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卫立煌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卫立煌历史评价_卫立煌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8日 阅读:97 评论:0

卫立煌,字俊如。安徽合肥人。1897年2月16日(清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十五日)生。父卫正球,为本县石塘桥乡册书,登记管理当地田赋,1905年殁于瘟疫。此后全家赖其大哥卫立炯在县任职维持生计。卫立煌少时入邻村私塾就读。辛亥革命后,卫立炯任和县军事训练班主任,卫立煌亦前往和县,受到大哥及其友人革命思想的熏陶。“二次革命”起,和县宣布独立,袁世凯派倪嗣冲出兵镇压,卫立煌随大哥加入群众武装队伍抵抗,失败后潜回家乡。

1914年初,卫立煌去汉口报考学兵营被录取。结业后,卫不愿去北京入北洋军,到上海寻找革命党人。后南去广州,入朱庆澜的省军,旋任班长。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卫立煌被选派参加孙中山之卫队,不久升任警卫团排长。1918年5月,孙中山命陈炯明、许崇智率“援闽粤军”入闽讨伐李厚基,卫立煌奉派编入粤军第二支队。在一次夜战中,队伍被冲散,卫挺身而出,集合百余人袭击敌军指挥部反败为胜,晋升为连长,不久又因战功升任营长。此后,卫立煌在粤军许崇智部转战广西、江西、福建,并参加镇压商团叛乱和东征平定陈炯明叛军,战斗中英勇果敢,身先士卒,先升任团长,后又任补充旅旅长。1925年9月,粤军首领许崇智离开广州,所部粤军被改编,卫立煌旅被缩编为第九团,隶属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卫改任团长。

1926年7月北伐军兴,卫立煌第九团先编入总预备队留粤,10月在何应钦指挥下入闽作战。在永定、松口两战中,卫立煌英勇沉毅,兼富谋略,立下战功,先升任第十四师副师长兼前敌总指挥,不久又任师长。平定福建后,卫部北上入浙,与孙传芳军作战。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在南京另建国民政府,第十四师驻南京,后移镇江。8月下旬在龙潭战役中,卫率第十四师自镇江进占龙潭车站北侧之高地,日夜鏖战,全力拼杀六昼夜。击溃孙传芳军后,第十四师等部乘胜渡江追击,直至蚌埠。10月,第一军扩为第一、第九两军,卫升任第九军副军长,后又被任命为南京卫戍副司令,旋北上入陆军大学将官特别班第一期进修。

1930年初,卫立煌奉命在蚌埠组建第四十五师,任师长。在5月爆发的中原大战中,第四十五师奉命保持津浦线南段的畅通。中原大战取胜后,蒋介石接连发动对工农红军的“围剿”,1932年5月他调集二十五个师又七个旅,分兵三路进犯鄂豫皖苏区,卫被派为中路军第六纵队指挥官,率李默庵第十师和蒋伏生第八十三师,于6月先在平汉线南段花园车站附近活动,8月占河口后向黄安(今红安)前进,与红四军、红九军等红军主力遭遇,第十师在冯寿二地区受到伏击,消耗兵力甚多。第二纵队等部在黄安、新集、七里坪等地与红军激战受重创后,均停滞不前。蒋介石下令各纵队向鄂豫皖苏区的军政中心金家寨进击,重申将来设县时以先占者名字命名。9月,卫率第六纵队自新集北进策应第二纵队,于18日走山间小路袭占银山畈,越过大别山北部之蒙家山,与红军交战后进抵汤家汇。红军为保存力量转移东去,卫部第十师主力遂于20日乘虚进占金家寨。事后,蒋介石划霍山、商城、六安等县的边境地区设县,命名为立煌县(今金寨县),并任卫为“豫鄂皖边区剿匪总指挥”。在1933年10月发动的第五次“围剿”中,卫又被任命为北路军第二路军第一纵队指挥官。

