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姜立夫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姜立夫历史评价_姜立夫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8日 阅读:152 评论:0

姜立夫,谱名培珦,学名蒋佐,字立夫。浙江平阳县凤江乡麟头村人。1890年7月4日(清光绪十六年五月十八日)出生于一个耕读世家,其祖父是增贡生,父亲姜炳訚是监生。姜立夫自幼父母双亡,由兄嫂抚养成长。少年时受到姨父黄庆澄的影响,聪颖好学,学习成绩优异。蒙馆肄业后,由其兄送到杭州府中学堂学习,与徐志摩、郁达夫等同学。

1910年6月,姜立夫参加游美留学处第二批游美考试被录为备取生。1911年到北京“游美肄业馆”(清华大学前身)第一班高等预科补习英语四个月。当年夏,以中美庚款留学美国,入读加利福尼亚伯克莱州立大学。1915年6月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9月,入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数学,师从库立奇(J.L.Coolidge)教授。1919年姜立夫完成博士论文“非欧几里德空间直线球面变换法”,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旋因兄长病故,于1920回国。在美国留学期间,姜立夫还结识了赵元任、胡明复等近代科学家,萌生了科学救国的思想。

1920年,姜立夫接受天津南开大学聘约,出任算学系主任,与随后来校的邱宗岳、饶毓泰等同事共同构成了南开理学学科的基础力量。当时南开大学还是刚成立的私立大学,校长是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在张的领导下艰难起步。姜立夫在此时组建南开数学系,是继北京大学之后中国第二个开办数学专业的高校。由于经费和人才不足,南开数学系筹办之初,面临很大的困难。姜立夫是该系唯一的教授,因此往往身兼数职,既要研究又要领导整个系的日常工作,同时还要担任专业课教师,教授高等微积分、立体几何、高等代数、投影几何等多门课程。他曾回忆说:“一个人包一个系,我感到吃力”,幸而学生不多,“我用全力对付他们”。这种一人独撑一个系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24年他的学生刘晋年留校任教后才有所改变。姜立夫十分重视数学文献的搜集、保存和整理。他利用有限的资金,亲自采购与引进了成套的重要丛书、绝版书、期刊及具有前沿研究成果的书刊资料,使南开大学的数学文献藏书量居全国首位。这些文献资料在抗战期间转移到了西南联大,为战乱时期中国保存了数学研究的基础文献作出巨大贡献。

姜立夫授课逻辑严密,分析透彻,善于把严格的推导和几何形象相结合。他的数学知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因此深得学生的喜爱和信服。他对学生要求很严格,批改学生作业一丝不苟。在教学中,他重视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大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不同的学生有良好收获。他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学生,其中刘晋年、江泽涵、申又枨、吴大任、孙本旺、陈省身等都是他的得意弟子。1923年,他承担了出国留学考试的命题工作,选拔了大批合格人才出国深造。同年他还担任了中国科学会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席,负责规范数学领域的科学用语。这项工作前后持续了十五年,1938年在他主持下《算学名词汇编》一书正式出版,这是中国最早的数学名词规范工具书。1945年,他还编写了《数学名词》一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现行数学名词的基础,使得数学名词的使用和命名更加科学规范,促进了数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1926年,姜立夫到厦门大学讲学一年,姜的教学对学生影响很大。他的学生江泽涵1931年来到北京大学执教,按照姜立夫的教学模式,跟班授课从严要求学生,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江曾说:姜立夫导师在帮助北大数学系完成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934年,姜立夫赴德国,在汉堡大学和哥廷根大学进修两年。1936年回国后,他出任《中国数学杂志》主编。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开大学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一同转移到西南后方合并成为西南联合大学,姜立夫随同学校一起南迁至昆明,而家属则留在了上海。当时的昆明学术气息浓厚,各大学的数学专家学者汇集在一起,他们决定成立一个新的数学学术团体——新中国数学学会,姜立夫被推举为会长,陈省身为文书,华罗庚任会计,陈建功、江泽涵、苏步青等人为理事会理事。该团体成立后,团结了一大批数学家,对于抗战时期中国数学科学的发展做了很多工作。

