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徐绍桢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徐绍桢历史评价_徐绍桢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8日 阅读:524 评论:0

徐绍桢,字固卿,广东番禺人。祖籍浙江钱塘(今杭州)。生于1861年6月30日(清咸丰十一年五月二十三日)。其父徐灏,字子远,为广东名幕,曾历任广西庆远知府、道员,兼娴经术。徐绍桢幼承家学,刻苦自励,学汉宋儒学,后求经世致用之学,尤其是军事学,精研熟记各种战术、各国军事制度、军事历史与各种兵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希望以此报效国家,确立了“尧舜事功,孔孟学术”的远大抱负,常说:“大丈夫患不得志于时耳!”[1]1880年,其父去世,家道中落。徐绍桢师从姐夫朱香溪学习刑名,并由朱香溪引荐到广西柳州府怀远县谋职,开始了早年的游幕生涯。后又先后在昭平、平南、苍梧、肇庆游幕。

1894年,徐绍桢参加广东乡试中举,此后广西梧州府、桂林藩府先后邀约入幕,助政颇有业绩。江西巡抚李兴锐赏识徐绍桢的才干,特邀他到江西辅政。1900年,徐绍桢到江西后,正值反洋教运动兴起,烧教堂、杀教民的事件屡屡发生,他奉命查办教案,深入各地进行调查,不到三个月,便将各案查清了结。他还应邀在课吏堂、讲武堂向各级官员、将校讲解文武之道,被李兴锐誉为难得的“儒将”[2],得以升为江西道员,统领江西常备军,总领营务处。嗣后又随李兴锐先后任广东常备军统领、福建武备学堂总办、江苏候补道等职。

1903年,清廷成立练兵处,推广常备兵制,令各省普练新军。1904年,徐绍桢奉两江总督李兴锐之命赴日本考察军事,年内回国,随即被李委任为两江兵备处总办,负责编练陆军新军第九镇。本着为国效命的夙愿,徐绍桢亲手编制新军章程、制度,又奏请裁汰绿营旧兵,实行征兵制度,招募有文化的朴实贫寒子弟入伍。一时豪杰之士纷纷应征,徐在新军中容纳了不少贤能义士,革命党人赵声、柏文蔚、冷遹、倪映典、陶骏保、林之夏等均在其列。1905年,新军第九镇正式成立,徐绍桢被任命为统制,下辖新军第十七、十八两协,包括第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四标及马队一标、炮队一标、工程队一营、辎重队一营、宪兵队三营,共约万人。第九镇司令部、第十七协、马队第九标、工程队第九营、辎重队第九营及军乐队等均驻南京城内,第十八协司令部及所辖第三十五标驻镇江,第三十六标驻江阴。徐绍桢在军中广泛宣扬儒家学说,颁发明儒吕坤《呻吟语》,各将校人手一册,务使确立为国效命的爱国思想。在他的严格训练下,第九镇威武雄壮,成为名闻遐迩的“南洋劲旅”。

1905年,各革命团体纷纷成立,革命形势高涨,清政府为缓和这种紧张局面,宣布“预备立宪”,可没有具体行动,这使徐绍桢十分失望,转而同情革命,“常痛国事积弱,根本解决非革命不可”[3]。当时,革命党人柏文蔚、赵声、冷遹、倪映典等在军中宣传反清思想,从事革命活动,徐绍桢虽时有所闻,然未加追究。当两江总督端方侦知赵声等人的异举,欲加迫害时,徐绍桢则尽力为之掩饰。由于徐绍桢的纵容和革命党人的组织宣传,新军第九镇兵士“皆知祖国之仇,恨异族窃据”[4],反清革命思想与日俱增。

这时与新军第九镇同驻南京的,还有张勋统率的江防营七千人、督署卫队和旗营三千多人。新军装备精良,思想激进,旧军则以正统自居,思想保守。因此,新旧两军经常互相敌视,彼此隔阂,“如同冰炭”[5]

