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黎烈文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黎烈文历史评价_黎烈文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8日 阅读:95 评论:0

黎烈文,1904年5月18日(清光绪三十年四月初四)生,湖南湘潭人。小名六曾,曾用笔名维克、林取、达伍、达六等。祖父曾任台湾知府,父亲也在福建做过官,是一个世代书香的封建家庭。

黎烈文小时在家乡读书。十八岁时到上海,报考录取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助理编辑,旋参加文学研究会,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26年东渡日本留学。次年又转道法国,进巴黎大学研究院深造四年,得文学硕士学位。黎在法半工半读,课余为上海《申报》特约撰稿,并为商务印书馆翻译法国文学名著。

1932年,黎烈文偕妻子严冰之(蕖影)回国,到达上海。先在法国哈瓦斯通讯社上海分社翻译法文新闻稿兼编辑,因个性耿直矜持,与主持者意见不合,且对翻译新闻稿缺乏兴趣,乃拂袖而去。

其时,黎烈文的叔母黄渔仙为《申报》馆主持人史量才教授古琴[1]。经黄介绍,史获知黎曾留学法国,擅长文学,遂邀请他担任《申报》副刊《自由谈》助理编辑。

《自由谈》原系周瘦鹃主编了十多年的副刊,内容陈旧,与时代潮流大相径庭,而史量才当时意气豪迈,锐意革新《申报》,对《自由谈》确定“务以不违时代潮流与大众化为原则”的编辑方针[2]。黎烈文参与《自由谈》编辑工作一开始,就在1932年12月1日发表一篇《幕前致辞》,认定“世界上的一切都在进步中,都在近代化”,“我们对于进步和近代化的立足点,却是要牢牢站定的”。“我们只认定生活的要素,文艺,是应该而又需进步的,近代化;同时却也不愿离观众太远。”[3]当天的《自由谈》还发表了叶圣陶道破“自由谈”本质的杂文和冰莹祝贺《自由谈》新生的文章,以及严冰之翻译的法国梅里美的小说《托勒得的珍珠》等,面目为之一新。

黎烈文与周瘦鹃之间在编辑方针上立刻产生了矛盾。史量才支持黎烈文的革新行动,改任黎烈文为《自由谈》主编。为照顾老同事起见,史在《申报》上另辟一副刊,名曰《春秋》,由周任主编。

黎烈文主持《自由谈》伊始,即进一步表示:务使《自由谈》的内容“更为充实,成为一种站在时代前面的副刊,绝不敢以‘茶余酒后消遣之资’的‘报屁股’自限”[4]。基于这一立场,黎在选稿上,往往偏重于描写现实生活而寓意深长的杂文。当时,许多左翼和进步作家欢迎《自由谈》的革新,都纷纷投稿。鲁迅、瞿秋白、茅盾、郑振铎等许多进步作家,都是《自由谈》的撰稿人。

《自由谈》得到进步力量的赞助,在当时白色恐怖弥漫、文化“围剿”猖獗的上海,给广大读者打开了一个呼吸清新空气的窗口。特别是鲁迅(笔名何家干等)、茅盾(笔名玄)等人的文章,像匕首和投枪,针砭时弊,切中国民党反动派的要害,帮助读者认识到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于万马齐喑中一新耳目,深受爱国人士及进步青年的欢迎。

另一方面,《自由谈》的革新,却遭到国民党反动派及其特务机关刊物《社会新闻》的竭力反对。他们不惜恶意诽谤,造谣破坏。在黑暗势力的重重压迫下,主持《自由谈》编辑工作半年多之后,黎烈文在报上刊登了一则《编辑室启事》,说:“这年头,说话难,摇笔杆尤难”,“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若必论长议短,妄谈大事,则塞之字簏既有所不忍,布之报端又有所不能,陷编者于两难之境,未免有失恕道。”[5]字里行间,表达了编者难言的苦衷。此后,《自由谈》在选稿方面,游记、随笔等散文小品较前多了些。但格调不变,左翼和进步作家仍源源投寄稿件,不过斗争策略有所改变,在隐晦曲折的字里行间包含着深刻的内容。

1934年,国民党反动派加紧推行其文化“围剿”政策,对《自由谈》视为眼中钉,一再向《申报》当局施加压力。5月9日,《自由谈》上登出了《黎烈文启事》:“烈文现因事忙,对于本刊编辑事务无暇兼顾,自即日起,关于本刊一切事项由张梓生先生主持。”黎主编《自由谈》共一年五个月零八天。在这一年多时间里,他全力贯注于《自由谈》的编辑工作,连他夫人临蓐也无暇照管,以致她独自死在医院里[6]。继他之后主编《自由谈》的张梓生,萧规曹随,风格依然,到1935年10月31日也被迫去职。

1935年,黎烈文与鲁迅、茅盾、黄源等组织“译文社”,出版《译文丛刊》,介绍外国文艺作品。

1936年9月,黎烈文在上海创刊并主编《中流》文艺半月刊,着重刊登短篇作品,及反映当时政治斗争的文章。撰稿人大都是鲁迅、茅盾等进步作家。鲁迅逝世后,1936年11月5日的《中流》第1卷第5期刊出纪念专号,选登了许多人的纪念文章,黎以《一个不倦的工作者》为题,追忆鲁迅的忘我劳动。“七七”卢沟桥事变时,《中流》出了抗敌专号。8月《中流》停刊,共出22期。

其间,1936年在中国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运动中,巴金和黎烈文起草过由鲁迅等签名的《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10月,黎又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上签了名。

抗战开始后,黎烈文到了福州。由福建省教育厅长郑贞文推荐,于1938年担任福建省教育厅中等学校国文科视导员。1939年到永安,抱着“推重车上峻坡的雄心”,创办“改进出版社”,自任社长,并由杜俊东、陈范予、陈占元、许天虹等协助,编刊了《改进》、《现代文艺》、《现代青年》、《现代儿童》等刊物和《改进文库》,出版了适应抗战需要的青少年学生通俗读物。

抗战胜利后,黎烈文于1946年初到了台湾,应台北《新生报》社长李万居(留法同学)之邀,一度担任台北《新生报》社的副社长,仅20天即去职。“二二八”事变发生后,黎烈文到台湾大学文学院任外文系教授。50年代初,黎应《中华日报》台南部总编辑兼副刊主编于吉之约,撰写文艺专栏文章,题为《艺文谈片》,每周一篇,内容大抵为欧陆文坛掌故,如《名著的代价》、《华格纳访贝多芬》、《文豪的归宿》等。黎对外国文学研究有素,此时信手拈来,写得逸趣横生,颇为读者爱好[7]

1972年10月31日,黎烈文在台湾病逝,身后萧条。

黎烈文逝世后,巴金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怀念黎烈文》一文说:“我不能不想起那位在遥远地方死去的亡友,我没有向他的遗体告别,但是他的言行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埋头写作,不求闻达。不多取一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应当是他的遗言吧。”

黎烈文一生著作甚多,主要有:小说集《舟中》、散文集《崇高的女性》、《西洋文学史》、《法国文学史》;标点《大唐三藏取经平话》、《新编五代史平话》、《京本通俗小说》;译著有《冰岛渔夫》、《红与黑》、《脂肪球》等。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217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