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罗卓英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罗卓英历史评价_罗卓英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8日 阅读:306 评论:0

罗卓英,字龙青,号慈威。1896年5月1日(清光绪二十二年三月十九日)生,广东大埔人。父亲罗平材,务农。罗卓英幼年过继给叔父,由叔父抚育长大。七岁入塾启蒙,爱读诗词。后入本县官学堂,1914年毕业,翌年考入大埔中学。1918年北上投考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未被录取,留保定鸿文公寓攻读,撰文投稿北京各报刊,以稿酬为生计。翌年再考保定军校,录取为第八期炮科,与同学陈诚意气相投,结为好友。期间曾回乡任湖山官学校长。1922年保定军校毕业后,回到广东家乡任大埔中学教务主任,并创办湖山中学。

其时,国民革命在广东兴起,罗卓英于1923年任潮梅军参谋。1925年8月经陈诚引荐,参加国民革命军,任第一军第一师炮兵营第三连连长。10月参加第二次东征,在攻克惠州之役中,指挥炮兵轰毁城楼。随后由河婆入揭阳、黄冈,在讨伐陈炯明的战斗中受到嘉奖,战后升任炮兵营副营长。1926年7月,国民政府兴师北伐。罗卓英所在之第一师属总预备队留粤。10月调任第十四师炮兵营营长,在何应钦指挥下入闽作战,在松口战役中指挥炮兵猛击敌军阵地,奏捷。12月底定福建后北上入浙,战孙传芳军。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陈诚担任第二十一师师长,罗卓英应陈诚之邀至第二十一师,任参谋处长。5月全师渡江追击孙传芳军,次第攻克邵伯、高邮、界首、宝应、淮安。7月底8月初随同陈诚率部回师,8月底又参加龙潭之役。1928年春,陈诚任陆海空军总司令部警卫司令,罗任警备师团长。

1928年6月,北伐讨奉结束后,蒋介石着手整编全国军队,将第一集团军各军整编为六个师,陈诚所部与曹万顺第十七军合编为陆军第十一师,曹、陈分任正副师长,罗卓英任师参谋长。翌年7月陈任师长,罗任第三十三旅旅长,参加襄樊战役。不久升任副师长,协助陈诚锐意整理全师,中下级军官全部换成黄埔军校毕业的学生,使十一师成为蒋介石的亲信队伍。罗对部属甚重礼仪,和颜悦色,平易近人,要求官佐对士兵也应以“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的态度进行管理教育,效法古人“扬善公庭,规劝私室”,以理服人,而力戒以力压人。罗还注重部队的治理,信奉“打仗不怕死,做事不贪财”,协助陈诚推行“三公开”:人事公开,经济公开,意见公开。使十一师的战斗力不断提高,在为蒋介石战胜各反对派的战斗中屡立战功。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中,罗卓英协同陈诚指挥第十一师全力以赴,先沿陇海路攻击前进,次第攻占马牧集、朱集站和归德,继占宁陵、睢宁等地;7月又快速赴援曲阜并与友军合力攻占济南;接着又率部快速突进,经周家口、中牟、新郑,在和尚桥、二里岗奏捷后,于10月6日傍晚跑步进入郑州城。大战结束后,陈诚升任第十八军军长,罗卓英任军参谋长。翌年1月任第十一师代师长,几个月后被任命为师长。

