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良弼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良弼历史评价_良弼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8日 阅读:95 评论:0

良弼,字赉臣,满族,爱新觉罗氏,镶黄旗人;系清宗室多尔衮之后,两广巡抚伊里布之孙。其父在四川做官,他于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生于成都[1]。他少年丧父,对母亲很孝顺。后来他到了湖北,由该省官派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期间,结识了张绍曾、吴禄贞等许多士官生。由于吴禄贞等倡言革命,他起来反驳,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各不相让。当时吴禄贞便觉察到,将来二人一定会分道扬镳[2]

1903年,良弼于日本士官学校第二期步兵科毕业回国,即投奔清室效劳。时值清廷采纳袁世凯的建议,于12月成立练兵处,作为陆军的参谋本部,督练考察全国新军;当时清廷派庆亲王奕劻为总理练兵大臣,袁世凯为会办大臣,铁良襄办。良弼先被分配为练兵处调处差委,翌年又调升该处军学司监督。清政府本来是在“非练兵无以卫国”的幌子下,裁汰各省绿营,把军权集于中央,加强宗室对全国军队的控制,袁世凯却借有权势的庆亲王奕劻作掩护,把军权集中于自己手里。当时铁良、良弼对袁世凯怀有戒心,袁竭力拉拢他们为己所用,保奏铁良为兵部侍郎,破格提拔良弼为第六镇第二十三标标统。良弼拿着标统的薪俸,并不就职替袁办事。

1905年,良弼被提升为练兵处军学司副使,并历充考察迁安、保定、马厂陆军各镇大臣随员,掌校阅参议、太湖秋操中央审判官长、考试陆军游学毕业襄校官、提调官等职。这时,许多留日士官生陆续回国,被派往北洋新军中充任下级军官。士官生中的部分革命党人,为了取得军权,利用铁良、良弼和袁世凯的矛盾,参与铁良、良弼的排袁斗争。铁、良原是清皇族集权的捍卫者,他们站在排汉的立场上,想利用汉人士官生以排挤北洋系,从而削弱汉人的势力来加强皇族的统治;因此,在表面上是士官生与北洋系的斗争日益尖锐化了。接着,清政府于1906年6月兴办贵胄学堂,培植宗室八旗子弟,以便日后输送到军队中充任高级将领,使皇族能够直接控制全国军权。良弼推荐士官生张绍曾担任贵胄学校的学监,因为皇族中无人能胜此重任。

同年秋,清廷议论改革官制时,在削减督抚权限的问题上,铁良与袁世凯争论激烈,清皇族排挤汉人的斗争也日益表面化。良弼曾主张杀掉袁世凯,但怕慈禧太后不允许,又怕北洋系军官起来造反,未敢下手。11月,奕劻等奏准把兵部改为陆军部,铁良任陆军部尚书,统辖各省新军,练兵处撤销,良弼的军学司并入陆军部。接着,袁世凯遭到朝中御史的公开弹劾,被迫交出了四个镇的兵权给铁良,这是皇族掌握军权的重要步骤。铁良、良弼为了利用士官生反对袁世凯而收渔人之利,不得不起用一批士官生为新军中的将领,这又为革命党人进入北洋六镇开启了方便之门。

1907年,良弼升任陆军部军学司司长兼参议上行走,他积极协助铁良振兴清室武备,改革军制,训练新军,创立武备学堂等,“举凡陆军章制,教育规则,靡不悉心赞划,期收成效”[3],竭力把军权集中于清廷皇族手中。此时良弼已成为陆军部出谋划策的核心人物了。

1908年11月,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去,溥仪嗣位,载沣摄政,袁世凯被放逐“回籍养疴”。清廷为了加强皇族集权,总揽全国军权,于12月设立禁卫军,成立一支驾驭一切军队之上的皇室武力,良弼任禁卫军第一协统领。

1909年7月,军谘处从陆军部分出,独立成为陆海军联合参谋总部性质的机构,清廷先委毓朗管理,后又派载涛接管。载涛是一个胆小又不懂军事的庸人,只有依靠良弼为他出谋划策。1910年2月,良弼随载涛赴欧美考察军政事务。回国以后,正是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之际,军谘处拟订一切镇压革命运动的作战计划,都是出于良弼之手;一切军事训练的规章制度,也由他规划拟订。他施行以“尽忠节”为中心的封建奴化教育,训练军队为清王朝卖命,自认为三年成效,稍有可观。

辛亥武昌革命爆发,各省相继响应。良弼于10月11日为军谘府制订了武装镇压的计划:“二、四两镇及六镇之一协,作为第一军,荫昌统之;二十镇及三、五两镇各一协,与驻奉之第二混成协,作为第二军,载涛统之。一、二两军赴前敌,第三军留守京城,以备后援。”[4]他计划调动北洋新军攻打武汉革命军,遭到第二十镇和第二混成协及其他部队中革命势力的抵制,张绍曾在滦州按兵不动。良弼看到当时的立宪派一批一批靠近革命方面,便主张以立宪消弭革命。他利用与士官生的关系,和在滦州的张绍曾暗通声气。10月29日,张绍曾领衔联合四个统领署名,向清政府提出十二条立宪政纲的要求,在保持“大清皇帝万世一系”的前提下,采取一些必要的立宪措施。在当时革命火焰猛烈发展的形势下,这是扑灭革命势力和挽救清王朝覆灭的阴谋手段。清廷中的顽固派也不得不答应实现这十二条立宪政纲的要求。

