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何应钦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何应钦历史评价_何应钦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7日 阅读:214 评论:0

何应钦,字敬之,1890年4月2日(清光绪十六年闰二月十三日)生于贵州兴义。父亲何其敏承继祖业,经营一家染织作坊。何应钦九岁入小学,1906年被保送贵阳陆军小学堂,1909年升入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同年冬,被选送日本振武学校第十一期学习,旋加入同盟会。

辛亥革命爆发,何应钦回国至上海,翌年在沪军都督陈其美部,任江苏陆军连长、营长。“二次革命”失败后,又回日本继续学习军事,从步兵第五十九联队转入日本士官学校,1916年毕业后回国。何受黔军第一师师长王文华延聘帮助训练贵州陆军,被任命为第一师第四团团长。次年春,何应钦与王文华之妹王文湘结婚后成为贵州“新派”骨干,历任贵州讲武学校校长、“少年贵州会”主任、贵州陆军第五混成旅旅长等职。他参与贵阳“民九事变”,支持谷正伦部出兵,杀耆老会会长郭重光、省府秘书长熊范舆等人,逼走贵州督军兼省长刘显世。1921年春,黔军总司令部总参议袁祖铭派刺客在3月16日刺杀王文华于上海,黔军分裂,何应钦的第五旅缺乏实力,敌不过谷正伦等人的逼迫,以不愿“萁豆相煎”为辞,于1922年底辞职出走云南,任云南讲武堂教育长。不久,刘显世旧部刘敦吾收买刺客谋刺何应钦,何身中两弹,胸、腿受伤,经抢救脱险,离滇赴沪养伤。

1924年初,孙中山令蒋介石筹办陆军军官学校。蒋经其部下王柏龄推荐,电召何应钦至广州,推荐给孙中山,任命其为大本营军事参议,参加筹建黄埔军校。5月军校开学,何应钦被任命为军校少将总教官,负责军事教学、训练。何性格内向,对待学生、部下比较谦和,办事严谨、负责,因此与蒋介石的关系逐渐密切,得到蒋的赏识,很快升任军校教导第一团团长。1925年2月,何应钦率教导团参加东征军右路,在淡水、平山、棉湖等战役中,与陈炯明叛军的洪兆麟、林虎、李易标等部队激战。3月13日棉湖一战,林虎部包围了蒋介石的指挥部,教导一团伤亡惨重。何在苏联军事顾问帮助下,亲自督队冲锋,后又得粤军配合夹击,终于击溃七八倍于己的敌军。此仗加深了蒋介石对何应钦的信任,何因战功升任党军第一旅旅长。同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何升任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周恩来兼第一师党代表。10月,何应钦参加指挥第二次东征,攻破惠州。11月,东征军全歼陈炯明叛军,收复东江。

两次东征,何应钦深为蒋介石信赖和器重。1926年1月,蒋介石任命何应钦继己为第一军军长,使何备受鼓舞。何在汕头支持“孙文主义学会”,与共产党领导的“青年军人联合会”抗衡;并支持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解除了第一军内共产党员担任的党代表职务。事后,何任黄埔军校教育长。

同年7月,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主力入湘,何应钦奉命留粤防闽。9月,任北伐军东路军总指挥,进军福建。10月初进攻永定奏捷,继于松口击溃周荫人部主力,12月进占福州。1927年1月又率部北进入浙,会同由赣入浙的北伐军战胜孙传芳军,2月18日攻下杭州。

1927年初,蒋介石筹谋反共清党,于2月电杭州征询何应钦意见,何回电表示坚决拥蒋。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于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何应钦被列名为国民政府委员。5月何应钦被任命为第一路军总指挥,率部渡江北进。7月末,孙传芳部反扑,蒋介石亲临徐州督战失利,军心涣散。蒋恼羞成怒,除嫁祸于第十军军长王天培[1],还责怪何应钦指挥无能。何不无怨愤,在桂系及武汉政府方面对蒋施加压力之时保持沉默,使蒋在嫡系部队中处于无人支持的窘境,不得不于8月13日宣布下野。8月下旬,孙传芳军强渡长江,占领龙潭车站。何应钦与李宗仁、白崇禧合作,率部阻击,在龙潭、栖霞一带大战孙传芳军,歼敌三万余人。

1928年1月,蒋介石回南京复职后,将第一路军改编为第一集团军,自兼总司令,而任何应钦为总司令部总参谋长,削去他的总指挥实权。从此,何对蒋加倍小心,事事察言观色,唯命是从。