1931年5月,罗卓英率第十一师编属陈诚“第三路进击军”,参加第三次“围剿”中央苏区的战事。7月次第攻占黎川、广昌、雩都(今于都)后,又奔赣江,企图寻找红军主力决战,但被红军声东击西的战术拖得精疲力竭。8月中旬在空坑受到红军一部和农民自卫军的猛烈袭击,损伤惨重。罗恼怒之余放火烧山,枪杀逃出的无辜百姓以泄怨愤。罗还协同陈诚吞并杂牌部队,先后兼并、改编韩德勤五十二师残部、郭宗华四十三师、张英五十九师。在陈诚举荐下,罗卓英升任第十八军副军长兼第十一师师长。1933年初,罗又升任第五军军长,率第五十二师、第五十九师参加第四次“围剿”,向广昌前进寻找红军主力作战,结果在黄陂遭到红军的围击,后得第十四师、第九师的救援,才得以逃脱。9月又参加第五次“围剿”,隶属陈诚之北路军第三路军,罗兼第五纵队副总指挥,协助陈诚指挥五个师的兵力,以“封锁固进,配合迫进,逐步稳进,乘虚突进”的战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步步逼近。他们利用红军被“左”倾冒险主义战略指导的错误,以数倍于红军的兵力,依托碉堡稳扎稳打逐步推进。在中央红军1934年10月长征后,罗任驻赣绥靖预备军代总指挥,代陈诚指挥所部“清剿”红军及地方人民武装力量。1935年间他又率部入浙驻金华,对该地区的红军进行“围剿”。是年9月,罗升任第十八军军长。翌年两广事变中,罗被蒋介石任命为平定桂军前敌总指挥,率部南下陈兵于西江,以迫桂军就范。9月,罗任广州行营办公厅主任兼代参谋长、粤汉铁路警备司令,为蒋介石控制两广局势效力。

抗日战争爆发后,罗卓英任第十六军团军团长,率第十八军参加淞沪会战,为左翼军,在罗店、浏河一带与日军反复争夺。罗店三失复得,战斗艰苦激烈,抗日将士浴血奋战,伤亡惨重。继后在金家宅、沈家桥等地进行阵地战。会战末期,罗率部向吴县、福山一线撤退,后与日军激战于太仓、常熟、福山、兴隆桥,且战且退,撤向无锡、江阴一线。11月12日,罗被任命为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当时蒋介石决心守卫南京,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罗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部署大军进行南京保卫战。但是南京是个易攻难守之地,守备部队多是从淞沪战场撤退下来的疲惫之师,零乱不堪。罗协同唐生智指挥各部奋力抗御,终难抵挡日本侵略军的疯狂攻势。南京失守后,罗至苏皖浙边区,于1938年1月26日改任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旋指挥所部在南浔线各地展开游击战。6月,罗率部参加武汉会战,先在彭湖战场抗击日军,多次挫败企图在湖口一带登陆之日军,并指挥武胜关、贺胜桥、鄂南、湘北诸战役。9月12日,罗奉命接替陈诚任武汉卫戍司令,为保卫武汉加强各方面的管理。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罗卓英率第十九集团军于1939年3月参加南昌会战,任第九战区前敌总指挥。他指挥第十九集团军的五个军兵力与冈村宁次指挥的四个师团激战于万家埠、安义一线。奉新、南昌失守后,罗指挥所部在修水以南、赣江以北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4月21日和5月1日,罗指挥所部及上官云相第三十二集团军和卢汉、高荫槐第一集团军之一部,两次向南昌发起反攻,但敌军火力凶猛,我军伤亡甚重而难克。罗乃改攻坚夺城战术为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之游击战。同时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等战役。1940年2月,罗升任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翌年3月,指挥所部在鄱阳湖地区抗击日伪军,以诱敌深入的战术歼敌两万余,并收复要地万寿宫及安义外围重要据点。12月指挥第十九集团军参加第三次长沙会战,任南方追击军总司令,追击敌人至桃林、忠场一带,粉碎了敌军的牵制战略。

