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严宝礼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严宝礼历史评价_严宝礼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8日 阅读:132 评论:0

严宝礼,1900年1月2日(清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二)出生于江苏吴江。幼年随嗣父严公辅(字佐治,在江海关任文书)至上海就学。1916年秋,进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交通大学前身)读书。1920年时,同乡任传榜任沪宁、沪杭甬铁路局局长,严经嗣姐严蔼徵介绍,辍学入路局,在总稽核室工作,经常被派往沿线各车站查对账目。他秉性颖悟,运算敏捷,经多年业务实践,益工于筹计。时路局设有“同仁会”,相当于职工俱乐部,办理储蓄及保险事务,他被推为负责人之一[1]

30年代初,严宝礼业余创办“上海交通广告公司”,主要经营上海市内及铁路沿线路牌广告。广告设计新颖,深受工商界欢迎,业务日益发展。从此,他和各界人士特别是报纸的记者、编辑有所交往。

1937年抗战爆发,上海北站陷于火线,沪宁、沪杭甬两线铁路交通中断,路局将大部分职工就地遣散,严宝礼亦在被遣散之列。不久,上海、南京先后沦陷,上海租界当局屈从日本侵略者的要求,规定中国人所办的中文报纸刊登的新闻,事先须送日方检查。一时,《申报》、《大公报》、《时事新报》、《立报》等纷纷宣布自动停刊,以示抵制;《新闻报》、《时报》等虽继续出版,或噤若寒蝉,或态度灰色,远不能满足租界三百万爱国居民的要求。严宝礼激于民族义愤,乃与路局同事余鸿翔、孙志衡等商议,与佛学书局经理沈彬翰、《社会日报》主持人胡雄飞、《新闻报》编辑徐耻痕等共同发起,筹集一万元,创刊一宣传抗日救国的报纸。为避免日方检查,决定用洋商名义。经方伯奋联系,征得原上海英文《文汇报》(Mercury)记者英国人克明(H.M.Cumine)同意,用《文汇报》旧名,由克明以发行人兼总主笔名义,向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注册[2]

《文汇报》于1938年1月25日在上海创刊。创办伊始,由于资金短绌,既无机器厂房,又缺排字工人,得原《大公报》(上海版)副经理李子宽的协助,由原《大公报》印刷厂代印,报馆亦设在《大公报》营业部旧址。股东二十余人,互推严宝礼、沈彬翰、胡雄飞、徐耻痕、方伯奋五人为华籍董事,克明、路易·乔治、萨埃门等五人为英籍董事。严兼任经理,实际执行社长职务。他殚精竭虑,全力经营。创刊之初,聘胡惠生为总编辑,柯灵主编副刊,邵伯南为记者,储玉坤主编国际新闻。因资金支绌,《大公报》经理胡政之入股一万元,并介绍徐铸成任主笔,负责言论编辑工作。由于《文汇报》宣传爱国抗日,揭露敌伪罪行及投降派之阴谋,受到读者热烈欢迎;加以编排新颖,文字生动,副刊《世纪风》等多刊载进步作家作品及反映边区、游击区情况的报道,使青年学生及各界市民耳目为之一新。《文汇报》发行日益扩大,半年间由一万二千份增至六万余份,为当时“孤岛”影响最大的报纸。嗣后,又发行晚刊及《文汇年刊》,风靡一时。

《文汇报》创刊后,敌伪视为眼中钉。2月10日,敌伪即向报馆抛掷炸弹,营业员陈桐轩被炸死,还有两人受伤。以后又发生送来死人手臂和毒汁水果以及炸毁机器房等事件。在此重重威胁下,严宝礼毫不畏惧,且与编辑部同事一起通宵达旦地工作,经常留宿在编辑部附近。国民党方面也企图控制《文汇报》,中宣部及孔祥熙、宋子文等先后派其在沪代理人,以投资为名进行收买,严均予拒绝,以保持其民间报纸的本色。

当时,上海租界难民麇集,沦陷区不堪受奴化教育之青年学生亦多间道流亡上海。严宝礼在报上发起募捐寒衣代金,分发给难民;同时设置清寒学生奖,资助流亡青年入学,高初中生各五十名。

