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叶圣陶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叶圣陶历史评价_叶圣陶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8日 阅读:165 评论:0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号圣陶,笔名叶陶、王钧、郢生等,后以号行。江苏苏州人,1894年10月28日(清光绪二十年九月三十日)出生。父叶钟济,字仁伯,在苏州城内为一家地主做账房,以微薄收入维持一家生计。

叶钟济家教颇严,叶圣陶四五岁时,就开始识字描红,当他五岁进书塾时,识汉字三千左右,并已练就一手挺拔秀丽的好字。翌年转学到张承胪塾馆就读。同学中有顾颉刚、王伯祥、郭绍虞等。叶圣陶虽然对《三字经》、《千字文》和“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不感兴趣,对只背不讲的教学方法也颇不满,但为了应付严师的管教,还是认真背诵。课余,叶圣陶过得很愉快,在他七八岁时放学回家后,父亲常带他去听说书,大书如《水浒传》、《三国志》,小书如《珍珠塔》、《描金凤》。再大一些,他又跟父亲看昆曲。这些民间评书和戏曲,培养了叶圣陶对文艺的兴趣。

1906年,叶圣陶进刚创立的夏侯桥长元吴公立高等小学,除国文课外,开始学习历史、地理、博物、体育等课程。叶圣陶学业优异,三年制的小学他只读了一年便考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即草桥中学)。这所中学在教学制度、课程设置方面都取法于日本模式,使叶圣陶在智育、体育的发展上都有很大的长进。著名南社诗人胡石予在此校任教,在学生中颇有声望;王伯祥、吴宾若、范烟桥、郑逸梅等和叶圣陶同窗共砚,争相传录诗稿,以圣陶所录诗稿最为工整。翌年,他和同学顾颉刚等组织诗社,起名“放社”,取放言高歌之意。他们经常在一起吟诗、联诗,填词,唱和,抒发少年志向和抱负。这期间,叶圣陶对文学已有多方面的爱好,除做诗外,课余经常阅读《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明清白话长篇小说,又从英语课文中读到了华盛顿·欧文的《见闻杂记》、爱迪逊的《文报捃华》和古德斯密的《威克斐牧师传》,那些富于情趣的描写,具有深刻寓意的叙述,清新明丽的风格,使叶圣陶爱不释手,赞赏不已。1909年,叶圣陶曾由学校推荐报考苏州存古学堂未果,遂与同学王伯祥、顾颉刚等组织国学研究会,创办油印刊物《学艺日刊》。至1911年,叶圣陶阅读和写作高度已达到相当的水平。这时他最喜爱阅读的是于右任、宋教仁等主办的《民立报》上发表的胡寄尘和柳亚子主编的文艺副刊上的诗作,常和同学一起吟诵传抄南社诗人高天梅、王西绅及革命党人马君武的诗文,并开始向《民立报》投稿。同时,他和同学创办油印学刊《课余丽泽》,并开始在刊物上发表一些短评和诗文。

1911年冬,叶圣陶中学毕业,由于家境困难,无力支持他升学读书。翌年春,经袁希洛介绍,他到苏州干将坊的言子庙初等小学当教员,从此开始了他的长达五十多年的教育生涯。当时上海、苏州等地开始有社会党组织,叶圣陶与好友顾颉刚等同时加入中国社会党。不久社会党首领江亢虎被北京政府逮捕,翌年袁世凯通令查禁社会党,社会党很快解体。

1914年,叶圣陶的父亲失业,自己的小学教师的位置又被人挤掉,全家经济窘迫。叶圣陶开始写作文言小说,投寄上海《小说丛报》、《礼拜六》、《小说海》等刊物。在半年中,所投的十多篇小说均被采用,这是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开始。这些刊物强调趣味娱乐,迎合小市民口味。然而叶圣陶所发表的十多篇文言小说,却“不作言情体,不打诳语”[1],旨在写实,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其中《穷愁》、《贫女泪》等,告诉人们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具有相当深刻的社会意义。

