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李烈钧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李烈钧历史评价_李烈钧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8日 阅读:108 评论:0

李烈钧,原名烈训,字协和,别号侠黄,江西武宁人。1882年2月23日(清光绪八年正月初六日)生。其父骏兴曾投身太平军,事败后潜回故乡,耕种自给,后兼营茶叶运输,家境逐渐富裕。李烈钧自小读书习武,1902年入江西武备学堂学习,1904年被选送日本学习陆军。到东京后先入振武学校学习,两年后毕业,入四国炮兵第十二联队实习一年,又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这时,他结识了在日本鼓吹反清革命的同盟会员张继、王侃等人,经常阅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1906年12月,他听了孙中山在日本阐述三民主义思想的演说,“倾服之念,油然而生”[1]。1907年,经张继等人介绍加入同盟会。不久,又先后加入士官学校中国留学生组织的“武学社”、“丈夫团”等反清团体。

1908年,李烈钧在士官学校毕业后回国,任江西混成协第五十四标第一营管带,因有向士兵宣传反清思想之嫌,被上级借故拘捕,经原江西武备学堂总教官吴介璋大力开脱,始获释放。于1909年春到昆明,任云南讲武堂教官,兼兵备道提调。不久,任陆军小学堂总办,仍兼兵备道提调。曾协助同盟会云南支部长李根源在学堂和军队中宣传反清,进行革命活动。

1911年夏,李烈钧奉派北上参观永平秋操。他从云南到上海,然后溯江西上,途经武汉时,武昌起义已三天。到北京后,吴禄贞邀集数十人宴请他,这些人都是支持武昌起义的。李烈钧也决心响应武昌起义。考虑到江西混成协已有革命基础,又有电报促他速归,乃迅即离开北京,经天津、上海返回九江。这时,九江已光复,他被推为江西都督府总参谋长,随即部署占领长江要塞金鸡坡炮台及马当炮台,把长江拦腰截断。停泊在九江的北洋舰队主要舰艇仓皇下驶,企图逃往上海,被金鸡炮台截住。经李烈钧与林森等人联络动员,舰艇宣布起义。李烈钧又被都督府任命为海陆军总司令。这时,安徽、南京、武昌都先后来人或来电要求支援,李烈钧率舰队先往安徽,到安庆后被推为安徽都督。随后因北洋军攻武昌,武昌告急,乃率舰队西上。到武昌后,黎元洪任命他为苏、皖、粤、鄂、赣五省联军总司令。李烈钧一面命舰艇防守长江江面,一面亲率陆军迎击北洋军,从而稳定了武昌的阵势。

1912年年初,江西省议会选举李烈钧为江西都督,并经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正式任命,李烈钧乃回江西赴任。他在江西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政治、经济上的改革。首先整编部队,扩充为两师一旅,并接办军事学校,大力培养军事干部。同时,改组都督府,罗致了许多同盟会会员担任各司、厅、处长。又整理财政,成立民国银行,活跃地方经济。此外,还处决了几个洪门会(地方封建势力)的首要。至此,江西秩序逐渐恢复。同年10月,李烈钧邀请孙中山莅临南昌巡视,军民举行盛大欢迎仪式。袁世凯对此颇为嫉视,曾派大员邀李往北京面谈,并以二百万元和晋勋一级为诱饵,遭李拒绝。

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4月初,孙中山派张继、邵元冲等到江西动员李烈钧发动反袁。5月5日,李烈钧与湘督谭延闿等通电反对袁世凯与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大借款。6月9日,袁世凯下令免除李烈钧江西都督职务。接着,又免除了广东胡汉民、安徽柏文蔚的都督职务。这月中旬,李烈钧赴上海见孙中山筹商反袁事宜。7月8日回江西湖口组织讨袁军。12日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就任总司令,宣布独立,通电讨袁,斥袁世凯“帝制自为,意图破坏共和,为全国之公敌”,并与人民约法三章:“一、誓诛民贼袁世凯;二、巩固共和政体;三、保障中外人民生命财产。”[2]袁世凯派北洋军第六师入江西,交战后,讨袁军初战获胜,但终因力量悬殊,连连失利,两团长阵亡,援军不继,25日湖口被袁军攻陷。8月10日,李烈钧退守南昌,不久转移丰城。8月底率千余人退驻临江,在此又与袁军激战数日,毙袁军数百。后以敌军大集,败局已成,退离江西。是役在民国史上称为“二次革命”。当时响应孙中山号召者,虽有湘、粤、皖、闽等五六省,而敢于兴兵举义者,除黄兴在南京有所动作外,只有江西一省。

同年9月李烈钧亡命日本。当时,因“二次革命”失败逃到日本的中下级军官多约七八十人,李烈钧创办了一所法政学校及一所军事训练班——浩然庐,收容上述军官,加以军事训练,以备再起。

