步入社会之始。1900年春粥厂结束后,沈卫送于右任到西安陕西中学堂就读。1903年,于右任考中举人,嗣后应商州知州杨宜瀚之邀,赴商州任州立中学堂监督。

义和团运动前后,于右任写了大量抨击时政、忧国忧民的诗篇,1903年冬结集为《半哭半笑楼诗草》在三原出版。诗中大声疾呼,“太平思想何由见,革命才能不自囚”;借古讽今地写道,“女权滥用千秋戒,香粉不应再误人”[1],影射指斥慈禧。三原县令德锐看到诗集,立即上报陕西巡抚升允。升允从前对于右任指斥时政的言论已有所闻,又得德锐密报,遂以“逆竖昌言革命,大逆不道”等语上奏清廷[2]。1904年春,清廷密旨拿办,其时于右任在开封参加会试,接到家信,迅即逃往上海。途经南京时,感慨赋诗:“虎口余生不自矜,天留铁汉卜将兴。短衣散发三千里,亡命南来哭孝陵。”[3]抒发决心与清王朝坚决斗争的宏愿。

于右任到上海后,得震旦学院监院马相伯之助,入该学院读书,且免收其学膳费。他入学不久,震旦学院主管教务的法籍神甫乘马相伯生病之机,干预校务,引发风潮。马相伯愤而辞职,进步学生亦相率离校。为解决离校学生的求学问题,马相伯与于右任、邵力子等人筹办复旦公学,于1905年中秋节正式开学。同年冬,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为反对日本政府颁布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许多人忿然回国。于右任与王敬方等又发起筹办中国公学,使返国学生不致失学。他还任复旦公学和中国公学的国文教员。

1906年4月,于右任赴日本考察新闻业务,在东京由陕西留日学生康宝忠引荐结识孙中山,11月经胡汉民、康宝忠介绍加入同盟会。孙中山对于右任十分器重,委任他为长江大都督,负责上海一带同盟会事务。1907年4月2日,于右任任社长的《神州日报》在上海创刊发行,销路甚畅。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又创刊《民呼日报》。《民呼日报》发表了许多揭露和抨击清王朝、陕西官员黑暗统治的文章,并配以漫画,增强了宣传效果。陕甘官员以甘肃赈款事罗织罪名,租界当局于8月2日拘捕了于右任,后事实大白,在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下,租界当局释放于右任,却明令将其驱逐出租界,并吊销《民呼日报》执照。但是于右任并未屈服,10月3日,他创办的《民吁日报》又在《民呼日报》原址发行,因不便公开出面,以范光启为社长。不久,租界当局又以该报发表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杀日本驻朝总督伊藤博文的消息为借口,查封了《民吁日报》。在沈缦云等大力资助下,于右任筹办的《民立报》于1910年10月11日问世。《民立报》资金雄厚,以于右任、宋教仁、张季鸾等为骨干,在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当时国内发行量最多、影响最大的报纸。于右任以“骚心”、“骚”等笔名,在《民立报》上发表了大量文章;为掩护宋教仁的革命活动,在宋离沪期间,他还以宋教仁的笔名“渔父”为名在《民立报》上发表文章。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于右任与陈其美等人组织武装力量,制定起义计划,为上海的光复起了重要作用。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右任为交通部次长,因交通总长汤寿潜未到任,于实际主持部务。在任期间,创办沪宁铁路夜车,开创我国夜间通火车的先例。不久,孙中山辞临时大总统职,于右任回上海继续主持《民立报》。1913年“宋案”发生,“二次革命”失败,《民立报》被迫停刊,于右任流亡日本。次年回国,奔波于北京、南京、上海等地,曾以卖字维持生活。

1918年春,胡景翼等人起兵在三原组成陕西靖国军,反抗依附段祺瑞的陕西督军陈树藩。为统一靖国军的行动,8月于右任由上海回陕西三原就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领导缺饷少械的靖国军与五倍于己的敌军进行艰苦的斗争。他置生死于度外,在致上海友人的信中写道:“故人厚我,当捡我骸骨于战场灰烬中也。”[4]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他还尽力关怀地方文化教育事业,了解学校情况,组织三原县城各校轮流举办学术讲演会。他把自己有关新教育的设想及改造社会的计划写信告诉孙中山,孙在复信中赞扬说:“于干戈扰攘之秋,犹能放眼远大,深维本根。”[5]陕西靖国军解体后,于右任于1922年8月13日到上海,翌日,孙中山亦到上海。他向孙中山汇报了陕西靖国军的成败始末,以未完成中山先生重托,有负厚望而引咎自责,孙中山满怀信心地对他进行了安慰。于右任根据自己和孙中山遭受挫折的深痛教训,很想投身教育界,培养一批有益于国家的人才。恰在这时,东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学生驱逐不称职的原任校长,请于右任出任校长。于右任接受所请,建议改校名为上海大学。1922年10月23日,上海大学召开成立会,于右任到校就职。为办好上海大学,于右任与中国共产党人通力合作,邓中夏任总务长,瞿秋白任社会学系主任,蔡和森、恽代英、沈雁冰等人在该校任教,使上海大学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内很有影响的大学。