1933年11月,第十九路军蒋光鼐、蔡廷锴联合李济深等人发动福建事变,蒋介石调兵镇压,卫立煌被任命为第五路军总指挥。卫率主力沿闽江疾趋仙游和惠安东北之涂岭设伏,袭击十九路军南撤队伍;1934年2月,改编在泉州的十九路军余部。蒋对卫听从调遣、虽非亲信嫡系而肯效力作战,深为满意。以后,卫先后被任命为驻闽预备军总指挥兼驻闽第十绥靖区司令官、豫鄂皖三省边区“清剿”总指挥兼三省边区督办、闽赣浙皖边区“剿匪”总指挥。在1935年11月的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卫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36年6月,他兼徐海绥靖分区司令官。

“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首犯平、津。卫立煌率第十四集团军请缨北上,第十四军三个师迅速北调。部队开到保定,北平已失陷,乃绕满城至易县,进入太行山脉东侧;旋北进至北平西郊门头沟附近之千军台,与日军接战。1937年10月初,卫率部自石家庄入晋,任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在忻口一线集结重兵,除李默庵第十四军、郝梦龄第九军外,还有刘茂恩第十五军、陈长捷第六十一军等,共约十万人,正面防御自晋北南犯之日本板垣第五师团等部共五万余人。卫指挥各军奋勇作战,在忻口地区展开了正面战场的大规模防御战。广大士兵满怀民族义愤同仇敌忾,坚守阵地,大量杀伤日军,军长郝梦龄、师长刘家麒等在战斗中阵亡。忻口战役在卫立煌指挥下支持了将近一个月,寸土不让,歼灭日军二万余人,力挫日本侵略军锐势,鼓舞和增强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直至日军占石家庄后沿正太线突破娘子关直奔太原,忻口阵地侧背均受到威胁,卫才指挥守军撤至太原城北。11月8日,太原陷落,卫指挥各军撤向汾河以西、太原以南地区,集结在汾阳、平遥一线,继续抗御日军南下。卫作风谦和,对杂牌军不存门户之见,能够一视同仁,因此各军多能协同对敌。1938年1月,卫升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1939年1月,卫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驻洛阳,9月兼任河南省主席兼全省保安司令;翌年又兼冀察战区总司令。卫周密布防,在中条山背水为阵,保卫黄河,与日军对峙四年不懈。

国共合作抗日之初,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兼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统率八路军和地方武装力量广泛开展游击战,袭击日本侵略军。卫立煌钦佩八路军英勇抗日,在作战部署及战术配合等方面相互密切合作。1938年春节,卫亲去洪洞县马牧村八路军总部贺年,并学习八路军政治工作经验,建立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部战地工作团,开展抗日宣传活动。3月,卫率一部东去中条山,在大宁遭日军袭击,朱德接卫电后即派八路军驰援;此时驻石楼的日军又扑来,八路军一部赶至白儿岭奋勇阻击,掩护卫等脱险,卫深为感动。4月,卫偕参谋长郭寄峤等人自永和渡黄河到延安访问,受到毛泽东等人的接待和宴请,毛泽东称赞卫面对强敌不屈不挠,屡败屡战,是坚持华北抗战的领导者,使卫更增强了合作抗日的信念。他督促所属按时向八路军供给足够的饷械,遏制所部与八路军闹摩擦。对于八路军在敌后建立根据地,扩大游击战,卫都表示支持。他说,二战区的军队,凡是打日本的,都应当一视同仁,曾一次拨子弹一百万发、手榴弹二十五万枚给八路军。以后在第一战区,他与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亦有较好的合作关系。他还请朱德向所部官佐演讲世界形势、抗战前途和游击战术。

自1938年冬抗战转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提出许多“限制异党活动”的办法,唆使部属制造反共摩擦。卫立煌认为这不符合国共合作团结抗日方针,予以敷衍和抵制。1939年10月,国民党特务伙同当地反动势力,袭击确山县竹沟镇新四军留守处,杀害伤残病员和家属二百多人。卫震怒之余,将南阳专员朱玖莹撤职,并惩处宛属十三县联防主任别廷芳等有关人员。1940年二三月间,第九十七军军长朱怀冰纠合庞炳勋、张荫梧等部,向太行区八路军驻地进犯,遭到八路军自卫还击。朱怀冰急电向卫求援,卫拒下驰援令,结果朱部主力及反共游杂武装共万余人被歼。卫还不顾蒋介石、何应钦之电令,照常给八路军发放饷械。1940年秋,蒋命卫北上太行山,遏制八路军向南发展。卫会晤朱德,协商议定了双方活动和抗日防卫的地区,划漳河为界避免摩擦。蒋介石指责他偏袒八路军,于1942年1月将他调离第一战区,解除本兼各职,改任军事委员会西安办公厅主任,剥夺了他的军权,并派人暗中监视。