叶圣陶失业一年后,于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所办的尚公小学任教。他一面教国文课,一面为商务编写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任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校长吴宾若的邀请,叶圣陶与王伯祥一起去该校任教。三人“情如手足,无分彼此”[2],进行教育实验,在学校里创办农场、书店、商店,开设博览馆、音乐堂、篆刻室,建造戏台,组织编演话剧,进行文明宣传和爱国宣传。叶圣陶亲自指导学生编演、篆刻。1918年,新文化运动正在酝酿。叶圣陶在新思潮的推动下,创作欲也开始冲动,渐渐把兴趣转移到白话小说的创作。他在1918年2月出版的《妇女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青宴琐谭》,抨击了重男轻女的旧传统,提出了对妇女教育的重要性,肯定了妇女在整个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表现了他进步的社会观和妇女观。1919年1月,北京大学成立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同年3月,叶圣陶经顾颉刚介绍,加入新潮社,并开始为《新潮》写小说和评论。为推动小学教学改革和社会改革,他在《新潮》上连续发表《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和《评妇女参政运动》等论文,被鲁迅称为是在新潮社中“有更远大的发展”[3]的作家。五四运动爆发后,叶圣陶积极投身到新文化运动的激流中,他在甪直创办了《直声》文艺周刊,宣传新思想。

1920年冬,叶圣陶和郑振铎、周作人、郭绍虞等十二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在创作上提倡为人生的艺术,主张写实主义。从此以后,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小说月报》成了叶圣陶的创作园地,他的创作一直遵奉着“为人生的艺术”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自1921年起,叶圣陶为求生计,四处奔波,工作多变。7月,到上海中国公学中学部任教,不久因学校当局不能实施教学改革方针,愤而辞职;11月,到杭州第一师范任教,与朱自清联床共灯。当时“一师”学生冯雪峰、柔石、魏金枝等成立“晨光文学社”,叶被该社请为顾问。1922年初,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请,往北大中文系讲授作文课,在北大任教仅一个多月,因妻子分娩南回。不久应复旦大学教授、神州女校教务长谢六逸之邀,往该两校讲授新文学和国文课。

1923年,叶圣陶重回商务印书馆,任国文部编辑,全家迁居上海。直至1930年的七年中,叶圣陶除编辑工作外,还积极参加文化界、教育界的进步活动。1923年3月,他与郑振铎、王伯祥等十人在上海发起组织朴社,每人每月出资十元,集资出版著作。上海朴社解体后,又和顾颉刚、范文澜等筹建北京朴社,继续集资出书。是年冬,叶圣陶负责处理文学研究会的日常工作,在家门口挂“文学研究会”的牌子,主编《文学周报》。1925年春,叶圣陶热心支持匡互生、陶戴良等创办立达学园,并加入立达学会。五卅惨案发生后,叶圣陶不仅写文章声援反帝爱国斗争,而且参加了实际活动。6月1日,他与胡愈之、应修人等上海学术团体对外联合会同人集会,对上海报纸“对于如此残酷的足以使人类震动的残杀,竟不肯说一句应该说的话”[4],表示愤慨,并决定创办《公理日报》,从社会舆论上支持五卅运动。叶圣陶参加了这份报纸的筹备和编辑工作。该报虽只出版发行二十二天(6月3日至6月24日),但在支持工人学生运动,揭露英、日帝国主义罪行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却是巨大而深远的。正如火雪明在《一年中的上海报潮》一文中所指出,“五卅”惨案后,“有许多爱国学者组织了几种报纸,其中要推《公理》的议论尤其中理而宏达”[5]。同月,叶圣陶又参加了由沈雁冰、杨贤江等发起的上海教职员救国同志会,进一步表明坚决和学生与各界共同反帝、合力救国的立场。同年12月,叶圣陶偕夫人到闸北青云路广场参加市民反帝大会,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1926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党的外围组织中国济难会成立,其主要任务是营救革命者和救济被捕革命者的家属,叶圣陶受杨贤江委托,创办和主编济难会机关刊《光明》半月刊。在他主编《光明》期间,为营救共产党人和革命同志做出了很大的努力。8月6日,上海创造社被淞沪警察厅所封,并逮捕了柯仲平等四人,叶圣陶为此在《光明》上特辑了《涂炭日志》。1927年2月16日,叶圣陶和郑振铎、胡愈之等一起组织成立“上海著作人公会”,并由叶圣陶起草《缘起》,支持周恩来领导的上海工人运动。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成功后,叶圣陶积极参加临时革命政权组织——上海市民代表会议的活动,并受临时革命政权委派,与王伯祥、计硕民往苏州接收学校。“四一二”政变后,叶圣陶由苏州返上海。5月,郑振铎赴欧游学,《小说月报》由叶圣陶代理主编。他在主编《小说月报》期间,提倡作家“要写这不寻常的时代里的生活”,发表了不少反映大革命时代的作品。他自己率先写出了谴责“清党”大屠杀的短篇小说《夜》。在这期间,他发现和培养了一批新进作家,如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巴金、丁玲等,都受过叶圣陶的奖掖,巴金的处女作《灭亡》、丁玲的成名作《莎菲女士日记》,都是经叶圣陶之手得到发表的。

