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岑,名邦藩,字石岑。1892年12月(清光绪十八年十一月)生于湖南醴陵。五岁入塾,勤奋好学,读了中国古代典籍。稍长,入长沙湖南优级师范学校习理化科学,对几何产生了浓厚兴趣,自谓:“余少时初习几何学,莫审所指;其后习论理学,始稍稍能言其故,仍未克举其内容,乃复重习几何学,如是者数岁,遂得略窥其义蕴,盖思想方法之达于绝诣者也。”[1]
1912年底,李石岑留学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他初到日本,儒风犹存,被同学讥为“李圣人”、“假圣人”。但后来,他对西方哲学如饥似渴的钻研,并笃志佛家因明唯识之学。在日本求学六年间,李还积极参加各种挽救民族危亡的活动。1915年李与潘培敏等在东京发起“学术研究会”,翌年6月编辑出版《民铎》杂志,因揭露日本侵华和国内军阀专制,被日本警方查封。1916年他参加“丙辰学社”,1918年参与“华瀛通讯社”事务,继续坚持斗争。同年,留日中国学生反对“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遭日本警察镇压,中国留学生纷纷回国,李亦回到国内。
自1918年起,李石岑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达十年之久,续编《民铎》杂志,以“阐平民精神,介绍现代思潮”为主旨。当时正处在五四运动时期,李石岑一方面对新文化运动持欢迎态度,认为运动使“自动之精神出焉”,“组织之能力合焉”,“营团体生活之兴趣波焉”,“求新之欲望富焉”[2]。另一方面又觉运动思想浅薄,希望青年不去参加政治活动,而专心读书,努力提高学术水平。他没有直接加入新文化运动,只提出“第一,在督促国人注重学问生活;第二,在联络富有学识之人,共营翻译之事业”[3],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不久,《民铎》杂志出版了“尼采专号”,李发表了《尼采思想之批判》一文,同期还刊登有朱佀云、白山等介绍尼采的文章。李虽声明:“愚为尼采之说明者,而非尼采之主张者”,但又说:“细究尼采之思想,实未敢抹杀其真价”,“欲救济此种黏液质之顺氓,或即在国人所詈之骂之非议之尼采思想欤?”[4]此后,他多次在讲演中鼓吹尼采学说,并在大学里开设尼采哲学课程,后来出版《超人哲学浅说》一书以宣传尼采思想。
1920年1月至1921年7月,李石岑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笔,其间加入文学研究会上海分会。1920年10月,李陪同美国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及章太炎、蔡元培、张东荪等到湖南讲学,历时一月,共讲五十多场。李建议杜威重点讲教育哲学,罗素重点讲社会哲学,李自己也讲了五场,内容庞杂,主要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在《杜威与罗素之批评的介绍》中,他分析了二人优缺点后说:“我对他们两人的学说,都不十分赞成。我比较赞成且加佩服的,便是法国柏格森的哲学。……可谓取杜、罗两人的长处,去掉他们的短处”[5]。在李石岑看来,柏格森颇具独创精神,柏氏“仅凭洞识以建立一种有统系之哲学,皆为不及之天才。康德而外,吾仅见柏格森焉”,“柏氏哲学足以转移学术界,而为吾人所不可不精研之者”[6]。1921年,《民铎》杂志出“柏格森专号”,发表李特意撰写的长文《柏格森哲学之解释与批判》等,系统介绍柏格森的《时间与自由意志》,旁及柏氏《物质与记忆》、《创造的进化》诸思想,使柏氏的学说逐渐流传于中国。后李又在《民铎》杂志出“康德专号”。
1922年1月到1928年夏,李石岑兼《教育杂志》主编,主张教育独立,提倡美育、体育及职业教育,研究设计教学法,智力测验、评论国内教育状况,介绍世界教育新潮。同年,又在中国公学讲演《评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学说》,对梁著作内容、态度和生活进行了批评,尤针对梁尊孔复古思想,指出孔子到今日“只剩下一个‘糟粕形势呆板教条’”,“孔家哲学,此时暂可不必提倡”[7]。当时李为了深入研究佛学,曾拜欧阳竞无为师,在南京支那内学院研究佛学,李在讲演中提到要用因明唯识学来“订正”科学和哲学。
李石岑还在上海大夏大学、光华大学、民国大学、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兼任哲学、心理学教授,主要是介绍西方各派学说,除柏格森、尼采、康德等人外,还有黑格尔、贝克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达尔文、克鲁泡特金、斯宾塞、孔德诸人的观点,以及基尔特社会主义。李把这些论文和讲演分别整理成册,192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4年暑假,李石岑应山东省教育厅之邀前往讲演《人生哲学》,后经整理成《人生哲学》上卷一书,于1926年出版。李石岑的人生哲学比较全面系统,他认为“人生哲学是探求‘人生的究竟’的一种学问”,以往人们讲人生只着眼于“人”,其实“生”才是根本问题。生有五个意思,一是“动”,二是“变”,三是“顿起顿灭”,四是“扩大”,五是“交通”,“这五个意思是一刹那同时有的”。“我的人生观就是表现生命,而其方法就是无为”,“无所为而为,即是大有为”,这需要四气即剑气、奇气、骨气、义气的修养。“生机如果顺着势……我们便帮助他增入顺境”,“生机如果被别的遏抑,我们便设法把遏抑东西弄开”。“对于善便助长,对于恶便利导”,“善和恶都是向善的方面走,走到至善的境界为止”[8]。李的人生哲学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有唤起人们反抗精神的一面,反映了资产阶级争取民主自由的思想。
