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汪康年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汪康年历史评价_汪康年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8日 阅读:148 评论:0

汪康年,初名灏年,字梁卿,后改名康年,字穰卿。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1860年1月25日(清咸丰十年正月初三)。其父汪养云,清咸丰举人,初授教谕,后纳资为广东候补知县。汪康年年幼时随父在粤就读私塾,1882年丧父,回乡里谋得书局校对工作,不久往汉口开馆授课。

1889年,汪康年入京应优贡考试,入选。初选主考为瞿鸿禨,遂结师生之谊。旋复考取八旗官学教习。是年秋返浙应乡试,中举人。次年受两湖总督张之洞聘请,赴武昌教读张的孙辈,成为张的幕宾。不久又兼任汉口自强书院编辑和两湖书院史学斋分教。1892年汪入京应会试,中试,但因足疾骤发,不及应殿试,遽返湖北。1894年入京补应殿试,并谒见主试官翁同龢,执师生礼。

甲午中日战起,汪康年关心战局,遍阅京沪各地报刊,见内容殊多失实,乃萌自办报刊之念。甲午战败,割台赔款,全国震动,汪深受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影响,亦认为“洞明时事之流,已佥知非变法不足以图存”,且“非将教育、政治,一切经国家、治人民之大经大法,改弦易辙,不足以变法”[1]。遂创议组织“中国公会”,往来于沪汉间,“讲求中国之所以贫弱,西国之所以富强”[2]。但中国公会一时难以成立,因有先办报馆“而寓学会于其中”之议[3]

1895年夏,康有为等人在京沪先后成立“强学会”,汪康年应康之请至沪主事,并携家迁居上海。不久北京强学会受劾被封,上海强学会也随即解散。汪康年、黄遵宪等人谋再振之,商议以报馆为倡始。次年春,汪康年与梁启超共同商讨创办《时务报》的宗旨及章程,以上海强学会结余款项移作办报经费,不足之数再向外募捐。1896年8月9日(清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初一)《时务报》在上海创刊,石印旬刊,月出三册。梁为主笔,汪任经理,掌财政、人事,间亦执笔论著。先后延请麦孟华、徐勤、章炳麟等人为撰述;张坤德、郭家骥及日人吉城贞吉分任英、法、日文翻译。报设论著、上谕、奏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西电照译等栏,该报传播维新救亡思想,成为宣传变法图强的主要刊物。初期梁启超等人议论新颖,文字通俗,以犀利的笔锋“去塞求通”,深受时人欢迎,阅之“心气勃豁,顿为之喜”,“论不变法之害,沉着痛切,言言扼要”[4]。因此不数月风靡海内,印数达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5]。在推动变法制造舆论方面,作用显著。张之洞乘机邀誉,札饬以公费购发全省官员及书院诸生阅看。

汪康年先师事翁同龢,复与梁启超同事,与谭嗣同亦时有书信往返,在师友的影响下,“以为民气之郁久矣!宜重民权、瀹民智,用以明目而达聪”[6]。故于《时务报》第四册上发表《中国自强策》,提出“复民权”的主张;继在第九册上《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中称,“天下之权势出于一则弱,出于亿兆人则强,此理之断然者”,“若夫处今日之国势则民权之行尤有宜亟者。盖以君权与外人相敌,力单则易为所挟;以民权与外人相持,力厚则易于措辞”[7]。虽然他的民权论仍不脱“君民共治”的范围,但发表后立遭顽固势力的指责非难。张之洞授意僚属,以民权文字触犯纲常伦理为辞,嘱其“以后文字真要小心”,“实做经理二字,千万不可动笔”[8]。汪原是张的旧属,《时务报》又受张的资助,此后遂不敢再侈言民权。但梁启超等人的论著仍不断侵及洋务派的利益,为张之洞等所不容,曾以停发该报相胁迫,并一再通过僚属促汪转而干涉笔政。适值梁启超离沪去湘,汪兼代笔政,乃擅改梁自湘发来论著,引起梁的不满。此时维新派拟推龙泽厚进报馆,以“稍分汪氏之权”,但汪视《时务报》似“一人一家所开的生意”而拒之[9]。嗣后梁启超辞去《时务报》笔政,汪遂总揽一切。从此《时务报》转而成为洋务派张之洞集团的喉舌。

是年11月,汪康年与曾敬贻等在沪创设“蒙学会”并发刊《蒙学报》,“以启蒙为主”“开通锢蔽”为宗旨。12月汪偕曾敬贻东渡日本,遍游东京、横滨、大阪等地,采访政治风俗,联络朝野名流,匝月而返。1898年1月,汪康年等在沪设立“东文学社”,招生开课,授以日文,议拟于毕业后送日留学。