1914年春,李烈钧与张继、陈炯明赴欧洲。乘船经过南洋时,曾在槟榔屿小住,多次在欢迎会上演讲,鼓吹讨袁革命。抵巴黎后,与张继等寄寓巴黎郊外,学习法语。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此之前,孙中山已要李烈钧赴云南策划反袁;这时,李烈钧遂决定回国,10月启行。船到西贡时,原拟假道入云南,为法国海关所阻,不得已转赴香港,又侨居新加坡。1915年2月,袁世凯与日本商谈“二十一条”时,李烈钧曾与黄兴等两次联名通电指斥袁世凯独裁卖国。12月初,袁世凯称帝的闹剧即将开锣,李烈钧奉孙中山之命,偕熊克武乘船至海防转河内,在老开等候入云南。时唐继尧尚怀犹豫,李电促唐继尧说:“此来为国亦为兄,今到老开已多日矣,三日内即闯关入滇,虽兄将余枪决,向袁逆报功,亦不敢计也。”[3]唐继尧立即派其弟继虞迎李入昆明。随后,蔡锷亦到昆明。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揭起了护国讨袁的旗帜,宣告云南独立,发表《讨袁宣言》,历数袁世凯二十条罪状,组织护国军出兵讨袁:蔡锷任第一军总司令,出兵四川;李烈钧任第二军总司令,出兵两广;唐继尧任第三军总司令,主持后方。李烈钧于12月下旬率滇军从昆明向滇桂边境进发。1916年2月间,在广西百色附近击溃袁世凯派来的龙觐光部。3月15日广西都督陆荣廷宣布独立,李烈钧部进入广西。5月,经南宁沿江直下广东肇庆。然后经三水、芦苞,沿粤汉路北上,6月初到韶关,与伪称独立的广东都督龙济光部发生战斗,迫使龙部纳关投降。接着回师南下,指向广州,7月初在源潭附近又与龙部相遇,大败龙军。时桂军莫荣新部也乘机攻入粤境,龙被迫退回广州困守。

6月6日袁世凯死,段祺瑞继承了袁的家底,成为北洋派的首领,他拥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自任国务总理。为了收拾时局,除与护国军方面讨价还价外,段在处理广东滇粤军冲突问题上,故意压制李烈钧,甚至授意北洋军阀,叫嚣讨伐李烈钧。为分化西南实力派,他还故意委任陆荣廷为广东督军。陆早存觊觎广东地盘之念,立即带兵入粤。李烈钧感于形势压力,遂于8月通电解职,离广东转赴上海,其部队仍留粤北,成为后来孙中山南下护法的一支力量。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由于国务总理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南下护法,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联合滇、桂、粤各省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就任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李烈钧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参谋总长。

军政府成立后,南北对峙,从此进入护法战争时期。1918年3月,段祺瑞委退据琼崖的龙济光为两广巡阅使,命令他渡海进攻广州。李烈钧奉命率滇、桂、粤军迎战,大败龙军,迫使龙济光逃往香港。与此同时,段祺瑞复派兵从江西直下广东南雄。李烈钧又奉命移师抵御。李部5月3日自韶关出发,6月3日克南雄,正欲乘胜前进夺取赣南时,忽奉军政府召返回韶关。原来这时桂系军阀利用政学系操纵国会,改组军政府,排斥孙中山。孙中山被迫辞去大元帅职,准备离开广州赴上海。在此情况下,前方战斗不得不收束。李烈钧回韶关后,为防止段祺瑞实行“武力统一”政策,着手兴建韶关要塞。1920年2月,军政府总裁岑春煊与粤督莫荣新利用李根源争夺滇军领导权,与李烈钧在韶关、南雄之间打了一仗。4月,李烈钧赴港转沪,奉孙中山命往云南与唐继尧会商消灭桂系势力的办法。这时,李烈钧所属驻粤滇军数旅,已取道湖南到达四川边境,他从云南到四川与他们会合,原想驻扎四川,为四川军阀所拒,不得已移驻贵州镇远。

同年11月,陈炯明率粤军攻克广州,赶走了桂系军阀,孙中山再到广州。1921年4月,广州非常国会通过成立中华民国政府,选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李烈钧仍被任为参谋总长。7月,孙中山命粤、赣、滇、黔各军讨伐岑春煊与广西陆荣廷的联合势力,李烈钧率部出镇远到广西,8月下旬,击溃桂系沈鸿英部占据桂林。12月,孙中山抵桂林,成立北伐军大本营,部署北伐。李烈钧以大本营参谋总长,积极做北伐准备。他原拟定的计划是从桂林出衡阳,先取江西,相机东下南京,西定武汉。但到1922年3月,传来粤军参谋长邓铿在广州被刺,陈炯明勾结北方军阀的消息,李烈钧遂不得不急率滇、桂两军回师广东。4月,他从桂林出发,经梧州,顺西江东下,抵广东三水,听说陈炯明要在那一带布防,急赴芦苞,转向韶关。5月6日,孙中山到韶关研究北伐步骤,决定改道韶关出发,继续执行北伐计划。李烈钧会同粤军第二军军长许崇智分途北进。部队经南雄,出大庾,月余之间,前锋已达江西吉安,有直下南昌之势。不料6月16日陈炯明在广州叛变,围攻总统府。19日,孙中山电令李烈钧等入赣的北伐各军迅速回粤,讨伐叛逆。北伐军班师回粤,仅留赣军保持现有阵地,防止北军反击。李烈钧因病留在南雄。不久,陈炯明军向粤北推进,李烈钧率赣军退驻湖南,他本人随即转赴上海。