李石岑是爱国有正义感的,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他立即在《教育杂志》上发表《悼三月十八日北京被杀学生》一文,声讨段祺瑞政府的罪行。大革命前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李受他的几个进步学生的影响,对以往的信仰发生动摇。为解决思想上疑团,李决定去欧洲进行学术考察。李石岑留居法、德两年多时间里,埋首阅读各家哲学书籍,重点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还拜会了柏格森,并有机会接近辩证唯物论的实践者,同时还对两国的社会生活、教育、文化等进行全面考察。他亲身感受了当时欧洲的经济危机,体会到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斗争,经过认真思考,逐渐摆脱了唯心主义的束缚,开始接受辩证唯物主义(他称为新唯物论)。
李石岑根据在欧洲的考察,对新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有较多认识,指出新唯物论同旧唯物论的根本区别,主要有三点不同:(一)旧唯物论机械地看一切事物,认为事物是不变的;而新唯物论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马克思、恩格斯推翻了黑格尔的唯心论,把辩证法用唯物观点填充起来,把一切事物看作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二)旧唯物论关于历史问题仍陷入唯心主义,新唯物论则发现了历史独有的规律:物质生产力。(三)旧唯物论至多只能解释世界,新唯物论还要改造世界,强调实践的重要意义。李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里格尔、康德等持否定态度,对所谓的新浪漫派特别是对柏格森、尼采仍有留恋,甚至说应“在尼采哲学里加多唯物史观的成分”[9]。其时,李对德国哲学家朗格的《唯物主义史》一书甚有兴趣,曾用四年多时间与人合作翻译此书。
1930年底,李石岑回到上海,先后任大夏大学、中国公学、暨南大学的哲学教授。他讲课深入浅出,很受学生欢迎。同时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出版了《哲学浅说》、《人生之意义与价值》等书。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暨南大学属于战区,他的居室财产毁于战火,加上陷于爱情纠纷,精神上受到打击。3月,暨南大学取得广州中山大学同意,在该校设立临时办事处,李应邀去中大担任哲学系教授。4月,国民政府召开国难会议,邀他参加,他以该会议掩饰安内攘外政策,拒绝与会。
1932年暑假,福建教育厅主办讲学会,邀李石岑讲演中国哲学史,历时两月,后整理成《中国哲学十讲》一书。他对中国哲学有所创见,阐明老庄思想富于辩证法思想,以诗的观点说明孔子学说,强调墨家的实践,尤对各时代的社会背景、阶级对立进行分析。1935年3月,为纪念马克思逝世五十周年,在上海青年会举办的科学社会主义讲座上,李讲了《科学社会主义哲学》。同年暑假,上海教育会主办的讲学会,邀请他在每周二、五两天讲人生问题,亦分十讲,从古典派、自然派、理想派、新理派、快乐派、功利派、实证派、唯识派讲到新唯物派。暑假后,他任暨南大学教育系行政组主任,主讲哲学概论、中国哲学史、辩证法史、西洋教育思想史等课。同年秋相继出版《哲学概论》、《西洋哲学史》(第一卷)等书,标志辩证唯物主义立场的确立。
当时中国哲学界围绕哲学是否要消灭、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唯物辩证法的地位的论战正处高潮时期,李石岑以唯物主义的立场投入论战中,发表了《辩证法与形式逻辑》、《未来的哲学》、《三十年来世界哲学之进展》、《世界思潮的动向》、《世界文化的前途》等多篇文章,针锋相对地予以批驳,为辩证唯物论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1934年10月21日,李石岑因肾炎去世。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220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2-06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2-12-31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2-10-28主编
2022-11-17主编
2022-11-29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