1924年1月,于右任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月31日,由孙中山主持召开的国民党一届一中全会上,任命于右任为中国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人农民部长。于右任非常赞同孙中山联俄、联共进行革命的政治主张,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在此革命期间”“合则两益,离则两损。”1924年10月,冯玉祥、胡景翼等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贿选政权,于右任参与密谋,并于11月应胡之邀请赴北京。12月,孙中山亦应冯、胡等人邀请到京,任命于右任、汪精卫等组成北京政治委员会,处理北方国民党政务。孙中山在京病重住院期间,于右任参加了《总理遗嘱》稿的讨论。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于右任题赠挽联:“总四十年胼手胝足之工,直是为生民立命,为一地立心,历程中揖让征诛,举同尘土;流九万里志士劳民之泪,始知其来也有因,其生也有自,瞑目后精神肝胆,犹照人寰。”[6]高度评价了孙中山一生的功绩。7月,广东国民政府成立,于右任为委员之一。12月,段祺瑞改组国务院,任命于右任为内务总长,未就。

1926年四五月间,中共北方局书记李大钊请于右任赴苏联敦促冯玉祥回国,重整旧部,响应广东国民政府领导的北伐,解除河南军阀刘镇华部对西安的重兵围困。于欣然同意前往,7月抵达莫斯科。在苏期间,受到斯大林的接见。在与冯玉祥商讨计划后,先期经蒙古回国。9月16日,冯玉祥在内蒙古五原举行誓师大会,于右任代表国民党中央向冯玉祥授旗,同时迅速组成以冯玉祥为总司令、于右任为副总司令的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接着,于右任指挥大军经银川、平凉等地进入陕西。11月下旬,刘镇华部全线溃退,解了西安之围,于任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兼陕西省主席。于右任主持陕西军政期间,西安一度成为北方革命运动中最活跃的城市,有“南广州北西安”之誉。

1928年2月,在国民党二届中央执委会二次会议上,他连任中央执委会常委,还当选为国民政府常委、军事委员会常委。3月,任审计院长。从1931年春起,于右任任监察院院长直至逝世,长达三十余年。他任监察院院长之初,曾满怀信心地宣布:一个蚊虫,一个苍蝇,一个老虎,只要他有害于人民,监察院都给他平等的待遇,并不打了小的,忘了大的。在多次碰壁之后,他感慨地说:“打苍蝇也要受到限制,更谈不上打老虎了。”[7]

抗日战争时期,于右任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爱国活动。他以监察院院长身份,组织战区巡察团、战区风纪巡查团、战区行政工作考察团,派赴各地视察伤兵、慰问民众,对战时医院的伤兵治疗、难民安置等工作进行检查。于右任自己也身体力行,亲自参加。他写了许多充满激情的爱国诗篇,颂扬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事迹。皖南事变发生后,于右任从女婿屈武口中得知事变真相,气愤地拍着桌子大声说:“这种破坏两党合作的行动简直就是破坏抗战,我一定要讲话。”[8]于右任是声誉很高的书法家,对抗日前线归来请他写字留念的将士,有求必应,且不让别人代笔。1943年河南省旱灾严重,于右任卖字捐款八十万元,比当时各界给河南捐款的总数还多四十万元。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右任极力希望通过和谈解决国内问题。1945年9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他曾设宴款待,公开支持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和平建国。1949年2月,颜惠庆、章士钊等组成的“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到北平等地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协商和谈事宜,代表团返回南京时,于右任亲赴机场迎接。4月,国共和谈正式在北平举行,李宗仁原拟派于右任作为特使去北平,嗣因情况变化,未成行。周恩来曾请屈武转告于右任,如果南京政府拒绝批准《和平协定》,希望于留在南京,与张澜等人组织新政协。但在11月,于右任被胁迫去了台湾。

于右任晚年以多病之身,十分思念远在家乡的亲人。1962年1月24日,他以痛切的思乡之情写了一首催人泪下的诗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这首诗写出了海峡两岸华夏子孙渴望早日团聚的共同心声,成为脍炙人口的诗篇。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因病在台湾逝世。他的诗文、讲演稿、墨迹,由有关人士编为《于右任先生诗集》、《于右任诗歌萃编》、《于右任先生文集》、《于右任文选》、《于右任先生演讲集》、《于右任墨迹选》、《于右任草书集》等。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271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