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晏阳初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晏阳初历史评价_晏阳初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8日 阅读:98 评论:0

晏阳初,字东昇,四川巴中人。1893年10月26日(清光绪十九年九月十七日)生。父亲晏美堂,是当地著名中医。晏阳初五岁启蒙,十岁读完“四书”、“五经”,受孔孟思想影响较深。因科举废除而攻读西学,入教会办的华英学校。十一岁受洗礼入基督教。不久由华英学校保送到成都入华美学校。1913年毕业,旋即考入香港大学。

晏阳初于1916年赴美国留学,入耶鲁大学政治经济系学习,受到圣西门和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和美国民主自由思想的影响。1918年他在耶鲁大学毕业后,6月去法国替华工当翻译,一心想要“替华工争公平的待遇,替中国争口气”[1]。他分在一个有五千名华工的军营,发现华工思家心切、却有不能写寄和阅读家信的痛苦,便自选简易常用汉字千余个教给华工;不久又自编《华工周刊》传播新知,自己写稿,用钢板刻写,印发千份,立志为平民教育献身。在晏阳初看来,“愚”、“贫”、“弱”、“私”是中国人的四大病源,中国受列强欺侮的根源亦在于此,因此,欲救中国之危亡,惟在启发平民智慧,此即“造人”问题。他认为,中国之富强,不在于开煤矿铁矿,而须先开脑。他以“教人做整个的人”作为其平民教育的目的。他所谓“整个的人”,“第一要有知识力,第二要有生产力,第三要有公共心”[2]。他把中国人民没有文化和贫病交加的现象,作为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而认识不到造成这些现象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统治制度桎梏社会生产力的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晏阳初回到美国继续进修,1920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历史硕士学位。1921年,他回国到上海,任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干事,并在余日章主持的上海青年协会中任平民教育部主任。他编写《民众千字课本》,于1922年3月在长沙开展识字运动,有一千三百人参加学习。他还培养了一批义务教师。长沙识字运动的成功,促使基督教青年会在其他城市推行。1923年,晏应北京政府财政总长熊希龄的妻子朱其慧的邀请到北京,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自任干事长,推动和协助各地开办平民学校、工人夜校,推行《民众千字课本》。他还广泛收集民间故事、农业生产歌谣、农村卫生知识等,编写出版“民众丛书”,为新识字的人提供读物。在晏等人推动下,平民教育一时得到蓬勃发展,同年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平民教育运动协会,他为执行秘书。1925年,晏利用出席第一次太平洋关系会议的机会,到檀香山大力宣传平民教育,赢得美国一部分人士的注意和华侨同胞的同情,得到爱国华侨慷慨捐助两万美元,作为开展平民教育的基金。

在政治风云激荡多变的20年代,晏阳初主张以超然的立场处之。他曾表示:“平教会应该是一个学术性质的社会团体,它是独立的、超然的。”[3]他认为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三以上,平民教育运动必须以农村为重点,以文字教育为基点,以农村建设为目标。1926年,他以河北定县作为乡村建设试验区,先从翟城村做起,提出“除文盲”、“作新民”的口号,进而发展为“四大教育”、“三大方式”的工作纲领。所谓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以疗“愚”,“生计教育”以疗“贫”,“卫生教育”以疗“弱”,“公民教育”以疗“私”;所谓“三大方式”,即是“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他推行的“四大教育”中,特别重视“生计教育”,主要是推广优良的猪种、鸡种、小麦种、棉花种,并开办合作社、合作金库等等。他说:“我们的生计教育,就是要打倒封建地主土豪的特权,以达粥饭大家吃的理想。”[4]由于没有解决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土地问题,他的理想难以实现。

令晏阳初困惑的是,平教会的工作受到当地土豪、劣绅、高利贷者的抵制和破坏,这使他不得不放弃政治上的“超然”立场,提出“政教合一”的主张,想利用行政权力来推行平教会运动。他乘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次长甘乃光到定县视察之际,与甘商定把定县作为“政教合一”的实验县。

为筹集平教会基金,晏阳初于1928年再次赴美。他应美国国家教育协会之邀到各地讲演,获得五十万美元。他在美国接受耶鲁大学荣誉硕士学位,回国后又获上海圣约翰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九一八”事变后,晏阳初约集平教会百余人在北平西山卧佛寺开会,拟订了平民教育“六年计划”,提出要以救亡图存的精神办平民教育,并着手编写五百种平民教育读物,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翌年,他与梁漱溟等人发起成立中国乡村建设学会。晏以“特聘专家”身份出席全国第二次内政会议,参加讨论各省设置县政建设实验区的办法。他的主张符合国民政府加强县乡政权统治的需要,在会上受到欢迎,有些省也开始设立实验县。晏的平教会在定县设立了“县政建设研究院”,县政府成为研究院的实验部,由平教会推荐县长。从此,平教会与国民政府县乡政权建设合一了。

