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原名寿椿,江苏江阴人,1895年2月4日(清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初十)生。父亲刘宝珊,清末秀才,倡导新学,在本县与人合办翰墨林小学,刘天华幼年与兄刘半农均就读于该校。刘天华1909年入常州府中学堂。他为人朴实厚重,学习勤奋刻苦,为同学所尊重。辛亥革命爆发,学校停闭,他辍学归里。时民主革命浪潮波及江阴,他基于爱国热情,曾加入本邑青年团体,参加抗清活动。
刘天华从小喜爱音乐。他十分爱听当时江阴民间和尚道士吹奏的乐曲,每遇寺院春秋丁祭和僧家佛事活动,或邻里婚丧喜庆演奏笙箫弦笛,他总是听得入神。在常州府中学求学时,他参加校内的军乐队,学习吹奏军笛军号。1912年春,他跟刘半农到上海,入开明剧社,在乐队工作,开始接触钢琴、小提琴和其他西洋乐器。他热情学习,坚毅专心,常常练到深夜,孜孜不倦。
1914年,开明剧社解散,刘天华回到江阴,在华澄小学任教。他买了一把竹筒二胡,爱不释手,苦练不已。翌年春丧父,又失业,贫病交加。他每日拉奏二胡,表述自己内心的忧愤和抱负,逐渐形成《病中吟》的旋律。同年秋,刘受聘于常州母校(时已改为省立第五中学)为音乐教师。他组织学生成立军乐队和丝竹合奏团,热心训练和指导他们学习乐器。在授课之余,他走出学校,虚心向民间艺人求教,学习琵琶、二胡、箫、笛、唢呐等民族乐器。在常州五中执教的历年暑假,他不顾生活颠沛之苦,外出寻师学艺和采风。1917年暑期,他向本地著名的二胡能手周少梅学习二胡;翌年暑期,去南京向崇明派琵琶演奏家沈肇洲学琵琶《瀛洲古调》;1919年暑期,他去河南学古琴。1921年暑期,他回故乡江阴,联络同好和学生,组织暑期国乐研究会,公开演奏,互相切磋,共同研讨江南丝竹和吹打乐。这一时期,他除了精心提高琵琶、二胡的演奏技艺外,并开始创作《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等二胡曲。
刘天华渴求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十分向往北京,曾多次写信给在北京大学执教的刘半农,“羡都中专家荟萃,思欲周旋揖让于其间”[1]。1922年,他应北京大学附设音乐研究会之聘,到北京执教。同年秋,北大音乐研究会改组为音乐传习所,刘为琵琶导师,并任教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1926年又兼教于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他高度评价我国民族音乐,曾说:“声音之纯正与精微,举世当推吾国音乐第一。他日西方乐师,必来吾国研究。吾人从事国乐者,毋自馁也!”[2]他把二胡、琵琶纳入高等音乐院校器乐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民族乐器。他说:“有人以为胡琴上的音乐,大都粗鄙淫荡,不足登大雅之堂。此诚不明音乐之论。要知音乐的粗鄙与文雅,全在演奏者的思想与技术及乐曲的组织。故同一乐器上,七情俱能表演,胡琴又何能例外?”[3]他编写二胡练习曲四十七首和琵琶练习曲十五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开创了民族器乐的科学的教学体系。他教学认真,严格要求,指导学生重视器乐的基本功练习。
刘天华在教授国乐的同时,又悉心钻研西洋音乐乐理及和声作曲法,开阔视野,提高音乐理论水平。1923年起他师从俄籍名家托诺夫学习小提琴,直到罹病去世,近十年从未间断。平时利用一切空隙时间练琴,学生、友人去他家访问,常是未进门而先闻琴声。由于他的小提琴造诣很深,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三校除了聘请他为琵琶、二胡导师外,还都聘他授小提琴课。他在音乐会上演奏小提琴,也得到很高的赞誉。
刘天华由于受到“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立志改进和发展我国民族音乐。他珍视我国古老的音乐传统,教学之余潜心于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的研究和改革。经过长期的演奏实践,并参考西洋乐器的构造原理,他和北京文兴斋乐器店老乐工合作,设计制作了新型的二胡,调整了琴弦的粗细,明确规定内弦定D调、外弦定A调,使之有固定音高定弦法则。他对已传世一千四五百年之久的四相八品琵琶,大胆进行改革,设计制作了六相十二品的十二平均律琵琶,采用了活动品位装置,既可按传统音律演奏,又可按十二平均律演奏。刘天华富于创造性的改革,为后来二胡、琵琶的定型奠定了基础。1927年,他与友人成立“国乐改进社”,翌年国乐改进社编辑出版《音乐杂志》,积极倡导民族音乐的革新。