1908年,徐绍桢被简授江南苏松镇总兵、护理江北提督,兼新军第九镇统制,1911年3月加授副都统衔。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新军第九镇中的革命志士也跃跃欲试。这立即引起两江总督张人骏的疑忌,从10月16日起陆续将江防营由浦口调入南京城内,以防不测。面对这种形势,徐绍桢心情沉重,为确保安全,从12月13日起,他先后到各标、营发表演说,讲解“忠君爱国”[6],劝说部属一定要稳重,不可草率行事。10月23日,柏文蔚到军中策反起义,动员徐绍桢反正,徐从容陈词道:“光复大义,所以救民,非所以贼民,弹轰刃接,狭巷相搏,幸而胜,民室墟矣!不幸而败,何以为继?……与其轻率偾事,毋宁待机而动。”[7]随后他一面暗中派人到湖北、上海打听消息,同时又与部属准备出师计划。对此,张人骏似有所觉,10月下旬下令南京戒严,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并秘密召见徐绍桢,宣布对新军第九镇进行搜捕。徐绍桢为掩护第九镇中的革命党人,不使张人骏逞凶,立即加以阻止,并指出如此必导致军心动摇,反而激起事变,使张人骏不敢轻举妄动。为了防止新军起义,张人骏又派布政使樊增祥在镇司令部宴请第九镇官兵以示“安抚”,并招募饥民二千五百人,编为十营,日夜巡逻,在狮子山、北极阁及署内架起大炮,对准第三十三标驻地,还在三叉河要道口架起大炮对准工、辎两营,防范森严,如临大敌。这时,新军人均只有五发子弹,徐绍桢要求张人骏发放弹药,张非但不发,反而从新军收回六门大炮和六门机关枪,而给江防营、督署卫队却人均补充五百发子弹。张人骏如此冥顽不化,新军将士愤慨异常。徐绍桢担心在城内与旧军如此对峙下去于新军不利,10月30日,以出秋操为名率新军移驻距城六十五里的秣陵镇。新军出城后,张人骏拒发弹饷,派遣密探严密监视,又指使江防营对新军日夜挑衅,甚至派人行刺徐绍桢。徐绍桢忍无可忍,决心起义,遂派柏文蔚到上海购运弹药。

这时,传来上海光复,苏州、浙江、镇江同时独立的消息,又得知张勋将分兵进攻镇江,黄兴督师失利,情况紧急,尽管上海的弹药尚未运到,徐绍桢仍决定于11月8日起义,进攻南京。11月8日黎明,新军兵分三路出击,以步兵第三十六标第三营、马队第九标第一营为右路纵队,由朱元岳指挥,经曹家桥进攻通济门;以步兵第三十三标第三营、马队第九标第三营为左路纵队,由傅鑫指挥,经铁心桥、安德门,进攻汉西门;余为中央纵队,由沈同午指挥,经姑娘桥、花神庙进攻雨花台。新军英勇奋战,但遭到张勋江防营的猛烈抵抗,拼杀两昼夜,终因仓促行事,弹药告罄而败,于10日晨乘大雾撤往镇江。

新军退往镇江后编入镇军,归柏文蔚统率,徐绍桢则亲赴苏州、上海求援,谋求会攻南京。11日,上海、江苏、浙江各界商定组织江浙联军会攻南京,公推徐绍桢为总司令。徐绍桢慨然受命,13日在镇江金鸡岭洋务局设立联军司令部,以陶骏保为参谋长,史久光、于右任、范光启、伍崇仁等为顾问,孙毓筠为军事参议,在上海设立总兵站。随后镇军、浙军、苏军、淞军、沪军先锋队等参战各军陆续集中镇江,总兵力达两万人。11月21日,联军司令部拟定作战计划,决定兵分三路攻取南京:中路浙军由麒麟门进占紫金山,南攻朝阳门,镇军由紫金山北攻天堡城、太平门;南路苏军攻雨花台、聚宝门;北路淞军攻乌龙山、幕府山;另派柏文蔚率领镇军二支队和扬军从江北攻浦口,迎击逃窜的清军。次日,各军开始分头出击。24日夜淞军巧取乌龙山,25日晨占领幕府山。各路联军士气倍增,越战越勇,激战五昼夜,攻占了城外各阵地。接着进攻紫金山制高点天堡城。徐绍桢亲临前线督战,将士们血战一昼夜,终于在12月1日黎明攻克。次日,联军乘胜占领南京。

