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老舍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老舍历史评价_老舍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8日 阅读:112 评论:0

老舍,原名舒庆春,又名舒舍予,满族(正红旗)人,1899年2月3日(清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生于北京。

老舍的父亲舒永寿是清王朝皇城护军的一名士兵,月饷甚微,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在反抗侵略者的巷战中战死。当时老舍不满两岁。此后,一家数口的衣食用度,全靠母亲为人拆洗缝补的微薄收入来勉强维持,生活极为贫困。苦难的童年,勤劳的母亲,给老舍以很深的影响。他从小就刚强,好学,像母亲那样“愣挨饿也不肯求人”[1],对穷人则充满了同情。

老舍最早上的是私塾,后来有机会读完了小学;1918年他毕业于供给膳宿的北京师范学校。因“品第特优”,任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长,从此开始了他由小学而中学、大学的将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

五四运动唤起了老舍对新文学的浓厚兴趣,他幼时所喜爱的桐城派和吴梅村等再也拦不住他对白话文学和新事物的喜爱与向往,自学英文和习写小说成为他教学之余的爱好。1923年,他在天津南开中学任国文教员期间,在《南开季刊》上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习作《小铃儿》。同年夏,老舍回到北京,在顾孟馀主持的北京教育会当文书,兼任北京一中国文教员。工作之余,他去燕京大学旁听英文,认识了英籍教授艾温士(Robert Kenneth Evans)。

1924年秋,艾温士介绍老舍去英国,在伦敦大学的东方学院教授中文。在伦敦,老舍如饥似渴地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对但丁、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作品尤为喜爱。欧洲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笔下的社会弊端,引起老舍的强烈共鸣,每每在读小说时忆及自己的过去。异乡孤客的故国之思,好像在眼前呈现出一幅幅清晰的图画。于是,老舍用笔把它们写了出来。1925年底,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伦敦脱稿了。老舍的这部长篇处女作,以幽默、辛辣的文笔,写了一个恶棍办学的故事,“老张”的种种卑劣行为,可作为旧中国学界的黑幕来读。《老张的哲学》写成后,老舍并未想到它可以发表,一直锁在抽屉内。后来,和老舍同住在伦敦的许地山看到了原稿,极为赞赏,鼓励老舍将该稿寄回国内。老舍将原稿投寄给郑振铎主编的《小说月报》,很快就发表了。此后,老舍在伦敦又接连写出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均刊登在《小说月报》上。这三部长篇的问世,使老舍一跃而为名作家;他那独树一帜的幽默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9年夏,老舍离英归国。途中因旅费不足,滞留在新加坡的华侨中学教国文约半年。新加坡中学生们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意识之强烈,使老舍“开始觉到新的思想是在东方,不是在西方”[2]。为此,他毅然中止了爱情小说《大概如此》的写作,开始创作表现各被压迫民族儿童团结起来的长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年春,老舍回到上海,住在郑振铎家里写完《小坡的生日》后,即回到他的故乡北平。

旅居国外的老舍,饱尝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民的偏见与歧视,他是怀着渴望祖国强盛的激情从海外归来的。不料,踏进国门,看到的却是笼罩全国的一片战乱,中国人民仍在水深火热中。黑暗中国的苦难现实,使老舍感到痛苦,激起他的义愤,也改变了他的创作风格。从1930年夏到1937年秋,他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课余坚持写作,先后发表、出版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文博士》,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老舍幽默诗文集》和创作经验文集《老牛破车》等。这些作品的题材,绝大部分都是表现中国北方(特别是北平)穷苦人民的苦难,对旧中国提出了血泪的控诉;艺术创造方面也更加严格地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作品力求真实生动,语言简洁明快,善于刻画人物个性,形成了具有鲜明独创性的老舍风格。其中,《骆驼祥子》、《离婚》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尤为突出。

《骆驼祥子》写于1936年。这部优秀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祥子、虎妞、刘四爷、小福子等异常生动的艺术形象;围绕着洋车夫祥子的坎坷遭遇,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画面,控诉了军阀、特务、财主、恶霸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老舍通过祥子的悲剧,向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发起了愤怒的挑战;同时,也向被侮辱与被迫害者深刻指出:幻想以个人奋斗来改变苦难命运的道路是行不通的。揭示社会问题的深刻性和艺术创造上的完整性与独创性,使这部作品不仅成为老舍个人的代表作之一,也为中国的新文学带来了国际声誉。《骆驼祥子》被先后翻译为英、法、德、意、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匈、捷、俄、丹麦、西班牙、瑞典等近二十种外文译本出版。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秋,日本侵略军逼近济南。当时,老舍因子女幼小,夫人体弱,势难举家迁徙。在危急的情势下,他于11月15日忍痛弃家出走,奔赴国难。经徐州、郑州辗转到达武汉,投身到抗战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在武汉,老舍与郭沫若、茅盾、田汉、阳翰笙、郁达夫等作家相识,在筹组全国性的文艺界抗敌组织的工作中,又得到了周恩来的指导与帮助。

