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金宝善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金宝善历史评价_金宝善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8日 阅读:154 评论:0

金宝善,字楚珍,1893年五月(清光绪十九年四月)出生于浙江绍兴县。父亲为玉器行鉴别玉器,家境清贫。金宝善七岁时入读本村私塾,勤奋好学。1907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绍兴中学堂。时值鲁迅在该校担任学监,金因学习成绩每每名列班首,受到鲁迅关注。在新文化运动思潮推动和鲁迅的直接影响下,金宝善积极参加了校内外的一些民主革命活动。1910年金毕业后考入南京水师学堂,不久转入杭州医科专门学校学习。

1911年,金宝善以优异成绩考取官费留学,东渡日本。先在千叶医科专科学校(今千叶医学院)学习了五年,主修内科学。1916年毕业后,入东京帝国大学传染病研究所深造,专攻传染病学与生物制品的制造技术。

1919年,金宝善回国。时值鼠疫瘟情严重,北京政府内务部建立中央防疫处,金任该处技师,从事生物制品的研制和鼠疫的防疫工作。他用日本带回的菌种制出白喉抗毒素、免疫血清、牛痘疫苗等生物制品,开拓了我国自制生物制品事业之始。1920年,我国东北又发生大规模鼠疫,金受命参加治疫。

1925年,北京政府创设公共卫生事务所,金宝善以中央防疫处技师身份兼任公共卫生事务所课长。同时在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及军医学校讲授传染病学和防疫学,培训卫生防疫人才。他在《中国年鉴》上发表了有关鼠疫的论文,受到医学界的瞩目。1926年4月,经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科美籍教授兰安生(John B.Grant)推荐,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修。

1927年,金宝善获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后回国,任杭州市卫生局局长。1928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卫生部,金宝善任保健司司长。是年6月,北伐军进取北京,金宝善奉命接管原北京政府中央防疫处的工作。后该处由北平迁至南京,金任处长,继续从事生物制品的研制工作。1929年2月,国民政府颁布《海关新税则》,随之设立全国海港检疫总管理处,委金宝善主持制定《全国海港检疫条例》,并参加接收上海江海关的海港检疫处。1931年,长江中游洪水为患,国民政府派金宝善组织医疗队前往救灾。翌年他在汉口设立检疫所,以后又在广州设立黄埔、南石头两个检疫所,为我国建立现代医疗卫生制度和机构,做了大量工作。

1930年,金宝善代表中国出席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医学大会,作了题为《中国卫生事业状况》的报告。1931年春,金又出访欧洲许多国家,考察各国卫生制度,经过反复比较,拟定了我国医药卫生方面的一系列管理办法。

1932年,国民政府创建中央卫生设施实验处,由中央卫生署长刘瑞恒兼任处长,金宝善任副处长。金宝善为创设各项卫生事业进行大量的实验与研究工作,使实验处成为当时掌理全国卫生技术设施和检验、鉴定、制造、研究、专业人员培训等事项的实验、研究中心指导机构;又主持了各地区流行病、传染病、寄生虫病的调查与防治工作,并筹建了一些地区的卫生实验机构和卫生工程,制订了生命统计制度及卫生教育计划。

金宝善在创建中央卫生防疫机构的同时,也重视地方和乡村卫生机构的建立,为此奔走于全国各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地方、乡村和边疆的卫生事业,试办了乡村卫生实验所,并提倡以县为单位试办推广。

1934年前后,金宝善先后在江西、云南、湖南、甘肃、青海、宁夏、陕西等省设立卫生处或卫生实验处,在上海、南京、天津、北平、广州、杭州、南昌等城市设立卫生局或卫生实验所。1935年又前往西北地区,在兰州主持建立西北蒙绥防疫处,制造各种人用、畜用的生物制品;同时从事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研究、调查和防治,从而推动了青、宁、甘、新及陕西、川北等地区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同期,金宝善还推动和协助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和定县、和县、萧县、盐城、句容、江宁、吴兴、武康等县设立了乡村卫生机构。

1936年起,金宝善被举任两届中华医学会会长,多次代表中国出席世界卫生会议,并承担了大量的卫生教育和人才培训工作。在《中国年鉴》、《中华医学杂志》等许多报纸、杂志上发表了关于卫生防疫、卫生事业管理以及医学教育等方面的论文,在国内外医学界颇有影响。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中央卫生署迁重庆,卫生实验处迁贵阳。金宝善任副署长兼实验处长。为应战时急需,金宝善组织红十字会在长沙设立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并组织战时救护队,往来于湘、桂、黔、川交通线,组织办理伤兵救治及从沦陷区逃难到后方的难民医疗救护工作。同时主持设立汉渝宜检疫所,负责控制长江上游传染病的传播。

1941年,金宝善接任中央卫生署署长职,将主要精力投入组建各种卫生站、医疗队、抗疟队等。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正大规模培养鼠疫、伤寒、霍乱、赤痢等细菌,扩大在中国的细菌战,致使无数中国军民染患恶疫而死。为此,金宝善在西南通往东南亚和印度半岛的公路上设立了许多防疫队和卫生站,又在黔桂、滇黔、川滇、川黔、成渝、川康、川陕等交通线上,设立了流动医疗防疫队和公路卫生站达七十余处,以防堵流行病入侵。后又协助军医署组建抗疟队和流动输血队,进行战地抗疟和输血救护工作。他并督促中央防疫处加紧制造各种生物制品,以供西南各省地方医疗卫生机关防疫传染病的使用;督促麻醉品经理处和卫生器材修造厂加紧制造医用麻醉药品和医疗器材,供内地各省医疗机构的急需。

