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于学忠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于学忠历史评价_于学忠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8日 阅读:129 评论:0

于学忠,字孝侯,山东蓬莱人,1890年11月19日(清光绪十六年十月初八)生于旅顺[1]。其父于文孚曾任毅军帮统,与米振标、张作霖等同为毅军创建人宋庆的部下。

于学忠幼年随父在军营中,1904年肄业于毅军所办随营学堂,1908年考入通州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1911年毕业。随后在毅军中任排、连长。1912年于学忠随毅军进驻热河,1914年被热河林西镇守使米振标提拔为镇守使公署中校副官长。

1917年北洋陆军第十八混成旅在湖北成立,赵荣华任旅长。赵曾任职毅军,原隶于文孚部下,乃电召于学忠至襄阳,任为炮营营长。1920年直皖战争中,于随赵旅参加对皖系吴光新作战,将吴部包围缴械。1921年秋,川、鄂战起,熊克武、刘湘进攻湖北。赵荣华旅防守宜昌,战事失利,准备放弃。适逢两湖巡阅使吴佩孚亲至宜昌督战,于往见吴,面陈反攻计划,吴即采纳。后激战五昼夜,击退川军。于因此被吴佩孚赏识,升任该旅第二团团长。1922年7月,四川爆发拥护孙中山的熊克武与拥护曹锟的杨森、刘湘两军的战争,年底吴佩孚派赵荣华、于学忠率部由湖北施南入川援助杨森、刘湘,攻击熊克武。不久,赵荣华因抗拒军令被撤职,吴佩孚任命于学忠为第十八混成旅旅长。

1925年10月,吴佩孚至武汉,经孙传芳、萧耀南等拥戴为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吴整编直系各军,授于学忠为第二十六师师长,仍驻施南。1926年7月北伐战启,国民革命军席卷两湖,吴佩孚逃入河南。于学忠时任长江上游副司令,驻宜昌,不愿背吴,便率部北撤。于撤至老河口时,接吴佩孚电令,任为第九军军长兼荆襄警备总司令,嗣再撤至河南邓县。1927年5月,吴佩孚逃到于学忠军中暂住,不久去四川暂依杨森、刘存厚。于学忠表示随吴佩孚同进退,遂于1927年6月下野,返回蓬莱故里。

于学忠下野后,所部归冯玉祥统辖。不久,于部师、旅长不满冯玉祥吞并异己,又将队伍拉至安徽蒙城,并派人找于想办法。事为张作霖父子所闻,即邀于到北京商谈。于学忠从此转入奉系,被任命为镇威军第四方面军团第二十军军长,仍统原部。

1928年6月,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继掌东北军政,任于学忠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公署军事参议官、临绥驻军司令,驻山海关。

1930年3月,冯(玉祥)、阎(锡山)、桂(李宗仁、白崇禧)三派结成反蒋联盟,与蒋介石在中原混战。当时张学良拥兵关外,具有举足轻重之势。蒋介石多次派代表拉拢东北军出兵进关,未有结果,便阴谋分化东北军,派人几次去信笼络于学忠,劝于举兵西向,愿以华北地位为交换。于表示唯张学良之命是从,未允。蒋又用重金收买于部二十三旅旅长马廷福,于采取措施制止了这一阴谋。至9月18日,张学良进兵关内,于学忠率第一军由沈阳出发,9月26日进驻北平。经张学良保荐,国民政府发表于学忠为平津卫戍司令兼五十一军军长。

