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吴有训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吴有训历史评价_吴有训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8日 阅读:103 评论:0

吴有训,字正之。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物理学家、教育家。1897年4月26日(清光绪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五日)生于江西高安县黄沙岗石溪吴村。父亲吴起辅是一个私塾先生,后转行在汉口经商。吴有训天资聪颖,七岁时入堂叔吴起瑞的私塾读书,1912年入南昌心远中学。1916年升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科学习。在胡复刚教授的指导下,他对物理学尤其是X射线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1920年吴在南京高师毕业,辗转任教于南昌二中和上海中国公学。1921年吴以优异成绩考取江西官费留美生,远赴美国深造。

1922年,吴有训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从事物理学研究,师从美国著名物理学家A.H.康普顿(A.H.Compton)教授,对X射线光谱问题做系统研究。此前,康普顿发现X射线在被某些轻元素散射后,射线的波长有异乎寻常的改变,提出了X射线量子散射理论,这就是著名的康普顿效应。1923年,康普顿将研究成果发表后,因实验证据不足,没有得到物理学界的广泛承认。此时吴有训成为康普顿的学生和助手,吴有训以高超的实验技术、严密细致的工作和精辟的理论分析,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在1924年至1926年间,吴有训就康普顿效应共发表论文十篇。吴有训的这些论文证明了康普顿效应的普遍性,并进一步对该理论提出一系列新见解。这些成果使康普顿效应得到了物理学界的广泛承认,康氏也因此获得192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1925年,吴有训完成了《康普顿效应》的博士论文,旋即被聘为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助教。同年,吴有训参加了美国物理学会第一百三十五届年会,并在会上做首席发言。1926年,吴有训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同年秋回国。

康普顿对吴有训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康在1926年出版的《X射线的理论及实验》一书中共有十九处提到了吴有训的工作,并引用了多篇吴的论文,尤其是吴有训所做的一张十五种元素散射X射线的光谱图,被康普顿用来证明其理论的重要依据。由此康普顿效应也被人们称为康普顿—吴有训效应。吴对康普顿效应的证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外科学家所钦佩,也奠定了他在国际物理学界的地位。

回国后,吴有训参与了江西大学的筹办工作。1927年夏他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任物理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执教一年后吴又收到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叶企孙的邀请,到清华物理系执教。叶企孙尊重人才,当吴到职后,工资就定在叶氏之上,足见对吴的肯定与重视。

吴有训到清华后马上投入到科研与教学中,成为物理系教学的骨干。他教授的主要课程有:普通物理学、近代物理学、光学、中级光学、近代物理试验等课程。吴的授课以严谨认真的学风著称。他讲课风趣幽默,富有启发性,重视基本概念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他把当时一些很重要的物理实验引入到教学中,如密立根油滴实验、汤姆逊抛物线离子谱、汤生气体放电、卢瑟福X粒子等。这些实验侧重培养学生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深得学生的欢迎。在吴有训培养的学生中像钱伟长、钱三强等人,受其影响走进了近代物理科学的大门。

在清华教书育人的同时,吴有训积极倡导清华理学院开展近代物理学的研究。1929年,吴有训在清华大学建立中国最早的近代物理实验室,在技术条件极为简陋的条件下,进行了许多开拓性的研究。这一时期吴有训的主要研究在X射线方面,特别是对散射和吸收的研究,有诸多成果问世。1930年,吴有训在英国Nature杂志上发表《论单原子气体全散射X射线的长度》,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利用国内条件完成的科研成果;在《清华学报》上发表《Compton效应中变线强度与不变线强度之比率》。这些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吴有训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基础物理研究,转而致力于应用物理学研究。1933年,吴有训赴美国参观访问。当时,抗战急需战时通讯用的真空管器材,他为学习真空管的制作工艺,以普通工人的身份深入工厂一干就是四个多月。在美期间他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并采购了真空玻璃管的生产设备,希望回国后开展中国电子工业的科研计划,但因没有得到国民党政府和中国金融、实业界的重视和支持,无果而终。

1936年初,吴有训被推举为中国物理学会会长。同年4月,德国自然科学院又选举吴有训成为该院院士,这是中国物理学家在当时世界学术界中享有的最高荣誉。吴在国际上的声誉,与他重视中外学术交流不无关系。他担任清华物理系主任期间,曾邀请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的物理学家狄拉克(P.A.Dirac)教授、丹麦物理学大师波尔(N.Bohr)来华作学术报告。这些学术讲座使中国接触到了世界物理学的前沿,开阔了视野。