当时,由于沿海城市港口沦入日本帝国主义之手,后方药品匮乏,金宝善主持成立了战时医疗药品经理委员会,负责从国外输入药品。他多次亲赴边疆,组织从印度输入五十多种药品,平价供应给各医疗单位,应战时救护之需。还忙于接受由印度海关输入的国际援华的药品器材,及时分发给前线医疗机构。他正直清廉,秉公办事,对于某些高级官吏图谋利用国难走私药品牟取暴利者,均严词劝阻,拒不签发经营证书。

金宝善在主政中央卫生署期间,将所属中央卫生实验院的内部机构加以调整和扩大,除原有的卫生工程系、环境卫生系、妇婴卫生系、卫生教育系外,又增设流行病研究所和营养研究所;还将卫生人员训练所并入实验院,继续开办专业人员训练工作,培养大批公共卫生工作骨干。

抗日战争胜利后,金宝善潜心于全国各级各类卫生机构的建立和健全,同时对署属机构加以扩大和调整:中央卫生实验院在兰州、北平及东北等地增设分院,分别办理各该地区的卫生事务、生物制品的实验研究以及有关卫生措施的推行;中央防疫处改称中央防疫实验处,成为全国药品及制药总机构,除继续研制各种痘苗、疫苗等生物制品外,还研究若干种新药,以促进国内西药自制;原战时医疗药品经理委员会改组为中央药品供应处;同时增设药品管理局,负责管理药品的进口和新药厂的筹建事项。

1947年4月,国民政府将中央卫生署改组为中央卫生部,金宝善任卫生部政务次长。他再次被派往欧美考察战后各国卫生发展状况。当时联合国在日内瓦酝酿成立世界卫生组织,金作为中国代表参加了会议,并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发起人之一。回国后,他又积极从事建立地方各级卫生医疗组织的工作,但因经费不足和卫生技术人员缺乏,大多数县的卫生院并未按规定建制,下属机构更不完备,设备简陋,不足以实施医疗卫生业务。金虽多方呼号,但收效甚微。金宝善痛感当局政治日趋腐败,于1948年春毅然辞去卫生部次长职,赴上海医学院卫生学系任教授。同年9月,携家眷赴美,应聘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儿童急救基金会医务总顾问。1949年初,国民政府行政院改组,任金宝善为卫生部部长,金退回委任令,坚不回国就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金宝善欣感祖国复兴有望,在美国积极奔走,为新中国筹集捐款。1950年,他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儿童救济基金会医务总顾问的名义,和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官员王兆俊一起,为新中国儿童申请了一笔700万美元的救济款。由于当时涉及国际关系上的政治原因,中国政府没有接受这笔款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李德全给他写信,希望他能回祖国为人民工作。他接信后立即毅然辞去在联合国的一切职务,准备回国。在美的朋友们挽留、劝阻他,聘请他到母校霍普金斯大学任终身客座教授,他谢绝了朋友们的好意,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于1951年2月22日携眷取道香港回国。

金宝善回国后,先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技术室主任、参事室主任等职。1954年4月调任北京医学院卫生学系主任兼保健组织学教研室主任,为一级教授。当选为第二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兼任中国红十字会常务理事、《中华卫生杂志》主编。他主持筹建中华医学会卫生学会,任该会第一届主任委员、中国科普协会委员等职。1957年,金宝善被错划为右派,1960年11月摘掉右派帽子后,在北京医学院担任培养青年教师进修英语、日语的教学工作及文献资料的研究工作。1962年应中国医学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的邀请,参加世界各国卫生情报资料的编译工作,编译了二百余万字的《世界卫生年鉴》,较详细地介绍了世界上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卫生状况。

“文革”中,金宝善再次受到严重冲击和伤害。直到1970年底,才逐渐恢复工作。1972年,他还编写了《查阅医学外文期刊的经验简介》一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金宝善得到彻底平反,又重新当选为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并被任命为北京医学院卫生系名誉主任。1978年,年逾八旬的金宝善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约请,撰写了《中华民国医药卫生史料》,同期为《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分卷撰写了《中国近代卫生事业》等部分专著。晚年仍抱病主编《英汉预防医学名词词汇》,至1983年6月完成这部为期8年的巨著。

1984年11月11日金宝善病逝于北京。

参考文献

  • 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 金宝善:《中华民国医药卫生史料》,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编《金宝善文集》(样本),1991年版,第9—21页。
  • 金宝善:《三十年来中国公共卫生的回顾与前瞻》,《中华医学杂志》第32卷第1期,1946年版。
  •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历届大会简介》,《中国医史杂志》1985年第4期。
  • 国民政府档案:《抗战六年来防疫工作概况》,1943年5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 金宝善追悼会悼词,1984年11月24日,北京医科大学藏。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214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