1942年3月,我国组建中国远征军,入缅与英军并肩作战,以确保滇缅公路国际运输线畅通。卫立煌被任命为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但还未到任,被指为偏袒八路军有据,蒋介石即于4月改派罗卓英任之。远征军援缅作战失利,大部退回云南。1943年蒋介石重组远征军,10月命卫立煌接替陈诚任远征军司令长官职。卫到任后,在保山县马王屯建立前进指挥部亲自坐镇。他除了得到云南省主席龙云支持,保证远征军有足够的粮秣外,还与美国中缅印战区司令官兼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建立友好联系。美方建立一支代号为“Y部队”的联络部队,负责向远征军供应弹药和武器装备,以及组织空军配合作战。卫部署霍揆彰第二十集团军担负攻击集团军任务,宋希濂第十一集团军为防守集团军,另以何绍周第八军及第五军高吉人第二○○师为直属预备军在昆明待命。

5月11日拂晓,卫立煌指挥远征军发起攻势。第二十集团军先后由栗柴坝、攀枝花渡过怒江发动攻击,第十一集团军的四个加强团亦分别由惠通桥、蚌董渡等地渡过怒江。第五十三、五十四军经过激战收复唐习山、大塘子,向腾冲攻击前进。第五十三军由高黎贡山东坡强攻,在罕无人迹的悬崖峡谷攀行三昼夜,到达山顶后乘势猛攻,日军惊惶失措,放弃阵地,退入据点固守。第二十集团军强渡怒江奏效后,卫立煌改变部署,指挥第十一集团军也全部渡江,参加攻击。8月,卫指挥所部围攻松山,猛击腾冲。日军凭借坚固工事拼死顽抗,但我抗日将士在滇西人民的支援下英勇战斗,终于在9月7日攻克松山,14日收复腾冲,击溃日守军第五十六师团主力及滇西日军指挥部;11月3日光复龙陵,20日进占芒市。卫指挥远征军乘胜追歼日军,12月1日克复遮放,1945年1月20日攻克畹町和猛卯,继续追击至南坎以西。经过远征军九个多月的艰苦战斗,盘踞在滇西和中缅边境两年之久的日本侵略军,共被歼灭一万七千余名。在远征军节节推进的同时,郑洞国、孙立人率驻印军在缅北艰苦作战,次第攻占了加迈、密支那、八莫、南坎等重要据点。1月27日,远征军和驻印军在畹町附近的芒友胜利会师,中印公路遂即通车,被封闭近三年的对外交通运输线得到恢复,国际援助的抗战物资源源输入。卫立煌指挥远征军抗战奏捷,声震中外,3月被任命为中国陆军副总司令。但卫与总司令何应钦的思想作风不合,难以合作共事,故不常到部问事。

卫立煌自1939年10月妻子朱韵珩病故后,独身生活数年。有人曾为孔祥熙之长女孔令仪说媒,为卫拒绝。1945年初,卫与旅美执教的韩权华在昆明结婚。韩是一个爱国心很强、音乐造诣和文化素养甚高的女子,她倾慕卫坚决抗日、具有民主思想而对卫感情真挚,婚后卫的心情颇为欢悦。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集团亟谋发动内战,蒋介石以及陈诚等人扬言“三个月内消灭共军”。卫立煌主张国共之间的争执及八路军改编都应以政治谈判来解决,与内战叫嚣格格不入。1946年春,卫由重庆回南京。不久,内战烽火四起,卫态度消极,深居简出。11月,卫偕韩权华启程赴美,考察军事,历时半年;继又旅欧,在英、法、西德、瑞士、荷兰、比利时等国参观考察。他深为国内战事日剧而焦虑,在欧洲曾让亲友通过法国共产党人与延安联系,表示愿为早日结束内战实现和平进行合作。回国途中,他还参观中东各国,直至1947年秋返抵上海。