1935年,国民政府内政部通令全国各省实行县政改革,设立实验县,于是湖南、贵州、四川等省都电请晏阳初去办实验县。晏即布置他的工作人员到这些省去工作,而以河北定县为样板。此时,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供一百万美元组织“中国农村建设协进会”,晏阳初的平教会和燕京大学法学院、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协和医学院、金陵大学农学院以及国民政府卫生署等均参加了这个组织。从此,美国开始介入中国的“农村建设”。

抗日战争爆发后,晏阳初率领平教会南撤。1938年初,在湖南省主席张治中的支持下,晏开办县政研究班,推广定县的做法,实行新县制。其后晏到四川,任四川省设计委员会副委员长,主持县政改革,以新都为实验县。由于该县县长陈开泗实行警官制度,压迫农民,引起“新都民变事件”[5],使“县政改革”声誉扫地。晏并未气馁,继续培养人才,于1940年在四川巴中县创办“中国乡村建设育才学院”(简称育才院),自任院长,得到蒋介石和四川省主席张群的支持。该院于1945年改名为“乡村建设学院”,设有农田水利、乡村教育、社会学、农学四个系。

为了筹募平民教育会和“育才院”的经费,晏阳初1942年又去美国,在美国组织了一个平教会“中美委员会”,委员有罗斯福夫人和赛珍珠(Pearl S.Buck)、道格拉斯(William O.Douglas)、华莱士(Henry R.Wallace)、塔夫脱(William Howard Taft)、霍勒等。他还到纽约、华盛顿、旧金山等地演讲,宣传他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主张。1943年5月,他被美国耶鲁大学校长推荐为现代具有革命性贡献之十大世界名人之一,与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杜威(John Dewey)等九名美国科学家齐名,称颂他是“一种简易中文的发明者,开启了千百万文盲的智慧”,“他是本国人民的一个领袖,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增加了他们劳动的果实”[6]。他还获得锡拉丘兹(Syraquse)大学、缅因(Maine)大学、坦普尔(Temple)大学、路易斯维尔(Louisville)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这期间他曾到古巴去帮助开办“平民教育”,还几次到白宫去拜访杜鲁门,1945年被美国政府聘为“全国社会教育委员会”委员。

1946年初,晏阳初从美国回到四川,继续开展“乡村实验”,先在巴县与璧山县建立“巴璧实验区”,接着扩大为“华西实验区”。1947年5月,晏阳初又到美国,在纽约建立平教会“中美委员会”办事处,得到美国政府“援华联合会”的直接“援助”,所用经费由美国政府拨发,不再需要向民间募集。

鉴于蒋介石发动的内战节节溃败,国民党统治濒临崩溃,晏阳初于1948年初在美国向杜鲁门、马歇尔、司徒雷登、道格拉斯以及美国国会部分议员提出了一个“备忘录”,说国民党政权之所以失败,失去民心是因,军事失败是果,要争回已失的人心,才能制止共产主义,要形成“社会阵线”来辅助军事[7]。他提出要注重“社会建设”、“农村建设”,“农村建设”的内容,即是平教会所从事的教育、生计、卫生、自治四个方面。他还建议成立一个“独立的”、“非政治的”“中美联合委员会”,经费则请求“美援”。这个所谓“晏阳初案”,很快在美国国会上获得通过,在1948年以后的“援华法案”中,单独拨出二千七百万美元作为“农村建设”的专款。美国政要看重晏阳初,希望他“替国民党政府稳定人心,尤其是稳住那些具有影响力的最优秀的知识分子的心,来与中国共产党抗衡”[8]

1948年9月底,晏阳初从美国回到上海,这时国民政府宣布“中美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由蒋介石任主任委员,蒋梦麟、沈宗瀚、晏阳初三人为委员,与美国政府指派的穆懿尔(Raymond T.Moyer)、贝克(John Earl Barker)共同组成,晏为执行长,总会设在广州,接着在粤、湘、黔、赣等省设立办事处,开展工作。晏阳初说“要减租减息”,兴修水利;另一方面却赞成在川东组织地主武装,用以对抗解放军。1949年4月,解放军渡江南下,次第解放江南、华南,接着进军大西南。晏阳初的“农村建设”成了泡影。在重庆解放前夕,晏阳初由重庆去香港,接着又去了美国,在“中美平民教育促进会”落脚。

1951年,晏阳初担任在美国纽约建立的“平民教育运动国际委员会”主席。1952年,他到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活动,宣传他的“平民教育”主张;在菲律宾帮助搞农村教育运动。1960年,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在马尼拉建立“国际乡村建设研究院”,作为训练亚、非、中美洲各国乡村建设人才之中心,并向泰国、加纳、哥伦比亚、危地马拉等国推行。当时这些国家的农村正在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美国支持晏阳初“乡村建设”的目的和效用是不言自明的。

1990年1月17日,晏阳初在美国纽约去世。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267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