罗卓英的指挥才能受到蒋介石的褒奖和赞赏。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与英、美等国结盟,决定派遣远征军赴缅协同英军作战,蒋介石于1942年4月2日任命罗为援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4月5日,罗随同蒋介石飞抵腊戍,与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Joseph Warren Stilwell)一道部署平满纳战役。旋因英军决定撤往印度,罗乃指挥所部驰援仁安羌被围之英缅军,接替英军防务。此时,侵缅之日本侵略军大举北进。罗计划之平满纳会战、曼德勒会战均未能实现。罗曾部署乔克巴当之战,调主力开赴乔克巴当而放弃梅苗、棠吉,致使腊戍门户洞开。日军攻占杂枝后又攻腊戍,罗部赴援不及。日军次第攻陷腊戍、畹町、密支那和腾冲,国民党十万远征军之归路亦被切断。罗部孤立无援,乃决定大撤退,丢弃辎重车辆,突破敌封锁线,进入崇山峻岭,穿越原始森林,死伤甚众。经过艰苦跋涉,一部返回滇西,第二十二师、新三十八师等进入印度。罗亦进至印度,于6月23日飞回重庆述职。10月,远征军第一路长官司令部取消,另行成立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史迪威为总指挥,罗为副总指挥。罗与史迪威格格不入,几个月后即离印返渝。1943年5月改任军令部次长。不久调任军事委员会桂林干训团教育长,担负反攻部队军官的训练任务。嗣后又兼军事委员会督训总处主任。1944年10月,蒋介石提出“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号召知识青年从军抗日,罗被任命为全国知识青年从军编练总监,主管参军入伍的知识青年训练事宜。在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罗卓英于1945年8月底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广东省政府主席。罗初次出任封疆大吏,主政粤省,颇想为桑梓建设效力。为安定战后社会秩序,他提出要妥善处理军队善后、抓紧救济抚恤、加强交通治安、平抑物价、安定金融等意见。不久,他发表了建设广东的施政方针:一、选贤任能,树立廉正风气;二、扶植工农,改善人民生活;三、健全县政,巩固宪政基础;四、奖励科学,促进现代文化;五、发展侨务,充实建设力量。针对政界多年积弊,他提出要以“勤、明、公”的精神,达到“新、速、实”的效果,扫除“怠、昏、私”的积习,改变“顽(旧)、散(漫)、伪(饰)”的风气。他曾三次越海到海南岛,进行接收西沙群岛工作,命名南沙最南端之岛为“南威岛”以振国威。1947年初,他又提出建设广东的五年计划。但是他难以改变国民党统治的腐败积弊和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带来的沉重负荷,一些方针措施和计划方案多流于纸上空谈、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1947年9月,陈诚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政府主席东北行辕主任,罗卓英也被调去沈阳任行辕副主任。罗竭力辅佐陈诚整顿和发展军事力量,把东北的国民党军队由九个军扩大到十四个军,又增加了炮兵、战车、汽车等特种部队。但是东北民主联军养精蓄锐,于10月发动了强大的“秋季攻势”,罗卓英协同陈诚仓皇应战,一再失误,先后被歼六万九千人。翌年1月,主力部队新五军又被全歼。在一片责难声中,陈诚于2月离职,将大权交给卫立煌,罗卓英也随之离职南下,悄然隐居。

在全面内战败局已定,国民党统治濒临崩溃的1948年12月29日,陈诚被蒋介石任命为台湾省主席兼警备总司令,负责经营远离大陆的孤岛,罗卓英应陈诚之邀亦去台湾,协助陈改编、整训陆续撤台的军队。1949年7月,已经撤到广州的国民政府设立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名义上是统辖台湾、江苏、浙江、福建诸省和潮汕沿海区域,以陈诚为军政长官,罗为副长官。这个东南军政长官公署除了骚扰大陆沿海地区和诸岛外,无有任何作为。

1950年3月后,罗卓英先后被任命为“总统府”战略顾问、“国防研究院”副主任、“革命实践研究院”副主任等职。后常居屏东,任“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委员及台南研究区主任。

1961年11月6日,罗卓英在台北因病去世。

参考文献

  • 张开秀:《罗卓英生平述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文史资料》第63辑,1990年版。
  • 陈训正编著:《国民革命军战史初稿》,南京1929年版。
  • 刘泗水:《罗卓英抗日诗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梅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梅州文史》第4辑,1990年版。
  • 杨伯涛:《陈诚军事集团发展史纪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57辑,中华书局1978年版。
  • 康景濂:《罗卓英》,台湾《青年战士报》1961年11月13日。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244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