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杨宇霆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杨宇霆历史评价_杨宇霆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8日 阅读:126 评论:0

杨宇霆,原名玉亭,号凌阁,后改邻葛,取以诸葛亮为邻,有自况之意。辽宁法库人,生于1885年8月29日(清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日)。其先祖世居河北滦州戴家岭。清同治年间,其祖父杨正荣携家逃荒,至奉天法库县蛇山沟村定居。杨正荣生有四子,次子曰永昌。永昌生四子,次子即杨宇霆。杨宇霆幼时聪颖好学,先后就读于本村毛麟兆私塾和铁岭县小江屯张秀才书馆。1904年,赴锦州考中清代末科秀才。清廷废科举办学堂后,考入奉天省立中学堂读书。1906年,被清廷选送到日本留学,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第七期学习。

1911年,杨宇霆回国,任长春陆军第三镇炮兵见习队官。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杨改任东三省讲武堂教官。不久,又入奉天军械厂,历任科长、厂长。1916年4月,张作霖赶走段芝贵出任奉天督军兼省长,延请各方面人士,调杨宇霆任督军公署参谋长。张作霖“初谋巩定奉局,继则笼吉、黑二省于掌握”,先后平息了五十三旅旅长汤玉麟的叛乱,瓦解了奉天军务帮办冯德麟的势力,逼迫吉林督军孟恩远下台,驱逐黑龙江师长许兰洲等,攫取了东三省的霸权。这一切,都是“杨宇霆参预帷幄,而底于成功”的[1]

杨宇霆在协助张作霖统一东北的同时,利用与北京政府陆军次长徐树铮日本士官同学的关系,代表张作霖参加1917年4月和12月两次督军团会议,借支持“府院之争”段祺瑞一方,图谋向关内发展奉军势力。是年冬,段祺瑞以对西南主战政策失败而辞去国务总理一职,其心腹徐树铮向杨宇霆提出,以陆军部在日本订购的军火作为交换条件,请奉军入关,逼迫代总统冯国璋下台,并恢复段的总理职务。在杨宇霆居间联系下,奉皖双方达成协议[2]。1918年2月,杨宇霆携带徐树铮送给的空白领取军械证件,率奉军五十三旅张景惠部开到秦皇岛,劫走了冯国璋本打算用来武装直系的价值四千万元的军火,这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秦皇岛劫械案”。张作霖利用这批军火武装了三个混成旅,迅速壮大了奉军。3月12日,张作霖组织援湘军,自任总司令,以徐树铮为副司令,杨宇霆为参谋长,进驻军粮城,直接威胁冯国璋。23日,段祺瑞复任国务总理。从此,杨宇霆之名“崛起于东北,而渐震乎中原”[3]

1918年秋,徐树铮与杨宇霆合谋利用奉军之名,招募新兵四旅,在洛阳、信阳两地训练,发展自己的势力,引起了张作霖的不满。张作霖下令免去徐树铮、杨宇霆的职务,杨宇霆不敢回东北,遂依附徐树铮,历任总统府侍从武官、西北边防司令部参谋等闲职。三年后,张作霖以东三省巡阅使兼蒙疆经略使,统辖奉、吉、黑三省及热、察、绥三特别区,思杨宇霆人才可用,重新启用他为东三省巡阅使署总参议,赞襄军务及对日交涉事宜。1922年4月,杨宇霆被张作霖任命为镇威军总参谋长,参加了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战败后,在杨宇霆的建议下,张作霖决心整军经武,以备再战。杨宇霆将奉天军械厂扩建为东三省兵工厂,并自兼兵工厂督办,大力改善奉军的后勤供应。同时,成立“陆军整理处”,充实东三省讲武堂,培训中下级军官,编练新军。经过一年整训后,奉军共编成二十七个步兵旅,五个骑兵旅,约有三十五万余人,实力大有提高。期间,杨宇霆先后将留日军官姜登选、韩麟春、于珍等人援引过来,逐渐形成日本士官派;而郭松龄凭借与张学良的关系,以北京陆军大学和保定军校的毕业生为主体,形成陆大派。由于杨宇霆“嫉视”郭松龄的崛起,支持郭的张学良也“事事受杨阻碍”[4],两派的矛盾自此开始。

1924年9月,江浙战争爆发,张作霖即以粤、浙、奉三角同盟为由,组织镇威军,以杨宇霆为总参谋长,率十七万大兵入关,向直系宣战。第二次直奉战争历时约有两月,奉张大获全胜,入关与冯玉祥推段祺瑞为临时执政,杨宇霆的声名也煊赫一时。1925年8月,段祺瑞执政府任命杨宇霆为江苏军务督办、姜登选为安徽军务督办,奉张势力达于苏、皖两省。杨宇霆到南京任职后,以胜利者自居,对直系将领、军务帮办陈调元多有歧视。陈遂与浙江督办孙传芳秘通款曲,共同反奉。10月初,孙传芳举兵进攻松江、上海,陈调元在南京策应,杨宇霆被迫离苏北上[5]

本来,奉军取得第二次直奉战争的胜利,以郭松龄的战功最大,张作霖原打算派郭松龄督皖,但因杨宇霆的反对而改派姜登选,郭松龄对杨颇为不满。此次杨宇霆督苏不到两月,便丧师失地、铩羽而归,而张作霖仍任他为奉军总参议,更引起了郭松龄等一些奉军将领的愤懑。11月22日,郭松龄在直隶滦州倒戈反奉,要求张作霖即日下野,严惩杨宇霆。杨宇霆先避居大连,后又求助日本关东军禁止郭松龄军队“越过南满铁路线”,为张作霖争得了缓兵的机会。12月24日,郭松龄兵溃被俘,乃致书张学良,词颇哀恻,杨宇霆担心张学良对郭宽释,“纵虎贻患”,便将信焚烧,并急谏张作霖,将郭松龄夫妇就地处死[6]。可见,郭松龄之死,是与杨宇霆密切相关的。