《时务报》虽已风行全国,但旬日一册,对于时事评论往往不能及时,汪康年遂与人另行集资,在沪创办《时务日报》,日出一期,锐意经营,改革版面,仿照西文报刊,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分版面为四版两栏,与当时沪地《申报》等尚用有光纸一面印刷、书册式不分格栏之面貌迥然不同。1898年5月11日创刊,与《时务报》同时发行,记载中外要闻,评议时政得失,并重在摘译西报、沟通商情。汪欲“联气类,宣上德,达下情,转圜时务,广牖见闻”,使“壅蔽顽固之俗一变而洞澈,而愤励”[10]。该报采访、论述皆由汪一人担任。7月,上海发生旅沪甬人抗议法租界当局持强欲毁四明公所义冢事件,该报全力声援,获得好评,销路渐广。

是年6月11日(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7月经言官奏请改《时务报》为官办,派康有为为督办。汪康年以“商款仍旧商办”为由,将《时务报》“暂行停止,俟康工部到申,再由其筹办,本报特改名《昌言报》,仍与从前《时务报》蝉联一线”[11]。此时汪与梁启超的矛盾已公开化,梁诋汪私据《时务报》,但汪得张之洞的庇袒,仍占用《时务报》馆址,自办“商报”——《昌言报》。汪自任总理,聘梁鼎芬为总董。同时汪将《时务日报》改名为《中外日报》继续发行。《昌言报》在戊戌政变后的总董改为日人安藤虎雄,11月19日出至第十册后停刊。

1900年,义和团运动事起,《中外日报》诬之为“邪民拳乱”,并提出“乱民必宜剿,必不宜抚;宜急剿,必不宜缓”的主张。7月东南各省督抚勾结各国订立“东南互保”,汪为之奔走联络与制造舆论。次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俄军久驻奉天(今沈阳)不撤,并胁迫清廷签约。汪康年闻讯激于义愤,与蒋智由等召集会议,力陈其害,演词慷慨激昂,闻者动容,并摘登报端,沪地西报亦竞相转载。汪又腾电中外,并上书张之洞等督抚,请为力争,引起当局瞩目。由于朝野舆论一致抗议及全国民众掀起拒俄运动,卒使俄军分批撤出东北。

1904年春,汪康年暂委他人代理《中外日报》,入京补应朝考,授职内阁中书[12],此后经常往来于京沪间。次年,在京浙人筹建浙省铁路,公推汪康年等为代表,由汪持公函到沪邀集同乡,组成商办浙江铁路公司。此时清廷以科举既废、教育趋向犹待商议,于1906年特设学部谘议官,汪康年与名流陈宝琛、张謇、严复、汤寿潜等二十三人入选。

汪康年于1907年在京筹设《京报》,以为“报馆与政府距离既近,见闻自较确实,不致有捕风捉影之弊……较之设在外省,虽言之力竭声嘶,而政府仍不闻不见者,其效力实有大小之殊”[13]。《京报》于5月10日(三月二十八日)发刊。其时军机处内首席大臣奕劻与大学士瞿鸿禨对抗,相持不下。汪康年既是瞿的门生,又有姻亲关系,《京报》遂成为瞿的政治斗争工具,多次揭载奕劻父子卖官纳贿的贪污秽行,奕劻、袁世凯一伙对汪恨之入骨。西太后对奕劻的作为亦有所闻,一日单独召见瞿鸿禨时,微露罢奕劻之意。瞿喜甚,退而告汪康年,汪即转告在京友人、英国伦敦《泰晤士报》记者高某,不料高某遽发电伦敦,在该报上刊出消息,外国公使纷至宫廷询问。西太后既怒瞿的泄密,奕劻、袁世凯复落井下石,乘机策划言官罗列“交通报馆”、“阴结外援”、“分布党羽”等罪名劾瞿,瞿遂被免职,着即开缺回籍。《京报》亦于7月17日接巡警总厅一纸公文被勒令停闭。汪康年颓然返沪,继续主持《中外日报》,仍持君主立宪派立场,拥护清政府实行“新政”。

1908年6月,《中外日报》刊载来稿《金陵十日记》,极言南京军警政绩之腐败,致获咎地方当局。两江总督端方电苏松太道蔡乃煌,盛气诘责。蔡与汪康年本系旧交,并曾资助该报,是该报股东,蔡乃以地方长官及股东身份代拟认错书稿一纸,交人转饬汪康年照抄。汪答以此腕可断,此稿不可照缮。后在蔡的压力下,汪被迫将《中外日报》售予蔡乃煌。次年,汪康年与清廷驻比利时使署职员王慕陶创办“海外通讯社”,并参加中国新闻常会。

1910年11月,汪康年复办《刍言报》于北京,五日一期,月出六册。在创刊例言中称“本报义取询于刍荛之意……以评论及记载旧闻供人研究为主”,间及摘登要闻,补充漏刊消息[14]。此时清廷已病入膏肓,而《刍言报》仍持保皇立场。

1911年8月,各地保路运动如火如荼,汪康年惊呼:“聚集无数人妨害官吏之行动,阻社会之生活,即大乱之道也。”不久武昌起义,震撼北京,汪康年避居天津。11月3日晚得在京友人来书密告:清廷将起用袁世凯。汪阅毕叹息不已,称:“今方主张共和,然是人可为拿破仑,不能为华盛顿。”遽起就寝,夜半忽发呻吟声,家人往视已昏迷不醒,延至次晨去世。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252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