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马约翰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马约翰历史评价_马约翰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8日 阅读:636 评论:0

马约翰,1882年10月10日(清光绪八年八月二十九日)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三岁丧母,七岁丧父,与其兄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在亲友资助下,十三岁进私塾读书,十八岁到上海读中学,二十二岁考入圣约翰大学医学预科,两年后升入本科,于1911年毕业。

马约翰从小喜爱运动,进私塾读书以前,整天和同伴们爬山、游泳,身体很健壮。在大学读书期间,酷爱体育运动,成绩优异,是学校足球、网球、棒球、田径等各种代表队的主力队员。尤长于中、短距离赛跑,曾获全校冠军,并多次在校外比赛中取得优胜。1905年,他参加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举办的“万国田径运动会”一英里竞赛。在落后于日本选手十码的情况下开始冲刺,最后以领先五十码的距离冲破终点线取得优胜。全场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和“约翰,中国”的欢呼声,赞扬他为祖国争得荣誉。从此,他成为上海运动场上的一颗明星。

由于马约翰具有出色的运动才能,1914年被清华学校选聘为体育帮教。从这时起,到1966年逝世时止,他一直在清华工作了五十二年,由助教而教授而体育部主任,终生为体育教育事业服务。

他在清华致力于体育普及工作。除上体育课外,还说服学生参加学校规定的每天下午4时到5时的体育锻炼。他数十年如一日地每天下午走上操场,到学生中去,以身作则和学生一起锻炼,并在锻炼方法上随时给予指导。他在清华坚持实行“体格检查”和“体能测验”等项措施和制度。严格的规章制度加上广泛深入的说服动员,使清华的体育运动得到比较广泛的开展。他还倡导正确的竞赛思想,提出“球可输,体育道德不能输”,“对外比赛不必先把输赢放在心上,只希望把我们的技术全部施展出去”。1928年底,他率领清华足球队参加华北第五届冬季球类比赛。在争夺冠军的决赛中,清华主力中锋被对方当胸一脚踢昏,全场哗然。许多队员主张“罢踢”,马约翰力息风波,换人继续比赛,结果虽然输了这场球,却赢得全场观众的赞扬。

马约翰十分关心祖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体育师资的培养。1928年前后,他和郝更生、徐国祥等一起,利用清华较为完善的体育设备和器材,几次创办“暑期体育学校”,自任主任,聘请国内体育界名流张汇兰、董守义、高梓、许明辉等任教,为提高我国早期体育师资业务水平和祖国体育事业的开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马约翰学习和总结了外国的经验,根据田径和球类等项运动的训练特点,创造出徒手操的编组方法和拉力器的训练方法。早期的清华学校先后成立了足球、篮球、网球、曲棍球、棒球、垒球、田径、滑冰等十多种代表队。在他担任教练或指导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校外的比赛中,也多次名列前茅。

1919至1920年,马约翰利用休假一年的时间,到美国春田大学进修体育。结业时用英文写了《我对西方体育的十四年经验》一文,概述了西方体育在中国的传入、发展情况。1925—1926年,他再次利用休假时间到春田大学进修。结业时用英文写了《体育的迁移价值》的硕士论文,论述体育对全面培养人的教育作用,是该校1926年度主要硕士论文之一。

马约翰经常参加全国和国际性体育竞赛的指导和组织工作。1919年第四次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他是奥林匹克代表队选拔委员会的委员之一。1927年,第八次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上海举行,他任田径委员会的主席兼足球、运动法委员会的委员。1930年,他担任参加预定于1931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九次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全国选手总教练。1936年,他担任中国田径代表队总教练,参加了在柏林举行的第十二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后,他在欧洲一些国家进行考察,并做了考察记录。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马约翰怀着爱国热忱,随校南迁到长沙、昆明,与全校师生一样,过着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他担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体育部主任,在物质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况下,犹积极设法开展体育活动。

马约翰虽怀有“谁能发展体育事业我就拥护谁”的“超政治”观点,但他不趋炎附势。1943年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聘请他担任政治色彩很浓厚的“江津体育专科学校”校长,他严词拒绝。

马约翰对体育理论研究也很重视。早在1926年,他就在《体育的迁移价值》一文中系统地探索了体育不但对于人的肌体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价值”,而且能“迁移”到人们的心理、道德、品格以及精神等方面去,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和品质。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他于1950年发表了《我们对体育应有的认识》一文,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体育的科学基础,运动对生理的影响,技能的训练方法以及体育和生物学、心理学、哲学之间的关系。

“运动是健康的泉源。”这是他早在20年代就提出来的论断。1954年,他发表了《我的健康是怎样得来的》一文,用他自己亲身的体验再次强调了这一论断。

早在40年代初,马约翰就打破常规,主张用运动来治疗某些在当时被认为只能“卧床静养”的慢性病,是“体育疗法”的积极倡导者和推行者。1952年,他主动和校医院大夫配合,对校内一大批患各种结核病的师生进行“体育疗法”,取得了成效。

马约翰身体力行,终生坚持锻炼,身体非常健康。酷暑,他在烈日下连续活动几个小时不头晕,不中暑;冬天,他从不穿棉衣。他六十岁时还和青年教师进行激烈的室内手球比赛,七十六岁时和一位中年教师合作争得北京市网球双打冠军,是七十六岁老人达到一级运动员标准的第一人。年逾八十时,鹤发童颜,仍然生气勃勃地照常工作,被誉为“提倡体育运动的活榜样”。

马约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任、主任和国家体委委员。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当选为全国体育总会主任。1957年,他以七十五岁高龄率代表团参加第三届国际青年体育运动会,任团长。第一、二届全国运动会都由他担任总裁判。1964年,清华师生曾聚会祝贺他在清华大学工作五十周年。

1966年10月31日,马约翰因病在北京逝世。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246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