同年12月,杨宇霆受张作霖之命,与吴佩孚的代表蒋方震在大连会晤,就共同对付冯玉祥的国民军“大体上达成了谅解”[7]。1926年1月,直奉联合进攻国民军,并于4月进占北京。6月,经杨宇霆与吴的幕僚多次密商,张作霖与吴佩孚“聚首怀仁堂”,正式结成了“反赤”联盟。12月,为对抗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张作霖出任“安国军”总司令,杨宇霆任安国军总参谋长,并制定了先利用吴佩孚、孙传芳、张宗昌与北伐军火并,再消灭北伐军统一全国的计划。无奈这一计划在连战连捷、势不可挡的北伐军面前,只是个泡影而已。1927年6月,杨宇霆协助张作霖成立安国军政府,并任元帅府总参议,以与北伐军作最后一搏。1928年1月,奉军第四方面军军团长韩麟春以病痿不能治军,由杨宇霆接任,与张学良一起负责京汉线作战。5月30日,鉴于北伐军逼近京、津,张作霖召集张作相、杨宇霆、张学良等举行紧急会议,决定即日下令总退却。6月4日晨,张作霖途经沈阳西北皇姑屯车站南满铁路与京奉铁路交叉口时,被日本关东军埋设的炸弹炸死。张学良得知消息后,将全军委托杨宇霆指挥,自己化装成士兵秘密回到沈阳。7月4日,张学良经东三省议会推举,当选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驻关内的奉军在杨宇霆指挥下也陆续撤回关外。

张学良主政东北后,为缩减军事开支,撤销了旅以上的军、师番号,以旅为军队最高单位。杨宇霆脱离军旅,以“兵工厂督办”的身份寓居沈阳,张学良仍不时就商政事。而杨宇霆却怏怏“非少主臣”,对张的诸多措施有异议,甚至肆意阻挠。他表面上称张学良为“少帅”或汉卿,背地里却不止一次地叫他“小六子”(张学良行六),对张学良极不礼貌。起初,张学良对杨的意见颇为尊重,“凡事得宇霆之关白,学良无不许可;凡人得宇霆之品题,学良无不擢用”。但“学良愈恭谨,而宇霆愈跋扈”,东北的一些官员们以为“宇霆之果能操纵学良也”,“故趋赴者愈多”,杨公馆辐辏如市[8]。张学良对杨“心渐厌之”,两人的矛盾逐渐激化。

黑龙江省省长常荫槐是杨宇霆的心腹。他身兼省长、东北交通委员会委员长、中东铁路督办等要职,是东北的实力派人物之一。常荫槐虽精明干练,但也与杨宇霆一样,根本未把张学良放在眼里,甚至对张的命令拒不执行。常擅自在黑龙江省成立山林警备队,由杨宇霆从其兵工厂提供军械,“有替杨宇霆培养势力的企图”[9]。这对急欲统一东北政令的张学良来说,无疑是一大心患。

杨宇霆与张学良的政见分歧突出表现在“东北易帜”上。杨宇霆反对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合作,而主张联合西南桂系李宗仁、白崇禧,抵抗蒋介石,保持东北“独立自主”的政治局面。1928年8月25日和10月7日,杨宇霆两次背着张学良与白崇禧会见。白崇禧劝杨宇霆推翻张学良取而代之,并愿意提供帮助。蒋介石获悉此事后,立即密告张学良,叫他“先下手为强”[10]。杨宇霆虽没有谋害张学良之心,但坚持反蒋不变。12月29日,东北正式“易帜”,南京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司令长官,杨宇霆为国民政府和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张学良宣誓就职时,杨宇霆当场表示不接受其委任,乃拂袖而去[11]。与此同时,日本竭力挑拨离间张学良与杨宇霆的关系,大川周明送给张学良一本《日本外史》,并用红笔将丰臣秀赖被权臣德川家康推翻的一段史实勾画出来,暗示杨即德川家康,张为丰臣秀赖。关东军还设法将一些杨宇霆与日本人密谋联系、要篡夺张氏政权的假情报传到张学良手中,希望张、杨互相争权、火并,日本好从中渔利。

1929年1月7日,杨宇霆为其父祝寿,杨公馆门前车水马龙,盛况为沈阳向所未有。张学良偕夫人于凤至亲往道贺,杨宇霆竟以普通礼节相待,与一般宾客无异。席间,杨的一举一动俨然以东北领袖自居,而来自全国各地的贺客也对杨恭维备至。张学良目睹这些情景,更感到杨宇霆是他施政的最大障碍,遂决心除掉杨宇霆。

1月10日,杨宇霆、常荫槐一起来见张学良,以管理中东铁路为名,要求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以常荫槐为督办。张学良表示,目前东北刚刚安定,涉及外交的事情应慎重考虑,须从长计议。杨、常则要求立即决定,并拿出已拟好的文件要张学良签字。张学良认为杨、常欺人太甚,忍无可忍,便推托吃过晚饭后再说。当杨、常二人吃过晚餐来到帅府老虎厅坐下时,辽宁警务处长高纪毅等人奉张学良之命将杨、常处死。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269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