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李璜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李璜历史评价_李璜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8日 阅读:159 评论:0

李璜,别名幼椿,号学钝,党号八千。祖籍陕西三原府泾阳县,后迁入四川成都。1895年2月8日(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十四日)生。其父李春舫在成都开设庆协泰号,经销洋广杂货。李璜八岁入私塾读“四书”、“五经”,从十三岁起每日上午到英法文官学堂上课,下午仍在私塾念书。1913年离川赴沪,考入震旦学院,学习外文和科学知识,在此结识了曾琦、左舜生等人。1916年从震旦学院毕业后返回四川。1918年在日本留学的曾琦因反对中日秘密军事协定归国,他致函李璜约其在北京会面。李璜于1918年8月从成都赶到北京,在京结识了陈淯、王光祈等人。此时的北京已是新文化运动中心,站在潮流前头的先进青年纷纷成立各种社团,探讨救国救民的道路,王光祈、曾琦、李大钊等人发起成立了少年中国学会。9月,李璜参加了这个五四时期的著名社团。12月,他离京赴沪,搭船赴欧留学。

离国前,李璜在上海写给少年中国学会会友的留别信中攻击社会主义“是一种假道德”,说近代欧洲工人运动“所用的手段,都过于猛烈,平民未获其利,先受其害”;对马克思主张的阶级斗争学说更是放肆攻击,说它“不知连累了多少平民”,说俄国的十月革命是“彼此相杀,闹得无有人道了”[1]

1919年3月,李璜到法国,入巴黎大学文科就读。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巴黎凡尔赛召开和平会议。李璜与旅法的四川同乡周太玄合办“巴黎通讯社”,每周向上海《新闻报》等报刊投稿一次,报道巴黎和会的进展情况。1919年10月至1921年秋,李璜曾两度离开巴黎,到外地学习。1921年秋重返巴黎大学,继续攻读历史学和社会学。

当时旅法共产党人周恩来、赵世炎、聂荣臻、邓小平等在留学生中积极开展革命活动,而李璜、曾琦等则百般抵制和破坏,于1923年12月2日在巴黎成立中国青年党。李璜是该党的发起人之一。他在胡国伟主办的巴黎《先声周报》上撰文,阐释他们所标榜的国家主义,进行反共反苏宣传。1924年李璜获巴黎大学文科硕士学位。同年4月20日,青年党在巴黎举行第一次全体党员大会,选举领导机构,曾琦当选为委员长,李璜当选为外务部长。

1924年7月,李璜、曾琦、张梦九作为青年党代表一道离法回国。此前,李璜已收到武昌大学发来的教授聘书(由其少年中国学会会友余家菊推荐)和三百元大洋的归国路费;曾琦见旅法共产党人周恩来等纷纷回国,国内的革命形势日益高涨,便急欲把青年党活动的重心移到国内,因而极力催促李璜回国。7月27日他们离开巴黎,到马赛乘船。在从马赛到上海的三十多天旅途中,李、曾“共商回国以后,宣传国家主义与民主政治,组织青年党及其活动方针”,他俩还做了分工:曾“先行办报,从主义与政策的宣传,以吸引青年知识分子,期之三年……站稳脚跟,然后再将青年党公开出来”;李则“安心努力在国内有名的最高学府教书三年,以博得优秀大学生之信仰,然后宣传国家主义与民主政治”[2]。李璜还在回国的船上撰写了长达三万余言的《释国家主义》一文,后由曾琦1924年10月创刊的《醒狮》周报分期刊载,并以《国家主义浅说》为名印制单行本。

1924年9月4日,李璜船抵上海,很快就转赴武汉,到武昌大学讲授西洋史。在武大,他一面教书,一面笼络学生中的右翼分子,扩充青年党的势力。他后来回忆说:对那些“不满于左派学生之夺去学生会领导权,打算结合同学与之相抗”的学生,“我便因势利导,指示他们先组织国家主义研究会,有十人以上,我便来为之讲演主义、政策以至活动方针”[3]。经过李璜一个多月策动,有十几个学生参加了这个组织,李璜给它起名为“国铎社”,后来把它扩大为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湖北团部。这是国内出现的第一个青年党的外围组织。

1925年暑假,李璜赴沪,与曾琦、左舜生、陈启天等会晤。鉴于成都、北京、上海、宁波等地也出现了标榜国家主义的团体,他们决定采取“扩大组织与声势”的方针,具体内容是:将设在巴黎的青年党中央党部迅速移到上海,在法国的骨干分子早日回国;在国内组织“国家主义各团体联合会”,在联合活动中物色和吸收党员;扩大国家主义教育协会的组织。

1925年9月,李璜到北京大学任教,并兼职在中法大学讲授法文。讲课之余,他仍从事青年党的党务活动。他把北京标榜国家主义的小组织“国魂社”扩大为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北京团部;纠集部分右翼分子,于1926年3月10日举行所谓“反俄援侨大会”,自任会议主席,进行反苏反共活动。

1926年9月,李璜到成都大学任教,并在成都高师兼课,主要讲授社会学与教育学。在成都,他仍一面教书,一面从事青年党的活动。李璜回川前,成都已出现了一个以高师学生为主的青年党外围组织——惕社。李璜到成都后,极力扩大这个组织,到处物色党徒,安插到重要部门,并成立了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四川团部。为了使青年党能在四川立足,李璜与刘湘、田颂尧、邓锡侯、刘文辉等川中军阀联络,企图以他们作为靠山。

