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李仪祉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李仪祉历史评价_李仪祉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8日 阅读:123 评论:0

李仪祉,原名协,字宜之,后以仪祉通行。1882年2月20日(清光绪八年正月初三)生于陕西蒲城县。祖业农,父亲桐轩是个廪生,曾任陕西谘议局副议长;伯父仲特曾任川汉铁路工程师,为关中有名学者。

李仪祉自幼在家读书,1889年入塾。以后数年,除在塾读“四书”、“五经”外,还从父亲和伯父学作文和数学等。1898年赴同州府院考,中第一名秀才。得督学叶尔闿赏识,被拔入崇实书院,和于右任同学。

崇实书院提倡新学,李在该院读过《天演论》等书,并撰写了《论权》、《神道设教辟》、《女子不缠足歌》等文。1902年崇实书院并入宏道书院,改为高等学堂,新任督学沈卫令学堂加重科举文字,李认为无裨实际,尤反对教师令学生背书、打手心等,因而托词祖母有病退学。

1904年,于右任为商州中学堂总教习,荐李仪祉任教。当时清廷因于右任所作《半哭半笑楼诗草》有讽时政,下令捉拿。于闻讯避往上海,不久李亦辞职。

同年秋,李仪祉考入京师大学堂预科德文班,1908年毕业。

1909年,李仪祉由西潼铁路局资遣德国留学,入柏林皇家工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他在校勤奋好学,深得同学好评。辛亥革命发生后,李闻讯赶回国内参加革命,抵沪时,南北和议已成。1912年返回陕西,与友人倡办三秦公学。翌年复往德国留学,进但泽工业大学专攻水利。李早年即以献身水利事业自矢,这时得与德国水利学家、德莱斯登大学教授恩格尔斯((H.Engels))交游,恩格尔斯常为李质难析疑,使李的学业更加猛进。

1915年,李仪祉由德回国。时值张謇任全国水利局总裁,在南京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聘李任该校教授,主讲河工学、水文学、大坝设计等,后任校长。李在该校从事教育七年余,造就出一批水利工程人才。他对教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曾对学生说:“水利事业,关于国计民生,至深且巨……愿诸君努力奋进,抱人溺己溺之怀。有所疑,必尽所问,毋稍讳!余必尽我之职,倾我所知,莫隐乎尔。”[1]教学之余,他还经常对黄河、长江间水土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

1922年秋,李仪祉自南京返陕,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兼渭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他一方面着手计划和测量泾惠渠工程,另一方面提倡民间开修小渠,同时还创立了水利道路专门学校,亲自授课。1923年李得陕西省长刘镇华同意,筹了少许工款,开始疏浚渭北泾阳之龙洞渠。1924年又派人到汉南办汉江水利工程。不久西北军阀战起,经费无着,渭北、汉南工程均停。他对此深有感慨,但寄希望于未来,继续为所属人员讲授河工原理,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以待时机。

当时,李还先后兼任陕西教育厅长和西北大学校长。为筹措引泾工程和扩充学校经费,1925年他曾奔走于北京、天津、南京、上海,虽多方设法,但毫无所获。1926年李一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入冬仍回陕任水利局长,曾勘察无定河水利,但因兵荒战乱,水利事业发展无望,遂辞职。1927年秋,李再至南京,任第四中山大学教授,不久赴川,应刘湘聘请,任重庆市政府工程顾问,设计成渝公路老鹰岩工程,构思精妙,后被誉为巧夺天工之杰作。

1928年9月,华北水利委员会成立,李任该会委员长。同年底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全国表面上暂时统一。国民党政府为标榜重视建设和治水事宜,于翌年初组织导淮委员会,以蒋介石为挂名委员长,派李仪祉任委员兼工务处长及总工程师,李率队至江、淮、运、沂、沭、汶各处进行勘测,拟定了十七条导淮工程计划纲要。这时受聘来华协助李工作的德国水利专家方修斯(Otto Franzius),对李的品德学问也很佩服。