在西南联大执教期间,姜立夫主持了中研院数学所的筹备工作。该所筹建之初,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购置外文资料所急需的外汇更难弄到手。他对数学所研究人员的延聘、研究工作的开展、图书资料的积累、经费的筹措、机构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周密的思考与论证。1941年—1943年数学所筹备处延聘了六位兼任研究员,他们是苏步青、陈建功、江泽涵、陈省身、华罗庚、姜立夫。1944年该所又延聘许宝騄、李华宗为兼任研究员,在这一年度到1948年,国内最优秀的数学家,或专任、或兼任,尽最大可能延聘到所,共在国内外各主要数学刊物上发表了近二百篇论文,内容涉及级数论、自守函数、群论、微分几何、多元空间、曲线论、矩阵几何、拓扑学、数理统计等多个领域,某些研究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以国内原有的研究基础和力量而论,这实在是了不起的成就。

1946年,姜立夫辞去了数学所筹备处的职务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进修。在他推荐下,陈省身进一步负责数学所的筹备工作。1947年7月,数学研究所在上海正式成立,姜立夫被任命为所长。该所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研究机构,其研究成果代表了中国数学界的最高水平,姜为它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筹备数学研究所的同时,姜立夫主要课题球素和圆素几何研究也取得了进展。他创造性用矩阵方法来改写并发展了圆素和球素几何学,采用二阶对称方阵和埃米尔特方阵依次代表有向圆和球,研究在圆素平面和球素空间对应于射影群、仿射群及度量群的辛阵群及其子群下的几何学,获得了阶段性成果,使古老的圆素和球素几何学面貌焕然一新,展现了新的发展前景。他把这些研究成果撰写成《论圆素和球素的矩阵理论》一文,发表在1945年的《科学记录》上。

姜立夫的社会兼职很多,除担任中研院数学所所长外,他还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会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科学研究补助金委员会委员、北京图书馆图书购置委员会委员、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他曾说:“我是美国退还一部分庚款去留学的,那当然不是美国的钱,也不是清政府的钱,我应该为全国人民做一点好事。我决心把西洋的数学一起搬来,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中国最需要的是科学,所以也需要数学……我愿把一生献给数学。”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执行的内外政策日益不得民心,姜立夫抛弃了对国民党的幻想。1948年6月他从美国进修回来就辞去了数学所所长的职务,但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允许。9月,他当选中研院院士。1949年,中研院迁往台湾,姜立夫被迫同行,随后在学生的帮助下,于同年7月返回广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姜立夫应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的邀请到该校任教,此前陈曾任南开大学教务长,与姜立夫早有交谊。姜立夫欣然应允出任该校数学系主任。岭南大学的前身是教会学校,而在当时中国的教会大学很少办有数学系的。对此,姜立夫认为这是外国人不想让中国拥有基础学科,决心在这里办起一个数学系来。到岭南大学后,姜马上投入到数学系的筹建工作中,由于他的领导,岭南大学数学系在很短时间就已初具规模。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岭南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姜立夫出任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及数学筹备组委员,1959年以后又出任中山大学第一、第二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数学会第一、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华全国科学工作者联合会广州分会副主任,广东省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常委,广东省第一届人大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筹备委员,为中山大学的建立和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启动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在中山大学数学系姜立夫一直担任几何教研组组长,教授解析几何、微积几何、几何基础、高等几何等专业课。他虽年已六十,讲课却依然思路清晰,表达准确,把枯燥的几何学讲得引人入胜,深得学生的欢迎。在教学的同时,他的科研工作又有新的进展。1954年他在中山大学以《圆素几何的新面貌》为题作了学术报告,带领一批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在一般圆列的微分分类研究上取得了新的成就。他在中山大学时十分关注国外学术动态,大力引进外国教材,组织并参与翻译出版了苏联数学家穆斯赫利什维利的《解析几何学教程》、诺尔金的《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学基础》,还有法国E.嘉当的《黎曼几何学正交标架法》。

1978年2月3日,姜立夫因病在广州去世。为了纪念他对中国现代数学发展的贡献,南开大学设立姜立夫奖学金,并矗立了姜立夫的铜像。

参考文献

  • 吴大任:《姜立夫先生的生平与贡献》,《中国科技史料》1990年第3期。
  • 江泽涵:《回忆老夫子》,《南开教育论丛》,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4期。
  • 吴大任:《姜立夫先生和中国现代数学》,《数学进展》第19卷第3期(1990年)。
  • 吴大任:《从辛勤培植到春色满园——怀念姜立夫先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28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 姜立夫:《辛群几何鳞爪》,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 陈省身:《陈省身文选》,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 刘洁民:《姜立夫先生和中研院数学所》,《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91年第3期。
  • 姜淑雁:《回忆慈爱的先伯父姜立夫教授》,《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28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213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