《文汇报》的抗日爱国宣传报道,振奋了上海民众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他们抗战必胜的信念。敌伪施展收买伎俩竭力加以破坏,英国人克明在敌伪利诱下,时时找严宝礼的碴,指摘他账目不清等等,并逼令严撤换负责编辑言论工作的徐铸成。克明还借口扩充《文汇报》,企图撤换一批人员,攫取编辑部大权,改变《文汇报》的抗日爱国立场。严宝礼与编辑部同仁站在一起,严加抵制,揭露克明的诡计,使敌伪的阴谋未能得逞;但英国驻沪总领事馆仍借故勒令《文汇报》自1939年5月19日起停刊两星期。由于《文汇报》内部对是否复刊意见不一,两星期后未能复刊。

《文汇报》停刊后,严宝礼以经商为掩护,经常往返于上海、屯溪间,名义上担任国民党中宣部东南专员办事处办事员,实际为《文汇报》复刊做种种准备。1945年4月间,他与高季琳、费彝民、储玉坤、袁鸿庆等突然被敌宪兵队逮捕,受到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后经营救出狱[3]

抗日战争胜利后,严宝礼亟谋复刊《文汇报》,惟原来的馆址及器材已被国民党当局接收。严虽获得蒋介石颁发的“胜利勋章”,然而宣传抗日救国的《文汇报》却受到国民党当局的歧视,复刊要求被漠然视之。严乃劝说亲友任传榜、虞顺懋等投资,于1945年8月19日重新复刊。《文汇报》复刊之初,任储玉坤、朱云光为总编辑,因内容平平,未能打开局面。1946年1月,严矢志革新,还聘宦乡、陈虞孙任总主笔、副总主笔,马季良(唐纳)任总编辑,孟秋江任采访主任,高季琳(柯灵)主持副刊,使《文汇报》阵容一新。3月,徐铸成回到《文汇报》。编辑部人员大更动,徐任总主笔,与宦乡、马季良、陈虞孙、高季琳、张锡昌、孟秋江共同负责。3月29日起,《文汇报》改版革新,鲜明地举起了反内战、反独裁、争民主的旗帜,并商请郭沫若、杜守素、侯外庐、李平心、吴晗、丁瓒、傅彬然等编辑各种周刊。在中国共产党和民主人士的支持下,《文汇报》内容丰富,旗帜鲜明,与国民党当局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一时成为进步舆论的重要阵地,因而遭到国民党当局的忌恨。他们利用控制配发官价外汇作手段,对《文汇报》施加经济压力。严宝礼坚持抵制,宁以高价购得的黑市外汇购买白报纸,坚持出版。国民党有关方面在国共谈判破裂、公开发动内战和召开“国大”之际,曾三次企图以巨款收买《文汇报》,均被严宝礼与徐铸成等严词拒绝。1947年5月25日,国民党反动当局终于悍然下令将《文汇报》及《联合晚报》、《新民报》三报同时封闭,并非法逮捕三报记者多人[4]

1948年春,严宝礼全力策应徐铸成去香港筹办《文汇报》,并劝说虞顺懋、任传榜等参与投资,又输送大批职工及印刷设备到香港,一度还去香港参加筹划。香港《文汇报》乃于是年9月9日创刊。其时,旅居香港的李济深、郭沫若、潘汉年、侯外庐、翦伯赞、柳亚子、茅盾、夏衍、马叙伦以及龙云、章乃器、王宽诚等人,均对《文汇报》予以精神或物质的赞助。

1949年5月25日上海解放,6月严宝礼率先复刊上海《文汇报》,任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兼总经理。此后《文汇报》在私营公助、公私合营以及转成社会主义企业的历程中,严均以积极态度接受人民政府的安排。1956年《文汇报》一度停刊,大部职工赴北京参加创办《教师报》,严任管理部主任。同年10月,《文汇报》再度在上海复刊,严任副社长兼总经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严宝礼历任上海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及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候补委员及上海市委委员。

严宝礼1938年1月发起创办上海《文汇报》,1948年8月又创办香港《文汇报》,数十年来,从不计较个人名誉地位,紧跟时代,追求进步,以祖国繁荣富强和新闻事业为重,尽心竭力,鞠躬尽瘁。

1960年11月18日,严宝礼积劳成疾,患黄胆肝硬化不治,在上海病逝。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266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