1929年上半年开始的新军阀战争,到1930年发展为蒋、冯、阎中原大战,使导淮计划根本无法实现。鉴于这种情况,同年李仪祉辞去导淮工作,回陕任建设厅厅长兼水利局局长。此前陕西连年大旱。他面对灾民死亡流离,啼饥号寒的悲惨景象,叹曰:“移粟移民,非救灾之道,郑白之沃,衣食之源也。”[2]于是决心兴修泾惠渠,重审计划,奔走呼号,合陕省各方之力,又得华洋义赈会和檀香山华侨等方面的资助,终于开始兴工。泾惠渠工程以恢复郑国渠旧观为目标,在泾阳张家山谷口筑坝拦河。引泾水以灌溉泾阳、醴泉、三原、高陵、临潼数县土地,但工程进度颇缓慢。

1931年夏,运河泛滥,苏、浙、皖等省受灾。李仪祉曾赴上海参加救灾工作。同年中国水利工程学会成立,李被推为会长。1932年夏,李亲往汉南考察水利。秋间大病,辞建设厅长职,专主水利局事。为培养水利人才,曾呈准由西安高级中学代办水利专修班。

1933年4月,国民党政府任命李仪祉为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仍兼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8月黄河决口,有五省五十余县被淹,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极大损失。李奔赴各处,求见权要,急谋救济,不只一次遭到冷遇。9月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成立,他任委员兼总工程师,负责堵口工程。任职期间,曾视察黄河上游三省,并提出根治黄河的意见。在忙于治黄的同时,李仍时时关心陕西水利工程的进展。1934年曾组织引洛工程处,开始实测和兴建洛惠渠工程。同年夏,西安高中代办的水利专修班并入陕西武功农林专科学校,改名水利组,由他兼主任。1935年初,李进一步拟就《陕西水利工程十年计划纲要》,“期此十年内,使农田水利,普及全省成一模范农田水利区,以为他省之倡,而后及航运、水力等他项水利工程之设施”[3]。接着李又指导渭惠渠兴工,同年4月泾惠渠也完成了。秋,李辞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职,专任陕西水利局局长,着手筹划梅惠渠工程,翌年秋兴工。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时,李仪祉对形势的发展极为忧虑,曾以和平解决方案上书南京政府秘书长翁文灏。后事变得到解决,李对此感到十分高兴,称“此次事变,系国家出净内毒之日”,表示“吾人更当振起精神,为增加西北生产事业而迈进”[4]

1937年春,李仪祉作为扬子江水利委员会的顾问,曾到江汉、巴蜀做短期调查,对长江的整治有所建言。同年夏参加庐山谈话会,为庐山暑假训练团讲农田水利之真义,又被聘为中研院评议员。“七七”事变后李仪祉回陕,领先参加了陕西抗敌后援会,对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充满着信心,同时也有“作十年二十年长期抗战之准备”[5],曾积极从事西安市的防空建设和募集救国捐款等项工作,还经常写文章作演说,宣传抗日思想。同年10月,李在一次对武功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组同学的讲话中说道:“抗战期间,前方将士用枪炮去和敌人拼;后方人民的责任,就在尽量的供给粮食”,“旱灾水灾,学水利的更应设法防止”[6]。从此,他更抓紧水利事业的进行,迅速筹划并实施的有织女渠及怀宁河等灌溉工程,到本年底渭惠、梅惠两渠大部完工。

1938年2月,李仪祉病重卧床,仍不忘水利工程的进行,且手书“土坝”二字问渭惠渠土坝打桩情况。此后病势日危,至3月8日与世长辞。临终遗嘱有:愿国人“共赴国难,求最后之胜利”和“切望后起同仁,对于江河治导,本余之素志,继续致力”[7]等语。李把毕生精力用于治水,尤其对陕西水利作出了大贡献:他生前亲自筹划修建的有五渠,其中已完成的三渠灌溉面积共有78万多亩。3月15日李被安葬在社树泾惠渠上的两仪闸畔,附近各县群众纷纷赶来吊唁。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221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