1938年3月27日,文艺界人士数百人集会于汉口,正式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后迁至重庆)。老舍当选为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此后连选连任,直至抗战胜利。老舍在“文协”工作的七年间,广泛团结各党派和无党派的作家、艺术家,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同国民党的反动政策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同年底,《中央日报》发表文章,宣称文艺“与抗战无关”,老舍代表“文协”写了致《中央日报》的公开信,对这种不利抗战的言论提出抗议。公开信被国民党当局扣押而未能发表,却在爱国文艺界引起很大反响。老舍拥护、执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义行为,引起国民党反动派对他的畏惧和仇恨,屡屡加以迫害,特务盯梢成为常事,同时兼以利诱。国民党的一个要人曾授意老舍写一部为蒋介石“颂圣”的小说,许以很可观的稿酬,老舍断然加以拒绝。1939年秋,老舍以文艺界代表的身份,随全国慰劳总会组织的北路慰问团到前线慰问抗日将士,进入陕甘宁边区后,会见了毛泽东、朱德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1944年4月,由邵力子、郭沫若、茅盾等人发起,重庆文化界集会纪念老舍创作生活二十年。《新华日报》以《作家的创作生命》为题专门发表短评,称赞老舍“不因利诱而改行,不因困难而搁笔,始终为着发扬与追求真理正义而努力,在任何情况下总要尽可能说出自己要说的话”[3]

整个抗战期间,老舍的文学创作均以爱国抗日、团结进步为主题,运用各种文艺形式来鼓舞人民的斗志,身体力行地实践“文协”提出的“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号召。1939年以前,他编写了许多抗战鼓词和抗战戏曲,大力普及通俗文艺,直接宣传抗战。1939年以后,开始创作话剧,先后写出《残雾》、《国家至上》(与宋之的合著)、《张自忠》、《面子问题》、《大地龙蛇》、《归去来兮》、《谁先到了重庆》、《桃李春风》(与赵清阁合著)、《王老虎》(又名《虎啸》,与萧亦五、赵清阁合著)。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的第一部《惶惑》与第二部《偷生》,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东海巴山集》,长诗《剑北篇》等,也是这个时期创作的。

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第三部《饥荒》完成于美国),全书近百万字,不仅是老舍个人创作生涯中的第一部大书,也是整个抗战文艺中首屈一指的长篇巨制。《四世同堂》以北平小羊圈胡同的祁家祖孙四代为中心,写出了沦陷时期北平人民的苦难与斗争,写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民的鼓舞与束缚。这部作品对那些富有民族气节的人物(主要是普通老百姓)寄予了崇敬与同情,而对那些汉奸败类则给以无情的鞭笞和揭露,全书洋溢着感人至深的爱国热情。《四世同堂》的艺术造诣较之《骆驼祥子》,有着大幅度的突破。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的官僚政客们纷纷飞向上海、南京等地“劫收”,老舍对此十分反感。1945年10月,在重庆举行的鲁迅逝世九周年纪念会上,老舍朗诵《阿Q正传》。朗诵前,他致辞说:“阿Q参加了革命,他说革命也好,到大户人家去拿点东西。今天,抗战胜利了,有人说胜利也好,到上海、南京发点胜利财,拿几只板鸭来吃。阿Q式的胜利是惨胜,惨胜比惨败还要惨。拿阿Q的精神来建国,国必会和阿Q一样是会死的。”[4]老舍的一生都是这样嫉恶如仇。

1946年3月初,老舍与曹禺应邀赴美讲学。老舍在美国写出了《饥荒》和长篇小说《鼓书艺人》,并分别帮助郭镜秋和艾达·普鲁伊特将《鼓书艺人》和《四世同堂》译成英文,在美出版。

1949年10月,老舍在纽约收到了周恩来邀请他回国写作的信,他不顾疾病未愈,立即赶到旧金山乘船归国。12月12日,老舍回到了新中国的首都北京。

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使贫苦出身的老舍感到欣喜万分。强烈的翻身感,激发了他空前的创作热情,从归国到逝世的十六年间,他在热心从事社会活动、帮助青年作家成长的同时,勤奋写作,创作出大量的优秀文艺作品,被誉为文艺界的劳动模范。他以创作戏剧作品为主,先后发表、出版了剧作《方珍珠》、《柳树井》、《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西望长安》、《茶馆》、《红大院》、《女店员》、《全家福》、《青霞丹雪》、《宝船》、《神拳》等,以及长篇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正红旗下》(未完)和《过新年》、《福星集》、《小花朵集》、《出口成章》等文集。其中以话剧《龙须沟》、《茶馆》和小说《正红旗下》最为著名。话剧《龙须沟》通过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感人至深地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劳动人民的关怀。这是解放初期我国话剧创作中的最佳剧作。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51年授予老舍以“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写于1957年的三幕话剧《茶馆》,表现出从清末到全国解放前三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运用艺术形式宣判了旧中国的“死刑”,充分显示了他的卓越才华和热爱新中国的深厚感情,被评论界目为三十年间话剧创作中艺术性最为完美的优秀作品。1979年,文化部授予《茶馆》以“建国三十年话剧创作荣誉奖”。1980年秋天,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应邀赴欧洲演出《茶馆》,受到德国、瑞士、法国观众的高度赞誉,开创了我国话剧出国演出的第一页。

老舍以其卓越的创作成就,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给了他很高的荣誉。老舍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中朝友好协会副会长等职,曾多次赴朝、苏、印、捷、日等国访问。

1960年代后期的政治运动中,老舍因不堪侮辱,于1966年8月24日自杀身亡。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216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