1923年1月,滇桂联军击败陈炯明。2月,孙中山重返广州,再建大元帅府,就任海陆军大元帅职。李烈钧也回到广州,仍任参谋总长。当时,陈炯明部盘踞在东江惠州及潮汕一带。3月,许崇智从福建率东路讨贼军到达闽粤边境,陈炯明所部洪兆麟、赖世璜、林虎等亦通电宣布“独立”。孙中山以林、赖等过去是李烈钧的旧部,乃命李兼闽赣边防督办,赴潮汕收编洪兆麟等部,并与许崇智换防。6月,李烈钧收编完上述诸部赴闽驻防。许崇智回防广州时,在揭阳、兴宁一带突然遭洪兆麟等的袭击,损失很大。李烈钧救应不及,离闽去香港。7月,奉孙中山命仍回广州。11月,陈炯明对广州进行反扑,孙中山亲自指挥滇、桂、粤军进行抵御,李烈钧辅佐孙中山很快打败了陈炯明,守住了广州。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李烈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对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表示拥护。会议期间,孙中山下令筹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李烈钧极力推荐蒋介石任该校校长,向孙中山说:“校长一席,非蒋莫属。”[4]9月,孙中山在大元帅府召开会议,筹备北伐,并设大本营于韶关,亲往督师,发表《北伐宣言》,举行誓师典礼。北伐军分两路向湘赣出发。这时,北方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10月,直系军阀内部分化,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贿选总统曹锟被囚,段祺瑞任北京政府执政。接着孙中山应冯玉祥等电邀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动身前派李烈钧往日本了解大局的演变情况,李于24日到达东京,与各方接谈后,11月中旬回到上海。下旬,又随孙中山经日本往天津。不久,北伐军已进入江西,孙中山乃命李烈钧南下部署军事。1925年1月下旬,李烈钧在上海闻孙中山病危,又复北上,3月孙中山在北京病逝,李参与主办丧事。不久,应冯玉祥邀请,往张家口晤冯,“彼此均有相见恨晚之慨”[5],被冯聘为国民军总参议。年底国民军与奉军作战时,李亲往张家口指导。当时,国民党右派谢持、邹鲁等在北京西山举行非法的一届四中全会,进行反共活动,李烈钧对他们的决议曾通电表示赞许。

1926年5月,国民军因受直奉军阀的压力,被迫准备离开北京,旋与直鲁联军大战于南口。8月国民军战败,李烈钧离开国民军南下。这时,北伐战争开始了,同年11月初北伐军占领南昌。1927年初,李烈钧到南昌见蒋介石,被蒋任为江西省政府主席,从此李烈钧的政治态度明显地右转,向蒋介石靠拢。接着国民党内发生了迁都问题的争执,李烈钧与谭延闿由南昌赴武汉进行所谓“调解”。3月7日,武汉国民党中央在汉口召开二届三中全会,大会的决议削弱了蒋介石的权力,有利于革命形势的发展。李烈钧对此大为不满,没等会议结束就回南昌向蒋汇报,指责武汉会议,并向蒋建议从速攻取南京,定为新都。3月24日北伐军占领南京,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4月18日在南京成立蒋记国民政府,李烈钧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兼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8月底,北军孙传芳利用国民党新军阀蒋、桂矛盾发动攻势,在南京东面的龙潭一带渡江,李烈钧坐镇南京指挥联络,打败孙军。9月,国民党宁、汉、沪三方在一致赞成“清党”“反共”的反对革命基础上统一起来,组成中央特别委员会,由三方各派六人参加,李烈钧是宁方代表之一。

1928年以后,李烈钧虽然名义上是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政府委员,但长期住在上海养病,没有担负实际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李烈钧主张对日抗战,一再致电蒋介石,主张尊重言论自由,改良政治,“以维系人心,一致御侮”。1933年5月,冯玉祥在张家口组织抗日同盟军,不到一个月,把日伪军赶出察哈尔,蒋介石、汪精卫大为恼火,调集十余万中央军包围抗日同盟军。李烈钧十分支持冯玉祥的举动,曾致电国民党中央表示:“冯委员玉祥,举义张垣,志在收复失地”,“请授大权,俾当大任”[6]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时,李烈钧同情蒋介石,谴责张学良、杨虎城“劫持主帅”,致电敦促他们“立送蒋委员长回京”,“并肉袒负荆请罪”。蒋被释返南京后,组织军事法庭审判张学良,李烈钧被任为审判长,曾出席审判。

1937年2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等十三人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手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案”,张继在提案上签了名,后来又要抹去。冯玉祥找李烈钧说了此事,李马上研墨提笔在张继的名字上写上“李烈钧”三个字,并说:“姓张的怕,姓李的不怕。”[7]

卢沟桥事变后,李烈钧移居昆明,后迁居重庆,一直患病休养。1946年2月20日在重庆病故。

参考文献

  • 卓仁机:《李烈钧》,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国史研究室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6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219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