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叶企孙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叶企孙历史评价_叶企孙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8日 阅读:124 评论:0

中国优秀的物理学家、教育家叶企孙(原名叶鸿眷)。1898年7月16日(清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八日)生于上海。父名叶景澐,清末举人,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曾赴日考察教育,担任过北京清华学校国文教员、上海教育会会长、江苏第三中学校长等职。

叶企孙幼时在上海读书,1913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高等科,1918年去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物理,1920年获学士学位。同年入哈佛大学研究物理,1922年获硕士学位,1923年获博士学位。以后又去德、法考察半年。1924年3月回国,在南京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前身)任物理系教授,讲授力学、电子论、近代物理学等课程。

1925年,清华学校改为清华大学,叶企孙应聘到清华建立物理系。1926年开始,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1930年曾去德国休假一年,研究量子力学。在清华他曾讲授普通物理、力学、热力学、分子物理、光学等课程。

抗战爆发后,清华内迁。1938年11月至1941年8月,叶企孙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担任物理系教授。清华大学单独在昆明办有金属研究所、无线电研究所、航空研究所、农业研究所和社会调查研究所,叶企孙为研究所委员会主席。

1941年9月,叶调任重庆中研院总干事,当时朱家骅代理院长,由总干事主持日常工作。1943年叶当选为中研院的评议员。同年9月回西南联大任原职,1945年并兼理学院长。

1946年10月,清华复校迁回北平,叶仍任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北平解放后,1949年5月叶企孙兼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1952年高等院校改革,清华物理系并入北京大学,叶企孙担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北大物理系金属物理及磁学教研室主任和物理学教授。1950年后,他还兼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常务委员、应用物理所和近代物理所的学术委员、历史研究所的研究员、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和研究员等职务。

1949年他出席了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被选为政协委员。他还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

为了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叶企孙早在1924年就参加中国科学社,担任理事和《科学杂志》编辑。1932年中国物理学会成立,叶为发起人之一,他曾担任第一届常务理事、副会长,第二届会长。1946年又一次当选常务理事和理事长(会长改名理事长)。1950年担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叶企孙对中国物理学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青年时期留学美国时,对物理学研究就有了突出成就。他和杜安(W.Duane)及帕默尔(H.H.Palmer)合作的《普朗克常数h值的测定》一文,发表于1921年美国科学院院报和美国光学学会学报。普朗克(M.Planck)最早测定h值为6.548×10-27尔格秒。其后他人屡次有所修订,而叶等人的测定值是(6.556±0.009)×10-27尔格秒。这个测定值在其后十余年中曾为大家所采用。

他的第二个重要学术成就,是流体静压对铁、镍、钴的磁导率的影响。这项研究工作是他在哈佛大学独立完成的,因此获得博士学位,论文载于1925年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报。高压对铁、镍的磁化影响的研究,日本科学家在19世纪末便开始了,当时在实验室内只能达到二百多个大气压,效应不显著。叶企孙一面改进测量方法,一面使用流体静压,使压力增高到一万二千个大气压。对此他作了理论分析,虽不能与实验数据定量符合,但得到了定性解释。他的这项研究,在布里奇曼(P.W.Bridgman)所著的《高压物理学》中,有较详的评述。

叶企孙是中国物理学界研究磁学的第一人。他留学回国后,引导施汝为研究这项工作,送施去美国耶鲁大学研究磁学。至今我国磁学这一领域已经人才辈出,成果累累。

叶对自然科学史研究造诣也很深。他精通我国天文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等,对阿拉伯天文学史也有研究。

叶企孙最大的贡献是在物理学教学方面,他培养了多位年轻优秀的物理学人才。他在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先后工作五十余年,一直没有离开教育岗位,并始终坚持授课和指导研究生。他不仅讲授物理学方面许多课程,而且始终保持敏锐、活跃的学术思想。清华物理系初创时,他注意建立实验室,提倡理论与实验并重。教育与科研并重.他和郑衍芬合编的《初级物理实验》,成为当时大学普通物理实验教材。

他爱护青年,培养后进,对于那些踏实努力搞研究做学问的青年人,时常给予亲切的鼓励,而且大胆使用,不次擢拔。华罗庚由一个抄写员提拔为大学助教就是他的建议。1925年创建清华物理系时,他先后聘请了一批崭露头角的年轻物理学家,如萨本栋、吴有训、周培源、赵忠尧、任之恭、霍秉权等担任教授,使清华物理系在几年之中达到当时的国际水平。他所领导的理学院其他各系的学术水平,也居于全国最先进的行列。

他因人施教,善于识别人才。赵忠尧、王淦昌原来都是学化学的,叶建议他们转学物理,后来都成了有名的物理学家。

清华物理系(1925—1937)在叶企孙和他的同事努力下,培养出很多人才,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我国物理学界的著名专家。如王淦昌、钱三强、施士源、周同庆、彭桓武、王竹溪、何泽慧、王大珩、龚祖同、赵九章、傅承义、钱伟长等。在西南联大时期,他培养的学生则有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陈篪等。

1925年,清华留美公费生改为面向全国招考,叶企孙主持这项工作。他从推进我国科学事业发展出发,设立留学生的名额不限于物理方面,其他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各学科都给予通盘考虑。他特别关注建设需要而国内基础又薄弱的学科(如地球物理、应用光学、弹道学、物理冶金学等),为之设立一定数量的名额。他办事公正,每次设立名额和主持招考,从不徇私。他不仅关心清华、西南联大、北大等他执教的学生,也同样关心全国其他大学的青年,他曾鼓励大同大学毕业的钱临照投考公费留英。他对青年既关心备至,又严格要求。他招收研究生,总是严格按照考生成绩,从不徇情照顾。他治学严谨,为研究生改论文总是字斟句酌,数据都要重新算过。

叶企孙富于正义感,热爱祖国。年轻时他痛恨帝国主义的压迫,抱着科学救国思想出国学习科学技术。“七七”事变后,他因伤寒病在天津休息,曾积极支持清华学生援助八路军的抗日救亡活动。有一批理工科大学生秘密制造炸药,运往冀中抗日根据地,叶积极给予技术和经费资助,如为他们到香港活动经费[1]。1945年国民党当局在昆明制造了“一二一”惨案,叶企孙义愤填膺,他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参加西南联大教授会议,声讨制造惨案的反动派。

叶一生未婚,无家庭负担,全部精力都用在发展科学和教育事业上。他个人生活简朴,却乐于助人,故除书籍外,别无积蓄。但在“文革”中,却横遭迫害,系狱数年,1973年7月13日因病逝世。“文革”结束后,方获彻底昭雪。北京大学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悼念他一生为发展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所作的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 叶企孙档案(现存北京大学档案馆)。
  • 钱临照:《纪念物理学界的老前辈叶企孙先生》,《物理》1982年第8期。
  • 王竹溪:《深切怀念叶企孙先生》,《物理》1982年第8期。
  • 叶铭汉教授提供的有关材料。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270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