蒋介石于1929年1月召开编遣会议,力图削减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的军力,引起冯、阎、李等人强烈不满,遂酿成1929年3月至1930年10月连续不断的混战。何应钦听命蒋介石,调兵遣将,与各军事实力派作战,颇得蒋之倚重。1929年3月,蒋介石召开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何被提名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30年春,何出任军政部部长。

在蒋介石接连发动五次“围剿”工农红军的战事中,何应钦在第二、三、四次“围剿”时先后出任湘、鄂、赣、闽四省“剿共”总司令兼南昌行营主任、前敌总指挥兼左翼集团军总司令、赣粤闽湘边区“剿匪”总司令,虽效力甚勤,但不敌红军之战略战术,均告失败。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主义。次年上海“一二八”事变时,十九路军奋勇抗敌,何应钦却多次传达蒋介石电令加以阻挠。他曾面示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为保存国力起见,不得已忍辱负重,拟令本军于最短期间撤防南翔以西地区,重新布防。”[2]同时迭电上海市长吴铁城,商酌“适可而止”;战争期间,又有“趁此收手,避免再与决战为主”和下令空军“对日海军决不抛掷炸弹”[3]等密令,忠实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日军侵占我国东三省后,又于1933年初进犯热河,华北局势恶化。蒋介石力图通过和谈妥协的方式缓冲中日矛盾,派何应钦、黄郛去北平周旋。3月12日,何应钦接替张学良兼代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职务。其时日军扩大侵略,次第侵占喜峰口、秦皇岛、昌黎。4月18日,何应钦致电蒋介石、汪精卫,求施“一暂时缓兵之处置”;5月6日又电南京要求速定妥协方案,谓若“一旦平津既失,大军后撤,财政枯竭,兵怨民困,外援不至,赤匪披猖,将何以善其后”[4]。蒋介石回电同意何的看法,指示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黄郛相机行事,设法缓和华北局势。黄郛与日方频繁接触,拟定停战协议案,何应钦表示同意。此时日军继续进犯,连续侵占密云、唐山等冀东二十二县,平津危急。何应钦惊慌失措,5月25日派北平军分会作战处长徐祖诒向日军正式提议停战;31日又派北平军分会总参议熊斌等到塘沽,与日本关东军副参谋长冈村宁次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

1935年5月,日本方面以天津《国权报》和《振报》社长胡恩溥、白逾桓(亲日分子)被杀事及东北义勇军孙永勤部进驻滦东“非武装区”事进行要挟,于5月29日向何应钦提出“责问”和无理要求,并调动日军入关。6月9日,又向何应钦递交一份“备忘录”,提出五项苛刻要求:(一)取消河北省的国民党党部;(二)撤退在河北的东北军、中央军和宪兵;(三)解散若干机关;(四)撤换一批军政官吏;(五)取缔反日团体及活动。何请示行政院长汪精卫后表示承诺。但日方坚持要有书面保证,何执拗不过,经过汪精卫的同意,于7月6日致函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6月9日酒井参谋长所提各事项,均承诺之,并自主的期其遂行。”史称“何梅协定”。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策划“华北自治运动”的压力下,南京国民政府于11月26日下令撤销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何应钦改任行政院驻北平办事长官。12月,何回南京继任军政部长。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一片混乱,何应钦支持贺衷寒等人“讨伐”的主张,大骂张学良、杨虎城是“叛逆”,力主“部署兵力对西安形成包围形势,看情况的发展再作决定”[5]。他不顾宋美龄提出和平解决事变的主张,甚至斥宋为“妇道人家”之见,于12月16日出任“讨逆军”总司令,部署刘峙、顾祝同分任东、西两路集团军总司令,集结部队开赴潼关,准备进攻西安;又命令空军轰炸渭南、富平、三原等地。蒋介石在西安闻讯后权衡再三,下令何应钦停止军事行动三天,但何称蒋此令是在陕被迫下的,拒不执行;直到18日蒋鼎文携带了蒋的亲笔手令给何,何的讨伐行动才停顿下来。由于中国共产党的调停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何应钦“讨伐”未成,事后一再向蒋表白,取得了蒋的“谅解”。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揭开抗日战争的序幕。7月9日,何应钦应蒋之电召,自四川返回南京,着手编组部队抗御日本侵略军。8月20日,蒋介石任命何应钦兼第四战区司令长官,统辖第四、第十二集团军镇守两广。淞沪会战后,日军长驱直入,兵临南京城下,何应钦忧心忡忡。但在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热潮推动下,蒋介石坚持对日抗战,何应钦也只能跟蒋走。1938年1月,何应钦任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负责战时的军制、计划和指挥。何受蒋之命,以高等军法会审审判长之职,判处不战而退的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死刑。此后,何应钦对抗战的消极态度略有转变。