五四运动唤醒和觉悟了叶圣陶,使他坚定地走上了现实主义创作道路。自“五四”之后的十年间,是叶圣陶创作史上的一个高潮,写下了大量的小说、散文、童话、诗歌、剧本和评论,尤以小说创作成就最大。先后出版了新诗集《雪朝》(八人合集,1922年),小说集《隔膜》(1922年)、《火灾》(1923年)、《线下》(1925年)、《城中》(1926年)、《未厌集》(1928年),长篇小说《倪焕之》(1928年),散文集《剑鞘》(与俞平伯合集,1924年),童话集《稻草人》,剧本《恳亲会》(1925年)、《蜜蜂》(与何明斋合编,1926年)、《风浪》(与何明斋合编,1928年),评论集《作文论》(1924年)、《文章讲话》(与夏丏尊合著,1928年),此外还整理校点古籍和编写教科书多种。叶圣陶这一时期所创作的五本短篇小说集,忠实地反映了我国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和“四一二”政变这一风云变幻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展现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社会人物画卷。夏丏尊认为《倪焕之》的出版,“不但在作者的文艺生活上是划一时代的东西,在国内的文坛上也可以说是划一时代的东西”[6]。茅盾则称誉它是一部“扛鼎”之作[7]。因为它不只是“教育文艺”,而是写出了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这段时间内我国的社会现实,是对中国革命命运和他个人生活道路的一次成功的反思。他的童话《稻草人》是具有开拓意义的创作,鲁迅称之“是给中国的儿童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8]

1930年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左联”领导人为了开展工作方便,请叶圣陶、陈望道等知名人士留在外面工作。叶圣陶没有加入“左联”,但他和“左联”领导人鲁迅、冯雪峰、茅盾等保持密切的关系。同年夏,叶圣陶主编《妇女杂志》。年底辞去商务印书馆职务,改任开明书店编辑。1931年1月,叶圣陶与鲁迅、杨杏佛等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从2月起,主编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杂志。“九一八”事变后,叶圣陶与夏丏尊、周建人等二十余人参加发起上海文化界反帝抗日大联盟,并被推选筹备出版该盟机关刊《文化通讯》。翌年“一二八”战争爆发,他和鲁迅、茅盾等四十三人列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揭露和抗议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2月,与鲁迅、茅盾等一百二十九名爱国人士列名发表《为抗议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年底国民政府宣布与苏联复交,叶圣陶与鲁迅、柳亚子等五十五人列名发表《中国著作家为中苏复交致苏联电》。1934年夏,上海文化界兴起一股“读经运动”和“复兴文言”的逆流,叶圣陶和陈望道、陈子展等在上海福州路印度咖喱饭店集会,针对这股逆流,提出提倡大众语的口号,展开大众语的讨论。同时他和朱自清、巴金等列名发表《推行手头字缘起》,提出推行简化汉字的主张。“左联”解散后,1936年叶圣陶参加发起中国文艺家协会。