1937年,清华理学院院长叶企孙教授赴美考察,吴有训暂时代理清华理学院院长。“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吴有训离开了刚刚分娩的妻子和女儿,随清华大学南迁至昆明。1938年,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组为西南联合大学,吴出任西南联合大学理学院院长。面临着三校合组的复杂情势,吴有训细心梳理人事关系,优化教学设备配置,克服战争带来的巨大困难,使西南联大的教学和科研得以继续。身为院长,吴有训不囿门户,选拔人才,其公正、严格的工作作风深得三校学子和同人的尊敬。

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办学条件很差,物理系的仪器、设备少得可怜,吴有训带领员工秉持自力更生精神,没有电炉丝就用兵工厂的金属削片代替,缺化学原料苏木素就从当地一种木材中提取代用,没有显微镜载玻片就用日寇空袭震坏的玻璃代替,没有煤气就用蒸馏酒精代替。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吴有训等为国家培育了大批的物理学英才,黄昆、朱光亚、邓稼先、李政道和杨振宁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938年夏,国家抗战急需冶金工业,清华大学决定成立冶金研究所,筹备工作由吴有训负责,他带领同人仅用一年时间就使冶金所初具规模。该所在当时尚属首创,培养了一代冶金人才。作为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始人和领导者的吴有训,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和交流,在抗战八年中,该学会召开了七次年会,会员逐年增加,工作始终不辍。

1940年,吴有训当选中央研究院评议员。1941年中研院委托吴创办院刊《科学记录》(Science Record),并出任总编辑。这是一本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专门刊载抗战时期中国科学研究富有创见的论文,期刊用外文在国内外发行,是中国当时对外进行学术交流的唯一学术刊物。而这时正值抗日战争进行到最艰苦的时期,吴有训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科学记录》得以出版问世。

1945年抗战胜利后,吴有训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中央大学校长。在他的周密布置下,中央大学成功完成了复校任务。一万三千余名师生和两千多箱图书设备顺利从重庆搬回南京。在担任中大校长期间,他重视延揽人才,聘请赵忠尧、吴健雄、陈鹤琴、罗尔纲等到校任教。此外,还在中大新建原子核实验室,并与中央研究院合作在九华山建立我国最早的原子能实验基地。尽管吴有训行政事务繁忙,但他仍然坚持教学科研工作,他每周要为理学院学生讲授四个小时的“普通物理课程”,并继续对康普顿效应展开研究,先后发表论文多篇,其中对伦琴射线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

吴有训担任中央大学校长期间,反对国民党当局对高校师生的思想控制,他对学生的爱国运动采取了同情态度。1946年1月25日,吴亲自参加了反对内战的万人大游行,走在队伍的前列。在1947年的“五二○”运动中,中大师生被国民党特务打伤,他亲赴医院看望,并严词拒绝了逮捕进步师生的要求。正是在吴的支持和同情下,中央大学的民主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被誉为“民主的堡垒”。

全面内战爆发后,吴有训对国民党政府的内外政策日益失望,先后十四次要求辞去中央大学校长的职务。1947年10月,吴代表中国参加在墨西哥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在国外的一年时间里,他先后发表两篇研究人工放射性的论文。1948年秋,吴有训回国,辞去中央大学校长职务,举家从南京迁往上海,出任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教授。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吴有训出任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文教委员会副主任。1950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吴有训出任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同年12月又被任命为中科院副院长。在他主持下,中科院自力更生研制了一系列高级精密科研仪器,并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统筹规划,充实提高科学院数、理、化、工程、仪器等研究领域的科研力量,为新中国科研的起步作出了重要贡献。1951年他赴东北重工业基地进行调研和考察,建议科学院在东北设立分院。1957年吴有训主持了国家测绘局和上海天文馆联合会议,决定采用我国自己的授时信号,使我国的授时工作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1963年参与制定了科技发展十年规划(1963—1972)。1964年又在上海主持了人工合成胰岛素的鉴定工作,该项目是新中国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之一。此外,还主编《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两刊登载了大量高质量的科技论文,为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

“文革”期间,由于得到了周总理的保护,吴有训没有受到大的冲击。1977年11月30日,吴有训在北京逝世。为了纪念他对近代中国物理学的贡献,中国科学院将他的论文编辑成《吴有训论文选集》于1997年出版。

参考文献

  • 王大明:《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吴有训》,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 聂冷:《吴有训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
  • 林家治:《吴有训图传》,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 郭奕玲等主编:《吴有训论文选集》,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259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