进入抗战相持阶段后,何应钦执行蒋介石反共的方针甚力。1940年,何应钦会同白崇禧于10月19日、12月8日两次以正、副参谋总长的名义,先后发出“皓电”、“齐电”,命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一个月内一律撤到黄河以北。1941年1月6日,国民党军七个师八万余兵力,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袭击北撤的新四军,制造了皖南事变。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向何应钦、白崇禧等提出最严重的抗议,并打电话怒斥何应钦:“你们的行为,使亲者痛,仇者快,你们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你何应钦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6]

1944年12月,何应钦出任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曾至贵州指挥独山一战,击退了强弩之末的日军。翌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被迫无条件投降。15日,蒋介石派何应钦代表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接受日军投降。20日,何至湖南芷江,与日军在华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的代表今井武夫谈判日军投降事宜。9月8日,何从芷江飞抵南京前进指挥所,第二天在南京接受冈村宁次递交的降书。何根据蒋介石“以德报怨”的精神,竟让冈村做“中国战区日本官兵善后联络部长官”,并无视国际准则的规定,允许每名日俘携带超过规定十五公斤一倍的行李归国。

抗日战争刚刚结束,蒋介石即加紧准备发动内战。何应钦亦步亦趋,密令各战区印发蒋介石编写的“剿匪手册”。随着何应钦的位高权重,声望日隆,蒋介石疑惧之心陡生。1946年5月,蒋介石任命白崇禧为国防部长,陈诚为参谋总长,而将军事委员会及陆军总司令部撤销,何的参谋总长及陆军总司令职务自然被解除。7月,何应钦被派赴美国,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军事参谋团中国代表团团长。

1948年3月,何应钦由美回国。其时蒋介石发动的内战屡遭败北,乃重新起用何应钦,5月任何为行政院政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期望他能扭转战局。但是蒋并未将军事指挥实权授何,仍是自己直接控制和指挥各个战役。在7月末的一次军事会议上,何应钦作军事形势报告中,大量列举两年来作战损耗的数字,使与会者感到“实际上是对蒋介石和陈诚的泄愤与报复”[7]。但何应钦既无指挥实权,更无扭转败局的回天之术,各条战线的国民党军队仍是节节溃败。1949年1月,蒋介石被迫辞去总统职务,由李宗仁代理,但仍在幕后控制党政军大权。3月,在蒋允准下,何应钦出任行政院长。蒋致函嘱其“以中(正)之意志为意志,承当此艰危之局势”[8]。何应钦听命于蒋介石的指挥,一面加紧编组军队布防长江,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挡解放军攻势;一面与李宗仁派出和谈代表团北上与中共进行谈判,以图通过“和谈”达到“隔江而治”、南北对峙的目的,将来东山再起。何应钦秉承蒋介石“和谈必然先订停战协定”,“共军何日渡江,则和谈何日停止”[9]的指令,于4月6日飞往广州,与国民党中常委商定“和谈”的五项原则[10],使国共谈判困难重重,最终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1日,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何应钦随同李宗仁于22日飞往杭州,与蒋介石秘密会议,决定何兼任国防部长,统一指挥国民党陆海空三军。但解放军攻势凌厉,23日即解放南京,向江南广袤地区节节推进。而此时国民党军队仍不听从何应钦的指挥,或直接听命于蒋介石,或起义自救,或各自逃命。何见大势已去,又无实权,乃于5月21日在广州辞行政院长职,8月去台湾。

何应钦到台湾后,已无军政实权。蒋介石于1950年5月任其为“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此后何应钦虽然很少参与政事,但频繁来往于台湾、日本之间,为蒋介石加强同日本的联系奔波,有时亦到美国和东南亚国家。1955年后,何热衷于推进“道德重整运动”,在台湾兼任该会会长达七年之久。1972年7月,“战略顾问委员会”撤销,何改任“总统府”一级上将“战略顾问”。蒋介石去世后,蒋经国鼓吹“三民主义统一中国”,1982年12月,何任“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主任委员。

1987年10月21日,何应钦因心脏衰竭逝世于台北。主要著作有《八年抗战之经过》等。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207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