自“左联”成立至抗日战争爆发的八年中,叶圣陶逐渐由文学创作转向写作指导。这一时期,他的创作明显减少,仅出版了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1931年),散文、小说集《脚步集》(1931年),散文集《未厌居习作》,小说童话集《四三集》(1936年);而更多的则是对中学生的写作指导方面的著作:他和夏丏尊合著的《文心》(1934年)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从30年代起一直流传不衰,在国内外至少有三十种以上的翻印本;另外如《文章例话》(1937年),以及与人合编的《文章讲话》(1938年)、《阅读与写作》(1938年)、《开明文学辞典》(1932年)、《开明国语课本》(1934年)、《国文百八课》(1935年)、《初中国文教本》(1937年)等,在当时中学国文和写作教学中都发生过巨大的影响。

1937年抗战全面开始。8月16日,开明书店的编辑、印刷、出版、发行部门,均毁于日寇炮火,叶圣陶主编的《中学生》、《新少年》相继停刊。叶与开明书店经理章锡琛、范洗人等到汉口准备筹建开明书店编辑部,后因由上海运往汉口的印刷机器和书籍纸张在镇江附近遭劫,又加之汉口形势吃紧,遂放弃在汉口筹建计划。1938年初,叶赴重庆,先后在重庆巴蜀学校、中央国立戏剧学校和复旦大学任教,并担任《抗战文艺》和《国讯》旬刊编委。同年11月,应邀到乐山武汉大学任教,全家迁居乐山。1939年5月,《中学生》杂志改名《中学生战时半月刊》在桂林复刊,叶圣陶任社长兼主编。1940年6月,叶去成都任四川教育厅教学科学馆专门委员,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并担任《文史教学》、《国文杂志》和《笔阵》编委、主编等职务。1942年,开明书店在成都设立编译所办事处,叶辞去教学科学馆职务,回开明办事处主持工作。1943年,叶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理事,以后一直主持《中学生战时半月刊》(后改名《中学生战时月刊》、《中学生》)的编辑工作。抗战胜利后叶返上海,任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部长,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叶圣陶应中共邀请,于1949年1月秘密离开上海,绕道香港进入山东解放区,3月抵北平,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并参加筹备第一次文代会,在第一次文代会上被选为全国文联和作协委员。同年9月他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

在动荡的战争年代里,叶圣陶在完成繁忙的编辑、教学和社会工作外,仍不间断写作,先后出版了散文集《西川集》(1945年),并与人合写了《精读指导举隅》(1942年)、《略读指导举隅》(1943年)、《文艺写作经验谈》(1943年)等指导阅读和写作的著作,此外还编选了国文读本多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叶圣陶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先后担任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当选为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历任全国政协第一至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主席等重要职务。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在北京病逝。

叶圣陶的著作建国后曾多次再版重印,主要有《叶圣陶选集》(1951年)、《叶圣陶短篇小说集》(1954年)、《叶圣陶童话选》(1956年)、《叶圣陶文集》(三卷本,1958年)、《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1980年)、《叶圣陶集》(多卷本,江苏教育出版社陆续出版)等。还出版有新作散文集《小说十篇》(1958年)和诗歌集《箧存集》(1960年)等。

参考文献

  • 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编:《叶圣陶集》第1—26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1994年版。
  • 陈辽:《叶圣陶评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 叶至善编:《叶圣陶》,香港三联书店1983年版。
  • 商金林:《叶圣陶年谱》,《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1期至1982年第1期。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270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