刘天华创作二胡和琵琶乐曲,既反对全盘西化论,也反对排斥西方文化的国粹主义,主张:“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4]他借鉴西洋音乐的理论及作曲法,表现我国音乐旋律的特征,丰富和发展了民族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法,也表达了他振兴和改革我国民族音乐的实践和理想。1918年创作并于1928年定稿的二胡曲《空山鸟语》,既充分发挥了二胡的特性,又在很多地方大胆采用了小提琴的弓法和指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27年春创作的琵琶曲《歌舞引》,吸取了民族歌舞的旋律,借鉴西洋音乐的表现手法,充分表达了人们载歌载舞的生动情景。二胡独奏曲《除夜小唱》(一名《良宵》),是1928年1月22日除夕之夜,他与友人守岁时即兴创作的,乐曲轻快,旋律优美,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在表现手法上,圆阔的长弓和轻快的短弓相间而奏,精巧完美。1931年创作的《光明行》,则是一首冲破黑暗、向往未来,具有蓬勃朝气的进行曲调的二胡独奏曲。此曲旋律铿锵有力,感情热烈充沛,表现了作者勇敢向前的毅力,开创了二胡演奏雄壮乐器的新路,而大段落的颤音也是首创。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气派,给人强有力的鼓舞,一扫某些外国人说我国民族音乐萎靡不振的成见。刘天华一生创作的十首二胡曲、三首琵琶曲和一首民乐合奏曲,出色地表现了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人民不满现实黑暗和渴求光明进步的思想情感,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刘天华为了振兴和改革我国民族音乐,对于我国民间音乐、戏剧音乐以及宗教音乐都表现出很大的兴趣,热心于民族音乐遗产的发掘和整理。他常常走出书斋向民众求教。到北京大学执教不久,就开始学习北方民间器乐三弦拉戏。在北京艺专兼教后,又与学生一道聘请老师学习昆曲。他还把街头流浪艺人请到家里,向他们学习民间锣鼓等艺术。他曾专门向民间艺人及和尚道士学艺,记录整理了《安次县吵子会乐谱》和《佛曲谱》。1929年,他听写了梅兰芳演唱的十出皮簧戏和八出南北昆曲的曲谱,印行《梅兰芳曲谱》,开创了用五线谱记录整理戏剧音乐的先河,为梅赴美国演出和传播我国戏剧艺术作出了贡献。
为继承和发展我国民族音乐,刘天华主张“把音乐普及到一般民众中去”。他说:“我希望提倡音乐的先生们,不要尽唱高调,要顾及一般的民众。否则以音乐为贵族们的玩具,岂是艺术家的初愿?”[5]他不顾军阀混战、学校欠薪、生活拮据的困难,为普及民族音乐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他倡议举办了暑期音乐学校,尽量少收学费,帮助那些经济困难而又爱好音乐的人学习,并且亲自向青年工人传授二胡演奏技巧。他组织音乐界同人和学生凑集了一笔钱,开设“乐友社”,直接从国外订购乐器和乐谱,平价销售,方便音乐爱好者学习,不遗余力地推动和普及音乐事业。
刘天华演奏二胡、琵琶的高超技艺,受到人们特殊的赞誉。他纯熟而精巧的拨弄弹挥,深刻地表达了人们病痛中的呻吟、苦难中的悲愤、欢聚时的喜悦以及向往未来的激情。对于月夜的清妙、林中的鸟语、舞姿的婆娑、兵刃的铿锵,也能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他在音乐会上的演奏,常常使中外听众对我国民族音乐获得新的认识。德国音乐家雷兴感叹地说:“人们总觉得他这演奏是生疏的但却又这样熟习,是别致的但却又能令我们完全了解。”[6]有的外国听众说:“今天听了刘天华先生的演奏,才知道中国还有这样优美动人的音乐,这确实是没有语言文字的世界语,是心的语言。”[7]1931年,他为高亭唱片公司灌制二胡曲《病中吟》、《空山鸟语》和琵琶曲《歌舞引》、《飞花点翠》等唱片;并应美国一音乐团体的邀请,准备赴美演出[8]。
1932年春末夏初,刘天华为了采集民间乐曲,进一步研究我国民族音乐,到天桥一带去搜集说书人、卖唱者的锣鼓点,回家整理编谱,日夜不休,不幸于5月31日染患了猩红热,6月8日即去世。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240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2-12-28主编
2023-01-07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2-12-23主编
2023-01-07主编
2023-01-04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3-01-02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