南京光复后,徐绍桢立即致电各省军政府,表示攻取南京“皆群力所致,桢无丝毫之力,善后诸务极繁,务求诸公推举都督,以图长治久安”[8]。各界公推程德全为江苏都督移驻南京,又推举徐绍桢为北伐江浙联军总司令,挥师北伐(后因南北议和,北伐之议作罢)。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为整饬战乱后的南京秩序,孙中山任命徐绍桢为南京卫戍司令。徐绍桢受命后立即上任,颁行军律,对扰乱治安违反军律者严加惩处,从而使南京秩序井然。

1912年3月,南北谈判告成,孙中山辞职,袁世凯攫取了临时大总统职务。袁曾先后委任徐绍桢为陆军参谋总长、仓场总督等职,然徐绍桢不愿与袁为伍,均借口推辞,只担任一些顾问、参政之类的闲职以示应付。1915年6月,袁世凯为笼络外蒙古上层贵族,防止分裂,派徐绍桢、荣勋为册封专使,赴蒙古册封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为外蒙古博克多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汗。对此保全祖国边疆之举,徐绍桢慨然受命,准备赴任。不料,袁组织“筹安会”公开鼓吹复辟帝制,徐绍桢对袁破坏共和、复辟帝制深恶痛绝,乃毅然交还册印辞职,没有成行。袁因此对徐怀恨在心,以保卫为名在徐绍桢门前派了岗哨,监视他的行动。徐绍桢则闭门韬晦,每日以诗酒自娱。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徐绍桢在黎元洪政府中仍任顾问。1917年7月,张勋复辟,徐绍桢为躲避张勋迫害,逃亡日本神户隐居。

张勋复辟失败后,皖系军阀段祺瑞把持北京政府,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徐绍桢“默观时局,心知其难”,仍抱定“在父母之邦,能尽一分之心亦不可自爱”[9]。1917年10月,应孙中山之邀,由日回粤,参加护法战争,举兵讨伐段祺瑞,1918年3月23日,孙中山任命徐为广州卫戍总司令,后兼陆军练兵处督办。5月,孙中山受西南军阀的排挤被迫辞职,徐绍桢亦辞职随孙中山赴沪。他多次致电南北政府和各省各方呼吁和平统一。

1920年6月17日,为讨伐把持军政府、破坏国会的桂系军阀,孙中山派徐绍桢为两广讨贼军总司令,率兵出击广州,揭开讨桂战争序幕。桂军被逐回广西后,孙中山回广州重组军政府,于1921年5月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任命徐绍桢为总统府参军长。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徐绍桢不遗余力,多方奔走,组织军力进行讨伐。1923年2月,孙中山在广州设立大元帅府,任命徐绍桢为广东省省长,5月,调任大本营内政部长。徐绍桢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教育、卫生、出版、国籍等政策,使军政府内政走上正轨。1924年1月,徐因年老体弱而辞去内政部长职。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徐悲痛不已,立即赴京协助治丧,后回上海定居。

自孙中山逝世后,徐绍桢很少过问政事,潜心著述,著有《共和述义》、《四书质疑》、《孝经质疑》、《三国志质疑》、《勾股通义》、《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日记》等,后家人将其所著编入《徐绍桢集》。

1932年1月,经孙科提名,徐绍桢被任为南京国民政府委员,继而被聘为国难会议会员。1936年9月13日,徐绍桢因病医治无效,逝于上海家中。次年,被南京国民政府公葬于当年光复南京时江浙联军司令部驻地麒麟门外小白龙山。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264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