北伐军挺进到长江流域后,鉴于国家主义派的活动日益猖獗,中国国民党中央于1926年10月16日发出“反对国家主义派的命令”,后又下令通缉国家主义派头目,有的地方出现了“捉拿李璜”的标语。面对这种形势,李璜被迫于1927年3月离开成都,经川北、重庆,于10月到达上海。此前,曾琦一度被国民党当局逮捕,获释后出走日本,设在上海租界内的青年党总部无人负责。李璜到上海后,受曾琦委托,代理青年党主席职务。他在这里结识了张君劢,并与其合办《新路》杂志,抨击国民党的一党专政。1929年春,他在上海创办“知行学院”,自任院长,聘请名流张君劢、张东荪、梁实秋、潘光旦、罗隆基等任教,为青年党培训了一批骨干。同年秋,李璜将院务交给陈启天,开始去外地视察党务。在近一年的时间内,他到过华北、东北、广西等地,到处勾结地方实力派,发展党徒。在沈阳,曾会晤张学良、冯庸等人,经他们帮助,使青年党的势力在东北得以发展;在山西,先后会见赵戴文、阎锡山;在天津,专门拜访梁启超,极力拥戴并鼓动梁重新出山,组织新党,与南京国民党政府抗衡;在广西,他周旋于马君武、白崇禧、黄绍竑之间。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青年党主张抗日。李璜于1932年4月离沪北上,组织东北抗日义勇军。他以东北军中的青年党员和东北讲武堂二百多名学员为骨干,组织学生队伍,出关抗日。他还把淞沪战役中的抗日名将、十九路军旅长翁照垣引荐给张学良,使翁在长城抗战期间在冀东一带为抗日效力。

“塘沽协定”签订后,李璜于6月出走青岛,8月应曾琦要求回四川主持青年党党务。面对川陕红军力量的壮大,李璜主张用当年曾国藩、胡林翼对付太平天国起义军的办法来围剿红军。在他的极力促使下,四川成立了“安抚委员会”,发动和组织土豪劣绅协助四川军阀进攻川陕红军。他作为“安抚会”委员曾亲自率队前往川北“剿共”前线,给邓锡侯、田颂尧、杨森的“剿共”部队鼓气;并组织地方豪绅出钱出力支持军阀的“剿共”战争。

受“安抚会”委托,李璜于1934年9月19日乘机离开成都,前往庐山晋见蒋介石,请求南京支持四川的“剿共”军事。在杨永泰的安排下,李璜9月23日在庐山晤蒋,提出了四川方面的请求。这正中蒋的下怀,因蒋可乘机将嫡系势力派入四川,所以对李的请求当即答应“即行办理”。几个月后,南京派出的参谋团进驻重庆,指挥四川的“剿共”军事。李璜这次庐山之行,应蒋邀请还到赣南的临川、广昌、黎川参观,返川后写了一本《江西纪游》并广为散发,称赞和传播蒋在“剿共”战争中所实行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谋略。

1935年10月,李璜从四川到达北平。他们从东北军内青年党员的报告中得知,中共正在争取张学良和东北军联合抗日的情况,深为蒋在西安的安全担忧。1936年11月,李璜奉曾琦之命前往洛阳,以祝寿为名,向蒋进言。经陈布雷安排,于27日晤蒋,转告曾琦对西安现状的忧虑,劝蒋勿去西安,以防发生“肘腋之变”。蒋对此不以为然,对李说红军实力已大大削弱,用不了一两个月时间他即可将红军剿灭。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一方面有感于曾琦的厚意,同时又考虑实现国内团结,便邀曾琦等到溪口一谈。1937年1月,曾琦、李璜和左舜生如约到达溪口,双方长谈甚欢。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李璜与曾琦、左舜生一起,作为青年党方面的代表参加了7月15日的庐山谈话会,后又代表青年党参加国民参政会。1939年3月,李璜率队到川康各地视察,重点考察吏治、兵役、治安民生等方面的情况。

1942年10月,第三方面政治势力为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自由,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为民主同盟),李璜与曾琦、左舜生作为青年党代表参加了这个组织的发起。1942年4月,李璜任国民参政会川西办事处主任,负责征兵、征粮等工作。

1945年4月,李璜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到美国旧金山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会后遍游美国各地,考察侨情,至12月15日才返回重庆。1946年10月,他作为第三方面代表到南京参与国共两党代表会谈的调解,调停未果。

1946年11月,蒋介石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李璜作为青年党代表之一出席了这次会议。会后,青年党参加南京国民政府,李璜被任命为经济部长,但他以健康状况不佳为由未就。

1949年9月,在解放前夕,李璜自成都去香港,1951年移居东南亚的北婆罗洲达七年之久。同年5月,曾琦病死华盛顿后,在台湾的青年党发生分裂,直到1956年才又重新成立中央党部,设五名主席轮流执政,李璜是五主席之一。1959年李璜重回香港,与左舜生等人合办《联合评论》杂志,并在珠海书院文史研究所、新亚研究所任教。

1978年末,李璜移居台湾。在1979年和1983年青年党召开的两次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主席。1984年9月,受聘担任“总统府”资政。1991年11月15日病逝于台北。

参考文献

  • 李璜:《学钝室回忆录》(上卷),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 沈云龙辑:《曾慕韩(琦)先生日记选》,《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2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影印版。
  • 《醒狮》周报(上海)。
  • 陈正茂:《中国青年党创始人李璜先生传》,台北《传记文学》第59卷第6期。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218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