1931年4月,张学良在北平成立“陆海空军副司令部行营”,坐镇北平。7月,石友三反蒋。蒋命张把在关外看家的东北军大部调入关内讨石,并发表于学忠为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负平汉线作战之责。于率所部与王树常第二集团军及南路刘峙指挥的中央军,合力夹击石军奏捷。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图谋控制华北,平、津时局紧张。1932年8月17日,国民政府将于学忠的平津卫戍司令与王树常的河北省主席对调,于赴天津就任河北省主席。1933年3月热河失陷,4月张学良被迫下野出国,临行前将东北军大部分交于学忠指挥。日本侵略者曾用种种手段对于学忠进行利诱和威胁,于皆不为所动。1935年6月,北平军分会委员长何应钦屈服于日本军阀的要求,与日本天津驻屯军司令梅津美治郎达成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日方所提出的“觉书”第一条即为罢免于学忠,要求将于部五十一军撤出河北[2]。为了迁就日本侵略者,何应钦几次亲自打电话逼于辞职,均遭于拒绝。5月31日国民政府乃命于将河北省府由天津迁往保定;6月6日又免去于学忠河北省主席职务,改任为川陕甘边区“剿匪”总司令,令其率部开赴西安(后驻天水)。11月1日,于被任为甘肃省主席。1935年11月,国民党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前,于学忠由兰州到西安,12月11日参加了张学良召集的东北军高级将领会议。于虽力主慎重,但同意张采取“兵谏”的决定,并在八项抗日爱国主张上联署。12月12日,于学忠电报指示驻兰州的于部遵张学良命令将驻兰州的胡宗南部队、甘肃绥署(主任朱绍良在西安开会)特务营及与军统有关的警察解除武装,并扣押了复兴社特务头子兰州警察局局长史铭及绥署的高级官员,响应和支持了西安事变。此后于学忠不断往来于西安、兰州之间,一边主持甘肃工作,一边参加西安各种会议。

12月25日,张学良陪送蒋介石回南京,被蒋扣押。于学忠奉张手谕,全权负责东北军。在此期间,于为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要求蒋介石释放张学良,做了不少努力,并采取措施保存了在东北军内的进步力量[3]。蒋介石在无理判处张学良后,又派五个军进逼西安,并在1937年1月4日将杨虎诚、于学忠撤职留任。1月5日,于学忠同杨虎城通电质问国民政府:“调兵西进,是何居心?”1月中旬国民政府提出改编东北军、西北军的甲、乙两案[4],为此于学忠先后到杭州、奉化、南京和上海四次见蒋介石,并极力要求释放张学良。在蒋扣押张学良并对西安步步进逼的形势下,东北军内部发生“和”与“战”的激烈分歧。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1月30日晚,于学忠、杨虎城同中国共产党全权代表周恩来会商,决定坚持和平解决。2月4日,于学忠与杨虎城及两军高级将领联合发表宣言,说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经过。2月8日,蒋介石的中央军进入西安,东北军接受乙案,准备东调。蒋介石、何应钦等便以处理善后为名,加紧分化、瓦解东北军的活动。1937年4月,蒋调于部五十一军往蚌埠、淮阴、宿县,发表于为江苏省绥靖公署主任,驻淮阴。

1937年7月抗战开始,蒋介石调五十一军到山东担任海防,8月任命于学忠为第三集团军副总司令。12月中旬于军进击青岛,摧毁一批日本企业,25日退出青岛。次年1月,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不战而逃,日军未遇抵抗即占领济南和山东大片土地。此时国民党政府决定将山东军队统交于学忠指挥,任于为第三集团军总司令。1938年初,五十一军参加淮河战役,于学忠率领将士浴血奋战,毙伤日军九千余人,完成了稳定淮河防线的战役任务。此后,于率部参加台儿庄战役及武汉保卫战,全军将士英勇杀敌,牺牲惨烈,在保卫祖国、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争中作出了贡献。于军和其他东北军一样,由于蒋介石对非嫡系部队的歧视,在战争过程中受到的损失,得不到补充,实力不断削弱。

1939年,于学忠被任命为苏鲁战区总司令,指挥东北军五十一军和五十七军从大别山鄂、豫、皖地区越过陇海路、津浦路,向敌后鲁南进发,在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处,与八路军交错驻防。1941年底,于任山东省主席。1944年,卸去苏鲁战区总司令职,任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学忠任国民政府军事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49年初,蒋介石曾胁迫于去台湾,于藏在四川乡间未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学忠作为爱国民主人士,1952年12月担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1954年8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9月任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2月任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1956年,被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三届中央委员。

1964年9月22日于学忠病逝于北京。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271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