此时,蒋介石在内战中节节败北,尤其是东北战场,在人民解放军强大攻势打击下,四十余万国民党军队被迫退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1948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猛烈的冬季攻势,蒋介石为挽救岌岌可危的局势,并解脱其亲信陈诚的困境,下令卫立煌继陈诚为东北行辕代主任兼“剿匪”总司令。卫推辞未成,北上就职。他力谋掌握一些实力,并部署各军屯守沈阳、长春和锦州,只是整训部队,修筑工事,竭力避免出兵与解放军交战,争取东北战局能够和平解决。但是蒋介石要东北军队出击,打通北宁路(今京沈线)沈锦段,将主力撤到锦州,以备转入关内。卫以兵力不足、地势不利等理由加以拒绝,相反要求蒋从关内增援三个军的兵力登陆葫芦岛来打通沈锦段,与蒋争执迭起。嗣后,蒋径自向范汉杰、杜聿明、廖耀湘等人发出指令,自行其是。卫坚持按兵不动,只想多掌握一些部队摆脱蒋介石的控制,以待时局的变化。

9月,人民解放军发动声势浩大的辽沈战役,先打锦州。蒋介石不顾卫立煌的反对,以廖耀湘第九兵团等共十一个师又三个骑兵旅组成“西进兵团”,由新民出彰武和新立屯;又以锦西、葫芦岛的守军及从华北海运来的援兵共九个师组成“东进兵团”,沿铁路线北上增援锦州。蒋责备卫不肯出兵辽西是不想打仗,一再到沈阳及葫芦岛、锦西直接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集中主力攻打锦州,将“西进兵团”阻击于新立屯以北地区,并将“东进兵团”挡在塔山阵地以南,于10月14日向锦州发起总攻,激战三十一个小时,全歼国民党守军十万余人,解放锦州。18日,蒋介石又抵沈阳,以卫立煌指挥不力,命杜聿明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辽热边区司令官,指挥廖耀湘兵团开赴黑山、大虎山,企图夺回锦州。卫立煌要廖退守沈阳的主张,被蒋严词拒绝。在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下,经两日一夜激战,至28日廖耀湘兵团五个军十万余人在辽河以西、黑山、大虎山以东地区全部被歼,廖耀湘亦被俘。长春已先于19日解放,沈阳此时在人民解放军重重包围下,一片混乱。蒋为推卸责任,此时又命令卫为东北“最高指挥官”,叫卫在葫芦岛继续指挥。11月2日沈阳守军被歼,东北全境解放。卫退抵北平。

东北战局是蒋介石三到沈阳亲自主持策定的,但他11月30日以“迟疑不决,坐失军机,致失重镇”的罪名下令将卫立煌撤职。卫携眷属离北平经上海至广州,但被拦阻而返回南京受软禁。卫在苦闷之中醒悟自己误随蒋介石二十多年,决心与其断绝关系。1949年1月蒋下野,卫于春节潜离南京,到香港寓居,闭门阅读各种书刊。蒋介石曾两次派人来游说卫去台湾,卫均峻拒。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卫立煌致电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表示热烈祝贺。1955年3月,卫立煌为祖国各方面突飞猛进的成就所鼓舞,决然离港返回北京,发表《告台湾袍泽朋友书》,受到祖国和人民的欢迎。卫历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常委,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为祖国统一贡献力量。1960年1月17日卫病逝于北京。

参考文献

  • 卫道然:《卫立煌将军传略》(手稿本)。
  • 温广汉对卫立煌的回忆(手稿,1979年—1981年)。
  • 台湾“国防部史”政局:《剿匪战史》,台北“国防部”史政局1967年版。
  •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中华书局1979年—1983年版。
  • 杜聿明:《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中华书局1960年版。
  • 杜聿明:《辽沈战役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中华书局1961年版。
  • 韩权华对笔者的两次谈话(记录稿)。
  • 毛泽东:《关于辽沈战役的电报》(1947年5月20日—1947年10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毛泽东军事文选》,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453—502页。
  • 卫立煌:《告台湾袍泽朋友书》,《新华月报》1955年第4号。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257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