清政府为了瓦解革命势力,特派吴禄贞到滦州宣抚第二十镇,良弼则暗派军谘府第三厅厅长陈其采秘密监视。吴到滦州以后,不但没有“宣抚”第二十镇,反而鼓吹革命,并与张绍曾秘密商定第二十镇与第六镇联合进攻北京的计划,准备第二十镇乘坐清廷派去的二百辆汽车直取北京。由于陈其采是汉人,又是留日的士官生,也参加了这次秘密会议,会后陈立即把这二百辆汽车调回北京,又向清廷密报吴、张进攻北京的计划,清廷马上扣发开往滦州的火车,阻止第二十镇向北京进军。嗣后,吴、张又秘密商定联合山西革命军进攻北京的计划,又被清廷探悉。良弼献呈诡计,清廷当即采纳:假意派吴接任山西巡抚,同时派人监视,若吴有与山西革命军联合进攻北京之行迹,则立即将吴杀掉。吴禄贞没有识破这个阴谋诡计,自滦州回到石家庄后,即潜入娘子关与阎锡山会谈,表示决不就任山西巡抚。吴被推举为燕晋联军大都督后,回到石家庄,又发一电报给张绍曾,请张协同动作,以践前约。这些情况皆被良弼侦悉。此时,吴在石家庄又向清廷发一言词激烈的电报,弹劾荫昌督师无状,申斥清军“焚烧掠杀,惨无人道”的罪行,要求清廷对他们“严行治罪”,并请停战议和;否则,他就屯兵石家庄、堵塞南北交通,斩断第一军的后路,并截留了一列由北往南运送军火的列车。

吴禄贞的革命行动,不仅引起了清廷的极大慌乱,也使已出任湖广总督、镇压武昌革命的袁世凯异常忌恨。良弼与袁世凯从不同集团的利益出发,在暗杀吴禄贞的问题上采取了一致的行动。良弼派陈其采、袁世凯派周符麟分别赶到石家庄,合谋暗中收买吴禄贞的卫队长马蕙田和夏文荣、吴豫章、苗得霖四人,于11月7日凌晨一时许,在石家庄车站站长办公室枪杀了吴禄贞,并把吴的头颅割下,逃到北京向良弼领得赏银3万两。

辛亥革命风暴席卷全国,袁世凯乘机要挟摇摇欲坠的清廷,促使奕劻皇族内阁垮台,袁则带着卫队赶到北京,于11月16日组成了袁氏内阁,清政府的军政实权终于落入袁的手中。12月9日,袁派冯国璋接任禁卫军总统,良弼也被解除了禁卫军第一协统领的职务,调任镶白旗汉军副都统兼任军谘府军谘使,被剥夺了实际兵权。袁并没有就此罢休,又进一步施展诡计,密令冯国璋向良弼表示效忠清廷,愿与良弼、铁良等共生死,而不与袁合作。良弼信以为真,与冯联系密切,幻想利用冯去分化袁的势力。

袁世凯在列强各国和国内立宪派官绅的支持下,取得了当总统的确实保证后,采用多种手段逼迫清帝退位。对此,良弼、铁良等少壮亲贵再也无法忍受了。1912年1月12日,清廷王公亲贵秘密集会,奕劻提出清帝退位,良弼与铁良、载涛、毓朗等坚决反对。在18日御前会议后,铁良、良弼等便纠合三十余名皇族亲贵,齐赴庆亲王府包围奕劻,表示强烈反对清帝退位。19日,这些皇族亲贵以“君主立宪维持会”的名义,发表反对清帝退位的宣言,正式成立宗社党。他们秘密计划乘袁世凯以内阁总辞职相要挟时,断然解散袁内阁,再由毓朗、载泽等出来组阁,由铁良统率清军南下与革命军决一死战,良弼也自请随军南下作战;如果战败,则迁都热河,退保东北,内联蒙古,外结列强,伺机卷土重来。良弼把宗社党这个秘密计划告诉冯国璋,冯立即向袁告密。袁确认了良弼是清帝退位的阻力,也是他谋权的主要障碍;但他又不敢贸然对良弼下手,于是把宗社党的计划向革命党人透露,以便借刀杀人。此时在北方主持暗杀的革命党人彭家珍,知道了良弼不仅是暗杀吴禄贞的主谋,又是阻止清帝退位的重要人物,奋然对人说:“有军事知识且极阴狠者为良弼,此人不除,共和必难成立,则此后生民涂炭,何堪设想乎!”[5]他决心挺身暗杀良弼,筹划十多天,设法获得了良弼的好友崇恭的名片,于1912年1月26日(十二月初八日)往红罗厂良弼私宅,待良弼归家下车刚进门时,乘其不备,投掷炸弹。良弼当即被炸断左股,晕绝卧地,同时毙命者还有良弼的卫兵八人、马弁一人。当时弹片触石反击彭家珍的头部,彭也英勇牺牲。2月1日,良弼伤势严重,自知命危旦夕,乃缮写遗折,上奏清廷,遗言:“尊重信条,实行宪政,以挽将倾之国势,而收已涣之人心。”[6]两日后,良弼不治身死。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221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